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385节

  “皇上,臣可以确定,当日巡逻的那队士卒,一共五十名一个都没少,也没有人受伤,现在还在渭水北岸的大营里,皇上可派人去查问,若有半点慌言,可治臣欺君之罪。”

  “昨日上午的冲突,是谁先发起的攻击?”

  “皇上,臣确定是程将军的骑兵先攻击我方大营的,冲突就发生在大军营塞南门,冲突很是突然,不然也不至于发生的时候,军营的骑兵来不及开出塞门,这一点儿,前营守塞的将士们都可以做证。”

  呃.

  李世民顿时脸色阴沉似水,不自觉的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首席谋士房玄龄。

  房玄龄和杜如晦此时也是眉头紧锁,两人嗫嚅了一下,最终微微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而长孙无忌则是嘴角微微含笑,之前他追上杨岌的大军后,就问了这件事,搞清楚了这里面细节,由其是他在安定城外程咬金的身边看到了程怀亮,当时还疑惑兵荒马乱的,这小子不待在长安,怎么跑到了军中?

  当时情况着急也没多想,后来追上杨岌后一问,顿时猜出了这里面的微妙,是以暗示杨岌可以将此事汇报给皇上,请皇上定夺,好好给封德彝和长沙郡王上上眼药。

  那样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就算板上钉钉了。

  他并没有将程咬金的意图说透,怕杨岌不敢卷入皇子们的争斗之中。

  但长孙无忌哪能知道杨岌早就受李言妥托,要告程咬金一状。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和房谋杜断都想到了这里面的微妙,于是嘴巴紧闭,不置一词,置身事外,只是略略瞟了一眼斜对面的一个老家伙。

  而此刻坐在那边的封德彝则是有些坐立不安,他岂能不知道,程咬金和泾州大军的冲突是怎么回事儿?只是现在事情败露了,看到李世民一脸的愤怒。

  封德彝脸色有些僵硬,只能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希望皇上不要注意到他身上。

  李世民此时有些猜到,恐怕程咬金的怪异行为和朝中的皇子之争有些关职,虽然细节方面一时之间想不了那么透澈,但心里已然升起了一股无名怒火,次子想和长子争太子之位,自己也能理解。

  实际上,李世民将两个儿子一起叫来,就是起了相互制衡的意思。

  可次子如此落井下石,在这个紧要关头,冒着可能逼反罗艺的风险去借刀杀人,这就让李世民无法接受了。

  身在权力中枢,争权夺利不可避免,就算向亲兄弟下刀,也情非得已,李世民也是这么过来的,虽然生气,但也不会过于奇怪。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在突厥大军压境,朝廷倒悬的时候,不惜一切后果的破坏大局,只为达成自己一已之小利。

  这一点儿,李世民是万难接受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自己万乘之君,冒死前往便桥,稳住颉利,而自己的儿子却给拼命的给自己招惹敌人,生怕自己应付得过来了?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心里升起了万丈的怒火,再也端坐不住,起身在众人面前走来走去。

  但想到现在的时局危急,李世民有再多的火气也得往肚里咽,在这个关头,将皇子之间的争斗挑破,节外生枝,于大局不利。

  只好将此事暂时押下,上前搀扶起杨岌,温言安慰道:“此事朕已知道了,那时候罗艺还未死,也是朕让程将军注意大军的动向,是想配合将军行事。”

  “恐将军有所闪失,想来是程将军试探一下内情吧?”

  “这件事和将军无关,反而是将军处事果断,这才将一场有可能的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此说来,将军又是一件大功啊!”

  杨岌见目地达到,也没有在此事上继续纠缠,而是说起了第三个理由。

  “皇上,其实刚刚两个原由,还不是最重要的,臣最后要说的是,泾州这几万大军,长期在罗艺的带领和别有用心的经营下,已有渐渐脱离朝庭的意思了,这次罗艺造反,而泾州军上下跟随,就是一个端倪。”

  杨岌诚恳的说道:“皇上,臣岌不过中人之姿,不比朝中李靖、李绩、尉迟恭、侯君集等久经战阵的沙场骁将。原本也只是泾州军的一个副将,最多也只是在主将的统领下带领一万多军马,已然是很吃力了。”

  “此次,罗艺为了对抗朝庭,拉笼臣,才升臣为副帅。”

  “之前长孙大人前来宣旨,为了稳住大军,臣迫不得已,才接受了皇上的任命和官职。现在臣已经将这迷途的八万大军带长安,交给皇上。那臣也就可以放心了,请皇上务必收回成命,以全臣岌之心愿!”

  说完杨岌再次下拜!

  呼.

