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前提还是贾樟可他们能够让自己参与,就算他们不带刘周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刘周也没什么损失。
“老刘,我发现怎么感觉过了个年你变得让我有点陌生?又是成了作家,又是投资电影的,感觉我和你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听到刘叶这话,刘周不由笑道:
“别想太多,你也别把作家的地位想得太高,过个十年,说不定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且你也知道我是戏文系的,能写点东西不是正常吗?”
“好像也对,你能写出那么优秀的小品,出版小说应该也不在话下。但是你还要投资电影,还是让我感觉有点不太真实。”
“有什么不真实的,人家要不要我的投资还不知道呢。”
刘周也能理解刘叶的想法,现在内地的电影市场确实不好,电影投资人更是稀少。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电影市场,能进行参与电影行业中制片、发行、院线的公司,只有国营16家制片厂才有这个资格,整个市场就是电影制片厂所有的。
八十年代还有九十年代初期,那时候很少有盗版,国内的电影市场非常的好。
但是当时因为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哪里都需要钱,因此拨给制片厂的资金很少。
活人显然是不会被尿憋死的。
国家没钱,但是民间资本有钱啊!
刚开始是港资,后来内地也有资本参与,他们用“买证”的方式,参与电影投资,所以有不少的电影名义上属于电影厂出品,实际上是跟他们关系不大,只是借了一张皮而已。
从八十年代起,民营经济“暗渡陈仓”式地悄然介入电影业前后长达十几年。
直到2003年,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严格控制的电影业逐步放开,民营电影公司终于获得了和国有制片厂一样的身份。
但是现在的1997年,不仅市场萎靡,制片数量也很少。
除了制片厂计划内的以及知名的那几个导演,其他人很难获得投资去拍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刚才贾樟可会感叹,现在拍电影很难。
刘周知道,不仅现在难,今后十年也还会很难。
如果不是以贾樟可为首的第六代导演趟出了一条国外拿奖的路子,他们也很难有机会拍电影。
但是拿奖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你看第六代又有几人能在国际上拿奖?
他们获的奖加起来还没张一谋一个人多。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反映的一些东西是西方人想看的才更容易获奖。
第五代导演他们是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在那里,但是第六代一些导演嘲讽着第五代不够艺术,却又拍不出第五代导演的深度,但又去迎合西方的口味。
这也是为什么刘周从现在就开始搞钱的原因,如果自己不搞点钱,今后自己的导演梦估计也难以实现。
刘周现在也有了自知之明,自己未来十年是很难拍出文艺性的东西,只能拍点商业性的东西。
但是拍商业片谁会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所以还是要自己靠自己。
刘周也知道为什么刘叶对自己去投资电影会有点不可置信,他是长影厂大院的,在他的印象里电影都是制片厂投资或者那些大老板投资。
但现在突然发现大佬竟在我身边?
刘周见刘叶还在想这些事情,忍不住说道:
“好了,别想了,投资电影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后你有钱你也可以投。”
“我可不敢想这么远,我现在的梦想是什么时候能演上电影。”
“放心,我掐指算过,你明年就能演上电影,还是主演。”
“信你个鬼。”
“不信算了。”
“如果明年我真的能当电影主演,我给你洗一个月袜子。”
“希望你明年还能记住自己今天说的话。”
跳过电影的话题,刘叶也开始变得话多了起来。
“刘周,你听说了吗?这学期似乎会组织一个校际篮球赛。”
“什么情况?”
“好像是为了庆祝去年中国男篮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了第八名的最好成绩,这学期准备举办一场八大艺校篮球赛。”
“搞得这么大?让其他城市的艺校也来京城比赛?”
这年头可还没有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这回事,目前CUBA也还在酝酿当中,要到明年才开始推行。
“想什么呢,不是全国八大艺校,是京城八大艺校。”
“那倒是方便很多。”
所谓京城八大艺校,分别是中戏、央音、央美、中传媒、北影、中曲、北服、北舞这八间,都是牛哄哄的大学,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业内最顶级。
“这比赛你参加不,到时候我们双剑合璧,肯定能拿下冠军。”
“我现在也不确定。”
“别啊,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我一个人享受欢呼那多没意思。”
“我看你不会是担心自己一个人带队赢不了吧?”
