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说桓奕的二兄桓节。
他不入京的情况下,在凉州拥兵自重,那就是一股毋庸置疑的军事战力,皇甫坚不会和桓节兵戈相向,段琦最终也不会和桓节生死相搏。
凉州最稳定的三个将领没有内部矛盾,天下人谁敢小觑?
就是进了京城,三人之间有了利益纠纷,最终分道扬镳,这就是历史的变化。
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所以楚世昭的表现,再次超出了桓奕所想的预期,在桓奕看来,这种局势的大周王朝,楚世昭能成为坐镇一方的军阀,都是能力的体现。
你再强你再能打,你拦得住多地的集中包夹?拦得住法理、大义对你威望的打击吗?
结果,楚世昭做的每个选择,不能说是超出预期,那也是无可挑剔。
面对朝廷,他保持谦卑。
接受王氏的拉拢,而关中世家又急需楚世昭的力量,赦免了桓氏的罪责,双方相互扶持,朝廷给了楚世昭名望,楚世昭替朝廷平定叛乱。
如果楚世昭选择了自立,不给朝廷面子。
大周王朝下的每一道敕令都没人听话,那对地方就是彻底失去约束的能力。
号令彻底无效。
如此一来,楚世昭后面还能去大同府、大宁府,让两地的节度使放下武器,并入他的势力吗?
就是前面的选择对了,大同节度使和大宁节度使才会那么果断放下武器,投靠楚世昭。
现在的情况就是,楚世昭去一个地方,你这边的将领愿意投顺,那就是大周王朝的忠臣,不愿意,那他不仅可以给你丢个叛逆的名头,还能调兵遣将直接打你。
想祖宗蒙羞的话,你大可试试。
你不归顺楚世昭的话,他就可以骂你反贼,然后还能带兵打你,问题是他还打得过你,打完你,你不仅地盘没了,还身败名裂。
人楚世昭还是官方的人,给你在史书上霍霍几笔,你全家名声都黑了。
换成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压力,都很难不做出‘不如咱哥几个继续当大周忠臣’的选择。
但,这还是有前置条件的。
楚世昭先平定了河北的起义军叛乱,干下了沧州,又打赢了范阳的马溯安,没有军功的话,同样做不到这样的威慑力。
他出来谈判呢,又带着玄甲骑。
这不就是妥妥的武力威胁配合政治恐吓。
你敢赌上你的政治名望和身前生后名吗?
只要有一位节度使没顶住,后面就很顺利,就算是顶住了楚世昭的威慑,跟他打仗,楚世昭也能杀鸡儆猴。
这就是最顶级的阳谋。
所以楚世昭的表现,完全是超出预期的猛。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以桓氏骑兵打造出来的玄甲骑,竟然还是金色品质的骑兵。
这可是桓奕迄今为止第一次见到的金色品质骑兵。
【贞平元年十二月,李瑾卸甲出城二百里迎接楚世昭的到来,在楚世昭说明了来意过后,李瑾二话不说,他交出了手中的兵符,表示自己是愿意为朝廷效力的。】
楚世昭露出笑容。
拿捏。
也是吃透你们牢李家要脸的特点了。
他这个岳父,有个最大的老毛病。
就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李凤宁也有这个毛病。
不过楚世昭从来不认为这个毛病是什么问题。
至少很多时候,李凤宁是做不出来违背她原则的事情。
怎么说呢,李凤宁和楚世昭成亲之后,虽然起初互相之间都没有感情,但是都没有做出对不起对方的事情。
妻子该尽的义务,其实李凤宁都做到了。
楚世昭非但不讨厌李凤宁成亲后相敬如宾的态度,相反非常尊重对方的想法。
这证明李凤宁并不廉价。
不随便。
【贞平二年一月,在李瑾率军决定接受朝廷调遣后,根据楚世昭的调度,大周王朝基本恢复北方的统治。】
【贞平二年二月,经过楚世昭的举荐下,桓盛前往凉州,最终桓盛说和了段琦,两人表示摒弃前嫌,同修共好。】
【贞平二年三月,段琦归附朝廷,任凉州节度使,与此同时,大同将领杨柱庭在楚世昭的拉拢下,逐渐渗透大同的军政体系。】
【贞平二年四月,王守义带领起义军掀起了北伐之战,王守义以宋珣任大宋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则率大军分四路北伐。】
【贞平二年五月,在川蜀之地的蜀王楚宣宏也是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在王守义北伐的途中,吞并荆扬一带。】
【贞平二年六月,王守义大军压境,一时之间气吞山河,在他的战略计划中,决定自应天府北伐,在攻下庐州之后,初期的战略路线,便是拿下河南,进而控制潼关;这是王守义北伐策略的第一步,以此为后续的北进打下基础。】
【楚世昭闻讯,立刻调军,准备和王守义的部队进行长期作战。】
【在楚世昭看来,北伐路线极为困难,王守义划江而治,有天险可以阻拦他们的攻势。】
【但从南攻北,就是自己舍弃天险要害,以己之短攻人长处,非真英雄是极难北伐成功的。】
【贞平二年七月,太后王从徽为了安抚楚世昭,以应对南方势大的蚁贼匪众,也就是现在的宋军,立刻是在朝会上,决定册封楚世昭为大将军,有开府、铸币的行使权。】
【长安百官纷纷劝言,可是太后王从徽这一次却主动做出了决定,她认为现在的大周王朝,恐怕只有楚世昭可以力挽狂澜。】
【而即便有王氏的阻拦,这一次太后王从徽都没有轻易妥协。】
【贞平二年八月,王守义的攻势在楚世昭极快的反应和调度下,果真遇到了强力的阻截。】
【与此同时,楚世昭为了战局不发生新的变故,更是一人长途跋涉亲临战场,可谓是——单骑走江南,孤身入庐州!】
第48章 《王众迫走》 《仓皇北顾》
【贞平二年九月,王守义判断局势,深知大周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楚世昭虽为宗室,得到了太后王从徽的支持,但是关中士族并不全都支持楚世昭的作为。】
