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4节

  “学生就是替县尊做点事,不敢当先生大使一称,”

  赵安一点不气,面带微笑提笔在对方已经写好的“人事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从这刻起他就成为甘泉县衙的正式科员,每个月的工资也不再由税课司发,而是从县衙直接领取。

  工资倒也不高,只是较税课司那边翻了一番,每年能拿到三十两左右,实际能拿多少钱要看赵安会不会来事了。

  真要是个憨憨要做个清廉正直的人,工资也就这样了。

  待赵安签完字,那书办又将记录赵安工作经历的“黄单”从牛皮纸袋中取出,在“甘泉县户房管账事,暂”一行后面又给添了类似正式录用的话。

  完事后用吏房的专用小押给盖上又放进袋中送回档案房。

  看着像那么一回事。

  有了这句记录,赵安往后就能挺直胸膛说自己是“公家人”,端的是铁饭碗。

  因为衙门录用的正式书办除非作奸犯科,一般不会被衙门辞退。

  倒是上面的吏员要担风险,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上任县令任用举荐的吏员下任县令不一定续用,毕竟下任县令也指着这些吏员位置狠狠捞一笔。

  所以,要么续费,要么滚蛋。

  反之书办们属于实际做事的,随便开除的话这事就没法做了,尤其是年头干久经验丰富的老书办都得供着、哄着。

  赵安走后隐约听吏房的人在讨论他,没听仔细,但还是听到有人说:“就一个童生神气什么,他还能飞上枝头乌鸦变凤凰不成?”

  搞的赵安不由苦笑:他哪神气了?

  再说童生怎么了?

  童生就不能做事了!

  典型的学历歧视,就老子现在的工作表现难道不及个秀才?

  这帮衙门老油条纯粹是见不得新人好,跟见不得兄弟开大奔一个道理。

  大人不跟小人计较,办完正式入职手续后赵安就要去府里经历司报到。

  对于借调到市里这件事,他的心态还是摆的比较端正的。

  县尊说的明白,他去经历司主要是代表县里和府里就细节问题进行具体磋商,相当于甘泉县在荣誉称号这项工作上的发言人,具体工作这一块还是以县里认证司为主。

  就他这童生学历,府里也不可能跟县里一样把全市的重担都压他肩上。

  这不现实。

  由于不知府台大人对自己的欣赏达到多少百分点,而且自己在甘泉县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正轨,赵安自然不想节外生枝,真个飘飘然的就以为一步升天了。

  人踏实一点总不会错。

  知府衙门不在甘泉县辖区,而是在另一个附廓县江都县辖区,除了知府衙门,江都县境还有两个重要衙门。

  一个是两淮巡盐察院署,一个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

  也就是说甘泉县辖区除了本县衙门外没有其它威权衙门在,这就使得江都县的“政治”地位要高于甘泉县。

  甘泉唯一的优势在于辖区多是扬州繁华的商业区,运河边的码头也归甘泉县管。

  从甘泉县衙到知府衙门路途就远了,赵安又不能像县尊一样坐轿子,县里也没有给他这个不伦不类的大使配备公车,所以只能在路边雇辆骡车载他去。

  骡车很便宜,只要是在扬州城中跑的坐一次最多十几文,除了骡车还有驴车、马车可供选择,舒适度不同车价也不同。

  赵安不赶时间就雇了辆便宜的骡车,车夫是个五十来岁的老汉,很健谈的样子,问赵安到知府衙门干什么,赵安没说去报到,只说到衙门办点事。

  路上就这么和车夫东拉西扯,只走着走着赵安感觉不对,怎么往日繁华热闹的主城商业区竟给他一种很萧条的感觉。

  倒不是说沿街的商铺全关门歇业,市面上一个人也没有,而是同往常相比少了一些热闹。

  准确说,是少了走街串巷小摊小贩的吆喝声。

  奇怪之余,随口问车夫小摊贩们都去哪了,结果人车夫老汉“嘿嘿”一声:“能去哪?都跑了呗。”

  “跑了?”

  赵安被这个回答搞的一头雾水,“跑哪了?”

  “能跑哪,都跑江都地面去了。”

  老汉说话间拽了下骡子,怕撞到前面那个抱孩子的妇人。

  赵安这边刨根问底:“跑江都地面干什么,咱们甘泉的生意他们不做了?”

  “不是不做,是不敢做噢。”

  车夫扭头看了眼赵安,“县里最近搞了个劳什子认证衙门出来,那衙门里的人全是一帮活鬼头,成天啥正事不干就知道收人摊贩钱,不给就围着人家不让做买卖,一来二去的把人摊贩手艺人全吓到了,这不就全跑江都地面去了么人江都那边不收钱。”

  说完,摇了摇头,“我看呐衙门那帮人真是想钱想疯了,这缺德事都能干出来,也不知是哪个天杀的给县里出的馊主意。”

  浑没注意坐在其身后的赵安老脸通红。

  是真红。

  因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他。

  属于认证的副作用。

  事已至此能怎么办?

