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80节

  连考三个小时,鲁锦让士卒给考生上了茶水,有人想上厕所的可以举手,让士卒领着去,其他人不许说话,不许交头接耳。

  休息二十分钟,鲁锦又出第四题。

  “第四题,公文写作,如何报告敌情,灾情,民情,请试选其一,写公文一篇,要求不许用典,简单明了字数少,不许用生僻字。”

  这题更没难度,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趁机立规矩,以后向上打报告,别他妈给我整个万言书,啰里吧嗦一大堆,有效信息就几句话。

  鲁锦记得大明建国后,朱元璋还揍过这样一个人,那不如趁现在就定好规矩。

  “第五题,算术题。”

  算术题一共两道,一道是粮食有多少,人口多少,每人消耗多少,困守城池,如何精打细算坚持更长时间,度过难关。

  这题出的可真实在

  第二道是馈粮题,前线需要多少粮食,路程多少,速度多少,时间限制多少天,一辆车的载重,所需人马数量,人马自身的消耗,问安排多少车辆和民夫,才能按时送到。

  地方长官也是有责任组织民夫,向前线送粮的,这属于县令的本职工作。

  复合应用题,这题稍微复杂点,但考的更多的是逻辑分析能力,对数学本身的计算难度反而不高。

  公文和算数考过之后,天也快黑了,鲁锦来到考生中间,这才说道。

  “最后一题,策论题,题目是‘何为国’?

  “上古之时,人们衣兽皮,采野果,捕鱼狩猎,茹毛饮血,以氏族聚落为生,并无国家一说,故而百姓无国亦可活,既如此,‘国’缘何而来?

  “请诸生好生思考,结合当今天下,著文一篇。”

  此题一出,一群考生顿时傻了眼,怎么还有点八股题的意思了,想把这篇文章写出水平来,你得先找好破题角度才行,还得结合当今天下。

  当今天下是什么情况?那就是暴元无道,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啊!

  难道是这个意思?

  许多人开始思考破题角度。

  李善长和冯国用又对视一眼,大帅这出题是有点水平的啊,一般武夫他能想的出这种题目?

  其实鲁锦主要是想塑造一下古人的国家观念,古代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不强,根本没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职能是什么。

  也可能是中国统一太久了,看四周都是蛮夷,反倒是城邦林立的欧洲,率先发展出了近代那种民族和国家观念。

  不过有利有弊,他们发展出这玩意,就意味着欧洲再也没统一的机会了。

  国家职能是什么?最简单的就是带领公民抵御外敌,公民自愿放弃一部分权力,交给统治者集权,集中全国的力量,做些一族一县一郡都做不到的事,比如救灾,比如大禹治水。

  大禹的儿子启,就是受到了父亲治水的遗泽,建立了夏国,这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都做不到的事,必须有人统领全天下的氏族部落,才能统筹治理黄河,这就是国家的作用!

  反过来说,元朝拿到了这个国家的权柄,却不履行国家的责任,放任洪水泛滥,淹死那么多百姓,所以他该死,他就该亡国!

  宋朝拿到了国家权柄,却不能率领军民抵御外敌,所以宋朝也该死,也该亡国。

  谁能像大禹一样带领人民履行这个国家责任,谁就能建立新的国家!

  这是给古人塑造国家观念,也是鲁锦造反的依据。

  前面那些题,能力不差的都可以答出来,这道题才是成绩排名的依据,谁能和鲁锦的脑电波对上思路,谁就能名列前茅。

  天渐渐黑了下来,鲁锦又让人给他们点上蜡烛和油灯,两支蜡烛烧完,直接收卷。

  鲁锦撂下一句‘明日巳时初放榜’,便带着李善长和冯国用回了元帅府。

  三个人连夜判卷,总共三百二十多份,并不算多。

  “大帅要录多少人?”李善长一边看着卷子一边问道。

  鲁锦算了算,目前他有六安,庐州,梁县,和阳,巢县,含山,无为,马上还要拿下庐江,舒城,定远,全椒,滁州,这就是12座城,一个县令,一个主簿,凑齐了就得24人。

  这里面秦理已经占了六安县令的坑,李善长的兄长李勖,本来就是定远的县丞,又有献城之功,给他个县令也行。

  包毓也有功劳,但鲁锦不打算让他当县令,留在身边搞情报更好。

  这样一来,暂时最少得录10个县令,12个主簿。

  鲁锦这才说道,“十个县令,十二个主簿,再留一些人到元帅府做事,先挑四十个吧,其余没选上的,也可先做吏员,等打下新的地盘,就能给他们转成品官。”

  李善长点了点头,冯国用又问道,“那大帅要录多少军中文吏?”

