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霸王 第249节

  贾蓉随意说:“户部和内务府尽快把银子换成银票,以后金库只储备金子,各地的税银在当地银行里兑换成百元钞票。”

  “打仗就继续打吧,反正银子和米粮也用不完,高丽不是还没打吗?”

  鸿胪寺卿站出来说道:“启禀皇上,高丽王自五年前开始,年年皆有朝贡,边疆也没有作乱。”

  贾蓉随意说:“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这次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吧,三分之一西疆回来的老兵,三分之一京城子弟,三分之一辽兵。”

  “统军大将从表现好的副将和上阵杀敌的将士里选,选好之后组成一万大军在辽东训练一年,学会如何使用火枪火炮,再训练体能熟悉地形,明年三月开打。”

  看到贾蓉吩咐好了,众人只能齐声应道:“臣遵旨!皇上圣明!”

  大学士起身说道:“皇上,各地番邦已经臣服还要打,倘若事情传出去,到时候周围又要多了事情。”

  贾蓉不屑道:“一群语言不通的蛮夷,七嘴八舌的还能联合到一起过来打朕不成?”

  “打就是了,骂名朕来担!”

  贾蓉根本不在意名声的事情,更不在意穷兵黩武把国家折腾坏了的事情。

  又不是自家的江山,坏了就坏了吧。

  虽然是皇上,可贾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统治者不一样。

  明明享受的家天下的福利待遇,却因为从小没有接受皇帝思维教育的关系,没把钱和江山土地都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不管是开疆拓土还是被人占领了土地杀了王爷,对贾蓉来说都不痛不痒。

  骂名就更加所谓了,贾蓉不光在权力上超越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之和,更在思想上超越了传统帝王的限制。

  坏名声也是名声。

  思维被限制住的大臣们只有听到这句话后,才能理解贾蓉做的事情有多操蛋。

  左相看贾蓉一意孤行,就换了一个提议。

  “皇上,如今朝中事务颇多,各部门都上言希望多增人员相助,只是实在是无人可用了。”

  贾蓉直接说:“以后科举不再三年一次,改为年年考,先将翰林院扩充到千人。”

  “以后就别在皇宫附近办公了,这里人太多,责令户部在城郊建立燕京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距离紫禁城最少五十里。”

  “六部也着手搬迁事宜,先修建车路方便通行,每个部门在城内办公人员不得超过五十人,以后学校在京郊外,作坊往冀州开,以便就地用人用材,农民往东北迁徙,留出城内土地修建楼房公路。”

  贾蓉不喜欢一大群车辆把道路堵塞的水泄不通,很快就开始赶人了。

  户部尚书迅速说:“皇上,将士子都迁往城外,可能有些不妥,如今那城外都是荒地,距离京城太远了。”

  贾蓉不接受反驳意见,“提前疏散有助于缓解吃水压力,太多人聚集在城内,每天光是从地里用的水就是个麻烦。”

  “而且那么多人整天胡吃海喝,制造了太多粪便,整天让车辆把他们的粪便运往农郊田地里施肥,不如直接把这些人安排去京郊苦读诗书,研究农业、工业,锻炼马术、武艺和枪炮技术。”

  众人发现确实是这样,如今聚集在皇宫附近的人确实是太多了。

  贾蓉将科举变成的年年高考,虽然把一群造粪机器都赶去了农郊,但大家没享福过自然不介意这些,都高兴去了郊区。

第272章 出大事了

  很快浑浑噩噩的圣朝三年到了。

  圣朝三年五月一日,贾蓉登基正式满了四年,也是贾蓉三十岁的生日。

  “启禀皇上,各地都发来了捷报,如今除京直隶、南直隶外,已有五十六个省。”

  “启禀皇上,蒙西已经平定,缴获战俘数十万,牛羊百万,请皇上赐名!”

  贾蓉今天的心情还算是不错。

  “就叫中亚省吧,以后铁路和通讯设施建立好了,再往西亚走。”

  “遵旨!”

  贾蓉已经统治了五十七个省府和两个直隶,如今疆域版图空前的巨大。

  东到东瀛,西到波斯,北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冻土层,南到吕宋,西南到天竺,西北到罗刹。

  有的国家直接选择投降,也有的被征服。

  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贾蓉没有太多实质感觉,就好像是手下人随便说说而已。

  当然各国美女还是上贡过来了,贾蓉也不在意这点事情。

  贾蓉微笑说:“今天朕要说一个大事情。”

  群臣坐在座位上听着,总感觉贾蓉说的大事情不算大事情。

  每次大家觉得是大事情的事情,贾蓉总是很随意的处理了。

  贾蓉觉得是大事情的事情,大家又觉得是小事情。

  看没有人理会自己,贾蓉觉得多少有些没意思了。

  “登基好几年,如今年纪也不小了,决定改国号为圣,圣朝的圣,众爱卿觉得如何?”

