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猎人 第103节

  “哦,那我就欣赏欣赏。”

  看到柜面上一个锦盒里躺着一个小巧的白玉鼻烟壶,王向东拿起来仔细端详,扁平的壶形,通体雪白,两面雕刻着松鹤图案,栩栩如生,摸着手感温润细腻,应该是个好东西吧。

  所谓的鼻烟早在14世纪时就由意大利传教士带进来的,它是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末状,然后密封入窖陈化经年制成的。

  这玩意有啥作用呢,闻起来醇香辛辣,对嗅觉有刺激作用,能提神醒脑,从清朝开始盛行,成为达官贵人推崇的掌中宝。

  这或许与清朝官员的作息制度有关,清律规定皇帝得卯时上朝,就是凌晨五点多,而官员得寅时就在午门前候着,也就是凌晨三点多。

  卧草,那时候当官就这么辛苦吗,起早贪黑的,后世的996都不敢吭声了。

  而且官员上朝时不是站着就是跪着,还不敢偷懒打盹,要是上朝时打瞌睡那可是欺君之罪呀,搞不好就会掉脑袋的,于是就随身携带这种鼻烟来提神。

  民国以后就废除这种作息制度,解放了官员,鼻烟壶就此没落,但因为这玩意制作小巧精美,工艺用材考究,后来都变成了收藏品。

  “这件是用和田子玉掏雕的,还是名家的作品,比柜里的几件精致多了,您看如何?”

  “行,我收了,什么价?”王向东把东西放回锦盒,盖上后问道。

  “二十斤粮票。”钱有进小心的报价,这是那个前朝遗老要求的,也不知道能换得来不。

  “哦,换粮票啊,也行。”王向东倒无所谓,身上备的粮票也不少,拿出二十斤不痛不痒。

  “好嘞,那您收好,这是票据。”钱有进麻利的开票后把东西推给了王向东。

第224章 装裱与学车

  “钱兄弟,我今天找你是想裱一张字幅,你有熟悉的装裱师傅或者店铺给推荐一个吗?”王向东扬了扬手里卷起来的宣纸说明来意。

  “王哥,这个我清楚,琉璃厂附近就有好几家装裱店,我师父有个朋友也在那边开店,我给您写上,到店报我师父的名号,我师父叫肖振元。”钱有进立马写条子了。

  “谢啦,回见啊。”王向东收起条子,放下一包大前门走人。

  “谢谢王哥,您走好。”钱有进连忙把烟揣进兜里,满心欢喜的送走贵客。

  京城的琉璃厂在南边的和平门附近,这个名头可太大了,它可是一条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全长达八百多米,所有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充斥着整条街道,两边依次排列着众多的老店。

  琉璃厂的老书店很多,最著名的当属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更有三百年传奇的荣宝斋,这可是享誉海内外的老店啊。

  王向东去的可不是荣宝斋,裱一张小字幅也用不着找这么大的老店,他直接骑车前往这条文化街,依着条子找到了这个叫汲古斋的门店,直接进店打听找上了黄师傅。

  “肖老板介绍的,来,里边请。”

  跟着黄师傅进了后院,来到一间屋里,正中摆放着一张大条案桌,桌上堆着宣纸和各种工具;一面墙上靠着一块大木板,面上斑斑点点的。

  “来,先让我看看字幅。”

  “嗯,这字不错,苍劲有力,哦,还是大领导的题字呀。”接过字幅摊开在案桌上,一看到字后黄师傅就称赞了。

  “嘿嘿,领导所赐,还请黄师傅帮忙裱起来。”王向东挠头笑道。

  “嗯,那必须的,五块钱,三天后来取。”

  “哦,要等三天啊,我还以为很快的。”王向东哪里知道装裱的门道,他随口说道。

  “同志啊,慢工才能出细活,装裱可是一门技术活,闲着也是闲着,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黄师傅看了一眼王向东说道,这就是个小白。

  所谓装裱,就是以各种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字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上所作的字画,因为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褶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所以必须装裱才能长期保存。

  而装裱的程序比较繁杂,一道道工序丝毫不得马虎,黄师傅简单的作了介绍。

  首先是托裱,将字幅反铺在干净的案桌上,并在字幅背面喷洒细水花,让字幅润潮展平。

  接着在字幅背面刷上稀浆水,刷浆更要均匀,再

  将托纸卷成圆筒,托纸一般用单层宣纸,比字幅略宽,

  左手拿着托纸,右手用棕刷自上而下排刷。

  上完托纸后,在托纸四边口上刷上浆水,起件时,用右手食指与母指拿棕刷,中指与食指夹住上右角,左手夹住左角提起,然后贴在墙板上,垂直摆正后再封固四周。

  封固后在字幅上喷些细水花,防止字幅比边口先干发生绷裂,之后就等晾干了。

  然后是镶条,待字幅干透,用裁刀将其从墙板上取下,裁去托纸不整齐的边角部分,在字幅四角均匀抹浆,镶上助条,在助条边缘抹浆,镶上边条。

  最后是装框,已经裱好的字幅如需装框就在字幅干透后进行平整,再镶装进画框,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装框,黄师傅,这种奖状也能装框吧。”

