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身躯,抬手敬礼!!
而后神情严肃道:“首长好,这里是教员办公区,暂时不对外开放,请问您是?”
“哦,没什么。”
陈钧回礼摆了摆手:“我是来参加培训,顺道转悠到了这里。”
“是,首长。”
中尉听到对方是参加培训,他神情明显缓和了不少,但依旧疑惑,或者说不解吧。
陈钧也没打算再多说。
知道这里是教员办公的地方,那还有啥可看的了。
忙也正常。
要知道,这次中培不说临时通知也差不多了,连什么时候过来报导都是年后才知晓。
那参加中培的人员名单,需要培训的内容,都会相对来说准备的比较仓促。
此次中培是为了应对军改,以及合成化改革,这两个合在一起,那就不单单只是在人员,编制,进行改革啊。
装备的改革,指挥方式的变动,指挥人员的认知,都要做出相应的准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推动这次军改,哪怕只是最直接的换装,在培训方面都是一大难题。
别的暂且不论,就拿目前各单位基本还配备99式甚至86式坦克为例。
这玩意能适应合成化的编制要求吗?
能满足合成化部队,信息化作战的需求嘛?
压根不可能啊,根本没这个能力。
因为当初设计,建造这些战车的时候,就不是朝著信息化发展的。
绝大部分陆军单位想搞合成化必须99A,这还只是坦克的型号,其他战车还没细致分类。
战车需要一点点生产,列装,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
学习新装备,学习新的战斗方式和思路,新的战术战法。
猛的塞过来这么多需要培训的人,那特么教员能不忙嘛,估计这时候都在调集相关资料,做辅助教程呢。
不要把中培想的很简单,那毕竟是需要一点点将不同于眼下这个时代的思路,塞进过来培训的指挥官脑子里。
但也不用把中培想的逼格过高,若非军改的节骨眼。
其实以前很多时候的中培,过去各军种指挥院校,过程就是吃吃喝喝,养养膘而已。
因为时代跨度不大,学院能教的,远没有部队里面实践的更真实。
陈钧心里琢磨著事情,麻溜的转身离开。
可还没等他走多远。
身后的楼上,“咚咚咚”的走下来两名军官,两人都是上校,看样子也就三十多岁。
搞学术的晋升快,并且瞅著也年轻,具体多大不好推算。
其中一名上校手中拿著文件,下楼瞧见远去的陈钧,他原本只是凝目瞅了一眼。
可刚才拦住陈钧的那种执勤中尉,却很有眼力劲的跑过去汇报。
“林教员,刚才那位中校同志说是过来参加培训,无意间走到这里。”
中尉说著,还顺便伸手指了指陈钧。
“过来培训的?”
被称为林教员的上校,注意力被拉回来,他笑著看了眼正离开的陈钧。
这时候,名气带来的效果,被最大化的彰显出来。
“看这位小同志这么年轻,十有八九就是第一集团军的陈钧。”
“第一个合成营的营长啊。”
林教员笑呵呵的介绍了一声。
陈钧或许在自己单位里面,没人觉得有多大名气,但他在外面不说名声显赫,至少看他年龄就能联想到是谁。
整个集团军,乃至整个战区最年轻的副团级干部,那可是实至名归,不是吹牛逼的啊。
“陈钧?!!”