  鲁锦又想了想说道,“每连200人一个训导官,一个团就要20人左右,十个团就要二百人。”

  “这,岂不是这次的考生全都能录上?”冯国用吃惊道。

  “那也不一定,明天先考了看看水平再说,挑几十个先用着,再从军中选拔一些,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能强拉去凑数,宁缺毋滥。”鲁锦顿时说道。

  “那便好。”冯国用点了点头。

  李善长则是有些不解,“大帅设的这个训导官,究竟有何作用,若是负责军法,军需,并不需设那么低,每个营官配上一个就够了,二百人配一个,似乎过多了。”

  鲁锦却非常坚持,“不多,训导官要做的多了,要教士卒识字算术,要帮士卒读写家书,要教士卒学习军规、军报,还要教他们唱军歌,总之一切能够提振士气的事,都要让他们来做!”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眼,似乎都有些不解,从没听说过军队里还有设置这种职位的。

  鲁锦见他们的反应,当即解释道。

  “自古言兵者,或曰爱兵如子,或曰情同手足,然士卒违反军规,动则非打即杀,试问,这是对待兄弟子侄的态度吗?

  “你们兄弟儿子犯了错,你也将他直接打杀了吗?

  “军法固然严苛,但我以为,重在教育,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你兄弟儿子犯了错,那说明你这个当父兄的没有教好。

  “文人多鄙视武夫,认为他们不学无术,既如此,为何不主动去教他们呢?

  “就像士兵抢劫百姓,掳掠妇女一样,为何不教他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自家姐妹娘亲被人掳走,那就别去掳别人家的女眷,道理是很简单的啊,为什么不教他们呢?

  “一个士卒被动的遵守军规,和自己理解,主动遵守维护军规,那士气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们是陈纲立纪,救济斯民的王师,王师就要有王师的气象,军中教育尤为重要!”

  李善长并不以军事才能著称,对鲁锦这种操作,他是从没见过的,不过鲁锦坚持要设这个训导官,那就由着他呗,反正一个团也就二十人。

  冯国用想了想,也没反对,他倒是读过不少兵书,以往将军带兵,都是将军自己去收买人心,什么给伤兵吮脓啊,什么同甘共苦啊,霍去病还把皇帝御赐的酒,倒进泉水里跟士卒一起喝呢。

  鲁锦这种玩法,他也没见过。

  那种传统的带兵方式,士卒大多对将军比较忠心,但是对朝廷,对皇帝吗,那就不好说了。

  简单说,将军的影响大于朝廷,容易变成私兵。

  而插政委就不一样了,这是培养士卒的公心,就算不是为皇帝而战,那也是为国而战,为家而战,为自己而战,一是能提高士气,二是不容易把士卒变成将领私兵。

  这用处可大了,只不过两人都不懂,没见过而已。

  三人开始阅卷,没多久,胡惟庸的名字就出现在鲁锦手中。

  “艹,这货什么时候来的?”

  (本章完)

第105章 走错路也能到终点

  胡惟庸是哪的人,鲁锦是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胡惟庸是在渡江之前投靠朱元璋的,不是在定远,就是在和阳。

  这么说来,他要是一直在这块地方,还真能赶上这次考试。

  对于此人历史上的造反行为,鲁锦表示不予评价,历史有一定的惯性,但人有一定的偶然性。

  现在这个时空早就被他改变的面目全非了,有些人还会不会做某些事,谁也说不准,不过就胡惟庸这样的货色,鲁锦还是有信心收拾他的。

  这样一个人,在平定天下之前没造反,在平定天下之后还想翻天?简直是痴心妄想!

