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117节

  可偏偏杨普雄出发之前,徐寿辉并没有给他这个权力,只给鲁锦单独许诺了官位,谁知道他手下居然还有文官啊,看来这次是铁定没办法一次谈成了

  等跟着张焕又朝故埠镇走了片刻,杨普雄也在沿路观察,发现这里采伐树木的民夫极多,看来庐州这是在大兴土木啊,也不知道砍那么多木头做什么。

  没多久,一行人终于到了故埠镇,结果这里的民夫更多,居然有上千人在这里修筑城池。

  杨普雄顿时面色就不好看了起来,这里可是大别山中的山路,北面的山外全是鲁锦的地盘,南边都是徐宋的地盘,鲁锦大费周章在山里筑城,这是用来防谁的还用多说吗?

  杨普雄当即干笑道,“呵呵,听说庐州鲁元帅已经全据庐州路,大别山北麓已经尽为鲁元帅所占,不知贵军在山里筑城,又是在防谁呢?”

  张焕当然不会说是用来防徐宋的,闻言顿时不卑不亢道,“自然是防元军的,我军去年九月便拿下整個六安州,听说那时贵军才刚刚起事,谁知是否能挡住暴元之军,我军在这里筑城也是未雨绸缪。

  “再说这故埠镇在前宋时就是霍山县,暴元废县置镇,待这里城墙修复,人口繁茂之后,定然还要改过来,一县治所若连城池都没有,何以为县?”

  张焕这话顿时把杨普雄噎的不行,因为按时间来算,巢湖水师确实比徐宋起兵要早,鲁锦拿下庐州、六安两县的时候,徐宋还只是个弟弟。

  虽然你建国早,但是我起兵比你早啊,所以少拿你那什么大宋来压我!

  而且张焕以恢复前宋旧制,恢复霍山县的行政区划为理由,在山里筑城,你还真不能说庐州有什么错,毕竟大家打的都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社稷的旗号,那恢复前宋行政划分就是政治正确。

  对于张焕这套说法,杨普雄还真没话说,不过你要说比徐宋起兵早,那就有的论了!

  杨普雄当即反驳道,“呵呵,我宋国之军确实起兵晚于鲁帅,可鄙人听说鲁帅起兵自巢湖,攻占庐州后才改称,以圣武为军号,若是以巢湖水师来算,那你我两军可还沾亲带故呢。

  “张千户是否知晓,巢湖水师乃我师傅彭祖所创,其首领乃是我师兄赵普胜和李普胜,如今我师傅又被陛下拜为莲台省军师,这么算下来,贵军也该是我宋国治下之军才对。”

  张焕闻言心中顿时不屑,什么狗屁的莲台省,我只听说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这什么莲台省一听就是邪教的玩意,而且伱这厮居然还拿赵普胜出来拉关系,这位兄台的坟头草都好高了吧,不过他表情却故作惊讶状。

  “哦?原来那赵普胜和李普胜是贵使的师兄啊,这可真是得罪了,当初我将贵使这二位师兄打的太狠,以至于他们连巢湖都不敢待,躲到含山和无为结寨,早知有今日,当初就该放他们一马才对。”

  杨普雄闻言一愣,当即脸色一黑,停下脚步,皱眉看向张焕质问道,“张千户这是什么意思?”

  张焕故意做出惊讶状,“难道贵使不知?哦,这也难怪,不瞒阁下,我原本乃是庐州千户左君弼麾下百户,当初贵使的两位师兄起事,可是被左帅一顿好打,远遁他处不敢与我对战,还弃巢湖水师于不顾。

  “若不是鲁帅在危难时刻,率领巢湖水师连战连捷,击杀左君弼,降伏朱亮祖,不仅饶我一命,还对我等降将提拔重用,又岂会有今日局面。

  “若是没有鲁帅,指望贵使那两位师兄,巢湖水师怕是已经被左君弼和朱亮祖联手剿灭了吧。”

  杨普雄听的目瞪口呆,“你竟是元廷庐州降将?那鲁元帅竟还让你统兵镇守要地关隘?”

  张焕闻言顿时挺胸昂头,朝着东边拱拱手,“鲁帅何等胸襟,领军起事不过是为了驱逐鞑虏,救济斯民,与我等汉人将领又无冤无仇,大帅只是不愿枉造杀孽罢了。

  “既然大帅对我信重有加,又对我有活命之恩,我自当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大帅信我用我,别说是让我统兵千人驻扎关隘,就连原六安元帅朱亮祖,也被大帅降服重用,如今领兵数万,独当一面,又有何不可?”

