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第136节

  当听到朱祐樘给汪直,高顺和牟斌的赏赐时,底下的文官们,嫉妒地连眼睛都红了。

  其他的也就罢了,朱祐樘竟然还给他们三人赐了蟒服!

  蟒袍可是四大赐服中,最为尊贵的赐服。

  蟒袍加身,可是明朝臣子的最高理想,这意味着他们深受皇宠,位极人臣!

  多少朝中重臣,毕生想要一件蟒袍而不可得。

  而这次,朱祐樘竟然一口气赏了三件!

  可惜的是,这三件,一件都不是给文官的。

  汪直,高顺和牟斌三人,心中也是欣喜不已。

  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朱祐樘会给他们赏赐蟒袍!

  当然,最惊喜的,还得是锦衣四大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祐樘竟然还记得他们的功劳,将他们都晋封为了锦衣卫指挥同知。

  在这大年三十的除夕夜,朱祐樘可是给了他们一份巨大的新年礼物啊!

  最后,朱祐樘又封赏了一次后宫。

  “婕妤陈氏,性情淑均,秀外慧中,深得朕心,晋为嫔位,赐号为宁,赐银册,入主景仁宫。”

  “贵人董氏,蕙质兰心,德才兼备,温良娴舒,晋为才人。”

  陈圆圆和董小宛心中惊喜不已,她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才进宫不到两个月,这位份就又晋了一级。

  特别是陈圆圆最为欢喜,这才两个月,她就成为了正式的嫔妃,又得封号,又得银册,还能入主景仁宫的正殿。

  这种意外之喜,将她这几日以来的心惊害怕,冲淡地无影无踪。

  “钦此!”

  当符大海念完最后一个字后,在场所有被封赏的外臣内官和后妃,都齐齐道谢。

  “谢陛下恩典!”

  朱祐樘虚抬一下手:“都起来坐下吧。”

  “谢陛下。”

  众人起身,又重新坐回了原位。

  随后朱祐樘又看向教坊司,摆了摆手。

  “接着奏乐,接着舞。”

  “是,陛下。”

  宴会上,重新开始轻歌曼舞。

  朱祐樘一边吃着酒菜看着舞,一边和内阁六部几位大臣,闲聊明年的几件朝政要事。

  “刘健,明年就要开乡试了,本次乡试较之往年,多三倍取士。”

  朱祐樘轻飘飘地一句话,便让宴会上的几位文官,心中一惊。

  本身明朝被吏部直接管理的官员,在成化末年就已经突破了两万人。

  再加上这些官员私人聘请的小吏幕僚,还有那些功勋武将,大明的官员本来就已经非常冗杂了。

  只是陛下今年杀了好一批京官,才让冗官的清官有所缓解。

  而现在陛下又要开三倍取士……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陛下觉得,这官杀得还不够多吗?

  需要提前储士,以备不时之需?

  刘健心中猜疑,但又不敢不遵,毕竟这对于天下士子来说,也算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是陛下,微臣遵旨。”

  “对了,今年乡试策论的试题,多从《御制大诰》,清丈天下田亩,和币值改革这三个方面着手。”

  “朕要看看,这天下举子,有多少能理解朕的改革之策。”

  “是,陛下。”

  刘健深吸一口气,朱祐樘这一句话,整个两京十三省的乡试试题,有一半以上的题目都要更改。

第131章 大明王朝,正式进入弘治二年!

  “徐溥,户部清丈天下田亩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朱祐樘又对户部尚书徐溥问道。

  徐溥拱手作答:“回陛下,顺天府周围的田亩,已经清查完毕了。”

  “整个北直隶的清查进度是最快的,已经清查的差不多了。”

  “其次便是晋州,因为离北直隶比较近,所以清查得进度也不错。”

  “王俨,杨继宗,覃鲁等人,此刻已经前往晋州清查田亩了。”

  “中原地区的清查情况,也算喜人。”

  “只是西北,西南,还有东南这些省份,清查的进度就有些落后了。”

  朱祐樘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记录在册的田亩数量,有多少亩了?”

