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198节

  这可是老朱家的传家宝!

  此刻一碗饭都尚未吃完的徐阶,默默看了一眼蹲在自己身边的二儿子。

  徐琨碗里的饭菜,已经被吃的干干净净,甚至是此刻喝着这昌平纺织厂普普通通的茶水,也显得满脸舒畅。

  徐阶的心,就变得更加沉重。

  他有些艰难的看向自己的老师,聂豹。

  徐阶不认为自己有错。

  他也不认为严绍庭在昌平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所做的事情就什么值得吹捧的。

  若是换成自己?

  昌平只会更好!

  忽的脑海中想到这个,徐阶的目光逐渐缥缈了起来。

  如果是自己,肯定会做的更好!

  就在徐阶还在那暗自比较,却浑然忘记他乃是贵为大明内阁次辅,而严绍庭却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小官儿。

  而被众人注视着的严绍庭。

  却当着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先生的面,面露惭愧的摇了摇头。

  “三位前辈谬赞。”

  “晚辈清楚,昌平之法,绝无可能推行至别处。”

  这是严绍庭必须要说明的事情。

  也是必须要当着今日在场这些人,需要表明的态度。

  而他也同样清楚,自己没有说错。

  要在当下这个时代,大搞超越时代的制度体系?

  只有死路一条。

  昌平的如今,是有着各种前置条件,方才得以成型的。

  首先就是年初的那一场大灾,将原本的格局打破。

  再其次,则是因为昌平北侧的大明皇陵,导致这里并不存在士绅地主。

  再加上老道长有意无意的放手。

  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昌平。

  换一个地方?

  首先就要面对那些占据绝大部分土地的地主老财的抵抗和反对。

  再有一个便是,无灾无难的,百姓又如何会心甘情愿跟着你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昌平的各座工厂,那是依靠严家和严绍庭自身的权势带来的。

  若是没有自己,昌平能拿到朝廷军需棉服的订单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聂豹三位老先生在听到严绍庭的话后,通体思考一遍之后,也只能是面露遗憾的点头表示认同。

  严绍庭继续说道:“便是如今的昌平,也有诸多潜在的问题,如今时日较短,还尚不明显,可一旦长久必然会爆发出来。”

  王畿立马面露好奇:“老夫观如今昌平,可谓民风淳朴,上下一心,又何来问题?”

  严绍庭却是笑着摇摇头,挥手转口道:“诸位前辈,不如先随晚辈一同回书院那边,这些问题晚辈便在马车上与诸位前辈解释清楚?”

  在得到聂豹三人的同意之后。

  在场朝堂官员们,便是立即找着马车登上,一个个面露期待的等待着严绍庭解释当下如此鼎盛的昌平,究竟还有什么问题,是会在将来爆发出来的。

  山脚下明显拓宽铺装过的道路。

  马车队伍挤在了一块。

  严绍庭站在一架马车上,面对着聂豹三位老先生,以及内阁、六部成员,最后就是裕王府一家三口,继续他对昌平潜在问题的解释。

  “诸如当下昌平之均田法,眼下虽有农约监督,可若是十年二十年后呢?”

  “懒惰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消失的。”

  “再如这一代人会遵循规矩,可下一代人呢?”

  “昌平现今均田之法,在晚辈设想之后,等到几十年后或许就要改成愿耕者有其田。”

  “而昌平各处工厂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不愿耕种者生机问题。当下在工厂做工有工钱,年终有分红。”

  “却无法激励百姓,也不利于更好的新物件出现。”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昌平的工厂就要改变成干的更好的、干的更快的,才能赚到更多的工钱。而那些不做工的,便不会再拿到一分钱。”

  “至于工厂在缴纳朝廷赋税以及发放百姓工钱之后的存余,则会转移为改善昌平之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夫子的手上,已经各自多出了一份纸笔。

  三位老先生也不管虽然铺装过,但还是有些颠簸的路面,详细的记录着严绍庭所说的话。

  虽然有些不解,但三位老先生却只是保留疑问,不断的思考着严绍庭所说的话。

  而就在这时候,马车里响起一道疑问。

  “那为何,如今不依照这些直接改变?”

  众人循声看了过去。

  然后便很快转移开目光。

  因为问话的。

  是裕王殿下。

  但今天,皇帝并不在昌平,裕王也不在昌平。

  这两位依旧是在北京城里。

  谁都没看见。

  严绍庭微微一笑。

  见到众人脸上都露出同样的疑惑。

  他缓声解释:“因为现在要让大家都能吃饱肚子。”

  甭管什么合理不合理。

  先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

  紧接着。

  严绍庭便继续说道:“当下昌平的一切,都是所有人平分,那只是因为当下刚刚大灾过后,百姓们都需要吃饱肚子,从灾后恢复过来。”

  “可是如此,却不能让昌平真正的好起来。”

  “公平,有的时候是另一种最大的不公平。”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严绍庭明显的停顿了一下。

  而聂豹三人,也将这句话着重的标记。

  虽然严绍庭他没有经历过。

  但未来的历史清楚的告诉他,这句话是真实有效的。

  紧接着。

  他又说道:“晚辈虽然年纪尚浅,但却认为,治理一方,官府或有司,保障百姓最基本以及最根本的生活是首要职责。除此以外,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如昌平的工厂,以后谁做的更好,谁能弄出更加价值的新东西,那么他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而不是所有人做着一样的事情,有的人做的多做得好,赚的却和那些做的少做的不好的人一样。

  昌平土地上产出的粮食,可以保障那些不能从事农活的老幼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但昌平无法也不可能让这些人,穿金戴银,整日绫罗绸缎、山珍海味。”

  官府的意义是什么?

  保障百姓最基本的生活。

  为百姓们提供可以过上更好日子的渠道。

  更多的?

  在当下的生产力和物质水平下。

  严绍庭觉得就算自己有逆天的本事,也不可能实现。

  路上。

  一辆辆马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而马车上的人们,却是寂静无声。

  许久许久之后。

  马车队伍已经驶进昌平街道。

  才有一道洪亮的声音发出,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好!”

  在人们的注视下。

  聂豹站起身,向严绍庭伸出他那早已枯萎的手。

  “还请劳烦严侍读,扶老夫下车。”

  严绍庭点头应下,搀扶着聂老夫子小心的走下马车。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

  已经回到昌平了。

  在众人一一走下马车的时候。

  聂豹却是用力的拍了拍严绍庭的肩膀。

  “今日严侍读一番话,虽然零散,却是实实在在的治国之论,兴国之论,利民之论!”

  治国之论!

  虽然聂豹如今已经不是朝堂官员,但这句话从他嘴里出来,依旧是不能让人轻视的。

  这难道不是在说,严绍庭已经有为天子君王,治理国家,牧守百姓的能力了?

  众人的视线,不经意的就从严绍庭身上,转移到了今日一直很安静的严阁老身上。

  若是当真如聂老先生所言。

首节 上一节 198/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