  群臣听到是这种事情,很快就放心了。

  “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别说是改国号,就算是改回原来的姓都无所谓。

  如今年号已经是圣朝了,改国号为圣国也没什么区别,反正就是一个称呼。

  贾蓉又素来是一个离经叛道,不讲规矩的人。

  指望封建礼法约束这个人,那纯粹是想多了。

  都多少年了,也该清醒了。

  现在哪还有人敢拿他娶同姓女的事情说事情,就算他把前朝皇后妃子都收入后宫,别人也只当不知道。

  改国号的事情很轻松的就定下来了,完全没有任何费劲的地方。

  要说费劲的地方也不少,以后的公文和印章都要跟着改。

  确实是会麻烦很多人,但也都理解。

  贾蓉的事情处理好了,就询问说:“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情?没事就退朝了。”

  督察院的院使迅速说:“启禀皇上,周王私购枪支两百,铜炮十支,子弹一万发,炮弹两百,又派人发信给蜀王辽王镇西王意图谋反,信件已经被查获,洛阳府尹和守城将军已经包围周王府,请求皇上下令诛贼。”

  贾蓉露出无奈的表情,“这点枪支炮弹够干什么的啊……”

  左相迅速说:“启禀皇上,那些信件臣已经看过,确实是周王之笔。”

  宗正也站出来说道:“启禀皇上,周王一系谋反之心不死,这些年一直都在暗中行谋逆之事,也说了不少对皇上不敬的话。”

  贾蓉好奇道:“怎么说的?”

  宗正迅速尴尬道:“臣难以启齿。”

  贾蓉更加好奇了,“无所谓,说出来听听,若是真的,朕承认就是,若是假的,也当个乐子说说。”

  宗正立刻跪在地上,“臣不敢!周王谋反之心昭然若揭,不光是臣和宗室王爷,就连京城、冀州府、洛阳府都知道这事情,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冤枉之说!”

  贾蓉觉得挺没意思的,随意说:“也罢,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下三路的那些事情,反正诋毁一个人,肯定是从大家都相信的地方去说。”

  “将周王一系贬为平民,收缴所有资产,每人给一百两银子自生自灭,周王府的资产充公,改为办公大楼,供今后府城一万官员办公所用。”

  “其后不必派人监视,也不用管了,今后犯法以平民视之,可正常科举考试,从军入伍。”

  这处罚一如既往的轻。

  宗正跪谢道:“皇上圣明!”

  周王谋反这种大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很快右相继续汇报情况。

  “启禀皇上,江南巡查御史弹劾江宁织造贾政之子贾宝玉!”

  贾蓉来了兴趣,这种事情没有在早报里提前告知,属于意外事件。

  左相和督察院的人也都面露不悦之色。

  御史应该是督察院的人管理,但是不知道怎么越级到了右相那里。

  如今的右相是接替王子腾的班,出身于吏部,而吏部主管的就是人事任免,官员升迁。

  贾蓉好奇道:“贾宝玉做了什么事情?”

  右相说道:“贾宝玉与教坊司女子厮混多年,又干涉教坊司运作,私自放教坊司女子出籍,将皇上钦定的贱籍罪女纂改为良家女子,犯了谋逆的死罪!”

  贾蓉思索着这个事情,确实是像贾宝玉能做出来的事情。

  贾政出身工部,但此时工部的人却不敢帮他求情。

  教坊司的人都是罪人,尤其是那些女人也都是有弑君潜质的罪女。

  私自把仇恨皇上的一群罪人从贱籍修改为平民,这种和谋反也差不多了。

  这种事情属于重大问题,可不是简单修改个户口的事情。

  任何一个官员做了这种事情,都可以说是自寻死路,为其余人所不容。

  就连各地王爷也不能做这种事情,贱籍就是贱籍,皇上规定的贱籍,除了皇上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她们改命。

  有些权力是皇上的权力,其余人碰到就要死的。

  帮罪女改籍贯这种事情就是贾蓉一句话的事情,但是贾宝玉没有和贾蓉说就这么做,那就是作死了。

  贾蓉思考了几秒钟。

  “这事情贾政知道吗?”

  贾蓉直接说了贾政的名字,根本不需要尊称。

  右相回答说:“信中未说,此事有贾宝玉和教坊司众人参与,一共为一十六名女子改了籍贯,从贱籍改为了贾家族人,皆是挂靠在金陵贾家名下。”

  贾蓉随意说:“除了举报这事情的人之外,金陵教坊司里所有坐视不管的男人都杀了,令贾宝玉出家为僧。”

  吏部尚书听到后,迅速说:“皇上,那些作乱的罪女应该如何处罚?”

  贾蓉无所谓道:“继续当妓女就是了,以后除非朕允许,不然大赦天下的时候不包括那些被朕下令处罚的人。”

  “大理寺去查一下这次是谁帮贾宝玉改的籍贯,送她们家人去教坊司接客,将此次涉及人员全部改为贱籍,正好教坊司也缺一些懂诗词,会算账的龟公奴才。”

  “以后帮人办事情的时候,多想想后果。”

  “朕不想没事找事责罚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招惹朕。”

  “这次帮那些心怀怨恨的罪女改成贾家人,朕若是不知道的话召见贾家人,被那些女人暗害了怎么办?”

  “奸臣的处心积虑,比不过蠢人的灵机一动。”

  “朕不想再看到那个贾宝玉了,将贾宝玉发配天竺,这次贾家谁帮他了,一起跟着处罚!”

  贾蓉很快给贾宝玉定了罪。

  不光是给贾宝玉定了罪,贾蓉还把老太太送回金陵养老。

  老太太半路就死了……

  贾蓉很快允许贾宝玉守孝七天后再上路出家。

  ***

首节 上一节 249/3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