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票月票
第482章 见徐阶
江南的雨,一路下到了北京城。
也将江南的阴云卷盖在了京师上空。
当帝国的百姓们,已经开始投身于新的一年农忙之际。
率先登场的,就是一道来自成都府的奏疏,声称当地有乡民因春耕争夺水源而大打出手,致死数人,伤近百。
这就很是个笑话了。
谁都知道,自从李冰父子俩营造都江堰后,成都府乃至于整个蜀中平原就成了天府之国。这等春雨绵绵的时候,又何来因为春耕抢水而出现打杀斗殴致死的情况。
但偏偏就是有这么一道奏疏送到了北京城里。
而后这一类的奏疏便如同雪花一样的飘进北京城。
或是陕西来的奏疏,说关中风沙尘土飞扬,百姓耕种不便多困穷而落草为寇,躲入山林,疑惑是就地化身悍匪,袭击当地富裕人家,卷走财货粮食。
更有湖广武昌府的官员奏报,当地百姓阻拦商路,设道盘剥往来商贾,坐收利好。更是对抗官府差役,聚众不法,欲以法不责众顽抗。
而除了这一类奏疏之外,最为可笑的就是,江西赣州府的官员竟然信誓旦旦的说,当地百姓纷纷抛荒进山,营造山寨,随后聚众下山席卷城池外的庄户人家,俨然是一副正德朝时江西盗贼横生的景象。
面对各地突如其来的奏疏。
一开始京中官员也未曾当一回事,尤其是新任首辅乃是高拱的情况下,各部司衙门不敢怠慢,纷纷以高效率行文回复地方,要求地方官府严查严办。
毕竟在严阁老没有荣退的时候,朝中整饬吏治的事情就是高拱负责的。
如今高拱成了内阁首辅,这桩差事可没有换人。
谁也不敢因为地方上治理不宁,而得罪了新任首辅。
可当这一类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好似是一夜之间,大明朝就遍地烽火,两京一十三省便是要立马出现无数路流寇乱民的时候。
京中的官员们这才反应过来。
原本朝堂之上还在热议新政的事情,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双方都辩论的有理有据。
但忽然之间,那些反对新政的声音却随着这些地方奏疏进京后,突然消失不见了。
似乎。
是因为天下太乱了,这些反对新政的人觉得也确实是需要大改一场,所以偃旗息鼓了。
可站在帝国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哪一个都不是傻子。
终于。
人们反应了过来。
这是新政反对派的一次有组织的预谋。
“他们就是要营造出天下风雨飘摇,各方诸事动荡,朝廷不宜新政的局面!”
内阁班房。
高拱归纳完最近朝中收到的奏疏后,吹胡子瞪眼的将桌子拍的砰砰响。
袁炜漠然颔首。
首辅说的没有错。
朝中最近没了反对新政的声音和奏疏,不是因为那些人不再反对了。而是他们换了一个法子,要让朝廷和皇帝觉得天下如今正处动荡之际,任何新的动作都是不适宜的。
他们是要以此来拖延甚至是直接击碎朝廷要推行新政的准备。
即便是李春芳,也不得不开口承认道:“那江西赣州府的奏疏可谓荒唐之极!承平之时,又何来百姓抛荒不事耕种,却甘愿如山为寇?”
底下那些反对新政的人,难道是当朝廷和内阁的人都是傻子吗?
高拱愤怒的一挥手:“他们是明知荒唐却偏要如此作为!”
李春芳侧目看向被气的不轻的高拱:“元辅准备如何应对?只怕这还只是他们第一步,后续定然还会有所异动。”
新政之事,成败便是两个结局。
成,则当下很多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损失。败,则一切维持原样。
反对新政的人其决心,也历来都比支持新政的人更为坚定。
高拱当即冷声道:“那就依法办理!凡是地方上生出事端的,衙门正印官皆夺职罢免!”
他的意思很明显。
现在是地方官府在带头反对新政,捏造各种不知真假的事实来搪塞朝廷,那朝廷就顺势而为,既然你当地这么容易出事,就是你正印官的问题,不罢免你还能处理谁。
袁炜斜觎着看了眼,而后小声道:“只怕如此,会顺了这些人的本意。”
说完后,他便闭上了嘴,没再往下说。
高拱则是目光一闪即逝。
李春芳点头附和道:“人在官场,到底还是有所顾忌。若这些人被朝廷罢免致仕,到时候再说话只怕言辞会更为激烈。”
被袁炜和李春芳两人提醒,高拱一下子就被架在了火上,处理不是,不处理也不行。
高拱脸色阴沉如墨,冷哼连连:“难道现在就坐视时局成了一根筋两头堵?”
