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让她选自己的丈夫,其实李凤宁也只会选楚世昭,毕竟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摆在这里。
对于李凤宁而言,这天下就是他和她,还有他俩孩子的份,跟其他人不搭边。
遇到事情,那就一致对外,没有遇到太大的事情,李凤宁偏偏就想要和楚世昭争争闹闹。
桓氏的插曲,更是让李凤宁敏锐地意识到了,机会是主动争取的,要是没有主动争取,楚世昭就会花落她家,所以她首要任务就是取得李家的支持,控制整个晋阳的军权,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地位,才能有机会接触没有就藩在晋阳的楚世昭。
这才勉勉强强可以和楚世昭能有‘共舞’的机会。
因为如今的局势已经变了。
楚世昭不是那个被削掉位格,从一字王变成郡王,落在晋阳的失意人,而是一个斗胆谏言,力斥群臣的贤王。
李家是豪强出身,想要和亲王联姻,尤其是这种级别的亲王联姻,门不当户不对,李凤宁也只有把自己做大做强了,才能说是和楚世昭门当户对。
所以李凤宁要想办法尽可能地取得更高的成就,这才能让她在楚世昭的集团之中成为一块其他人无法动摇的高山。
只是现在看来,她和楚世昭实在是相差甚远。
好像楚世昭不怎么需要李家,他也能治定一方!
而一直盯着画面的李凤宁,看到大杀四方的楚世昭,她的脸上还是不知不觉地露出了笑容,紧紧攥着的拳头终于是放了下来。
多年以来,李凤宁其实一直都在寻找‘焚晋之案’的元凶,派遣了很多探子南下,可是这件事情的谜团实在是太多,不能明察其中细节,只能知道当时参与‘焚晋之案’的官员,近乎遍及整个江南。
当时楚世昭的死,让李凤宁很是难熬。
在楚世昭没有死的时候,李凤宁其实对于模拟推演还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在看到楚世昭的死讯后,李凤宁几乎一个瞬间就窒息了,差点一口气没有喘上来。
而她能看到南方的情况,也多亏了这些探子作为耳目,这才让她能看到更多视野外的消息。
李凤宁合上双眸,她原先低落的情绪,在楚世昭日益壮大和接近完美的表现下,立刻是雀跃了起来。
现在的楚世昭应该还没有娶妻生子。
趁着机会,立刻带着阿父去抢个正妻的位置!
李凤宁忽然感觉和楚世昭就这样争来争去,比出一个你强,我强什么的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当楚世昭的死讯传来时,就算是李凤宁什么都争到了,这又有什么用处呢?
她和楚世昭这一家子都要被拆了。
再怎么争,再怎么吵,她李凤宁也得先和楚世昭成两口子,把这外面盯着他们的‘杂种’们杀个人仰马翻再说。
没有楚世昭,就是得了天下也没任何意义。
又没她和楚世昭的儿子去继承这个位置。
反而白白给自己两个弟弟拼命。
这才是逻辑的核心。
与此同时,楚世昭的步伐在摧毁掉了王守义的部队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推进了起来。
【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刚刚取得鄱阳之战大胜的楚世昭马不停蹄地一路挥军而去。】
【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王守义单骑回到苏州府,当下的苏州府被宋珣一路猛攻,回到苏州府的王守义没有太大的办法,不能抵抗宋珣的军队,不久之后,王守义再度兵败,这一次王守义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自刎而亡。】
【可宋珣刚刚打下苏州府不久,楚世昭的大军就挥之而来,所到之处,大多地方都愿意主动献降。】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楚世昭的鄱阳之战声名远播,以至于地方军队不敢与楚世昭对抗,偏偏楚世昭还是大周宗室,血脉尊贵,使得本为大周官吏的臣民自愿归顺楚世昭的号令。】
【一日破九城,可谓是千军万马避白袍!】
【开阳三年三月,楚世昭击败了宋珣带领的起义军,至此南方割据的大大小小起义军,都在楚世昭的兵锋下决定放弃抵抗。】
【开阳三年四月,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而楚世昭已打下应天府,为了安稳军心,稳固天下向周之士,于是楚世昭在应天府称帝,以此招揽有志之士。】