  这回杨普雄是真的惊到了,怪不得鲁锦的势力发展那么快,原来他大量使用元廷降兵降将,手下居然还有领兵数万的降将,这个情报徐宋之前还真没掌握,如今也算是解了心头一个疑惑。

  杨普雄惊讶过后又追问道,“那我那两个师兄如今安在?”

  张焕再次说道,“我只听说过那赵普胜,此人在鲁帅占据庐州后欲来投奔,只可惜他离庐州太远,离和阳太近,被占据和阳的元廷淮西宣慰使康茂才得知了踪迹,以伏兵击之,将赵普胜阵斩,得其首级而归。”

  杨普雄闻言顿时目瞪口呆,随即又咬牙切齿,但还不等他说话,张焕就再次说道。

  “贵使节哀,虽然令师兄战殁,但鲁帅却已亲自领兵为其报仇雪恨,将那康茂才的数万大军一战尽灭,如今和阳已在我军治下,赵将军的首级也已寻回,与尸身合葬,大帅还为其立了坟茔,贵使若是想念师兄,将来也可去祭拜凭吊。”

  杨普雄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震惊,这才追问道,“那我另一个师兄李普胜呢?”

  张焕摇了摇头,“这我就不得而知了,在下位卑职微,自攻克六安就一直驻守在这里,大帅那里的调动我也不知,贵使若能见到大帅,到时再去向大帅询问吧。”

  杨普雄闻言心里直往下沉,这才发现事情似乎比他想想的还棘手,临行前彭莹玉还专门交代他,可以找找赵普胜和李普胜的关系,若是这鲁锦不好控制,那就扶持赵普胜和李普胜跟鲁锦抢权,间接的掌握这支军队的指挥权。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鲁元帅的手腕很硬啊,不仅收服了大量的降兵降将,手下拥兵数万,还见死不救,让赵普胜死在了元廷手中,李普胜也下落不明,这样一来,想跟鲁锦抢权就很难了,阴的不行,那就只能走明的外交渠道了,这事难办了

  “那我何时能见到鲁元帅?”

  张焕摊摊手,“我已报给了上官,至于大帅何时接见贵使,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下位卑言轻,还请贵使多多担待,上官收到消息定然不会置之不理。”

  就在张焕接待杨普雄的时候,一艘小船顺着淠水顺流而下,直奔六安而去,很快就将消息传给了六安县令秦理,还有二团指挥使俞廷玉。

  

  “徐宋来使者了?”秦理惊讶道。

  “嗯,张焕还说,对方还带了三百甲士,说是受宋国皇帝之命,来给大帅送信的,现在张焕带着他的战兵营看着呢,是否让其入境,向咱们询问。”俞廷玉将塘报递给秦理说道。

  “那信呢?”

  “那人言称要亲自交给大帅。”

  秦理看完塘报想了想,当即做出决定,“这事咱们做不得主,得上报给大帅,一切全凭大帅安排,不过如今当务之急,是要谨防徐宋派兵偷袭。

  “那使者带的三百甲士是否为先锋,他们身后是否还有大军?俞指挥应当亲自去见一见,再派兵查一查,若其后方没有大军跟随,便将那三百甲士留在故埠镇,邀请那使者来六安,他身边最多跟随五十甲士,其余甲兵必须留在故埠镇看守,还请俞指挥安排。”

  俞廷玉闻言点点头,“县尹此言有理,那你便先在此地坐镇,我去会会那徐宋使者。”

  “且慢!”

  俞廷玉说完转身就要走,秦理连忙又叫住他。

  “县尹还有何事?”

  秦理压低声音嘱咐道,“俞指挥当多多探听这使者目的,还有徐宋虚实,若有消息,速速送来,我再转交给大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帅知道的越多,召见这使者时才能更从容不迫,还请俞指挥多多费心,最好半日一报,若有重要情报,也可随时来报,我一定尽快转交大帅。”

  俞廷玉闻言一愣,当即点点头,“还是县尹思虑周密,我这边定然多加注意。”

  等俞廷玉离开六安,点了一个营兵马前往故埠镇的时候,一匹快马也风驰电掣的奔向庐州,给鲁锦送去了这个消息,半日之后,又一匹快马从六安奔出,将张焕初次与杨普雄的交谈内容也送了出去,有了杨普雄的基本情况,鲁锦这边的对策就能容易一些。

  比如赵普胜和李普胜,这俩人的事到时别整错了,让鲁锦这边也能提前有个准备。

  另一边,鲁锦又在肥西的铁厂待了三天,如今铁厂的技术是没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产量。

  两座炉子一天产两吨出头的铁,这么点铁最多能铸造三门六磅炮,要是用来造盔甲的话,就按一副盔甲40斤重,两吨铁刚好够装备一百人的。

  鲁锦手下有数万大军等着换装,就不算打造盔甲的时间,光是按产铁量来算,给一个团换装都得一个半月,十几个团全换一遍,都一年多了,他还要打造刀枪和火器呢,这么点铁产量哪里够用?