对于首辅的询问,袁炜低头不语。
反正谁都知道自己是靠青词入阁的,现在也都知道自己和严家是穿一条裤子。
严太师不在新政的事情上发话,自己就什么都不知道。
高拱看着低下头的袁炜,也知道对方心里是个什么打算,心中不满的冷哼了声,却也没有多言。
他自己就知道,这个时候就不该让严嵩早早的荣退,现如今整日躲在那个昌平书院里打麻将。
当真是荒废时光!
八十岁又怎么了?
八十岁,正是当打的年纪啊!
若是有严嵩还在内阁,那么严家一系的人马就必然要旗帜鲜明的支持新政,何苦要自己现在苦苦支应这幅局面。
不过如此念头也就是一想了之。
高拱已经是看向了内阁中最后一位。
李春芳迎着高拱的眼神注视,心知袁炜可以躲过去,但偏偏自己不能,他只能硬着头皮试探道:“元辅……开议新政之事说到底还是严太师当初在圣前奏请的……如今……不如请旨西苑,明辨新政究竟该当如何?”
最终。
李阁老踢皮球一样的,将难题精准控线的踢进了西苑。
高拱顿时就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软的坐在了身后那张内阁头把交椅上。
自己要是真跑去西苑请旨新政之事到底该如何办。
那刚刚坐上内阁首辅位子的自己,恐怕还没有将屁股捂热就可以滚蛋回家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
觉得自己屁股底下始终冰冰凉的严绍庭,不免皱起眉头,挪动了一下屁股。
此时。
他正在南京城北外金川门前的龙湾码头上。
作为南京城和江北联系的重要渡口,龙湾码头每天都是舟船不歇。
而此刻。
严绍庭所处的码头凉亭外,正下着连绵的细雨,力夫们冒着雨在码头上搬运着各种货物。
而在凉亭里,却是寂静无声。
只因为今天南京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说是特殊倒也不特殊,说是客人也并不能算得上客人。
因为此刻坐在严绍庭对面的,正是已经被贬为庶民的徐阶。
虽然被贬为庶民,全家也一并流放雷州府,三代之内不得科举入仕。
但徐阶从北京一路南下走到这南京城外,气色倒也算不上太差,只不过大概是因为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催促赶路,让他脸色有些疲倦而已。
本来严绍庭是不准备见徐阶的。
但对方过江后,便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人说,要是自己不来见他,他就不走了,或者锦衣卫、东厂的人直接将他一家老小沉入江底。
无奈。
严绍庭也只能带着人出城来到此处。
不过他也未曾先开口询问徐阶的意图。
只是默默的看着徐阶端着一只往日里定然不会触碰的粗陶碗,喝着里面用碎叶冲泡出来的茶汤。
徐阶却很是享受的模样,似乎没有对这碗中那苦涩的茶汤嫌弃的意思。
仔仔细细的喝完了大半碗的茶后。
他甚至是发出了一声充满惬意的动静,而后笑眯眯道:“往日身居荣耀,所用皆细,却不知这粗茶淡饭,却也个中滋味不同。”
处变不惊这个词,用在如今的徐阶身上,倒是分外的合适。
严绍庭默默的看了对方一眼,而后淡淡说道:“可是锦衣卫和东厂押行之人,沿途苛待徐老先生了?”
什么狗屁的粗茶单谈个中也有滋味。
定然是徐阶落了难,锦衣卫和东厂看押解送他去雷州府的人不愿意在路上耽搁太久,便不断催促徐家人加快脚步,平日吃用那自然也就是冲着不饿死不渴死去的。
被严绍庭当面戳穿,徐阶也不气恼。
他依旧是笑呵呵的说:“严宾客慧眼如炬,老夫自愧不如。若是严宾客能大方解袖,施以钱粮,老夫一家老小此番南下雷州,定然感激不尽。”
分明是讨要点钱粮好处。
可落在如今这已经被贬为庶民的徐阶嘴里,却成了可以直接光明正大受出口索取的模样。
严绍庭绷着脸,看向身边陪同而来的王锡爵:“将随身所带银钱,都送于徐家家小吧。”
王锡爵点头应下,将自己随身带着的钱袋子直接取下,送到了站在徐阶身后的徐琨手里。
原本还是户部主事,执掌国朝军需差事的徐琨,如今一路走到南京,早已没了心气,漠然的接过钱袋子,小心翼翼的收进怀里。
而后朝着严绍庭和王锡爵拱手作揖。
“小民谢严宾客、王翰林的赏。”
银钱拿到手,徐阶这才继续开口道:“老朽这辈子,生于华亭,便是嘉靖就连被贬谪外放,也不过是去福建延平府为推官。这一趟,却是要去更南边的广东雷州府。若无严宾客、王翰林今日所赠银钱,只怕此路还不知如何艰难。”
说到生于华亭时,徐阶的脸色才终于有了一丝变化。
大概是因为他这一次被贬,连老家都不能回,就要直接流放到千里之外和琼州府隔海对望的雷州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