【楚世昭在应天府的前朝旧都即皇帝位,建元晟武,同时楚世昭为表重兴周室之意,在南方建立国家后,仍然使用“周”的国号,史称后周。】
第81章 晟武吐哺,天下归心
【开阳三年五月,王槐见楚世昭在南方日益壮大,极为不安,不久之后,在河北境内爆发了新一轮的农民起义,从众者数万,沧州被攻下,不多时,河北被窦戾、高鹫二人拿下。】
【楚世昭派人安抚窦戾、高鹫,令他们交出兵马,回应天府领受封赏为将。】
【窦戾、高鹫原先就是受苦的百姓,他们造反也是为自己寻一条出路,虽然很早就听说了楚世昭的美名,可对于归附周室的心思并不强烈,于是在部众的提议下,拒绝了楚世昭的好意。】
【开阳三年六月,王槐想要和李瑾结为同盟,共抗南方的大敌,李瑾受国恩而得以发迹,极为拥簇正光帝,而今天下大变,李瑾固然待时而动,但还是无法坚定地选择与周室为敌,背弃旧主。】
【王槐因此破口大骂‘愚者不可与谋。’】
【开阳三年七月,楚世昭在南方不断地抑制豪强,强化皇权,同时不断地缓和士大夫和百姓、及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
【对那些愿意归顺于他的大周旧吏,或者是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造反起事的逆贼,楚世昭基本都采取优容的政策。】
【出于《治安疏》和长期积累的声望美誉,楚世昭很快就让整个南方归复。】
【史书将这一段时期的人心变化,又尊称为——‘晟武吐哺,天下归心。’】
【开阳三年八月,楚世昭积极推动南方的百姓恢复生产,让他们优先满足自己的生活,为了让北方落难的百姓归心,他沿途设立‘义舍’,凡是从北方逃难来寻求庇护的百姓,都可以在楚世昭建设的义舍中得以果腹,再继续赶路南下找到生路。】
【一时之间,举家离开战乱的北方,渡江来到南方的百姓就有数万家。】
【开阳三年九月,楚世昭为了迎接这批百姓渡江南下,亲自率领军队夹道迎接,护送百姓能够在‘义舍’内取食,不少人因此而感动。】
【楚世昭以‘治安疏’闻名,他安民渡江,路放义舍的行为,其仁义之举更是让大量的北方人口朝着南方移动。】
【开阳三年十月,楚世昭坐镇南方,而北方的民心几乎大多倾向于他,大量的百姓思怀周室,痛恨乱世。】
【同月,窦戾和高鹫与王槐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事,二人失守沧州,不得不丢弃沧州亡命一时。】
【窦戾和高鹫不知道该投奔谁,窦戾认为先前楚世昭派遣人马诏安他们,眼下可以去南方寻求庇护,而高鹫则觉得窦戾不可理喻。】
【“你我二人,造的是周室的反,起义谋事,要推倒的是大周江山,先前已受礼遇,却拒绝了他,那楚世昭势必恼羞成怒,你我再过去,那不是反受其辱吗?”】
【“难道你想听到他嘲笑你我二人落得如此境地的话语吗?”】
【“更何况,先前我们归顺他,是有地盘人马作为资本的,而现在我们二人既没有地盘也没有人手,过去,就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送在别人的手上。”】
【“与其投靠一个我们已经得罪过的人,不如另择明主。”】
【高鹫二话不说,就率着所剩不多的部队决定投靠与王槐不和的李瑾。】
【而窦戾被说动了,打算跟着高鹫一同过去,这个时候,窦戾麾下,一个名为郭忧的寒门士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将军且慢,如今投靠晟武帝,才是最适合的时候。”郭忧无比从容地说道:“那高鹫心胸狭隘,只知道眼前小利,却不知大局,错失了荣华富贵,他也不自知。”】
【窦戾极为意外,因为他认为高鹫说的是对的,如今既没有地盘也没有人马,再去投靠已经招揽他们一遍的晟武皇帝,这难道不是自取其辱吗?】
【“你我在沧州,已经久闻晟武皇帝的美名,其人重仁义,守信用,这才让天下英雄归心。”】
【“将军先前拒绝了晟武皇帝的招揽,是因为麾下部众过万,又有沧州作为立身之本,您不愿意归顺,而今,将军既无人马也无立身之本,再去归顺晟武皇帝,这晟武皇帝接纳了您,岂不是更能证明他求贤若渴,广纳天下之士,仁义无双的品德吗?”】
【“兵马,地盘,这可以是投名状,但是,接纳贤才的名声,同样也能是投名状,甚至比这二者更为重要啊!”】
【开阳三年十一月,在郭忧的劝说下,窦戾带着数百人的亲军朝着南方而去,决定投靠晟武皇帝。】
【楚世昭欣然接纳了窦戾,出城百里相迎,这让窦戾受宠若惊,悔恨于他先前的作为。】
【他愿意率领一支新建之军,为楚世昭做先登之士。】
【而郭忧同样入府,为楚世昭出谋划策。】
