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34节

  【贞平二年四月,王守义带领起义军掀起了北伐之战,王守义以宋珣任大宋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则率大军分四路北伐。】

  【贞平二年五月,在川蜀之地的蜀王楚宣宏也是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在王守义北伐的途中,吞并荆扬一带。】

  【贞平二年六月,王守义大军压境,一时之间气吞山河,在他的战略计划中,决定自应天府北伐,在攻下庐州之后,初期的战略路线,便是拿下河南,进而控制潼关;这是王守义北伐策略的第一步,以此为后续的北进打下基础。】

  【楚世昭闻讯,立刻调军,准备和王守义的部队进行长期作战。】

  【在楚世昭看来,北伐路线极为困难,王守义划江而治,有天险可以阻拦他们的攻势。】

  【但从南攻北,就是自己舍弃天险要害,以己之短攻人长处,非真英雄是极难北伐成功的。】

  【贞平二年七月,太后王从徽为了安抚楚世昭,以应对南方势大的蚁贼匪众,也就是现在的宋军,立刻是在朝会上,决定册封楚世昭为大将军,有开府、铸币的行使权。】

  【长安百官纷纷劝言,可是太后王从徽这一次却主动做出了决定,她认为现在的大周王朝,恐怕只有楚世昭可以力挽狂澜。】

  【而即便有王氏的阻拦,这一次太后王从徽都没有轻易妥协。】

  【贞平二年八月,王守义的攻势在楚世昭极快的反应和调度下,果真遇到了强力的阻截。】

  【与此同时,楚世昭为了战局不发生新的变故,更是一人长途跋涉亲临战场,可谓是——单骑走江南,孤身入庐州!】

第48章 《王众迫走》 《仓皇北顾》

  【贞平二年九月,王守义判断局势,深知大周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楚世昭虽为宗室,得到了太后王从徽的支持,但是关中士族并不全都支持楚世昭的作为。】

  【一场战争,不应当只是从军事力量上进行攻克,王守义在谋主周徹的劝说下,他不断散播不利于楚世昭的消息,向长安表露出楚世昭心怀异心的可能性。】

  【这让长安对楚世昭的立场下滑了。】

  【贞平二年十月,长安朝廷试图拉拢那些在楚世昭的威慑下,再度归顺朝廷的节度使。】

  【同月,大同节度使徐皓、大宁节度使吕卓在互相商议之下,决定再次拥立长安朝廷。】

  【唯独李瑾面对长安朝廷的拉拢岿然不动,但也不表露出对楚世昭的支持。】

  【在李瑾看来,长安朝廷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争夺权力,于当下的情况是不利的,而他作为将领就不能牵扯到这种事情之中,最终不管谁赢了,他只要站队了.都要得罪任何一方。】

  【其次,晋阳手握重兵,即便选择了中立的立场,两边都不站队,最终也是会成为被笼络的一方。】

  【李瑾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

  【更何况,长安朝廷吏治腐败,多数人短视,李瑾投靠了长安朝廷,作为北地兵权最盛的节度使,他极有可能会被派遣出来打头阵,为人利用。】

  【所以李瑾最终的态度就是——身为军人,他决定戍卫边塞,疏远朝堂之中的争锋。】

  【抵御匈奴,是他作为大周将领的本分和职责。】

  【如此一来,长安朝廷和楚世昭都要出于自身的考虑,而想尽办法得到李瑾的支持。】

  【贞平二年十一月,王守义在制造了乱局过后,一鼓作气发动了对庐州的攻势。】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准备,王守义的麾下共有十一员起义军的大将参与这场战事,由于楚世昭不得不应对大同府、大宁府甚至于长安朝廷可能存有的突发情况,整个庐州的兵力显得非常空虚。】

  【反观王守义,不仅有长期的应对,有政治上的突围,荆扬一带的防线,又丝毫不惧蜀周之地的蠢蠢欲动。】

  【在王守义看来,在巴蜀自立称帝的楚宣宏,并没有什么大的魄力攻打荆扬一带。】

  【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都是他大宋占据了绝对优势。】

  【率十万之众直取庐州,是他进取天下的最好时机。】

  【同月,楚世昭的两千玄甲骑终是抵达了庐州,整个庐州的兵力仅有一万之众。】

  【王守义见到自己的布局起效,换得了如此好的局面,心中自然觉得机不可失,于是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