  只能用阵痛是难免的安慰自己了。

第37章 府台大人的面试

  的确是阵痛,最多半个月就恢复正常,因为赵安不可能再干这龌龊事了。

  而且扬州城就这么大,城中也就江都和甘泉两个“区”,摊贩不可能真放弃甘泉生意不做的。

  车进了江都地界后城市面貌就同甘泉大大不同,各种江南式的园林遍地可见,当初为了迎接乾隆修造的各处美景也是令人看的心旷神怡。

  都不用车夫说,赵安也知道那些园林的主人多半就是那些土豪级别的盐商,一个个把房子建的豪华别墅差不多。

  殊不知树大招风,你房子盖的越好在官员眼里就越肥,这些年出事的那帮总商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乾隆当猪宰了么。

  途经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门时,赵安特意多看了几眼,没别的原因,就因这衙门肥啊,肥的流油都不足以形容,一年不捞个百八十万两都对不住这顶戴。

  现任两淮盐政的是个叫阿克当阿的满洲人,听说之前是在京里的内务府当司员,不知走谁的门路给派了这么一个肥差。

  羡慕之余自是暗自奋发图强:将来怎么也要捞他个千儿八百万两的。

  谁不让他捞就打倒谁。

  皇帝也不行!

  知府衙门派头肯定比县衙高,占地面积估计能赶上后世一所学校,就连门房值守的差役都比县里看着精神。

  付了车钱后赵安便到设在衙门东侧的门房说明来意,照规矩登记后前往借调单位经历司报到。

  府里的机构除了经历司还有负责勘磨卷宗等事的照磨司,赵安的理解就是档案局。

  另外有个掌理狱囚诸事的司狱司,大概是检公法外加监狱管理局的综合办事机构。

  除了这个三个官方机构,府衙其实还有一个非官方机构,就是直接为知府大人服务的府堂。

  如果真用政府办形容的话,这个府堂才是真办,经历司那边是假办。

  因为府堂里面办事的人员才是天天跟知府打交道的人。

  生了爱才之心的扬州知府额其纳没将赵安直接调到府堂给自己当“秘书”,而是安排到经历司挂职,一是想看看赵安是否真能胜任“秘书”一职;二是因为认证驰名商标这件事得由经历司牵头组织实施。

  经历司的负责人叫知事,正九品,却不是一人而是有十人,每人各自分管一摊。

  接待赵安的知事姓崔,已得上面通知的崔知事打量了眼赵安后并没有立即谈工作,而是带赵安去了府堂。

  府尊之前叫人过来递过话,赵安来了后直接带过去见他。

  府堂办公地点在府衙大堂边上,里面不仅有专门负责府堂事务的吏员办公,知府大人请的师爷们也在此做事。

  崔知事领赵安过来时,知府额其纳正与两位大席师爷喝茶聊天。

  “学生赵安参见府尊!”

  在崔知事提点下,赵安上前恭敬磕头。

  清代规矩见官须磕头,只有秀才以上功名方可见官不跪,赵安第一次见甘泉县令时也是跪下磕的头,后来不用跪是县尊大人赏识给免了而不是不用守规矩。

  “你就是赵安啊,起来吧。”

  额其纳的口音听着跟南京人差不多。

  南京话和扬州话皆源于明朝时的江淮官话,额其纳祖上又是一百多年前就迁到江宁满城居住,百多年下来可能还保有满洲人的风俗,但口音这一块却与当地汉人早就融合了。

  “谢府尊!”

  赵安起身时看到自己给丁县令写的报告就搁在知府大人旁边的桌子上。

  “这份文书是你写的?”

  问话的是一个看着有五十多岁的老先生,此人是知府请的钱粮师爷,姓夏名万福。边上另一位年纪小一些的则是刑名师爷,也姓赵,单名一个庆字。

  都是绍兴人,没跑,口音在那。

  赵安看了眼夏师爷手中的文书如实道:“回先生话,此文书确系学生所书。”

  夏师爷听后微微点头,继而颇是好奇:“你什么功名?”

  “学生尚无功名,只是童生执照。”

  回这话时,赵安有些腹诽:怎么动不动就问人学历的,烦不烦。

  刑名赵师爷笑着插了句嘴:“那你在县里做了几年?”

  赵安中规中矩道:“回先生,学生是今年刚进的衙门,算下来不到半年。”

  “不到半年?那倒是无师自通了。”

  赵师爷有些惊讶,继而拿起桌上赵安写的材料对他道:“你这份文书写的颇是不错,府台大人和我们都很欣赏,你且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的?”

  “回府尊和二位先生,学生以为衙门无小事,文书布告又是衙门的基本事务,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故而书写衙门文书时学生必须提高自我认知,以便突出重点,明确中心,确保文书主旨清晰,整体流畅,结构严谨并言简意赅。”

  一口气说完,赵安秉气静心等候。

  于他而言,这就是一场面试,一场来自更高级别官员的面试。

  如果面试能够通过,说不定会有更大机遇降临在他头上。

  不通过,大不了继续在县尊那混。

  “嗯,说的不错,本府听着就觉有道理,”

  知府大人嫌屋里闷热便将官帽摘下放在桌上,旋即又有些不解看向赵安道:“你说的这个认知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中心又是什么?”

  “回府尊,学生以为的认知就是衙门事务高于一切,重点是如何确保大人的意思准确无误表达出来,中心则是尽可能突显文告所言之事符合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唯有做到这三点,方不负大人,不负百姓。”

  话音刚落,就见知府大人袖袍一甩“咦”了一声:“这个说的好,说的甚好,衙门无小事,这个认知,这个重点,这个中心讲的好,非常好.本府这边正好有个折子要上,你且给本府草拟一份看看!”

  折子?

  赵安微愣:知府这个品级的官员有资格给皇帝直接上折子?

  答案是没有的,外官只有总督、巡抚、布政、将军、都统才能给皇帝直接上折子,其余官员没有资格。

  但这回是特例。

首节 上一节 2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