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1节

  “谢阿母取字。”

第30章 初来

  每到深秋,长江两岸便光秃秃的,入目所及,皆是黄褐色的土地。

  土地上的杂草杂木,早就被人砍伐一空。

  今年秋天明显比去年冷,才九月时节,江风便吹的人瑟瑟发抖,刘钟和刘镇已经裹上了草席。

  渡过大江,明显感觉江北和江南的区别。

  一是人多,到处都是茅草屋,挤满了江岸,其二便是随处可见的尸骸,无人收殓,骨头发黑,也不知死了多久。

  其三,便是遍地的胥吏、兵丁,招摇过市。

  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南下,晋成帝咸和四年,设置侨郡县以司牧之,当时在江北广陵侨置了幽、冀、青、并四州,在江南京口侨置了南徐州,在淮南郡鞠湖侨置了南豫州,于襄阳先后侨置梁、秦、雍三州。

  侨州侨郡并无实土,但又人口众多,因此与当地百姓争执不断。

  七十年来,设置的侨郡侨县越来越多,互相重叠,连官府也不知各自疆界。

  随着氐秦崩溃,南下流民越来越多,江北也就越来越混乱。

  小小一个广陵,就有幽、冀、青、并四州,还有一个征虏将军府,自然僧多粥少,生存压力巨大。

  就连桓温施行庚戌土断,也绕过了广陵和晋陵二郡。

  广陵城中衙门实在太多,刘道规寻了两个时辰,才在北城找到了征虏将军府,出示文牒,方才得入。

  本以为会有同僚前来迎接,没想到只有一个灰发歪嘴老卒,领着去了西厢的一处破落小院。

  院门都缺了一块,里面的屋舍坍塌了一半。

  几只耗子在废墟中翘着脑袋望着众人……

  “几位一看便是大富大贵之相,必然前途无量,小老儿先道一声喜。”老卒一边说,一边伸出鸡爪子一般的手。

  刘遵不明所以,“这是作甚?”

  “嘿嘿,小老儿穷困潦倒,衣食无着……”

  刘道规看了看他身上厚实的麻衣,又看看自己几人衣服上的补丁,感觉莫名的讽刺,不过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还是低调一些为妙,便给了他二十钱。

  岂料这歪嘴老卒满眼不屑,“看来几位定是小门小户,上一任参军,足足给了一缗。”

  “老儿,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刘遵没这么好的脾气,当场就跟刘黑罴拔出环首刀,一左一右,凶神恶煞。

  “你们……”老卒脸色一变。

  夷狄畏威而不怀德,小人也是如此。

  刘道规上前拦住两人,“足下眼力不差,我等的确小门小户,不过来日方长,今日就当交个朋友。”

  当官跟做生意一样,和气生财,没必要弄的大家都难堪。

  “还是参军……气量大……小老儿失言。”这厮一看就是老滑头,顺着台阶就下了。

  “你方才说上一任参军,现今在哪儿高就?”

  “嘿……”老卒歪着嘴笑,上下打量刘道规。

  刘遵与刘道规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早就心意相通,指着他的脸就骂道:“有屁就放,休要在乃翁面前装神弄鬼。”

  横的怕愣的,滑的怕狠的,这老卒也是一样,好好说不行,偏要给他上点颜色。

  “死了……上个月,因玩忽职守,被……桓使君责打,熬不住,一命呜呼……”老卒眼中掠过一丝幸灾乐祸。

  刘道规一愣,中兵参军虽是征虏将军的掾属,但也是朝廷正儿八经从九品的官吏,桓弘手上没有持节之权,竟然将人打死了?

  看来今日受到冷遇,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使的下马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征虏将军府辖下长史、司马、记室掾,品类居中兵参军之上,混得好,能爬上从六品。

  其中长史负责将军府内各曹,司马主军政,是刘道规这个中兵参军的顶头上司。

  以前在京口为了生存各种明争,现在成了浊吏,明争少不了,暗斗只会更加剧烈。

  两晋开国,一向如此,从上到下,内斗就没断过,最擅长窝里横,对付胡人,一泻千里,哪怕偶尔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名将,不是死于内斗,就是被活活气死。

  比较出名的就有周处、周玘、苟晞、祖逖、谢玄等人,不出名不知有多少。

  入乡随俗,刘道规调整心态,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桓弘门第高,不可能如诸葛武侯一般事必躬亲,这年头也没这种人,也需要刘道规这样的浊吏做事。

  刘道规带着众人收拾起小院。

  小院虽然残破,但比家徒四壁的刘家强上不少。

  正屋内文牍堆满了案几,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应该是上一任中兵参军来不及处理的军务。