  于是鲁锦命令铁厂继续建造高炉,将来最少不能低于十座炉子同时开工。

  等做好铁厂的安排,他才动身返回庐州城,结果刚回城一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

  鲁锦顿时反应过来,历史上徐宋确实出使过庐州一次,不过那次是彭莹玉来招降左君弼的,原历史上也确实招降成功了,使左君弼不再与巢湖水师为敌。

  不过现在历史发生了变化,左君弼被鲁锦提前杀掉,还替了他的位置,占据了庐州,但徐宋的招降使者却没有迟到,只不过这次的招降目标从左君弼换成了他。

  鲁锦当即把李善长和冯国用叫了过来,准备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第147章 杨普雄的庐州见闻(二)

  得知徐宋使者来访,鲁锦立刻将李善长、冯国用、还有包氏兄弟叫来,五个人一起开起了小会,商量一下对待徐宋的态度。

  等几人看完两封奏报,包毓率先表态,“大帅,我们要不要调整一下计划,往徐宋那边也安插一些细作,这奏报里有用的消息太少了,不利于我们处置和徐宋的关系。”

  鲁锦想了想,还是摇摇头,“暂时没这个必要,不要被别人影响了我们的节奏,布置细作的事还是要按之前的计划来,湖广暂时不急,我们就算安插了细作也是鞭长莫及。

  “目前还是要先北后南,先东后西,优先在扬州路,还有浙江、江西两省站稳脚跟,等江西布置妥当,再以江西为跟脚,向湖广派遣零散细作即可。”

  “是。”

  包毓当即明白了鲁锦的意思,关于情报的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鲁锦也只说了几个大方向,具体计划并没有明说,这也是防着其他几人的意思,包毓当下便不再说这个话题。

  鲁锦这时又看向冯国用和李善长,对二人问道,“两位先生如何看待?”

  冯国用率先发言,“大帅,我认为不用理会,按我们的既定计划来打便是。

  “徐宋来使,目的无非有二,或是要招揽我们,软硬兼施,让我们成为其僚属,或是结盟,双方共击元军。

  “他徐宋无非建国早了几個月,以黄冈为都城,难以成就大业,如今天下纷争初起,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只要我们能攻占江东,大帅就能独自建立大业,何必投效一个邪教妖国,其立国不正,早晚要遭受反噬。

  “他若以武力威胁,逼我们投效,那就更是失了智,如今徐宋地狭民少兵贫,与我们中间有大山阻隔,走水路隔着江西,那还是元廷的地盘,走陆路只能钻山路,六安一座堡垒便能将其堵死,因此武力威胁根本无效。

  “更别说如今徐宋初立,他四周群敌环伺,连自己安危都顾不过来,哪里能抽调兵力来攻我们。

  “再说他若真放着元廷不打,来打其他义军,那也失了大义,天下义军更会对其唾弃鄙视,他这抢先立国的威望也就荡然无存了。

  “至于是否与其结盟,这个还请大帅定夺。”

  李善长一直在旁边听着没说话,这货心思不单纯,历史上就不够老实。

  尤其是原历史,朱元璋收拾完陈友谅,腾出手来准备干张士诚的时候,李善长就说不急不急,时机还不成熟,故意以现在钱粮太少为理由,不支持朱元璋打张士诚,最后还是凭借武将体系的支持,朱元璋才发动了对张士诚的决战。

  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张士诚情报战的影响存在,毕竟张士诚挖墙脚也不只是挖重八哥的武将,谁知道他有没有拉拢朱元璋手下的文官。

  不过现在嘛,李善长还是有点脑子的,首先他在鲁锦这边是首席文臣,而徐宋那边已经有了邹普胜和倪文俊,还有个邪教头子彭莹玉,有这几个人组成的核心存在,就算李善长过去,也不可能得到比鲁锦这边更高的地位。

  而且鲁锦这边虽然没有称王称帝,但是实力不容小觑,手下有数万大军,加上地方守备的内卫军,完全可以对外号称十万,还有目前整个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水师做为依仗。

