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猎人 第145节

  内蒙大草原宽广空旷,这里地广人稀,开出十几公里也没看到有村落,倒是看到零星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中,像一朵朵白色的花儿。

  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独特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王向东通过地图可以看到四周的情况,有蒙古包的地方才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大群的牛羊,此时正是牧草青青的时节,正适合游牧。

  果然在蒙古包的不远处就有牧民骑在马背上,赶着羊群去牧草茂盛的草场,远远望去,羊群就如同一片片白云,在茫茫碧波中缓缓漂移,又像一块块雪白的毛毯,点缀在绿茵茵的辽阔草地上。

  王向东沿着马路一直往北,他也没有前往蒙古包去参观感受,他想找牧民聚集区或者村落,要是碰不到狼群那就只能换些牛羊肉带回去了。

  草原上的马路平坦宽阔,视野开阔,在草原上开车确实很惬意,放眼四周都是风景,心情自然是愉悦舒畅的。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王向东终于看到前方有一个村子,这里应该是牧民的定居点,全都是低矮的土墙和土坯房,不是野外的那些蒙古包。

  村子很小,红点也不多,估摸着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不到一百人,有的院子里都没人,看来是举家外出放牧去了。

  车子的声响引来了几个男人,穿着打扮跟普通人差不多,手里拿着猎枪,都朝着村口走来,妇女和孩子则在家门口观望着。

  “同志,哪来的?做什么?”有人大声问道。

  “同志,我是从城里来的,有介绍信的。”王向东马上探出头来应道。

  “村长,我去看看。”一个年轻人走上前来。

  内蒙这边的行政区划是按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来划分的,镇长也叫苏木达,村长也可以叫嘎查长。

第331章 饺子与奶茶

  咱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以内蒙自治区来说,有好多民族都分布在此,其中还是汉族人口占绝大部分,所以还是按汉族的习惯叫镇长村长啥的,只有在蒙古族聚居的村里才叫嘎查长。

  年轻人走过来查看了王向东的证件,然后又看了看车斗,顿时惊叫起来。

  “村长,车上有大米和白面。”

  “同志,你咋知道我这些麻袋里头装的是大米白面啊?”王向东很是惊讶。

  王向东进村前他先在车斗放上了十几袋大米和白面,这回拿出来的是早先收来的大米白面,小鬼子的大米太显眼了。

  “嘿嘿,我是晋省的,来这里下乡,之前都是吃米饭,好长时间没吃了,闻着就感觉香。”

  这时候的下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省际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帮扶,与几年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略有不同,但总目标是一致的,让年轻人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哦,那正好,我来这里就是想拿大米来跟你们换肉的,要白面也行,村长,帮忙安排个地方,咱们谈谈好吗?”

  “不用安排了,村里就这一条马路贯穿南北,林子,你去各家问问,想换的就把肉准备好,对了,同志,怎么个换法?”村长问道。

  “呃,我也没经验,厂里交待了不能让牧民吃亏,村长您说吧。”王向东觉得白送给他们可能不会收,那就意思意思吧。

  “吃啥亏呀,我们这是互通有无,只是我们这边现在没有新鲜的牛羊肉,都是风干的腊肉、腊肠和血肠,一斤换你三斤行不?”

  瞧瞧,咱们的牧民真淳朴啊。

  “您说了算,那咱们就开始吧。”

  草原上的牛羊肉在冬季时容易保存,放屋外冻上一晚就硬邦邦的,夏季时就是悬挂起来风干保存了,在这边肉食肯定是不缺的。

  旱灾对以畜牧业为主的内蒙地区来说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乌同志敢一口气接受三千多孤儿的安置,这就是民族大团结的精神体现了。

  “王同志,你先坐下歇歇,尝尝我们这里的库胡尔,比你们包的饺子大多了,也不知道合不合你的口味。”

  王向东也被邀请到村民的家里坐客,内蒙牧民很热情,马上端上吃的来,不仅有牛羊肉和奶茶,还有他没见过的吃食。

  游牧民族的饮食可不仅仅只吃肉,内蒙这边还是以面食为主,吃大米的极少,面以荞麦面和莜麦面为主,也是蒸成馒头饺子吃的。

  饺子也有油炸的,这边把它叫做库胡尔,也是他们标志性的主食了,油炸饺子的馅料绝对是纯肉的,而且以羊肉为主,看起来像饺子,但和面的方式和包的形状跟饺子还是有些不一样,倒是跟韭菜盒子的做法差不多。

  奶茶就不用多说了,蒙古语叫“乌古台措”,这是内蒙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而成。

  内蒙民族好喝奶茶,一天到晚都在喝,喝的时候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

  这里的奶茶是在煮好的茶水里加入鲜奶,可不是后世小年轻喜欢喝的什么珍珠奶茶啥的,茶是砖茶,过去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村里大多是汉族,说的也都是普通话,所以王向东跟村长他们聊得有来有去的,抽着烟喝着奶茶,初来乍到的,正好向他们请教一些礼仪,免得真到了蒙古族牧民家里搞尴尬了。