  有这些东西在,刘道规就能寻到些眉目。

  趁着时候还早,便随手拿起一份,抖落上面的灰尘,仔细浏览起来。

  上面记录的是牛角陂的赵、孙两姓军户,因今年四月争水灌溉田地一事,大打出手,死伤三十四人,事情闹得太大,赵姓三十七户落草为寇,孙姓四十一户两百多口逃亡燕国……

  陂,有水之田也,多为军户屯垦之地。

  魏承汉制,晋承魏制,都是实行中外诸军制。

  在边境上设有军户,分给一些田地,自食其力,遇到大战,军户出丁参战。

  但军户地位极其低下,与僮仆、奴隶相差无几,战时要出生入死,不战时要戍边屯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穷困潦倒。

  寻常人家百姓都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们。

  牛角陂近八十家军户厮杀,绝不是小事。

  轻则引起其他军户动荡,重则引发叛乱。

  但此事是四月出的,现在已经是九月末,都快半年了,还未解决。

  贼寇未剿,北逃的溃军也没有追,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

  而这不是第一件,后面还有更多此类破事。

  与其他侨州纠缠不清。

  至于士卒的训练,一个字也没提。

  刘道规花了整整两个时辰才将所有文牍看完,感觉这征虏将军府烂成渣了。

  军户逃亡大半也就算了,最为核心的中兵,竟然也不满编。

  前后左右四部,名义上应该有五千四百正兵,但只有桓弘的亲信前部是满编的,其他三部也就三五百士卒,四营加起来,一共也才两千六百人……

  桓冲在世时,征虏将军府也是中流砥柱之一,参与过淝水大战,才过去了六七年,便成了这副样子。

  没有氐秦这个巨大的外部威胁,晋室上下连样子都不装了。

第31章 坑

  说实话,这位前任死的并不冤。

  竟然积压了这么多军务,这还只是报上来的,没报上来的不知有多少,由此也可以知晓征虏将军府烂到何种地步。

  虽说里面很多事务,他一个小小的中兵参军无法做主,但同样也有很多事他完全可以处理,没道理积压这么多。

  中兵参军这个职位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一个从九品的浊吏而已,但直接与士卒接触,能第一时间掌握军中状况。

  如果上面的司马是个不怎么管事的人,中军参军的职权更大,连士卒的提拔升赏都捏在手中。

  道理很简单,桓弘贵为高门子弟,肯定不会直接与普通士卒接触,必须通过刘道规这样的浊吏掌控军府。

  高门子弟占据显职,以不做实事为荣,还鄙视下面的官吏……

  征虏将军府现在这鸟样,刘道规估摸着头顶上的那个司马,也不是什么好人。

  而前任的中兵参军,很可能是推出去的替罪羊。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便宜无好货,这个中兵参兵差不多是白送上门的,里面很可能有什么弯弯绕,不然好事凭什么砸在自己头上?

  众人一直忙碌到深夜,才勉强将小院收拾出来。

  拆了些木料,就在院中点燃篝火,顺便煮些干粮。

  “咱们初来乍到,先摸清形势,广陵有不少京口人,去走动走动,套套近乎,将征虏将军府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底细都抹一遍,顺便打探一番桓使君平日喜好。”

  刘道规给众人分派任务。

  没办法,一来广陵,就感觉到了隐隐约约的敌意。

  如果不能摸清对方的底细,那就太被动了。

  “只要有咱京口的人,事情就好办了。”刘广之拍着胸口。

  他是北府老卒,多少有点人脉。

  再说京口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最有实力的也就那几家。

  刘氏、高氏、高平檀氏、东海徐氏、平昌孟氏,再加其他几家小姓。

  “这桓弘一看就是膏腴子弟,怕他个鸟。”刘遵狂劲儿又上来了。

  “你懂个鸟。”刘道规还了一句。

  众人纷纷大笑,刘遵也跟着傻笑。

  士族高门子弟或许不擅实务,但自幼耳濡目染,个个都是内斗的高手,如果因此而轻视他们,那便是自寻死路了。

  刘道规只求这两年安生一些,大家凑合着过,井水不犯河水。

  按江左这德性,朝堂上明争暗斗如火如荼,地方上天师道风卷残云,无数活不下的人加入其中,暴风骤雨近在眼前……

  喝了些粟米麸皮鱼干混煮的羹,刘道规早早睡下。

  刘遵、刘黑罴、刘广之三人轮流守夜。

  到了第二日,本以为司马会例行召见,却不料一整天都没人来,仿佛忘记了还有中兵参军这个人。

  刘广之、刘黑罴当年在北府军中时,来往广陵多次,熟门熟路,带着众人去了。

  刘道规清理前任留下的文牍,分门别类,将军户和中兵的事务分开。

  打扫屋内,又发现了几卷兵法。

  既有孙子兵法,也有太公六韬,上面还有前任留下的注解和断句,字迹工整,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看样子他也应该是个勤学之人,只可惜这世道,寒门很难翻身……

  左右无事,索性翻了翻,既然是参军,迟早会接触军务,不知兵肯定不行。

  这一看便是沉迷其中,吴子重练兵和实战,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重策略、庙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这已经超出了兵法的范畴。

首节 上一节 2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