  弘文殿里的众人再次震惊,此时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房玄龄,长孙无忌,封德彝等老臣们无不动容,原以为此人只是一个乱世投机的小人,后来又猜想是个野心勃勃的乱世枭雄,没想到最后大家都看走眼了。

  官场上的人,无不以追求更高的官职,掌握更大的权力为使命,而像杨岌这样,将功名利禄拱手相让,竟然有这番满腔报国的赤诚之心的人,不说没有,也是凤毛鳞角的。

  此时,众人再看着那个跪在中间,身穿盔甲的将军,都是打内心里不自觉的起了一丝敬佩之心。

  李世民更是感动莫然,上前一把抓起杨岌的大手,不容分说将杨岌拽了起来,激动的说道:“将军真国士也!”

  “皇上,其实臣是有自知之明。”

  杨岌受到李世民这样的推祟,不但在内心里对李言极为佩服,而且还略略有些感动的说道:“皇上信任臣,委以重任,所以才将这八万大军交给臣。”

  “可臣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知道,若是自不量力,贪心接了这份差使,不但会害了自己,害了朝庭,最终也会害了这几万将士。”

  “所以,皇上,值此国难当头之际,皇上正应该将这些饱战之士交给李靖,尉迟恭,候君集,张公谨那样的大将之才率领,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皇上不可因臣个人的得失,而置天下安危于不顾,还请皇上成全微臣吧?”

  杨岌此时的一番表态,不但让李世民感动莫名,更让满殿的重臣们钦佩不已,此时再也没有人小看站在殿中的那位走了狗屎运的将军了,反而都有些自惭。

  房玄龄更是脸色通红,觉得自己凭借着史部的一些档案记载,未加接触,就以小心之心度这样一位忠义无双的将军之心,刚刚更是差点误导了皇上,心里愧疚难当。

  “岁寒知松柏,国难见忠臣啊!”

  李世民感慨的伸手拍了拍杨岌的肩膀,然后转过身说道:“即然如此,朕就接受将军的建议。”

  “杨岌听旨!”

  杨岌连忙跪听道:“臣接旨!”

  李世民断然说道:“杨岌救驾有功,朕即刻任命你为左千牛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爵封泾国公。”

  “并在皇城东面的崇仁坊赐国公宅邸一座,以示嘉奖!”

  众人一愣,纷纷露出惊愕之色,这里面千牛卫大将军是正式职官,正三品的十六卫大将军之一,镇军大将军是从二品的武散官,而泾国公更是从一品的爵位。

  这里面千牛卫大将军品阶最低,含金量最高!

  唐继隋制,在军事管理上,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若干,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此外,府兵还要到京师番上,就是轮流到京畿之地戍卫,以加强对京师的认同感。

  但是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临时统领;战时调动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行军元帅手中。

第565章 泾国公,千年卫大将军

  2024-07-13

  唐朝的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

  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

  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六七百个地方折冲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但最重要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

  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朝庭军队!

  唐朝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

  用通俗的观点来说,南衙诸卫是朝庭的军队,接受皇帝和宰相府的共同领导,是整个大唐的,因宰相办公处设在皇宫南面,故称南衙。

  而北衙禁军,由皇帝供养和指挥,是皇帝的私人军队,禁军总部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北衙。

  南衙禁军分为十六卫,其中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

  合称南衙十六卫。

  各卫最高统帅均为正三品的大将军,下设将军,中郎将,长史,参军等大小将校。

  其中前十二卫分别统领天下近七百个地方折冲外府兵及部份中央内府,其中左右卫最为重要,每卫都统领着亲卫,勋卫,翊卫等中央的三卫五府,一府就是近五千人,最高统领是正四品下的中郎将。

  所谓的府,其实和亮剑中的团差不多,只是地方折冲府,分上中下三个层级,一府人数在八百到一千二百人左右,而中央的内府更像李云龙的加强团,一府人数满额都在近五千人。

  而十六卫的各卫大将军,就像那个戴眼镜的师长,统领着众多像李云龙、丁伟、孔捷这样的中郎将们。

  其他十卫只有翊卫府(简称翊府),没有亲卫府和勋卫府。这些供卫京师的中央内府军卒是固定的,不用像外府兵一样地方中央轮流跑。

  最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长安城诸门门禁,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的御刀宿卫侍从、仪卫。

  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就是皇帝的贴身侍从护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朝庭中枢警卫团。

  既然是警卫团,那么人员的挑选自然非常严格,除了政治过硬,个人武艺,军事素养自然也是从天下各地军中挑选的顶尖高手。

  不过由于从事的是警卫任务,注定了千牛卫的人数并不会太多,也不固定,而目前大约一卫在两三千人左右。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就相当于警卫一团、二团团长,千牛卫的职责决定了千牛卫大将军必然是皇帝亲信之人,带兵不多,职责重大。