  【先行调遣先锋部队,进行初步的试探,而王守义认为对方应该是很难有什么援军,于是就想要求稳而战。】

  【楚世昭同样没有选择盲目出城作战,利用防守优势,他第一时间据守城中,消磨王守义的耐心。】

  【贞平二年十二月,王守义的先锋部队进攻困难,楚世昭其实事先就准备好了抵御起义军的准备。】

  【城中的兵力空虚是因为楚世昭没想过王守义会突然来袭,但是在早在数年前,庐州的城防就被楚世昭连续加固。】

  【贞平三年一月,王守义看到楚世昭不敢出城作战,立刻判断城中兵力空虚是真,暂时没有援军也是真。】

  【而楚世昭来到庐州,极有可能是为了鼓舞庐州军士的士气,为的就是拖延时间。】

  【如果三个月的时间内打不下庐州,那就会有真的援军到来。】

  【于是王守义不敢再怠慢战机,立刻号令部众发起猛攻。】

  【又是接连三四天的攻城,王守义依旧未能攻破庐州。】

  【南方起义的战事,大多没有遇到强大的阻力,很多地方都是直接献城而降的,如今遇到楚世昭这样敢直接奔赴一线的大周宗室,这使得庐州军士气大涨,加之楚世昭多年的经营,他们的防守能力,自然不是那些军纪糜烂的官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十日不胜。】

  【王守义麾下的大将蒋彰立下军功状,亲率自己的部曲当先登死士,试图以命相搏。】

  【贞平三年一月十三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楚世昭被甲持戟,亲自先登。】

  【在他的身后,是整装列队的玄甲骑。】

  【“弟兄们,今日,就是我们扬名立万的时候。”】

  【“我知道你们有的人经历过长安之乱,我也知道你们有的人败逃凉州,我更知道你们其中有很多人东躲西藏,从来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

  【“而现在,正是我们玄甲骑史书留名的时刻。”】

  【“我们的时代,当下.才刚刚开始。”】

  【“千古王图霸业,都是时势所造,如今,在这庐州城前,就是我们所要的机会!”】

  【你告诉麾下的玄甲骑,冲出城去,杀一人便可得白银百两,而此战,上不封顶!】

  【在你亲临战场,鼓舞士气,赏罚分明的态度下,玄甲骑的士气抵达了峰顶!】

  【玄甲骑本身就是你精心打造的骑兵,无论是军纪还是战斗素养,都是你长期打磨下来的成果。】

  【现在就是最好的检验机会。】

  【你连续避战、据守的态度,就是不断地在消磨王守义麾下大军的士气,眼下已经换得了最好的突袭时机,何况,王守义这支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精锐能战的骑兵。】

  【故此这两千玄甲骑,就是你的翻身之本。】

  【但是,对方毕竟身经百战,你也不敢盲目托大,所以你才做出了亲率玄甲骑的惊人之举。】

  【因为唯有这样,这支玄甲骑的士气就不会溃散,他们就会跟着你,战至终章。】

  【你触发了词条效果——《高祖遗风》。】

  【在小规模战事之中,你将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在险要的时刻中,你将不计得失,刚正果断。】

  【你出城之后,这两千玄甲骑紧跟你的步伐,直陷敌阵。】

  【你一马当先,身边则是百余精骑,这些人都是紧随桓节出生入死而不退的悍军。】

  【他们将你紧紧护住,但凡有人胆敢上前,就是如绞肉般的围击。】

  【你直接选择冲击了王守义的营垒。】

  【只见一人杀出营垒。】

  【“吾乃大宋将领韩越,来将何人,可敢报上名来——”】

  【“大周宗室岂是汝等无名之辈可知的。”】

  【你被甲持戟,又有防护周全的甲胄,如此冲阵,怀有必死之心,冲击之下,仅是一合,就将韩越刺落马下。】

  【骑兵面对步卒优势极大,而王守义的军队本身就缺少战马,大多只有将领具备骑马的资格,如今楚世昭这般冲杀,又有玄甲骑这样的重骑兵,他们悍不畏死的表现,几乎是直接击溃了正面把守的步卒。】

