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逆子,我强娶郡主气晕皇帝! 第213节

  将士再怎么忠心耿耿,一旦没了饭吃,那都是屁话了!

  更何况,这次赵无霜要带着一万多人入境北凉,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保证,也会让大家军心涣散。

  赵无霜认真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跟着我前去的,都是赵家军的亲信,自然要先考虑吃饭的问题。”

  “这个你放心。”

  刘枭擦了擦嘴,似乎早有准备:“粮草的问题,我会让人提前送到潼关,保证你们有充足的粮食。除此之外,此次行军的三千将士,我会单独每人赏赐五百两银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你们凯旋归来,将士们,我还会另有重赏。”

  将士之所以不用命,无非是给的不够。

  钱给够了,不用你说,大家都会豁出命来跟着你干。

  “那入境北凉之后呢?”赵无霜问。

  刘枭不假思索道:“至于入境北凉之后的粮草问题,我会让纳兰鸿影给她姐姐去信。让纳兰鸿雁接应你们,那边的粮草,由他们供应。”

  且这次行军,他们是去给纳兰家族解决困难的,共谋大事,纳兰鸿雁不会不准备粮草。

  “除了粮草之外,出发的三千人,还需要另外携带一万套武器盔甲,以备前往北凉作战之用。”

  赵无霜皱着冷眸道:“前去北凉境内,用我们大乾将士的装备铠甲,能行吗?”

  刘枭眯眼一笑:“当然不能用咱们大乾的盔甲和装备。不过北凉的盔甲,咱们也有不少。到时候赵家军只需要伪装成北凉的将士,在纳兰鸿雁的接应下,秘密混入北凉都城即可。”

  北凉在大乾京都境内,战死十万将士,无数的武器盔甲,都被刘枭俘获,准备出一万套来,完全不成问题。

  闻听刘枭如此周密的全盘计划,赵无霜不由得豁然开朗:“你还说你没有计划,你这不全部计划好了吗?”

  “哈哈。我这计划,也是临时想出来的。”

  实话实说,再纳兰鸿影没出现之前,刘枭的确没有扳倒司马秀的计划,也是在得知大乾一万战俘,将被活埋之时,他才临时想出来的。

  说着话,刘枭站起了身来,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再给赵无霜倒了一杯,将酒杯地道了赵无霜跟前,语重心长道:

  “无霜,此次行军,时间紧,任务重,切记,万事小心为上。”

  “此事若成,咱们大乾将会扩大一倍的版图,你赵家军之英名,也会彻底光照神舟大地。”

  赵无霜也端起了酒杯,笑道:“你都有了如此周密的计划,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只是京都这边,何川穹还有司马秀,只怕不会放过你,你也要万事小心。”

  她的美眸之中,满是担忧。

  “司马秀不过跳梁小丑,不足为虑。至于何川穹,在你归来之时,定能看到他的头颅,摆在你父亲的坟前!”

  二人把酒对饮,相视一笑。

  赵无霜忽然扑向刘枭怀中。

第264章 齐帝孟子朝

  什么话都未及出口,赵无霜与刘枭之间仿佛有千言万语已化作无声的理解与默契,他们紧紧相拥,彼此的心跳在胸膛间共鸣,仿佛能听见对方心中的波澜。

  对赵无霜而言,这是她前所未有的勇敢,她终于放下了所有的矜持与顾虑,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刘枭面前。

  刘枭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惊喜,轻声一笑,随后小心翼翼地,在赵无霜光洁的额头上落下了一个吻。

  如同晨露轻吻花瓣,既温柔又充满爱意。

  这一次,赵无霜没有丝毫的退缩,反而更加主动地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在那一刻被无限拉近。

  二人缠绵片刻。

  半夜时分,赵无霜统领三千兵马,刘枭亲自让魏毅备好粮草武器,派人送往潼关。

  二人在东华门分别。

  ……

  齐国皇族进京的消息,在一夜之间尽人皆知。

  属于大乾的高光时刻,似乎缓缓拉开序幕。

  清晨时分,礼部尚书余谦,在东华门迎接齐国来使,在仪仗队的迎接下,齐国国君孟子朝带着齐国代表团,来到了紫禁城外。

  齐国龙驾上,端坐着一位年轻俊朗的皇帝,身着绣有九五至尊的龙袍,那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破衣而出,翱翔九天。

  年轻皇帝的面容俊朗非凡,剑眉星目,鼻梁挺直,嘴角挂着一抹淡然而自信的微笑。

  他端坐于龙椅之上,双手轻轻搭在椅边的雕龙扶手上,姿态从容不迫,尽显帝王风范。

  龙驾周围,侍卫林立,盔甲鲜明,步伐整齐划一,缓缓朝着紫禁城门口而来。

  “陛下,大乾这一年在其武王的帮衬下,已今非昔比。您初临大位,此次亲自出国参加会猎,正是壮我国威,稳固帝位的好机会,万事可都得端倪三分才是。”

  在齐国皇帝孟子朝龙驾旁,还垂手坐着一位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身着紫蟒,面容沉着冷静,小声地在旁叮嘱孟子朝。

  此人之所以能同时乘坐孟子朝的龙驾,皆因其乃齐国皇帝孟子朝的老师,梁甫阁。

  他不仅身居帝师之位,还是朝廷的户部尚书,齐国大学士,三朝元老的托孤重臣。

  对齐国历代国君忠心无二。

  孟子朝继位一年多,他都一直实心用事地帮衬孟子朝。

  梁甫阁担心孟子朝年少,失了礼数,作为帝师,常在身旁叮嘱。

  孟子朝终究年轻气盛,这一年来,虽然励精图治,但多是在摄政王孟远疆的帮衬下完成。

  国外,甚至只知齐国有孟远疆,不知有孟子朝。

  这次出国外交,倒是打响声誉的好时机。

  孟子朝看了梁甫阁一眼,淡然道:“梁师傅放心,刘枭其人之名,朕在齐国就有所耳闻,今日前来大乾,倒有机会好好见识见识,顺便向他取取经。”