  想到已经拿到手的不少奖状,总觉得贴在墙上容易损坏,贴上去还不好撕下来,这些可都是荣誉,得长期保存,还是装框更好些。

  “这位同志,伱可真不赖呀,年纪轻轻的就取得这么多荣誉,你有对象了吗?”看到王向东从挎包里又拿出两张奖状,黄师傅一脸惊讶的表情。

  “嘿嘿,我已经结婚了。”王向东连忙应道。

  “嗐,可惜喽。”黄师傅叹道。

  “黄师傅,您这里有现成的画框吗?就这奖状大小的。”王向东连忙问道,不跟他扯成没成亲的话题。

  “奖状嘛,放进去就行,一个画框五毛钱,你要几个?”

  “先来十个吧。”王向东随口应道。

  “啊,十个?你跟我来拿。”

  黄师傅又惊讶了,这小伙子得有多少奖状呀,这么优秀的年轻人怎么就结婚了,嗐。

  “那什么,听了黄师傅的介绍我可是长见识了,那就辛苦黄师傅了,我三天后来取。”

  王向东不敢再呆下去了,赶紧交了钱,拎着用麻绳捆好的一摞画框和凭条就开溜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行。

  中午一吃完饭,王向东就把墙上的三张奖状小心的揭下来,连同刚得到的两张一起装框,然后挂上墙,这下妥了,看着就很爽很自豪。

  “东哥你真厉害。”

  刷完碗筷的秦玉茹看着墙上这么多的奖状更是欢喜,自己的男人这么优秀,太崇拜了。

  “嘿嘿,那是当然喽。”

  王向东搂着媳妇的肩膀得意的笑了,看着她眼中带着星光,这是自己的小迷妹呀。

  “东哥,带我去供销社。”

  秦玉茹突然想起还有要事,就拉着王向东出门。

  “诶,刚吃完饭不休息一下吗,上班还早着呢。”王向东还想着抱着媳妇温存一下呢。

  “赶紧的,教我骑车呀。”

  “哦,行,走起。”

  原来是想学车啊,这得大力支持,王向东飞快的蹬着自行车带着媳妇来到供销社,喊人打开了供销社后院的小门,进了后院秦玉茹就跑去把存放在食堂的新自行车推出来。

  “东哥,快来,你帮我把住后座。”

  秦玉茹兴奋的叫道,刚学骑车的都这样,时刻想着怎么才能骑好,脑子里都是练习时的画面,难怪吃饭时就感觉她心不在焉的。

  “诶,媳妇你慢点,先坐稳了,然后脚慢慢蹬起来,身体不要倾斜。”王向东稳住车子,让媳妇坐上后一步步的指导。

  “诶,诶,拐弯了,我要倒了。”绕着院子骑,转弯就不好控制,秦玉茹惊慌着跳下来。

  “嘿嘿,车子还没倒,你倒先跳了,别怕,没事的,再来,我抓着呢,倒不了。”王向东笑道。

  “嗯,那再来。”秦玉茹重新拾起了信心。

  只要克服了害怕的心理,不怕摔倒,自行车是很容易学的,特别是小孩子,他经得起摔,所以学得快,有的个头还没自行车高,脚够不到,于是他就把脚从横杆下伸过去踩踏板,照样骑得贼溜。

  有王向东在,怎么会让媳妇摔倒呢,他让媳妇放心大胆的练习,在院子里绕了几圈之后,秦玉茹感觉到能掌握平衡了,蹬踏板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第225章 老大哥的专家

  “媳妇你不要踩太快,要控制好速度,诶,就这样,别怕,我在你后面抓着呢。”

  王向东不停的鼓励着,渐渐的由双手抓住后座改为单手抓住跟着跑,最后就偷偷的松开了手。

  “东哥,你怎么在我前面啊,啊,啊。”

