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337节

  如今中原大战形势已经明朗了,就等北边的张学良表态之后,联军便会成土鸡瓦狗之势溃败。

  常凯申的捷报,包国维自然是不想看的。

  连日来的奔波,也让他身心俱疲,一到车厢上面,便躺下睡过去了。

  可包国维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刚离开了沪市,后脚便在沪市又重新大火了一把!

  一大早,迅哥儿的大门外便来了客人,许广平开门见到是熟人之后,立即将他迎接到大厅之中坐下,便立即上楼去叫迅哥儿起床了。

  不说了,昨夜定然又是熬夜写文章了。

  上次的风波过后,陈德征又被召回了金陵,沪市算是平静了一段时间,迅哥儿便又从租界之中搬了回来。

  租界里面包国维安排的住所不错,可他终究还是在自家住的舒服,况且院子里面的花花草草,也是迅哥儿所牵挂的。

  林玉堂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在大堂里面踱步,看着院子里面的植物长势喜人,他也不由地走过去瞧了瞧。

  “这个周树人,也是个会生活的主儿,院子里面四季植物都有,春季的花朵刚刚开过了,这应夏的植物也要盛放咯!”

  林玉堂自己也会种植物,对于植物自然也是喜爱的。

  况且,他今天的心情似乎特别好。

  噔噔噔!

  迅哥儿缓步从楼梯上走下来,一边走一边套上一件外套,初夏虽然炎热,可江南初夏的早晨还是有些冻人的。

  他看到林玉堂之后,不免笑着问道:“林先生今日怎么有闲心到我这里了?”

  听到迅哥儿的声音之后,林玉堂脸上也露出笑容,他迎面走过去,将手中的报纸递了过去。

  迅哥儿有些疑惑,皱起浓重的眉毛,定神看向报纸,不由地惊讶出声道。

  “秉文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了!!!”

第331章 包国维得奖?华夏第一人!

  包国维得奖了。

  华夏人鲜有知道,这次的普利策奖到底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

  又有不知道多少外国人,暗中帮助包国维四处奔波,才终于得来了这个奖项。

  可他们还是明白意义的,这个奖项说明了美国人对于包国维的认可。

  身处于华夏学界的每一个人都是与有荣焉。

  来自于美国的消息,南方得到了消息,北方也一同时间得到了消息。

  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杨振声,今甫先生,同样在国立青岛大学得到了这个消息。

  平日里十分严肃的校长先生,今天也不免起身来发出来自于肺腑的大笑。

  “哈哈哈哈哈!秉文真乃我华夏之好儿郎,可让我们这些华夏子民,都长了一回脸啊!”

  杨振声毕业于美国,自然能够知道普利策奖项的含金量。

  其余奖项基本上都没有评选外国人的先例,唯有这個普利策历史学奖,可以从外国人之中评选。

  得奖的书籍,也就是包国维此次获奖的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

  自从普利策历史奖,设立以来,能够得奖的外国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包国维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获得这个奖项,足以说明了他在国外的影响力。

  就这样一名华夏人,竟然还是一名十七岁的少年,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感慨。

  杨振声放下令人头大的文件,先将学校的事情放一放,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将这个普天同庆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好友。

  刚刚走到门口,大门竟然被同时打开了。

  迎面走来一名戴着黑色圆框眼镜的青年人,见到行色匆匆的杨振声,青年人不由得有些惊讶问道。

  “今甫先生出了何事?可是有什么好消息,能够让你如此春光满面,还行色匆匆啊?”

  杨振声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来人的肩膀,十分高兴地说道。

  “嗨呀,原来是实秋啊!我正在准备去找你,你便自己送上门来了,是好消息!是天大的好消息!”

  青年人自然便是梁实秋了。

  年初的时候,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再过个一两个月,开学典礼便要开始了。

  国府对于杨振声校长之位的任命早就下来了,就等到九月份开学之时,杨振声正式宣誓就职校长了。

  为了办好刚刚起步的青岛大学,杨振声还邀请了一批国内一流文学家、教育家来教学。

  而梁实秋就是其中之一。

  他如今任职国立青岛大学的外文系教授兼任图书馆长,也算是尽心尽力。

  二人早有私交,在要不然也不会对方一纸书信,梁实秋便立马收拾行李到达青岛。

  梁实秋脸上露出笑容,他也挥了挥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不是巧了嘛,今甫先生我这里也有一个好消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同一个。”

  杨振声愣了一下,他当即压低了声音道:“可是关于包秉文得奖一事?”

  “正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消息?”

  梁实秋此刻的脸上还带着青涩,他快步走入了办公室之中,于茶桌上为自己倒了一杯茶水,一股脑地灌入了肚子里面。

  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脸色潮红地对走过来的杨振声说道:“今甫先生你是没有出去,外头如今已经炸开锅了,学生们将报亭还有书店都挤爆了,特别是包国维的作品,尤其是这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从出版以来就销售量不俗,这回更加是销量大增,据我观察脱销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看了那份报纸,上面的标题乃是《时报》。

  不出所料,时报一直以来都是抢先报道包国维情况的报纸媒体,且消息的准确性一直都能够得到信任。

  实际上也不必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了,因为先前梁实秋在报刊媒体上,还看到了不少其他报纸媒体的报道。

  甚至于,一些在华夏的外国友人都发来了贺电,事情真的不能够再真了!