  其人说话之声,虽然颇有王者之风,但语气略有些柔弱。

  每每说话都似乎是有点强行端着,就好像是在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帝王风范一样。

  “有陛下此言,老臣就放心了。”

  梁甫阁点了点头,笑道:“齐国虽表面繁荣,但陛下心里是最清楚的。越是繁荣的背后,您的位置,就越危险啊。”

  他似乎话里有话地提点孟子朝。

  “梁师傅的心,朕是知晓的。”

  孟子朝依然是不动声色,眉宇之间虽有英气,但到底有些底气不足。

  他目光远眺,微微一笑:“我那个叔叔,他最是爱惜羽毛,想要温水煮青蛙。但朕,岂是那井底之蛙?这次前来大乾,正是寻找合作契机,若能彻底改变齐国格局,摆脱叔父的控制,也算不虚此行。”

  齐国偏安东面,这一两年无论是经济,农业,政绩,都是突飞猛进。

  但繁荣的背后,却于他这个新任皇帝没有任何关系,一切都是摄政王孟远疆的政绩。

  孟远疆权势滔天,却并没有丝毫篡权谋位的打算。

  但孟子朝心知肚明,他这个叔叔没这个打算,并不是没这个想法,他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叔叔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

  同样姓孟,孟远疆自然想要篡权夺位,但作为亲叔叔,他并不会明着来。

  所以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借着摄政王的权势,掌控齐国的经济,农业,政务大权,若非其他几个托孤大臣在朝中纵横,齐国的帝位早已名存实亡。

  孟远疆并未急于篡权,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手握独揽大权,掌控齐国经济命脉,任何方位基本上都被孟远疆把控。

  他想要的,就是慢慢的蚕食孟子朝的一切权力,架空他的帝位。

  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届时他这个皇帝,完全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图腾,那时候即便孟远疆不逼他,孟子朝也只能让位。

  这次前来大乾,孟子朝并不是来挑衅的,而是前来大乾,寻找合作契机的。

  他的目标,自然就是刘枭。

  此人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让大乾改头换面,北凉提心吊胆,足以说明此人的确是个奇人,若能得此人辅佐,齐国有望。

  梁甫阁瞥了眼身后,跟着驾马前来的孟有维,再度扭头提醒孟子朝:“陛下小声。”

  他这一提醒,孟子朝下意识扭过脸去,看了眼孟有维,唤道:“有维。”

  这一声,孟有维压根没听到。

  “有维。”孟子朝再唤了一声。

  孟有维这才微微抬额,打马上前,拱手道:“陛下,臣刚才没听到,还请陛下恕罪,不知陛下唤臣何事?”

  孟子朝松了口气,微微一笑:“没事。”

  他方才之所以叫孟有维,也是试探一下,看他听到自己和梁甫阁的对话没有。

  这个堂弟,说是前来给他撑场面,实际上就是替他叔叔,看着自己的。

  孟有维见皇帝转身继续往前走,也松了口气。

  一旁的段玉韬打马上前,小声道:“世子爷,方才陛下唤你,我都听到了,你没听到吗?”

  “我当然听到了。”

  “听到了您也不应陛下?”段玉韬一愣。

  孟有维却是眯眼笑了起来:“玉韬啊,你不知道,这个堂哥对我们一家一直身怀戒心,有时候我不装聋作哑,他对我放心不下啊。”

  其实方才孟子朝和梁甫阁的对话,孟有维听了个大概,之所以装聋作哑,就是要装作完全没听到的样子。

  “世子,深谋远虑啊。”

  段玉韬不由得佩服得无以复加。

  孟有维拽了拽马绳,“别拍马屁了。大乾皇帝肯定在宫内设宴接待我们,一会儿你们齐国的文坛代表,可要拿出看家本领来,好好让大乾领略领略我齐国的文骚。”

  段玉韬胸有成竹道:“世子就放心吧。玉韬早有准备。”

第265章 才见面就低人一等?

  皇宫紫禁城外,人潮涌动。

  皇帝刘炎亲自在宫门口,迎接齐国国君。

  国君前来,规格算是最高的,自然得刘炎亲自出马,不仅如此,身旁还带着一众皇子和大臣。

  望着齐国的大队车驾而来,刘炎却有些愁闷,看向旁边的几个儿子,冷不丁问道:“你们几个以为,今日这二龙相见,当如何称呼才算妙啊?”

  “额……”

  刘武一愣,笑道:“父皇,这三国冬围您又不是第一次参加,之前是如何称呼的现在照旧如何称呼呗?”

  父皇这个问题,虽是一些细枝末节,但却也是外交上的大问题。

  国与国之间的来往是否密切,谁高谁低,有时候从称呼上就可看出端倪。

  刘武的这个回答,算是相当保守的。

  刘章闻听,也是眼前一亮:“老五说的没错。之前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父皇,您怎么搞得好像是第一次参加三国冬围似的?”

  即便这次是大乾做东,父皇也未免有点过于紧张了吧。

  “你知道个屁。”

  刘炎白了刘章一眼:“昔日的三国冬围,你们都没参加。那时与会的,的确是三位皇帝,但我和司马锋还有孟胜海二人,都是年纪相仿。那时都没以官面相称,皆是以兄弟相称。如今司马锋和孟胜海皆以故去,剩下两个晚辈继位,再以兄弟相称,不合适了吧?”

首节 上一节 213/3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