  尤其是勾结日本这一条,他要真敢勾结,那正好连日本一起灭。

  更何况在鲁锦设计的体制里,军政完全分离,拿不到军权你能造个屁反。

  拿起这人的卷子,鲁锦怀着猎奇的心态看了起来,想看看这个历史上做到丞相的家伙是什么水平。

  刑律方面,鲁锦让每人写二十条自认为最重要的律法,但并没有说不能附加说明。

  这就看众人的脑子是否灵活了,有的人特别老实,只写二十条律法,有的人就比较灵活,会加一段自己为什么这么写的理由说明。

  胡惟庸就是加了说明的,这家伙主张‘乱世用重典’,刑罚当重,尤其是现在地盘有限,流放这种刑罚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干脆改成绞刑,直接绞死。

  这货写的律条除了处罚百姓的,还有处罚官员的,尤其是他认为现在正是打天下的时候,城池随时可能遭受敌人的进攻,对待敢于背叛投敌的官员,建议直接按谋逆罪论处。

  好家伙,鲁锦算是长见识了,这特么哪是在写律法啊,这分明是借着写律法的机会,向鲁锦表忠心!

  ‘大帅你看啊,我这么严厉处罚背叛投敌的官员,说明我肯定是最忠心的,从没想过投敌,对吧。’

  再看劝农,胡惟庸的劝农倒是四平八稳,对于肯配合改种双季稻的百姓,可以给与一定的税率优待。

  想种或者不知道怎么种的,官府应该派有经验的人去教。

  现在人口少,要充分利用人力,只要想种地又没本钱的,官府应该尽量借与耕牛和种子,还有开荒地免税等等。

  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似乎都是好的,但鲁锦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些优惠最后会落到谁的手里。

  你要是改种双季稻就有优惠,那肯定是大地主最积极了,他们地多,能免得税就更多,还有官府借给种子耕牛,帮百姓开荒,三年免税,怕不是最后全都变成了官府出钱出力,帮地主开荒.

  基本没有可实施性。

  再看守城,这货倒也写的条理分明,首先是平时多准备守城物资,尤其是水井,柴禾,粮食这三样,有了这三样就能在城里坚持。

  然后是临战时,城外要坚壁清野,不给敌人在城外留一粒粮,一口井。

  城内也要编成保甲,几家互保,再把城里的外来人口全都抓起来,暂时囚禁,以免混入奸细在城中作乱。

  守城方面,这货倒是可以算满分。

  公文就更有意思了,鲁锦出的题是,敌情,灾情,民情,任选一个写成公文报告,这货选的民情,然后就开始编治下开垦田亩多少,挖掘水渠多少,灌溉多少良田,水旱由人,喜获丰收,全赖大帅英明神武。

  要不是鲁锦提前说了必须言简意赅,这货怕不是拍马屁都能拍出花来,鲁锦甚至能从文章中看出‘他已经很收敛了’的感觉。

  看到这,鲁锦突然想起那个考试之前拍马屁的货,不会他就是胡惟庸吧?

  再看算术题,这题也没难度,纯粹就是看智商是否正常的。

  最后一题策论,胡惟庸的解题思路更是刁钻。

  鲁锦问的是‘何为国’,写作要求是结合当今天下时局。

  这货审题倒是审的明白,胡惟庸先是说尧舜禹汤的功绩,是上古圣王创造了国家,什么是国呢,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就是中国。

  中国与四夷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国有礼仪,是礼仪之邦,而蛮夷是没有礼仪的。

  然后他又引用了孔子的《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可见谁是‘中国’并非看他是什么人,而是看他用不用中国的礼仪。

  蒙元进了中国,却不愿意遵守汉家礼仪,仍然沿用夷礼,所以他还是蛮夷,不配‘主中国’。

  然后他又引用《论语》里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开化的蛮夷有了君主,却没有君臣之道,那还不如中原王朝没有君主,却有君臣之道的礼法制度。

  更加突出中国的礼法和制度优势,尤其是结合当今天下,特别再看元朝那些权臣,这话简直更对了。

  元廷就是蛮夷有了君主,却没有君臣之道,所以权臣才搞出那么多破事,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

  而大帅‘驱逐鞑虏,复我中华’,正是拨乱反正的行为。

  比南边徐寿辉的‘均富益贫’,还有北边的‘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刘福通要强多了。

  他们一个是均贫富的传统反贼,一个是只会叫嚣打到大都的武夫,只有鲁大帅才是真正意识到需要‘拨乱反正’的英主,所以大帅当主中国!

  emmm,鲁锦看着这篇文章,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

首节 上一节 80/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