【开阳三年十二月,文俞和郭忧相见,两人之间却心生间隙,政见不合,文俞此人方正,擅用阳谋,喜爱攻心,而郭忧兵行险招,常常用诡谲角度判断局势,从奇特的角度破局,在文俞看来,行事要么过于狠毒,要么过于刁钻,这样出谋划策的手法,不利于楚世昭的声誉,定要连累楚世昭的统治。】
【所以文俞常常劝说楚世昭,可以听郭忧的意见却不能采纳。】
【开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两人同时劝说楚世昭向天下人下发敕令,在明年更改年号为晟武,要求治下的百姓都要用这样的年号,以证明自己的统治正统。】
【于是,南方正式启用了楚世昭的年号。】
【晟武元年一月,高鹫在投靠了李瑾后,他极力劝说李瑾攻打王槐,不可再做自守之举,如果一心只想在晋阳自守,王槐为了统一北方,那么迟早会攻打李瑾所在的晋阳。】
【李瑾犹豫不决的态度,让高鹫坦言道:“当年长安之乱的时候,公先后顾虑晋阳有失,担忧匈奴和王槐会突然袭击您,所以没有及时出力截断马溯安的叛军,您的判断固然没有错误,可是对于周室而言,您已经失职,并没有忠于天子。”】
【李凤宁对高鹫这样的小人颇为反感,尤其是高鹫故意利用言辞的陷阱,想要迫使自己的阿父背上恶名,这是她断然不能接受的。】
【“开阳帝刚愎自用,他的朝廷极力想要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而我父既要面对匈奴侵扰的压力,还要担心叛臣的背弃,倘若出兵截断马溯安的叛军,匈奴人攻下晋阳,这岂不是让这些蛮夷有入主中原之危?”】
【“何况王槐也是狼子野心之辈,要是我父全力迎击马溯安,王槐趁虚而入,天下不就更加动乱了吗?”】
【“只要开阳帝拖足了时间,马溯安之危弹指可灭。”】
【“到时候,我父手握晋阳,还有力挽周室的可能性。”】
【“忠于社稷,而不忠于一个无能的天子,莫非就不是忠臣了吗?”】
李凤宁知道楚世昭的死讯时,几乎全程都没有进行什么操作,都在想着查清楚当年的那桩案子。
现在得知了楚世昭的消息,她就不可能让自己的阿父被这些人进献‘谗言’。
如今只需要顶住压力,等待楚世昭打过来的时候,她再劝说自己阿父举起匡扶周室的大旗,顺势并入。
要是楚世昭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李凤宁顺势劝导阿父,再提出两家结姻之事,一来一回,既把李家卖了一个好身价,还让自己成功出嫁。
此刻的李凤宁早就把争强好斗的心思抛之脑后了。
现在已经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了。
最起码她俩得先成亲啊!
不然楚世昭又给其他女人拐跑了,那该怎么办?!
另一侧。
桓奕看着坐拥十万雄兵的凉州。
段琦、皇甫坚都已经被桓氏高度捆绑,被桓奕一顿操作,处于同一个政治体系,极难分割。
这让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凉州养得那么肥。
她桓奕此刻也在等楚世昭开价了。
不过,桓奕现在也后怕的很。
任谁也想不到,永晋帝还没有驾崩呢,天下局势就已经乱到一个皇子领着钦差的身份南下,都能出现这种险些被烧死的情况。
第82章 携民渡江!奉家父之命,长姐之请,前来为明公开路!
【晟武元年二月,楚世昭在取得了鄱阳之战的胜利后,基本控制了整个南方,他没有急于向着北方进发,而是不断整合现有的力量,治理民生,复苏经济。】
【在镇压并收编歙州、濠州、寿州、庐州、六安州以内的全部起义军后,势力大增,基本建立了新周的政权,定都于应天府。】
【晟武元年七月,楚世昭以窦戾、杨方为将,督守荆州一线,以抗周蜀,而楚世昭则是决定亲自出抚河北。】
【晟武二年三月,楚世昭带领自己的部众北渡黄河,帝慰河北州郡。】
【文俞见状,立刻随军劝说楚世昭道:“陛下身贵而位重,亲率军队镇慰河北,若有差失,好不容易幽而复明的基业,岂不成泡影?”】
【“以各部将军征讨北方,远胜于陛下亲征。”】
【楚世昭断然拒绝道:“前周覆灭的缘故,就在于天子离百姓太远,而离奸佞太近,我父崩殂,朝政无纲,莫非是一日所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之将灭也非一日之忧。”】
【“身为君王,我不敢作为表率亲征叛乱的地方,安抚这些积怨的百姓,那么还有谁愿意相信我呢?”】
【晟武二年四月,文俞不再相劝,而楚世昭一路行军北上,此正逢王槐作乱河北的时候,因为久经战事,河北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楚世昭所到之处,大多都是荒城,这让他动容落泪吗,夜里军帐,枕席间往往有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