【一场战争,不应当只是从军事力量上进行攻克,王守义在谋主周徹的劝说下,他不断散播不利于楚世昭的消息,向长安表露出楚世昭心怀异心的可能性。】
【这让长安对楚世昭的立场下滑了。】
【贞平二年十月,长安朝廷试图拉拢那些在楚世昭的威慑下,再度归顺朝廷的节度使。】
【同月,大同节度使徐皓、大宁节度使吕卓在互相商议之下,决定再次拥立长安朝廷。】
【唯独李瑾面对长安朝廷的拉拢岿然不动,但也不表露出对楚世昭的支持。】
【在李瑾看来,长安朝廷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争夺权力,于当下的情况是不利的,而他作为将领就不能牵扯到这种事情之中,最终不管谁赢了,他只要站队了.都要得罪任何一方。】
【其次,晋阳手握重兵,即便选择了中立的立场,两边都不站队,最终也是会成为被笼络的一方。】
【李瑾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
【更何况,长安朝廷吏治腐败,多数人短视,李瑾投靠了长安朝廷,作为北地兵权最盛的节度使,他极有可能会被派遣出来打头阵,为人利用。】
【所以李瑾最终的态度就是——身为军人,他决定戍卫边塞,疏远朝堂之中的争锋。】
【抵御匈奴,是他作为大周将领的本分和职责。】
【如此一来,长安朝廷和楚世昭都要出于自身的考虑,而想尽办法得到李瑾的支持。】
【贞平二年十一月,王守义在制造了乱局过后,一鼓作气发动了对庐州的攻势。】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准备,王守义的麾下共有十一员起义军的大将参与这场战事,由于楚世昭不得不应对大同府、大宁府甚至于长安朝廷可能存有的突发情况,整个庐州的兵力显得非常空虚。】
【反观王守义,不仅有长期的应对,有政治上的突围,荆扬一带的防线,又丝毫不惧蜀周之地的蠢蠢欲动。】
【在王守义看来,在巴蜀自立称帝的楚宣宏,并没有什么大的魄力攻打荆扬一带。】
【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都是他大宋占据了绝对优势。】
【率十万之众直取庐州,是他进取天下的最好时机。】
【同月,楚世昭的两千玄甲骑终是抵达了庐州,整个庐州的兵力仅有一万之众。】
【王守义见到自己的布局起效,换得了如此好的局面,心中自然觉得机不可失,于是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
【先行调遣先锋部队,进行初步的试探,而王守义认为对方应该是很难有什么援军,于是就想要求稳而战。】
【楚世昭同样没有选择盲目出城作战,利用防守优势,他第一时间据守城中,消磨王守义的耐心。】
【贞平二年十二月,王守义的先锋部队进攻困难,楚世昭其实事先就准备好了抵御起义军的准备。】
【城中的兵力空虚是因为楚世昭没想过王守义会突然来袭,但是在早在数年前,庐州的城防就被楚世昭连续加固。】
【贞平三年一月,王守义看到楚世昭不敢出城作战,立刻判断城中兵力空虚是真,暂时没有援军也是真。】
【而楚世昭来到庐州,极有可能是为了鼓舞庐州军士的士气,为的就是拖延时间。】
【如果三个月的时间内打不下庐州,那就会有真的援军到来。】
【于是王守义不敢再怠慢战机,立刻号令部众发起猛攻。】
【又是接连三四天的攻城,王守义依旧未能攻破庐州。】
【南方起义的战事,大多没有遇到强大的阻力,很多地方都是直接献城而降的,如今遇到楚世昭这样敢直接奔赴一线的大周宗室,这使得庐州军士气大涨,加之楚世昭多年的经营,他们的防守能力,自然不是那些军纪糜烂的官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十日不胜。】
【王守义麾下的大将蒋彰立下军功状,亲率自己的部曲当先登死士,试图以命相搏。】
【贞平三年一月十三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楚世昭被甲持戟,亲自先登。】
【在他的身后,是整装列队的玄甲骑。】
【“弟兄们,今日,就是我们扬名立万的时候。”】
【“我知道你们有的人经历过长安之乱,我也知道你们有的人败逃凉州,我更知道你们其中有很多人东躲西藏,从来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
【“而现在,正是我们玄甲骑史书留名的时刻。”】
【“我们的时代,当下.才刚刚开始。”】
【“千古王图霸业,都是时势所造,如今,在这庐州城前,就是我们所要的机会!”】
【你告诉麾下的玄甲骑,冲出城去,杀一人便可得白银百两,而此战,上不封顶!】
【在你亲临战场,鼓舞士气,赏罚分明的态度下,玄甲骑的士气抵达了峰顶!】
【玄甲骑本身就是你精心打造的骑兵,无论是军纪还是战斗素养,都是你长期打磨下来的成果。】
【现在就是最好的检验机会。】
【你连续避战、据守的态度,就是不断地在消磨王守义麾下大军的士气,眼下已经换得了最好的突袭时机,何况,王守义这支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精锐能战的骑兵。】
【故此这两千玄甲骑,就是你的翻身之本。】
【但是,对方毕竟身经百战,你也不敢盲目托大,所以你才做出了亲率玄甲骑的惊人之举。】
【因为唯有这样,这支玄甲骑的士气就不会溃散,他们就会跟着你,战至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