  【王守义看着直接杀来的楚世昭,顿时大惊,周围的大宋诸将从未碰到过如此的情况,都不知该怎么办,有的人反应及时,拿起武器就向前冲去,但有的人看到玄甲骑那沾满血迹而斑驳灰黑的盔甲就有了退意。】

  【大宋军队没有做好准备,楚世昭突然进攻,也是大大出乎了王守义的预料。】

  【因为正面战场上,楚世昭从未表露出如此过重的战意,这让王守义一直以为庐州一线就是拖延战机,随时会被楚世昭所抛弃的地方。】

  【楚世昭顽守只是没有拖到更好的战机,并不是对方想与自己决战,故此王守义还在和周徹商议后勤运输粮道的事情,不断完善战略计划。】

  【可谁能想到,楚世昭所选的战机,就在这里。】

  【而王守义最没有想到的,就是这支在北方小有名气的玄甲骑,竟然有如此恐怖的冲击力。】【他从未见过如此凶悍的骑兵。】

  【及时反应过来的王守义驰马上前,斩杀了不断往后撤退的溃军,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大多是回到了自己原先的阵线戮力死战。】

  【可是玄甲骑早已是杀红了眼,这些败军大多都是步卒,在骑兵马踏连营的状态下,其实毫无阻力。】

  【不过王守义毕竟是坐镇南方的统帅,在初期遭遇到了极强的冲击后,他调度军队,也是极快时间将玄甲骑包围在军阵之中。】

  【规模庞大的大宋部众把楚世昭这支骁勇的玄甲骑围起来,围了数重。】

  【而毕竟人数众多,玄甲骑再英勇,也很难做到消灭数目众多的士卒,他们此战更多的是打击对方的士气。】

  【但是,玄甲骑的甲胄质量太好,整个突袭的骑兵,又是上好的凉州马,这些几乎是血海杀出来的凉州人,不仅没有感到疲倦,反而越杀越感到畅快淋漓。】

  【杀一人,为白银百两。】

  【而这些步卒,对于骑兵本身就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冲杀数个回合,就能让玄甲骑收获颇丰的战果。】

  【这让玄甲骑完全不知疲倦。】

  【战场上几乎形成了玄甲骑四处肆虐的格局,只要没有单独落单的情况,完全是一面倒的情势。】

  【这不像是大宋之师包围玄甲骑,更像是大宋步卒被玄甲骑所笼罩。】

  【于是周书称——《宋,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宋军溃之。》】

  【王众迫走,败退庐州。】

  【贞平三年一月十四日,在王守义败退庐州后,楚世昭威震庐江郡,整个庐州在楚世昭玄甲骑取得战果后,因军心稳定而守则必固。】

  【王守义面对此役溃败,仓惶北顾,徒增哀叹。】

  【而长安朝廷面对楚世昭取得的战果极为惊惧,力感楚世昭的作为已是封无可封,在商议中,为稳固局势,只好封楚世昭为天府上将,位居三公、一字王之上,当今天子之下。】

  楚世昭面对这一次近乎复刻张辽逍遥津之战的发挥,其实也已经是冷汗涔涔。

  很大程度上,楚世昭敢这样拼一波,也是被逼出来的。

  他这边必须要和王守义正面刚一波,不刚,硬耗着,楚世昭就是前后为难的局势。

  后边有长安朝廷的压力,前面有王守义大军压境的压力。

  想缓解,只能解一边,要么是解长安朝廷的,要么是解王守义的大军压境。

  解长安朝廷的压力,就是放任自己的基本盘被王守义打。

  楚世昭主要的几个地盘,都是缓冲点。

  就是楚世昭干碎了长安朝廷,那他基本盘没了,又怎么自保呢?

  于是,楚世昭能判断出来的情况,就是他必须顶住王守义的这一波。

  而且,他还要防住长安朝廷可能存在的‘背刺’行为。

  幽州,也就是范阳那一块地盘的兵力不能动,那边是要防边塞的异族。

  凉州那一块要节制长安朝廷的背刺。

  桓盛也不可能从那么大老远运兵过来。

  主要的几个地方,实际上楚世昭都不能进行调度兵力,而且机动性很慢,能立刻赶到战场的只有玄甲骑。

首节 上一节 34/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