  权力不大,地位很高。

  但是,在千牛卫大将军前如果加上“检校”两个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那就是相当于代理,很多宗室功臣,皇帝为表章其功,都会加上这么一个名头。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相当于享受一种高等级别的待遇,并不实际掌警卫团。

  爵位、散官、宅邸什么的,大家都不在乎,可皇上直接实封了杨岌十六卫的大将军,还是非常重要的护卫御驾的千牛卫大将军,要知道这个职位可是贴身护卫皇上晓行夜宿的,非亲信不可为之。

  想那罗艺原来麾下统领着五万泾州军,但那是在地方上,到了长安城的地面上,也只能带少量的贴身护卫,到了宫中觐见皇上,更是一个人都带不了。

  而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做为高级武将职位,在朝堂中也名列朝班,同样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参与国事。

  尉迟敬德的右卫大将军不但统领着数量不菲的番上外府兵,还有近两万五的固定中央内府军镇守京畿,平时就驻扎在城南的大营中,但没有皇帝的旨意却不敢将一兵一卒开至长安城。

  原剧中左屯卫兵哗变,安康公主擅自调动城外的十六卫军进城平乱救驾,又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其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剧中,若不是安康是皇上十分宠爱的公主,又是个女姓。

  这事别说放在李恪李泰身上,就是李承乾身上,基本上也是后患无穷的。

  不然为什么李承乾自己选择带着东宫六率的人去护驾,而不是以太子之尊去城外搬兵;若真的李承乾去,一定是一个兵都调不动,而且领兵大将们也不敢听命,不然太子和将领们都完蛋了,哪怕是救驾,是出于好意。

  所以李世民神色极为严肃,第一个反应就是询问十六卫军的将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真的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知道,影视剧想表达的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李世民言外之意是,谁让你们来的,你们好大的狗胆,没有朕的圣旨,伱们竟然敢将几万兵马开进长安城?

  今日听着公主几句话,你们就敢擅自调大军进城,那以后还会不会听着某个皇子的蛊惑,以救驾的名义来刺驾,甚至于领兵大将一声令下就能调动三军?这决对是比左屯卫军哗变更加严重的事情。

  大军调动,朝庭有制度,由其还是开进长安城,决计要有皇上的圣旨,兵符,甚至还有要宰相府里的政令,多道手续配合。而且军中还要有一整套的程序来验证,多个部门的将领一致同意,每道程序符合,才能调动。

  不是哪一个人发句话,就能搞定的。

  汉武帝在甘泉宫休养,卫青得知匈奴从山中小道偷袭,急切之下带领大军无令去救驾,就是犯了君王大忌,哪怕是好意,是忠心,也被刘彻卸了兵权,就是这个道理。

  京城的禁军,护卫京畿,不奉圣旨决不能动,更不用说进城了,哪怕长安城乱成一团,眼睁睁看着化为一团灰烬,也不能擅动一兵一卒。

  至于你说你好心救驾,你认为皇上有需要?

  不好意思,皇上的处境是否危急,是否需要援助,要不要调兵,调多少,这个判断在皇上,决不能在其他人手中。

  不然,就是天大的灾难。

  皇帝是从承庆殿里得知消息赶到左屯卫军的,如果需要调兵入城平乱,他自成不会调啊?写封圣旨,派马宣良出城,难道会比安康自己去,在效率上要低很多吗?

  所以,此事过后,十六卫军高层决计要进行大清洗,同意调军,领兵入城的一连串的高层将领们要跟着倒霉,基本上未来是不会再有领兵的机会,皇上仁意一些的,调为文职,或者边地,削职为民都有可能。

  心狠一些的,杀机敬猴,无数人头落地,以维护皇帝权威,也是等闲。

  现在能想到安康多坑人了吧?

  坑了十六卫军不说,还指着慕一宽对皇上说:‘他还带儿臣赚开城门’,你是嫌他死得不够快了吗?

  估计李世民当时心里都要疯了,你在左屯卫军哗变的时候,当着皇帝的面,在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保护他镇实京畿的十六卫军调到了城里,并且告诉他,他的城门被一个商人赚开了?

  这皇帝能活到今天,也是幸运,太没有安全感了吧

  由此可以想见,统率手下两三千人在皇帝身边转悠的左千牛卫大将军是何等的重要,几乎可以掌握皇帝的性命,一个帝国的心脏在他的守卫之下。

  可以这么说,右卫大将军对于国家来说重要,而千牛卫大将军对皇帝来说重要,要说谁更重要一些,他们的区别在于国家和皇帝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节 上一节 385/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