林教员扬声大喊。
而走出几十米远的陈钧,听到身后有人叫自己,他也是诧异的转过身。
“哈哈,我就知道是他。”
“老王,老杨,来来来,下楼看看谁来了。”
原本楼上忙碌的人群,有不少人都在走廊上,听到林教员在楼下喊。
搞学术的人本就好奇心大,喜欢凑热闹,再加上林教员应该是级位不低,他这一嗓子直接把二层三层超过一半的教员都给喊了下来。
好家伙。
陈钧只是扭头的功夫,就看到身后楼道里“咚咚咚”的传来杂乱脚步声。
楼下,楼上走廊中有不少人盯著自己。
特么的,主要是附近也没别人啊。
就很突然的,陈钧想起小时候去柳城动物园看猴的场景。
而他,现在很像当年那个猴。
林教员更是爽朗的笑著,迈开脚步带领人群来到陈钧跟前。
要不咋说学院里面的牛人多呢。
在部队里面平时见一个上校都不容易,如今二三十个黑压压的出来,攒堆似的。
就跟集市上的大白菜一样,太普遍了。
但意外归意外,瞧著这么一大帮人过来,级别大多数都比自己高。
陈钧还是快速立正,敬礼,只不过,他目光中的疑惑却更重了。
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这帮人找自己做什么。
“还真是你啊。”
“哈哈。”
林教员上下打量陈钧一眼,而后笑道:“不用客气,我知道你。”
“先自我介绍下,我叫林国勇,联合作战学院作战指挥学专业技术上校,你叫我林教员就好。”
“林教员好。”
陈钧很合时宜的喊了一声。
他也读过军校,很清楚军校里面一般没有教师的说法,都称呼教员。
可教员和教员也不一样啊。
国防大学也不例外,教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文职干部,一种是技术军官。
前者是没有军衔的,只有文职级别,但还有一部分教员属于专业技术教员,这种人起步授衔就是校官。
并且一开始授衔职称有可能就是专业技术中校。
林国勇属于专业技术上校,他级别高不高,这个不好说。
学院之间不同的部门,只看做出的成绩,以及每年的拨款,还有发表出的技术性文章有多大权威。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面前这些带著军衔的教员,他们可不是花架子啊。
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授枪镇四方,那是毫不夸张。
这是一帮搞学术,教打仗的人。
专业教员中的中流砥柱。
林国勇看著面前陈钧那还显稚嫩的脸庞,他仰头看向身边的人。
朗声大笑:“同志们,是不是对这位小同志很陌生啊?”
“他就是前几天,政治学院副院长口中称呼的那位“小同志,大干部”,他叫陈钧,来自第一集团军179旅合成一营。”
“也是此次培训,龙班的成员。”
“提起陈钧你们或许并不怎么熟悉,但你们还记得2012年时,院校发表的那篇《强军之路》文章嘛?”
“那篇文章中,有超过40%的内容都是陈钧同志所写,那一年他才大一。”
“只读了上半学期,还没接触指挥课程时,做出的文章。”
“诸位,都没忘记吧?”
听著林国勇介绍,围过来的一大群教员,当即瞪大了双眼。
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看著陈钧。
当初陈钧参加强军计划考试写的文章,在边防学院看似没有引起多大重视,但那只是学院没有刻意宣扬。
当时就能引起总政关注,总参插足的文章,国防大学怎么可能不知道。
搞学术的人,向来推崇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的东西看起来不合理都没关系。
但求证的过程中,必须要一点点的考虑,推敲,验证其可行性。
陈钧五年前发表的文章,在今天全部应验,带给这帮搞学术专业的人多大震撼,可想而知。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啊。
至少陈钧以前写的,关于部队以后发展道路的规划,正是这次中培的核心重点。
五年前的观点,如今被重新捡起研究,如何能不震惊?
“同志,你就是陈钧?”
“同志,能麻烦你帮忙翻译一些具体的数值嘛?”
“陈中校,有关合成营的作战规划,能抽个时间讲一讲嘛?”
围过来的一群教员纷纷开口,有人扬著手中文件,要询问实际操作心得。
说是翻译数值,无非就是合成化一些战车和书面数据,在场的人只是听说,看过相应的资料,没有实际操作过。
至于询问作战规划的合理性,那就更好理解了。
因为全军只有陈钧带过合成营,很多教材上面的战术战法说白了只是纸上谈兵,压根没有经过实践。
教员再牛,他们也不是神。
需要通过一次次教学,一次次得到部队的反馈,纠正,才能得出最佳的战术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