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宁有种 第98节

  试问哪个女子不希望自己能有个风风光光的大婚?

  眼见李奕为了娶自己,花费如此大代价,送来这么丰厚的聘礼。

  符二娘心里要说不触动肯定是骗人……她急切的想要快点见到那个男人,甚至都盼着他赶快来把自己娶回家。

  只不过这些话她也只敢在心里想想,真要让她说出来……哪里能好意思?

第110章 攻蜀与大婚(二合一)

  在李奕忙着筹备婚事的同时。

  后周朝廷也紧锣密鼓的把征讨蜀地的事提上了议程。

  二月底。

  皇帝柴荣诏令凤翔节度使王景,以本镇兵马为主力,准备出征蜀国。

  然而凤翔府距离东京一千余里,等到诏令传达到王景手里,他还要为出兵做准备,一番耽误下来,直到三月初也还没有正式开战。

  在此期间,后周朝廷也在讨论派哪位禁军将领前去协助攻蜀。

  最终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的举荐下,确定了人选为宣徽南院使、镇安军节度使向训。

  同时以客省使昝居润为监军,二人一同率禁军赶赴凤翔。

  但此战的重点是速战速决,力求能尽快拿下秦、凤等四州,所以向训和昝居润只带了轻骑千余人出发。

  按照朝廷的方略,此战的目的并非与蜀国全面开战,不能劳师动众的调遣禁军主力。

  而且蜀地有天险阻隔,想要保障大军的后勤,难度异常的大,带太多的军队过去反而是累赘。

  再者说,攻打蜀国只是为征南唐铺平道路,一旦拿下秦、凤等四州,禁军就要立马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总而言之,进军的主力是凤翔节度的藩镇兵,主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同时行动也要干净利落。

  这也是皇帝柴荣的意思。

  三月初二,镇安节度使向训、客省使昝居润,二人带领侍卫司麾下龙捷军的一千轻骑离开东京。

  李奕和向训私下颇有几分交情,因此当天早早的到了新郑门外等他。

  其实军队出征时枢密院也会安排仪式,走个过场意思一下。

  但那种场景下人多嘴杂,李奕身为殿前司大将,也不好跑去跟向训说什么话。

  他索性请了半天假,提前在城外候着,以个人的身份给向训送别……毕竟历史上对方是支持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重要将领之一。

  而且如今在李奕交好的武将里,除了他的顶头上司张永德,也就向训加衔了节度使,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花些心思维护好和对方的关系也是值得的。

  “吁——”

  大概由于出征仪式的需要,向训穿着一身齐备的盔甲,他本就长得状貌雄伟,配上行头尽显大将风范。

  他见到李奕在道旁站着,当即勒紧缰绳翻身下马。

  李奕快步迎过去,主动开口道:“听闻向兄出征蜀地,小弟特来为向兄践行。”

  说话间,他下意识把住向训的胳膊,言行举止间尽显亲密姿态。

  都说人是会受环境所影响,果真是没错的。

  当初他还只是小校时,身边多是一些粗鄙的军卒,平日里说话做事没太大讲究。

  然而李奕现在地位渐高,接触的都是中高级武将,看都看会了一些东西,自然而然把学来的做派用上。

  后世两个大男人若拉拉扯扯,肯定会迎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但这个时代却是关系好的体现。

  向训爽朗一笑道:“贤弟百忙之中还特地来此相送,这倒让为兄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了。”

  李奕摇头道:“小弟与向兄之间的情谊,哪里还用得着说这些见外的话。”

  说罢他朝身后招了招手,当即有亲兵端着茶水上前。

  李奕接过茶碗,递给向训一个:“向兄有军务在身,不方便饮酒,小弟在这以茶代酒,敬向兄一杯,祝向兄此番能一战而定!”

  向训哈哈一笑,点头道:“好,那为兄就承贤弟吉言了!”

  两人端着茶碗互敬一下,接着全都仰头一饮而尽。

  等亲兵接过空碗退开,向训突然有感而发道:“说来也惭愧,上次跟随官家御驾亲征伪汉,为兄只是在那高平一战中立了点微末之功,远远比不得贤弟有那般天大的功劳。”

  “然而官家不曾嫌我庸碌,回来后便让我升了节度使,官家的恩德为兄感激涕零,可又害怕辜负官家的这份信重。”

  “唉,不怕贤弟笑话,为兄待在东京这大半年时间,空有大将名头却无任何差遣。眼见贤弟替官家忙前忙后,整顿禁军诸多事宜,事情还办的那般漂亮。”

  “贤弟的本事为兄真是自愧不如啊!”

  无论是年纪大小,还是地位高低,向训都比李奕要稍胜一筹。

  而且他还兼任着宣徽南院使,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虚职,但也时常在皇城内廷行走,属于天子近臣,颇受皇帝的信任。

  但向训却没有仗着这些在李奕面前端架子,反而言辞之间对李奕赞誉有加,态度表现的也很亲近,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弯弯绕。

  话里话外似乎都把李奕当成了自己人对待。

  至于其中缘由,李奕自然也心知肚明。

  一来是因为自己如今地位飙升,横向比较下并不比向训差多少,甚至在禁军中的话语权还要比他强。

  二来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和向训在忻口并肩作战过。

  若是按照后世的说法来看,这就叫一起共过事,一起打过仗,人生四大铁中勉强也算占了两样。

  男人间的情谊有时就是这么简单,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能亲近起来……不过史彦超那厮是个特例,跟他一起配合作战过的大将有不少,但没一个对他有什么好印象,他那张臭嘴简直就是造粪机。