  去内蒙牧民家中做客,也要知道一定的规矩的,首先,主客的坐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

  然后,主人用茶碗斟上飘香的奶茶,放少许炒米,双手恭敬地捧起,由贵客长辈开始,每人各敬一碗,客人则必须用右手接碗,如果你少要奶茶或不想喝奶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奶茶、炒米是蒙古族茶俗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王向东到每一家都得喝奶茶,知道礼节后就少喝了,要不然这二三十户下来肚子能撑破的。

  最后车子来到了村尾,车斗上就剩下两袋大米白面了,倒是多了几袋的腊肉腊肠啥的。

  “王同志,还有几户牧民的草场离得比较远,不过你有车,可以过去问问,西边十几公里外就是徐三树他们一组的草场,你可以先去他那边。”村长指着西边说道。

  “好的,谢谢村长,谢谢各位同志,那我就告辞了。”王向东挥手离开了村子。

  往西开了十几公里,果然看到一大群羊儿在远处悠闲的吃草,牧民骑着马儿在看护着,眼前是两个蒙古包和一个石块垒起的大羊圈。

  王向东刚把车子停在蒙古包外,就看到两个不到十岁的男孩跑进了蒙古包,然后一个扎着花色头巾,穿着长裙的蒙古族妇女拿着猎枪走了出来。

  “同志,我是村长介绍来找徐三树的。”王向东大声说道,也没下车,怕引起误会。

  “叔叔,你真是来找我爸爸的吗?”

  女人回了句蒙古语,还是警惕的盯着王向东,倒是她的身后探出更大一点的男孩的脑袋问道。

  “对啊,我是来找你爸爸换肉来着,那边放羊的就是你爸爸吧,那我就在这里等着好吗?”王向东指了指远方说道。

  “行,那你就等着,我爸爸也快回来了。”男孩看了看天色点头应道。

  王向东抽完一支烟,又过了几分钟,就看到远处的羊群像一朵白云般朝这边飘来,不停的变化着形状,这景象真是难得一见啊。

  徐三树赶着一百多只羊回来了,他骑着马,三只牧羊犬跟在身边,熟练的把羊群赶进旁边那个石块垒起的羊圈里,他还仔细的清点数量,这种羊圈应该是他们作为游牧点专门搭建的,那这片草场也是固定的了。

  “徐大哥你回来啦。”王向东这时才从车上下来跟他打了个招呼。

第332章 不让打?

  “同志,你是哪来的?”

  徐三树把缰绳递给走过来的女人后问道,三只牧羊犬则围着吉普车和王向东在叫唤着,徐三树呵斥一声后,它们就跑去男孩那边顽耍了。

  “我叫王向东,是从城里来的,想用大米白面换些牛羊肉,刚才在你们村里已经换了一些,村长让我来找你问问。”王向东递上烟说道。

  “哦,欢迎欢迎,塔娜,你怎么没请这位王同志进屋啊。”徐三树看了一眼女人说道。

  “诶,是我不方便进去的,嫂子说话我也听不懂,还是跟你两孩子能说上话。”王向东连忙解释道。

  “王同志,真是不好意思,我爱人她不会说普通话,呃,这些就是你用来换肉的米面吧。”徐三树看了看车斗。

  “是啊,徐大哥你需要换一些吗?”

  “那必须的,虽然已经在这边生活多年了,但以前的生活习惯还是很难改变,莜麦面还是不如白面,我多换点白面吧。”徐三树点头应道。

  “那行,按你们村长说的一换三,你这里都是羊肉吧。”

  “是啊,想要牛肉你可得找阿古拉,他在北边那块草场,离这里不远,也就两三公里路。”

  “行,等会我就去找他。”

  “不行,太阳快下山了,你会找不到路的,还是在我这里住上一晚,明天再去找他,先把车上的东西搬进帐篷,草原上昼夜温差大,可别受潮了。”

  “哦,那就打扰徐大哥了。”

  王向东看了看天色,草原上的牧民真是好客啊,既然徐三树热情邀请了,那就答应了,然后两人把车斗上的两袋大米白面和几袋腊肉啥的都搬进蒙古包。

  徐三树这边有一大一小两个蒙古包,小的一个才十几平方,堆放的都是杂物,顶上也挂着不少腊肉。

  然后两人进到大的蒙古包,其实也就三十多平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周围一圈过来啥都有,桌椅床铺橱柜都齐全,中间搭着几块石头,生着火,上面架着铝制茶壶,旁边还有锅。

  女主人塔娜已经在桌面上摆上了三大盘,煮熟的大块羊肉,蒸饺,还有一盘就没见过了。

  两孩子正排排坐着看小人书呢,还是这个能吸引他们,刚才进屋时王向东从挎包里掏出两本送给他们的。

  两人盘腿坐下后,塔娜提起茶壶给倒上了奶茶。

  “来,尝尝草原上的奶茶,你们城里人可是难得喝到的。”徐三树举起了奶茶说道。

  “呃,喝不下了,我刚才可是喝了不少啦。”