  有如此雄厚的兵力作为本钱,其实真的算起来,鲁锦现在未必就比徐宋弱了,他傻了才会这个时候投奔徐宋。

  等冯国用说完,便和鲁锦一起看向了李善长,李善长见众人都看向他,这才表态道。

  “我们如何应对徐宋,关键还要看今年两军如何发展,大帅可能还真要往湖广派些细作。”

  鲁锦闻言挑挑眉,“怎么说?请先生细细道来。”

  李善长这才道,“徐宋如今初立,不论国土还是兵民,都不配让大帅称臣,我们如今并不比徐宋弱小,若是能在两年之内攻占江东,那他徐宋就更不配了。

  “因此不称臣是我们的底线,无论他软硬兼施,都不可答应,原因刚才冯秘书已经说过。

  “至于结盟,余私以为还是不结的好,从春秋战国,到联军攻秦,再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自古联军难成事。”

  鲁锦听的连连点头,别说古代那些盟军,哪怕到了二战,英美也是各种使绊子,联军人心各异,大家利益有冲突的情况下,本来就是很难齐心的。

  可是刚说完最好不要结盟,李善长又话锋一转。

  “不过他若真提出结盟,大帅也不必急着拒绝。”

  “哦?怎么说?”鲁锦来了兴趣。

  李善长又道,“如今我们在江右的战事已接近尾声,北线等拿下濠州,南线拿下安庆,那我们暂时就可以进入全军休整,好好积攒一年的实力,这一年最好不要大规模用兵。

  “但徐宋来拉拢我们,我们也可以与其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他若让大帅称臣,大帅可以以官职低微为由拒绝,其使者必定回去请示,他若给提高官职,大帅则可趁势称王,反正我们如今实力与日俱增,也不怕他到时翻脸。

  “他若还想让大帅称臣,到时势必要给大帅加王号,若不肯,也可由其提出结盟,我们可以名义上答应结盟,但绝不轻易配合出兵。

  “他若还让咱们出兵,那就得让他再给些好处,总之只要他有求于咱们,咱们就能掌握主动。

  “他若与咱们翻脸,这一来一回,怕是一年也就过去了,到时正是我军挥师江右之际,也算出兵配合,他到时候也说不出别的话来,这样我们既得了实惠,又不会与之交恶,等我们尽得江右,到时怎么说,就轮不到他们了。”

  鲁锦听的眼前一亮,虽然李善长预想的情况还比较‘粗糙稚嫩’,但却很合鲁锦的心意,李善长说的那些东西,总结起来无非一个‘拖’字。

  不与其交恶,维持和平的同时,尽量拖延时间,积聚实力,等拿下浙江,到时就是鲁锦掌握主动了,就算跟徐宋全面开战也不怕。

  至于鲁锦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历史走向,至正十二年的上半年,徐宋都还在湖北、湖南、江西,这三个省跟元军互相拉扯。

  就在宋军和元军僵持不下的时候,徐宋出奇兵,偷袭昱岭关,神兵天降,突然攻占杭州,元廷大惊,连忙调动江淮地区的官军主力回援,然后一路打的宋军滚回老窝打游击。

  只要鲁锦一直拖着,拖到徐宋败北,元军主力被吸引到湖广,整个江浙地区兵力空虚的时候,就是他出兵江南的时候。

  这么算下来,拖延战术确实是个好办法。

  不过现在历史改变太大了,想要让局势继续沿着原历史的轨迹前进,还需要鲁锦微操一番,不然很可能玩脱。

  “那就按先生的意思来,我们先拖着,看看徐宋如何应对,我们自己也要加快速度积攒实力!”

  “大帅英明。”几人连忙拱手应诺。

  于是决策就这么定了下来,鲁锦立刻将叶升叫了过来,让他派一个营的骑兵去接徐宋使者。

  杨普雄带的那三百甲士,只允许他带十个人过来,其余甲士都只能留在六安,由俞廷玉看管,在庐州路境内这段时间,安全由圣武军这方保护。

  六安这边,俞廷玉亲自带兵去了故埠镇接人,得知来的是六安主将,杨普雄立刻来了兴趣。

  杨普雄见俞廷玉又领了一个营过来,而且还是俞廷玉亲自带的一个老营,甲胄装备自然是最好的,连着两个战兵营的露面,让杨普雄大为惊叹,看来这鲁元帅的兵很是精锐啊,这样的兵不知道六安一地还有多少。

首节 上一节 117/2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