  李奕严重怀疑历史上这货被辽军干死,就是因为他得罪人太多,没有人愿意出死力去援救他。

  思绪在脑中一闪而过,李奕口中连忙谦虚道:“小弟如何担得起向兄这般夸奖,向兄驰骋沙场之时,小弟还是个无知小童呢。”

  他这话倒也不是单纯的恭维,早在后汉高祖刘知远立国前,向训就已经投奔到郭威帐下,而在世宗柴荣继位后,更是圣眷不减反增。

  历史上柴荣亲征淮南时,以向训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就能看出柴荣对于他的信任。

  向训轻笑一声道:“贤弟也太过自谦了,以你如今这般年纪,已经位居禁军大将,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哈哈,算了算了,不说这些了。”

  他掏心掏肺的说了一通,最后意识到自己扯远了,便又将话题转了回来。

  “好在这次有王相公的大力举荐,为兄总算也是有机会帮官家分忧……”

  顿了一下,向训却又叹道:“不过攻蜀一事牵扯甚大,关乎后续征伐江南的大局,为兄心底又不免惶恐,生怕办砸了这差事。”

  他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自然也知晓攻蜀的真正目的,有机会立功是好事,但肩上的压力同样也很大。

  李奕听了这话,倒是突然想起来,历史上攻蜀并不顺利,前期进展十分缓慢,宰相李谷甚至向皇帝建言罢兵。

  然而柴荣对此很不甘心,特意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战况。

  好在赵匡胤深知皇帝的心思,回来后坚称,秦、凤两州可以夺取,柴荣“接纳”了他的意见,方才继续对后蜀用兵。

  李奕不知道这一世的攻蜀会不会有波折……虽然他心里是巴不得出点意外,最好拖到自己娶了符二娘后,自己就能找机会参与攻蜀。

  但这些话肯定只能在心底想想,他嘴上反而还安慰道:“向兄不必太过忧心,蜀国上下已经数十年没打过什么仗,安能抵挡我大周的兵锋?”

  “况且此战还有向兄坐镇,秦、凤四州手到擒来。”

  好话说的顺耳,向训听的也开心,两人携手相谈甚欢。

  然而这时,却响起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向将军,天色已经不早,若再耽误一会儿,只怕天黑前赶不到驿站歇脚了。”

  李奕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四五十岁的文官,坐在马上朝两人这边拱手。

  他心下一愣,接着才恍然想起,这次跟着向训一起出征的,还有个担任监军的客省使昝居润。

  李奕当即笑着拱手道:“倒是在下耽误事情了,还望昝客省莫怪。”

  昝居润没和李奕打过交道,但他的品阶地位比李奕低,而且对方还颇为客气,只能回礼道:“下官乃职责所在,请李都虞侯见谅。”

  ……

  送别了向训。

  李奕并没有回家,而是带着人直接去了殿前司衙署。

  虽说他请了半天的假,但主要是为了来送向训,目的达成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

  李奕一边正常上值,一边忙着安排婚事。

  三月初五,内常侍瞿泰去大名府送完聘礼返回东京,同时还带着魏王同意婚期定在五月初八的口信。

  关于婚期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李奕娶魏王女儿的事已经板上钉钉,早点晚点都一样。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流逝。

  转眼又过去半个月,凤翔府终于传来消息,凤翔节度使王景、镇安节度使向训,以及客省使昝居润,三人领兵由大散关进军秦、凤。

  攻蜀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大军初战即告捷,一举拔掉蜀国黄牛等八个营寨,兵锋直逼威武城下……”

  “大军分兵越过黄花谷,加速行军突袭唐仓镇……”

  “……”

  一条条战报传回东京,后周的军队势如破竹,短短几天时间就突破凤州外围的防线。

  蜀国设置在沿途的数个屯兵营寨,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的就被摧毁。

  后周大军很快就抵达威武城下,此地是凤州东北方向的屏障,一旦这座城池落入周军手里,凤州的陷落就是迟早的。

  若是等凤州拿下,那秦州自然独木难支,至于剩下的成、阶二州,更是囊中之物。

  然而就在攻蜀形势一片大好,朝堂上下都觉得稳了的时候。

  四月初。

  前线却突然传回来一封急报:后周军队在威武城下遭遇蜀军苦战落败,前锋排阵使、濮州刺史胡立等将领被当场生擒。

  大军只能仓促撤离威武城退守黄花谷。

  或许是突逢大败军队士气遭到重创,加之战事胶着导致后勤压力陡增。

  自从攻蜀战事在威武城下失利后,前线的坏消息便一个接一个传回开封。

  先是退守黄花谷的后周军队再次遭到蜀军阻击,苦战数天之后终究还是不敌,从黄花谷又退到了之前拿下的黄牛等营寨。

  再接着便是蜀国左卫圣步军都指挥使高彦俦,率领援军截断了后周军队的粮道。

  如此一来,退守黄牛等营寨的周军,只能眼睁睁坐等粮草耗尽,再困守下去已经没多大意义。

  没办法,皇帝柴荣只能下令军队放弃黄牛等营寨,全部撤回大散关附近待命。

  毕竟到眼下这个程度,后周军队虽然吃了两场败仗,但兵员的损失其实还不算太大。

  可若再强行拖下去,一旦军队发生大面积的溃退,那后果可就没法想象了。

  后周军队主动撤离的时候,后蜀倒是没有派人追击,不过想追击后蜀也办不到,一来是蜀道难走不好追,二来是蜀军自己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地理条件的限制对双方都是平等的。

首节 上一节 98/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