  看完报纸,杨振声不由得感慨说道:“自我华夏驱除帝制以来,于国际上所得到的几乎都是批判的声音,落后与蛮夷成为了咱们的代名词,咱们这些从国外回来的学子,一心报国,空有一身气力却不知道从何处使出,这回包秉文可算是让大家伙,好好的扬眉吐气一番!”

  从前,虽然有一些学者,在国外得到了认可,可那终究还是停留在纸媒之上的认可,得到几篇文章的认可,实际上并不算什么,有的时候更加看人脉。

  可得到奖项就完全不同了,那是要真真切切地在美国有影响力,才能够得以出现的情况。

  不然,平白无故的,美国人为什么要将普利策奖,颁给一个从来都没有到过美国的华夏人?

  梁实秋点点头说道:“这是让无数国人欢欣鼓舞的大事,足够令人浮一大白!”

  上一个,让所有人这么激动的,乃是亚洲唯一获得诺贝尔学奖的泰戈尔。

  一度被人称作亚洲的文坛巨匠。

  包国维虽然仅仅是获得普利策奖,可以他十七岁的年纪,明眼人都看得出对方前途无量了。

  一时间,杨振声不由得有些恍惚,他脑袋里面升起一个想法说道:“实秋,你说我们能不能请这个包秉文,来咱们大学担任一个教职,这一部《枪炮、病菌与钢铁》将成为今后,所有学子学习近代史,离不开的教科书!”

  听到对方这个想法,梁实秋有些迟疑,他叹了一口气说道.

  “于作品和荣誉而言,包秉文绝迹已经能够在国内任何一大学,担任起讲师的职务,可是于年纪而言,实在是有些太过于儿戏了要知道他十七岁的年纪,可是比大多数的大学生还要年轻啊“

  虽然古人经常说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真正到了现实之中,让一个远小于自己的讲师,上台讲课终究还是有些惊世骇俗。

  梁实秋又提到。

  “今甫先生难道忘记了,北大如今已经向包国维发出了邀请函,过段时间,便邀请他免试入学北大。”

  他脸上又露出意味深长地笑容说道:“名义上说是去学习,可是实际上也充当讲师的职务,今甫先生应该明白北大那些先生的意思吧?”

  杨振声愣了一下,他无奈地摇摇头。

  “实秋,看起来咱们还是慢了一步啰,面对这样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北平方面的教授们,早就先一步下手了。”

  他还存着希冀,对着梁实秋说道:“实秋你在学界素来朋友众多,虽不能请这包秉文来我们这里任教,但能否找些熟人,请他来这里讲讲课也成啊!”

  梁实秋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不由得有些无语地说道。

  “今甫先生,你让其他人去或许靠谱,可你找我梁实秋,却是结结实实的找错人了。”

  “啊?”

  叹了一口气,梁实秋解释说道:“我与南方的那位周树人素来不对付,在各类观点之上,都有所争论,而包秉文与周树人一直交好,后者还是包秉文的师兄.由我去找包秉文,怕不是会起到反效果。”

  杨振声愣了一下,随即发出大笑说道:“原来是此事啊!我倒是全然忘记了。”

  梁鲁之争,在民国时期的文坛,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梁实秋乃是文坛新星,面对文坛前辈迅哥儿的犀利文字,也同样丝毫不惧。

  两个人在报纸媒体上,自1927年伊始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的论战,可以说是难分伯仲。

  吵到红眼的时候,甚至一些粗鄙言语都出来了。

  例如迅哥儿骂梁实秋“乏走狗”,梁实秋则是回击迅哥儿为“乏牛”。

  二人在文字上,甚至都要杀红眼了。

  现在让梁实秋去找包国维,他有顾虑也是正常的。

  杨振声想了想,却觉得二人的争端,仅仅只是学术上的分歧罢了。

  他摆摆手说道。

  “实秋伱不必如此,周先生也是文坛巨匠,你们二人从没有根本上的矛盾,他包秉文我听闻也不是小气之人,不至于此。”

  梁实秋还是叹了一口气,还是说道。

  “此事勿要再提,我便去找找各位教授,沈从文先生、黄敬思先生、老舍先生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让他们出面更加稳妥。”

  想了想,杨振声点点头说道:“这样也好。”

  说话间,二人便出门,准备与诸位先生,共同讨论一番包国维得奖之事。

  外头闹得沸沸扬扬,包国维在姑苏可是忙的焦头烂额。

  一会儿去接杜月笙帮忙从沪市请来的医生,帮助章太炎继续诊治;

  一会儿去药厂寻来更加有效的大蒜素,给章太炎定期服用;

  一会儿还要指导这个时代的医生,利用后世的知识,帮助章太炎更好的调理身体,能够让自负的西洋医生相信他,这是一个大问题。

  好在,包国维如今的名声还算响亮,师母汤国梨也将所有信任,都交予了他。

  一切才更好办一些。

  刚刚从外头回来,包国维便遇到了从章太炎房中出来的汤国梨,他不由得问道。

  “先生今日的情况如何了?”

  汤国梨脸上满是疲倦,白丝都多了好几片,可看到包国维之后,脸上还是露出笑容说道。

  “依照你的治疗方法,炳麟好了许多,那些西洋医生对你啧啧称奇呢!”

  汤国梨口中的西洋医生,除了原先就在姑苏的查理医生之外,还有自沪市来的沈石顽。

  章太炎不太相信西医,基本上拒绝接受西洋面孔医生的诊治,所以杜月笙便从沪市请来了一名学贯中西的华夏人。

  对于这位沈石顽先生,包国维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知道在历史上,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医学著作,将西方的病理学、生理学介绍到华夏。

首节 上一节 337/4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