  突然看到王向东在前面站着,秦玉茹顿时意识到没人在后面扶着自行车了,立马慌乱了,车把左右摇摆,然后猛捏手刹,整个人就要栽倒。

  “这不快独自骑一圈啦,媳妇伱真棒,再学两天就会骑了。”王向东一把抱住秦玉茹说道,没管倒在地上的自行车。

  “讨厌,我刚学你就敢放手啊,也不怕我摔了,诶呀,我的自行车。”

  秦玉茹娇嗔一句后马上想起自行车,连忙去扶起来,还四处查看有没有磕碰。

  “有我在还能让媳妇你摔啦,自行车就无所谓了,记住,人比车重要,遇到不对劲就跳车啊。”王向东郑重说道。

  “嗯,我知道了。”秦玉茹连忙点头,心里甜滋滋的。

  练习到快上班了,陆续的有人进来了,看到小两口就调侃起来,秦玉茹赶紧把王向东推出去,催他去上班了,王向东就骑车去了厂里,刚跑完步就被叫去李怀德的办公室。

  “向东,过来坐,先喝口水缓缓,年轻人身体就是棒,这要是我呀,一圈都跑不下来。”

  看到王向东脸上微红,额头上还有汗水,气息却很平稳,李怀德就感慨道。

  “厂长我自己来,您正壮年呢,只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锻炼,真要是平常有锻炼,押运队的那几个说不定还比不上您呢。”

  王向东连忙自己去拿暖壶倒水,嘴里说着客套话。

  “呵呵,乱拍马屁,对了,上午厂里研究决定先把你的职级提到一级办事员,等进修委培的名额下来后就给你一个,怎么样?”李怀德扔了一支华子过来说道。

  “谢谢厂长,我会继续努力的。”

  这就一级办事员了,工资得有七十多了吧,再要是拿到中专的学历证书,那就能上副科了,王向东感觉自己的升职就像坐直升机啊。

  “嗯,好好干,上午厂里的广播已经表扬了你的事迹,领导们对你做出的贡献都很肯定,正好晚上宴请老大哥的专家,你也来陪个座啊。”

  “厂长,咱们厂里还有老大哥的专家啊,我怎么没见到过。”王向东好奇了。

  “你才进厂多久,人家专家都呆厂里好多年了,是技术科的顾问,这次车间新上马的重型机床还得靠他来作技术指导培训,这货是个酒缸,必须得灌倒他,晚上你也加把劲啊。”李怀德眯着眼介绍道。

  老大哥确实是我们的老大哥,从我们建国后就不断的派遣各个领域的专家援助我们的建设发展,十年来总计超过两万多人次,现在还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还有一千三百多人,可以说“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这些专家的帮助。

  就拿冶金行业来说,举个例子,辽省的鞍钢在小鬼子投降撤离后一度陷入瘫痪,因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程师都是小鬼子的,后面还得靠老大哥派专家和技术工人过来才解除危机,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使得我们每年的钢铁产量都在增加。

  王向东依稀记得就是在这困难的几年里我们跟老大哥的关系搞崩了,然后老大哥突然就单方面撕毁了援助协议和合约,撤回了前来援助的专家,给我们之后的建设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陷入了长期偿还贷款的困境中。

  嗐,都怪他自己后世学习不认真,政治历史方面一塌糊涂,对这段特殊时期知之甚少,现在连具体的时间都记不清楚了,只能靠猜了。

  “听厂长的,保证让专家走着进来躺着出去。”王向东起身表态道。

  “哈哈,尽力就好,你先回去吧,下班后就直接去小食堂,这个是给你的。”李怀德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和一条华子推了过来。

  “谢谢厂长,那我先走了。”

  王向东也不客气,把东西往挎包里一塞就撤了,这是药酒钱和奖励,那必须拿,人家李怀德可不缺这点东西,你要是推脱不要倒会让他起疑心。

  “呵呵,去吧,去吧。”李怀德还就喜欢他这种直接的举动,笑着摆了摆手。

  王向东现在直接去到范主任的办公室,先是借他这里的电话给干爸打去,说了晚上有饭局,郑长军就说正好让秦玉茹在他家吃饭,晚上就陪干妈过夜,这下就不用两头担心了。

  跟范主任抽烟闲聊,很快就到下班了,几个领导簇拥着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老大哥专家进来了,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棕色的卷发,大鹰钩鼻。

  “这位是老大哥的专家肖卡夫斯基同志,这是咱们保卫处押运队的队长王向东。”李怀德给作了介绍。

  “你好,我听说过你,你是个猎人,我也喜欢打猎。”肖卡夫斯基握住王向东的手说道,眼里还冒着光,手劲也挺大的,而且华语说的还不错。

  “你好,专家同志,以后有机会咱们一起去打猎。”王向东微笑的应道。

首节 上一节 103/1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