  “哦,哈哈,那就吃其他的。”徐三树笑道。

  “徐大哥,你家养的羊儿挺多的,我刚才看你清点得很仔细,有多少只啊?这么多都是你自己的吗?”王向东抓起一个蒸饺边吃边问道。

  “想啥呢,这都是集体的牲畜,我跟阿古拉他们一组,负责这一片的草场,我这边领养了一百只羊,一只也不能少了。”徐三树斜了王向东一眼应道。

  王向东有些尴尬,他有时候还是会用后世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不知道牧区这边现在还是集体合作社的模式,牧民以几户一组的形式进行放牧,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哦,这个是什么?我第一次看到。”王向东连忙指着那盘白花花的肉菜问道,岔开话题缓解尴尬。

  “这个叫布狗,是最具有标志性的蒙古肉食,从成吉思汗时代就开始有这种吃法了,就是将整只羊掏出内脏,清洗干净,再抹上盐,再把羊腿上的肉剃下来装进羊肚子里,再加入土豆胡萝卜等蔬菜,是用石头烤熟的,我媳妇的拿手菜。”徐三树得意的介绍道。

  “哇,这么复杂啊,这我得好好尝尝。”

  原来这白花花的是羊肚啊,里头还包含着其他食材,居然是用石头烤出来的,真是涨见识了。

  蒙古族的饮食果然粗犷得多了,大口吃肉,大碗喝奶茶,肉食也是以烤为主,吃得那是一个豪迈,就连小孩子也是这般习惯。

  “王同志,你也带着枪啊。”看了看王向东刚才进屋时把放在门边的五六半,徐三树就问了句。

  “出门在外必备的,其实我还是个猎人,来草原还想打几只草原狼带回去呢。”

  “啥,你想打狼?不行不行,你可不能逞强啊,草原狼可不好打,只要一发现狼群我们都要鸣枪示警,附近的牧民就会来帮忙驱赶,我们只能守在这里等候,尽量想办法把狼群赶走,损失几只羊是难免的,只求人没事。”徐三树连忙摇头说道。

  “徐大哥碰上过狼没?”

  “怎么没碰上啊,最惊险的一次是来了十几只狼,几只围着我们,其他的攻击羊圈,咬死了十几只羊,吃了两只,还拖走两只,我们靠着篝火和猎枪的驱赶才得以幸存,想想都后怕。”徐三树唏嘘道。

  “那你打死过几只狼?”

  “我可没有,我媳妇只让我开枪驱赶,不让我打死它们,这跟他们的信仰有关,而且草原狼只有在食物匮乏的冬季才会来袭击牲畜,一般不会伤人的。”徐三树摇头说道。

  “草原狼不伤人吗?”王向东惊讶了,这可颠覆了他的认知,不让打?不伤人?

  “可不,蒙古族人就是这么世代相传的。。。。。。”徐三树开始给王向东进行科普了。

  根据他的解释,王向东才知道千百年来蒙古民族一直认为狼是草原的保护神,狼是他们的图腾,是狼保护了整个大草原,那肯定不能打了。

  在草原上,狼主要以草原鼠、野兔、旱獭和黄羊为食,而这四种动物却被牧民们称为“草原四害”,特别是鼠和兔,它们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年能下几窝,一窝能有十几只,一窝的鼠和兔一年吃掉的草比一只羊吃的还要多。

  除了和牧民饲养的牲畜抢占草场,鼠和兔最可恶之处就在于到处挖洞刨沙毁坏草场,加剧草原的荒漠化。

  王向东之前一进入大草原就看到满地图都是红点,知道这些躲在地下的动物是草原鼠和野兔,没想到居然如此之多,太影响他观察地图了,现在已经调整到五千克,也就是体重在十斤以上的才会显示红点。

第333章 还是撞上了

  蒙古大草原千百年来之所以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鼠灾兔灾,没有出现澳大利亚那样大半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因为有了草原狼,是它们限制了鼠和兔的泛滥。

  草原上夏季丰富的动物资源让狼群活得很滋润,到了冬季,草原鼠和旱獭会封洞冬眠,但还有野兔和黄羊可以作为狼群的过冬食粮,除非实在找不到食物了,狼群才会把目光瞄向牧民饲养的牲畜。

  而且草原狼也只袭击牲畜,极少攻击人类,一般情况下人与狼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两相安无事,当然肯定也有特例,只是徐三树没说而已。

  这其实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问题,食物链的相互制约,狼在草原上基本没有天敌,除了人类,若是真正危害到人类了,那就是后世草原狼在内蒙地区仅存两千多只的后果了。

  看来这次来草原打狼是打不成了,算了,狼肉确实也不好吃,能换到几百斤牛羊肉回去也不错了。

  “徐大哥,鼠、兔和旱獭对草原危害很大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把黄羊也列入四害呢,黄羊也会搞破坏吗?”王向东有些不理解。

首节 上一节 145/1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