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生子,鬼抬棺 第1055节

听了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村民们都是一愣。

随后又反应快的主动开口。

“‘寨’、“营”啥的呗!”

“东寨村、西寨村,新营、望山营的,都是这样的名字。”

老汉闻言吸了一口旱烟后深深点头。

“那你们知不知道为啥要叫‘寨’啊、‘营’啊的?”

“这......”村民们没人能回答上来。

村名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没考虑过其中深意。

老汉似乎猜到了现在的场景,因此也不再继续卖关子。

“咱们这疙瘩,古代时候是对抗胡人的战场。历朝历代都会派大兵驻守在咱这儿。”

“寨啊、营啊的,都是驻军的名字。”

“到后来日子好了不打仗了,慢慢的就变成了村民。”

众人闻言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那这和鬼聘书有啥关系,王叔。”

王老汉闻言似乎陷入回忆,片刻之后才开口回道。

“事情坏就坏在‘兵荒马乱’四个字上了。”

“乱世多奇冤啊......”

原来在三千年前,那时候正是闹匈奴,因此官家在北国大地驻扎了不少军队。

双方厮杀可谓是你来我往、长年累月。

有句诗写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战乱的年代。

“宁做盛世狗,不做乱世人”也是这么个道理。

那时候的九道沟村远比现在气派多了,而且不叫村,而是九沟城。

算是抵御匈奴的一座要塞吧。

驻守城里面的将军姓若,他和别的军爷不一样。

不但不欺负城中百姓,每逢天灾人祸时还多有救济。

不只是这位将军,他府上的小姐若昭更是如此。

舍粥医病那是家常便饭,甚至闲暇时还会各家各户的走动,具体给城中百姓分忧解难。

因此若昭小姐被满城军民称为在世菩萨。

可就是这么个美若天仙的将军之女,偏偏命运比谁都悲惨。

原来是若昭小姐体察民情时,恰巧偶遇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落魄书生。

说起来也是孽缘,这位将军之女居然就爱上了家徒四壁的穷小子。

每每都接济米面钱粮不说,就连书生脾气怪异的老母亲都照顾的体贴入微。

衣帽长衫亲自给清洗干净,就连因久病在床不能自理的排泄污秽都不嫌弃。

要知道这个老怪婆可是出了名的刁民,周围邻居关系处得可谓是一塌糊涂。

用句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标准的泼妇,无理辩三分、满嘴诅咒别人断子绝孙的老泼妇。

因此即便将军之女如此照顾也还是冷嘲热讽,逢人便说人家将军之女是图他儿子的才华。

图他儿子将来一定能高中状元......

即便如此,若昭也只是笑笑不多辩解。

等时间久了,便和穷书生花前月下私定终身。

这件事情被将军知道后,不但没有反对还大力支持。

不要聘礼,自掏腰包准备给爱女一个盛大的婚礼。

这样的事情别说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算放到现在社会也极其难得吧?!

更何况那时候更讲究门当户对!

可就在婚礼当天,便有横祸飞来......

第1794章 世人皆有罪

原来就在大婚的当天忽然有周边的营寨前来求救,将军立即放下女儿婚事领兵前往营救。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爱的举动,却又招来书生老娘恶毒的咒骂。

说什么就是亲家看不起自己家,不过是找借口不亲自来送亲罢了。

如此行事早晚必横尸沙场......

却说将军这次出征确实中了敌人的奸计,等他离开很远后匈奴兵立即蜂拥而至。

不到半天的功夫便攻破了城池,即便将军之女若昭亲自带着剩余的士兵拼死抵抗也无济于事。

在城破之前士兵为了防止若昭受到伤害,还特意给她换上了普通人的衣服隐藏在百姓当中。

然而......群众当中有坏人。

或者说为了保住自身性命,平时备受若昭照顾的满城百姓,大多数都选择了自私自利。

当匈奴人把满城百姓都集中在城外后,立即审问谁是将军家眷。

残余的我朝士兵自然不肯说,即便被敌人杀害也没吐露半个字。

只是高喊着“将军保重,天朝万岁!”

可百姓看到士兵惨死的样子后,还不等匈奴人审问拷打,便“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望向人群中的若昭。

那个平日里对他们每个人都照顾有加的将军之女,被他们称作活菩萨的将军之女!

甚至“自觉”让出一条通道,还纷纷远离若昭数米以示和她没有一点关系。

这样一来可怜的将军之女,就这么暴露在匈奴残暴的目光之下。

更过分的是,书生母子这时候主动站了出来指认若昭,甚至将她推到了匈奴人面前。

摇尾乞怜,只为自己能够活下去。

若昭心如死灰,满脸难以置信的看着满城的百姓,她曾经当成家人的百姓。

尤其是书生母子......

书生之母被看得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贱货”、“破鞋”之类的恶毒语言。

然后......然后若昭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匈奴人轮番蹂躏至死。

临死前还被一刀斩下来头颅。

那被扒下的散乱衣衫里,分明是大红的嫁衣......

即便如此、直到最后若昭都没有求饶,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就这么咬紧嘴唇、咬碎嘴唇,死死的盯着眼前她曾经深爱的满城百姓,以及......以及那个猪狗不如的书生母子!

等到将军归来时,只看到燃烧的城镇和赤身裸体被挂在城门上的无头爱女。

问询具体经过之时,满城百姓皆不敢实言。

而那恶徒的书生母子已经投靠了匈奴,被蛮人带进了茫茫草原。

此事过后不久,将军因急于报仇兵败被杀,至此一门死绝再无后人。

又过了十年左右,战乱逐渐平息。

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也渐渐忘了这桩人间悲剧。

或者说刻意忘了自己的冷漠,麻不不仁。

俗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

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忘了就等于没有发生过!

这一夜有人见到鬼轿抬着无头新娘在城外徘徊,歌声呢喃唢呐震天。

第二日清晨,城内便有三户人家尽卒。

从这天起,每过半月无头新娘就会出现,就会有三户人家死绝、鸡犬不留。

城中百姓惊恐之下便请来高人镇压。

高人询问事情经过后摇头叹息,感慨世间冷暖。

他不想救,但职责所在又不能不救,于是选择了和无头新娘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城中百姓需要找回无头新娘的头颅,合着身躯加以厚葬。

并且要找到那个负心的书生母子,带到坟前任她处置。

然而事情过去了十年,要想做到上述要求谈何容易。

其他不说,单是那头颅便早已经不知下落......

第1795章 乌头岭

万般无奈之下,高人只能昧着良心给城中百姓出了一个方法。

在没实现无头新娘的要求前,每天第一缕天光撒下的同时,就把她的坟头填高一寸。

这样便能暂时压制无头新娘那冲天的怨气,防止她出来害人。

城中百姓听到还有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便立即点头答应。

高人要了极其丰厚的报酬后便潇洒离去。

不过在离开之前曾在无头新娘的坟前待了一夜,具体做了什么就无人知晓。

但有人隐约曾经听见高人似乎在说:“姑娘,我能帮你的就这么多了......”

从那以后,住在城里的居民便每天按时给坟头填土,至少一寸只多不少。

可他们却忘了积沙成塔的道理。

一段时间过后,原本就豪华的坟头已经变得像个土坡。

又过了不知多久土坡变成了山岭,于是后来人便把这里叫做无头岭。

幸运的是从这以后无头新娘再也没有出现过。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人们逐渐忘了当初的承诺,不再给坟头填土。

无头岭叫着叫着,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乌头岭......

听完老汉的讲述,九道沟村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前面那个乌头岭是这么来的啊......”

首节 上一节 1055/13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