“你别不识好人心,而且我劝你别不识好歹,麻利地和我去报名参加。”
第24章 实验电影小组
话分两头,在刘周走后,贾樟可那桌却是一时之间安静了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狂了吗?”一人出声打破了沉默。
这个人叫王红伟,是贾樟可的同班同学,也是北影文学系的,他同时也是《小山回家》的主演。
这一届的北影文学系是比较有想法的,他们觉得第五代导演越来越“商业”了,同时也为了电影梦,组建了一个“北电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这个电影小组主要成员就是他们班上的十多个同学,核心则是贾樟可、王红伟还有顾争三人,他们三也是电影小组的创始人。
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贾樟可他们连草台班子都称不上的小组最终搞出了短片《小山回家》。
《小山回家》是获奖了,但是电影小组基本上也快要解散了。
因为很现实的问题,今年他们面临着毕业。
在学校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最后还是要面对生活的。
这才有了贾樟可想拍真正电影的想法,他不愿意电影小组就这么散了,他是真爱电影。
“也许他不是狂,也有可能是真的有实力。”操着港普的人说道。
这个人叫于立伟,是一名摄影师,同时也是一位导演。
在内地电影圈有几对很著名的组合,比如说张一谋和张伟平的二张,还有冯大炮和葛尤的喜剧组合,这是比较出名的。
还有一个不怎么知名却又经典的组合就是贾樟可和于立伟。
说起贾樟可的成功,于立伟是绕不过去的一位,无论是他的“故乡三部曲”还是后面获奖的影片,都是于立伟在掌镜。
而于立伟在当导演的时候,贾樟可则给他当制片人。
这俩人的艺术追求相同,风格一致,电影内容关注的都是当下的普通人,贾樟可对故土的感情,于立伟对各个地方无根性的寻求,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贾樟可和于立伟可谓是相互成就的典型,合作二十多年一直没翻过脸,更没分道扬镳。
可能是上天冥冥中注定要让这两人相遇,贾樟可带着《小山回家》去香江参赛,而于立伟也正好带着自己的短片作品《美丽的魂魄》参赛。
两人也正是在这香江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中结识,可谓是臭味相投,不对,应该是一见如故。
两人在去年底,成立了胡同电影制作公司。
这次贾樟可想要拍电影长片,于立伟也是帮他忙上忙下筹措资金。
于立伟因为是香江人,大部分关系也在香江,所以一直在香江帮贾樟可拉投资,但不是很顺利。
目前《小武》这个项目,真的是资金不足,演员未定,剧本倒不是暂无,但也只是个大概。
“反正我是不相信那个小年轻能拿的出钱投资,除非是家里有钱。”
“不管他是不是问家里要,只要钱干净,我觉得都没问题。”
此时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贾樟可。
贾樟可喝了口酒,说道:
“我们都再去找找看吧,如果实在找不到再说,至于刚才那个刘周,最后再看吧。”
“行,我再去香江的电影发展局看看,去年我的那部短片就是从发展局那里获得资金资助的,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再申请到资金。”
“辛苦你了老于。”
“这算什么辛苦,一切为了电影。”
“对,一切为了电影!”
……
回到学校,刘周花了三天的时间将《一闪一闪亮星星》的剩余文稿整理好,然后寄给了《萌芽》杂志社。
寄完文稿的第二天,刘周就收到了曲河编辑寄过来的读者来信,足足有一个箱子,估摸着有上千封信。
回到宿舍,刘周第一次意识到住宿舍的不方便,但也没办法,现在资金不是太够,等有钱了,刘周打算搬出去住。
这么多信很自然地引起了室友的好奇,但都被刘周敷衍了过去。
他们明知道刘周没说实话,但也不好多说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是有点好奇而已,当然也有个别阴阳怪气的。
刘周对此都没有理会,而是每天都花点时间看读者的来信。
信的内容也千奇百怪,有求他一定要有大团圆结局的,有威胁刘周快点更新的,有和自己探讨剧情的,也有问自己要照片的,当然也有骂自己写得垃圾的。
刘周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读者对自己写的这本书的看法。
刚开始,刘周对此感到非常的新奇,每封信都想回,但看到箱子里还有那么多信,不得不望而却步。
最后也是挑出四五十封信给这些读者写了回信。
但就是这四五十封信就写的刘周手疼,感觉比写小说还累。
这让刘周不得不感叹,还是后世的网文更好一点,作者和读者交流起来很方便。
等刘周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新学期已经开学一个多星期了。
这一天,学校也正式公布了京城八大艺校篮球比赛的通知,同时当天,刘周就被班主任老黄告知自己被校篮球队选上了。
对此刘周倒也没有忸怩,为校争光,义不容辞。
这个校篮球队也是临时组建的,因为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比较忙,要为今后的工作奔波,所以篮球队主要是从大一大二里选人。
刘周和刘叶作为篮球场上的常客,不用试训,直接入选。
不过篮球比赛是四月份开始,此时的京城的天气还比较冷,不太适合打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