  “在清查田亩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徐溥:“回陛下,记录在册的田亩数量,现在为七千八百六十九万两千一百五十七亩。”

  “光是北直隶记录在册的数据,就达四千三百万余亩。”

  朱祐樘心中了然,对于这次丈量土地的结果,户部应该是不敢瞒报或者少报的。

  派去天下各处丈量土地的测量小组里,不仅有都察院的人在监督,还有西厂的人在看着。

  户部的人若想耍任何小把戏,都会被西厂当场捉拿入狱。

  最后,朱祐樘又问一句关于币值改革的事情。

  徐溥的回应是形势喜人,不仅京城的官员们各个使用弘治宝钞。

  那些京城的百姓们,还有来京城做生日的商贾们,也都愿意使用弘治宝钞,来代替笨重的银两。

  往往是外地商贾,运着大笔的银两来到京城后,第一时间就把银两存入京城分行内,拿到相对应的宝钞。

  随后用轻便的宝钞在京城内,和各种商户做生意。

  到了离开京城时,再将剩下的宝钞换成银两离开。

  有些经常往返京城和地方的商贾,更是直接留着宝钞,等到下次进京时再用。

  听到徐溥的汇报之后,朱祐樘喝了一杯酒,知道自己币值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了。

  币值改革作为税收改革的前置措施,它真正的作用,其实就是易于货币流通,加快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是为了重建大明的铸币权。

  不是说大明朝廷现在没有了铸币权,而是因为大明朝廷缺银缺得厉害!

  自古以来,中原这块土地的产银量就低,能制作成银锭的就更少了。

  所以明朝中期,一度出现了银荒,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直到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白银流入明朝之后,缺银的情况才有所缓解。

  而使用弘治宝钞之后,就不会再出现银荒的情况了。

  现在来京城的商贾们,已经知道了弘治宝钞的便利性。

  那么以后当大明银行,在两京十三省都开设分行之后。

  可以预见的是,许多往来各地做生意的商人,会倾向于先把银两放在本地的分行里,兑换成宝钞。

  等他们到了外地之后,再从外地的银行中,用宝钞换回银两。

  这种方式不仅便利,而且安全,不用再押着装满银两的马车到处跑。

  当然,以后这种存储大量银两又提现的方式,朱祐樘会开始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等到商人们心疼那些手续费后,就会减少提取银两的次数,市面上流通的银两会越来越少,宝钞则会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当市面上只流行宝钞后,朱祐樘就会禁止民间进行银钱买卖,必须用弘治宝钞。

  随后,朱祐樘就会开始慢慢地超发货币,在悄无声息间,使弘治宝钞有序受控地开始贬值,造成可控的通货膨胀。

  而这时候,大明朝廷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攫取大量的利益。

  比如说现在一两银子的实际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一万元。

  再过十年,一两银子兑换一贯弘治宝钞,但一贯弘治宝钞的实际购买力,就只有九千五百块了。

  这五百块,就被大明朝廷给赚走了。

  搞钱,不是杀几个贪官就能充实国库的。

  必须形成一套完美运行的制度,要无时无刻,不声不响地收割全大明百姓的财富,才是长久之计。

  朱祐樘放下酒杯,对徐溥下令:“甚好,那么等过完年后,户部和宝钞司便在应天府,浙州府,粤州府,蜀州府,长安府这五个地方,开设分行吧。”

  “是,陛下。”

  徐溥拱手领命。

  开乡试科举,清丈天下田亩,在五个州府设立大明银行分行。

  这三件事,就是朱祐樘开年之后,在内政上,重点着手的要事。

  在朱祐樘和内阁六部商讨国事的时候,朱祐樘的后妃们,也在说着私密话。

  “恭喜两位姐妹,深受陛下宠爱,今日双双晋封,真是个值得贺喜的日子。”

  柳如是端起酒杯,祝贺着身边的陈圆圆和董小宛。

  陈圆圆和董小宛眼中的喜色一滞,忙端起酒杯:“多谢柳姐姐了。”

  一杯饮罢,陈圆圆安慰道:“不要着急,以后会有机会的,咱们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柳如是动了动嘴角:“我与两位姐妹同时入宫,两位姐妹都已承恩,而我……只怕陛下早已忘记宫里还有我这么个人。”

  “两位姐姐还有以后,我……没有了。”

  “柳姐姐,你别这么想。”

  董小宛握住柳如是的手:“陛下本就召幸得不多,何况最近宫里还出了这样的事……陛下只是顾及不过来。”

  “是啊,柳妹妹,你才貌双全,决不能如此妄自菲薄。”

  “再说了,顾淑女不也还未得皇帝召幸吗?”

  陈圆圆说着,向他们下手的顾淑女瞥了一眼。

  两人也往顾氏那里看去,只见顾氏目视前方,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般,安静用膳赏舞。

首节 上一节 136/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