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灯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会儿后,皮笑肉不笑的把证件丢还给吴永明。
“吴前辈,上面只写了你可以进入良渚,并没有其他人的名字。”
“呵呵!”
“这......”就在吴永明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张尚灯取出一封公函递给执勤军人。
“地字甲组张尚灯奉命接管良渚外围警戒,所有人员必须配合。”
执勤军人仔细检查任命文件确定真假,随后齐齐给张尚灯敬礼。
“某团八连六班正在执行守备任务,请指示!”
华九难见此,知道今天一定进不去良渚,暗自苦笑一声准备带人离开。
“吴前辈我们先回去吧。”
就在这时,张尚灯嘴角上扬一声冷笑。
“华九难,军事重地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把他们都抓起来!”
“我觉的这些人都是间谍!一个个严加审讯!”
华九难几人谁不是“根正苗红”,怎能接受“间谍”这么侮辱的称呼。
陈大计、赵飞立即破口大骂。
“去你大爷的张尚灯!”
“你才是间谍,你祖宗十八代都是间谍!”
一向好脾气的华九难都忍不住上前一步。
“张尚灯,道歉或者血溅七步!”
储君一怒,自有无边威仪:
原本炎热的夏季,瞬间气温骤降;
杀生刀龙吟不断,天师令阵阵轻鸣。
五彩道人顿时感受到华九难的不凡,一把将张尚灯拉到自己身后。
“怎么,光天化日之下,你还想当着军队面前伤人么?!!”
第652章 飞翔的大哥大
看了看荷枪实弹、全面警戒的神州军人,华九难深吸口气平静自己的情绪。
张尚灯见华九难退缩、还以为他怕了自己,不禁更加狂妄。
“都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把这几个人抓住起来!”
紫衣道人吴永明终于是忍无可忍。
“福生无量天尊,张家后辈你真要对正一派贵客无理?!”
既然已经撕破脸,张尚灯干脆破罐子破摔。
“吴永明,我敬你一声前辈你别得寸进尺!”
“正一派又能怎么样,我茅山后裔可不怕你!”
“就你们张家也配称茅山后裔?!”
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吴永明要不是被气急了,以他的身份万万不会说这种话的......虽然说的都是事实。
被人当面揭露丑事,五彩道人气急败坏:“吴永明,你想和贫道做过一场、分个生死么?!!”
(注:做过一场指的是道士斗法,此说法源自《封神演义》,后被道家广泛采用。)
眼见自家老祖暴怒,张尚灯高举手中任命文件大声呵斥。
“还不快点抓人,你们想违抗军令?!!”
吴永明还想争辩,却被冷静下来的华九难开口劝阻。
他可不是怕了五彩道人和张尚灯,只是不想让神州军人为难,更不想和这群人民守护者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身正不怕影子斜,想要抓我们来吧!”
说完后主动伸出双手。
自己老大都这么做了,赵胖子无奈的也把手伸了出去。
“特么的晦气!出门没看黄历,被狗咬了!”
“张尚灯你给胖爷我等着,咱过后一定告你诬陷好人!”
陈大计则是一脸的心不甘情不愿,对着周围军人嘟囔着说道。
“不用你们给我戴手铐,咱自己有!”
说完握住胸前挂的调兵虎符,伸手一招取出从鬼差手里讹来的枷锁,噗的一声枷在自己头上。
“还得带手铐脚镣?!!”看到这一幕,一向老实巴交、谨小慎微的常八爷急了。
“几位军爷,老辈子人有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更何况我家小先生是......”
也幸亏良渚驻守的军人见多识广,因此对小长虫会说话这件事并不感到奇怪。
闻言只是无奈一笑:“几位同志你们误会了。”
“只是请大家回去核查一下身份,不用带手铐。”
带头的班长完全无视张尚灯威胁的眼神,敬佩的看向吴永明。
“更何况我们相信吴仙长,他的贵客不可能是坏人!”
吴永明闻言深吸口气,对着所有军人单掌行礼。
“福生无量天尊!”
“贫道几位客人就拜托诸位暂时照顾,我这就联系京城发来他们的身份证明!”
说完后,吴永明立即拿出大哥大开始打电话。
不过众所周知,在九十年代末期信号普遍很差,因此一幕极端“违和感”的画面出现在众人眼前:
只见一名宛若神仙下凡的老道,拿着大哥大四处找信号。
“喂,能听清么?我是吴永明!”
“什么?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喂?!喂?!你大点声!”
因为信号太差,再加上吴永明实在着急,电话打着打着,他居然下意识的用出“轻羽术”。
一个仙风道骨的紫袍道人,悬浮在十多米高的空中,随风飘来飘去,满世界的找信号......
众人:“......”
如此奇葩的情景,陈大计忍不住对身边的“张超”吐槽。
“超儿啊,你还相信科学不......”
“张超”一愣,立即赶忙装傻配合陈大计。
“陈、陈老大,道爷他为啥不用纸鹤传书,非要打电话......”
两人的对话听在华九难耳朵里,立即再次生出疑惑。
张超怎么变了?!
虽然他怕极了陈大计,但涉及到科学、迷信的问题,可都是宁愿挨揍也要坚持“抬杠”。
纸鹤传书......按道理张超不应该相信这些。
第653章 金山寺
就在紫衣道人吴永明联系京城,解救华九难几人的时候,距离良渚二百多公里的一座千年古刹中。
古刹禅韵十足,尽管已是深夜,但仍有肃穆的诵经声环绕。
从古至今,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又作“三门”,“禅刹七堂伽蓝”之一。
“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座千年古刹,山门正中悬挂“金山”两个大字。
没错,此地就是传说中法海禅师修行所在,金山寺!
左右一副楹联:
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在这副楹联中间是另外一副长联:
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
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泠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
笔者在这里解释一下:现实生活中,金山寺和雷峰塔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地方。
金山寺坐落在江苏镇江,而雷峰塔则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上。
只是因为两个建筑同时出现在小说《白蛇传》中,让人们一提到两者多半就以为雷峰塔在金山寺内。
但金山寺的开派祖师法海是真实存在的。
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曾任宰相。
禅师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
从来没有小说里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
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
金山寺大雄宝殿中,一位须发皆白、面容祥和、正在诵念经文的老僧缓缓睁开双眼。
“南无阿弥陀佛。”
“千载岁月,无面佛祖终于故地重游,小僧自当登门拜访,了结当年因果。”
老和尚身后一个小沙弥面露惊讶。
“南无阿弥陀佛。”
“容慧禅师,您、您要出寺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