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00节

  【蓝殊一直等到敌人弹尽粮绝,疲惫不堪之时,再开始攻城。】

  【如果新罗不投降,继续负隅顽抗,蓝殊就会拿出先前所有为了取得胜利的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连城带人,连着新罗的贵族和他们的百姓都要通通杀死,直到这里变为死城为止。】

  天才。

  楚世昭看到了,嘴角不由微微一抽。

  他是要蓝殊灭掉反复无常,背弃盟约,还要暗中捅一刀的新罗,可他没想到蓝殊是物理形式上的灭国。

  别说摧毁新罗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了,蓝殊这是要从上至下全部都杀了。

  上一次模拟推演的时候,楚世昭就感觉蓝殊这个人不一般,他不是那种有着寻常胆色的武将,他主要的特点是够狠,不光是对别人狠,对自己也够狠。

  楚世昭实在是没想到蓝殊能玩那么大。

  弄得楚世昭有时候都有点不敢用他了。

  【开皇十二年十二月,蓝殊的大军终于攻入城内,他将王宫付之一炬,率着亲军杀死了城中所有的活口。】

  【由于长达数月的征战,蓝殊的安东大军一直陷于紧张的情绪之中,于是蓝殊让他们在新罗的主城中自由掠夺城中的财富。】

  【安东大军的士气因此大涨,而蓝殊的行为也导致安东大军的军纪逐渐溃烂。】

  【开皇十三年一月,楚世昭彻底统治了朝鲜半岛地区。】

  【同月,楚世昭在平壤建立了安定都督府,由蓝殊就任安定都督府的大都督。】

  【开皇十三年二月,在楚世昭的统治下,大周王朝的版图迎来了鼎盛时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直达河内。】

  【开皇十三年三月,大周王朝因为《一条鞭法》推行早期的缘故,经济高速发展,一年赋税更比一年高,这让身处战争时期的大周王朝仍旧能让财政支出和赋税纳入趋于平账的状态。】

  【开皇十三年四月,楚世昭暂时停止了兵戈,开始恢复生产力,稳定民生。】

  【然而由于楚世昭掀起的战争热诚,很多军人都希望通过军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开皇十三年五月,大周王朝境内的绿林土匪几乎销声匿迹,而楚世昭过于具备主见,这导致朝堂之中的文臣大多不愿意提出谏言。】

  【楚世昭常常想要虚怀纳谏,以此保证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然而文俞却总是拿出楚世昭不愿意听从他的谏言,甚至于指出楚世昭好大喜功,将楚世昭四处掀起战乱的事情进行举例。】

  【在他看来,既然说了你也不听,那么不如不说。】

  【开皇十三年六月,对于文俞的批评,楚世昭只是哈哈大笑,不以为然,而楚世昭更没有因为文俞的看法而罢黜他,反而继续使用文俞的才能,四处兴修水利,通畅南北之间的运输之难。】

  【开皇十三年七月,楚世昭看出了大周王朝世风日下的政治体态,他发现在永晋一朝时,大臣们大多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

  【以至于很多地方上的统治,国家不仅没有到位,还因为地方官的不作为,引发了新的动乱。】

  【有的地方官甚至认为自己既然没有办法成为京官,那么不如在地方上捞起油水,充溢私库,于是地方上的官吏越来越贪腐。】

  【为了革除这一弊端,楚世昭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知县。然后再从知府、知州、知县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沿用《考成法》的功绩再评定能否升迁入京。】

  【如此做法,因此“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开皇十三年九月,楚世昭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原本的节度使制度基本被楚世昭废除,这保证了国家军政上的稳定,而楚世昭继续依靠《一条鞭法》去检田括户,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上逃避国家税收的人在强盛的国力下避无可避。】

  【开皇十三年十月,通过楚世昭有效的措施,停止战争后的大周王朝,仅仅是休战第一年的赋税,就高于财政支出的两倍有余。】

  【同月,楚世昭开始打压抑制各类宗教,因为在旧有的律法之中,对于僧侣尼姑有所优待,可以免去一定的赋税,很多人明明不崇尚佛教,却为了这些优待而甘愿入寺。】

  【开皇十三年十一月,楚世昭在沿海地区设立海关税,凡是入境大周王朝的,都要交出入关税,否则就驱逐出境。】

  【开皇十三年十二月,楚世昭命文俞、郭忧、桓盛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大周王朝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名为——《开皇大典》。】

  【随后,楚世昭亲自撰写序言,还将很多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写入其中,全书近三万余卷,一万余册,约四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此等奇书,是将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开皇十四年,楚世昭的皇威浩荡,完全得到了将领们的一致簇拥,军权在握,以至于皇权倾国,文臣集团近乎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只能进行引导、劝诫的作用。】

  【开皇十四年四月,蓝殊染上瘟疫,因此病逝于安定都督府,楚世昭赐谥号忠武,追赠太保一职,又遣韩顾在安定都督府坐镇朝鲜半岛。】

  【开皇十四年五月,楚世昭和桓奕的长子已经十三岁了,以桓盛为首的官员大多拥立楚济钺。】

  【但由于你的统治过于强势,很多官员都劝导楚济钺做一位仁孝之君,以仁义治国。】

  【而你的疏于关注,也让楚济钺在这些大臣的拥簇下,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只知仁孝廉耻的君子。】

  【楚济钺的道德因此提升到了85点。】

  【于是,在蓝殊病逝安定都督府的时候,楚济钺上书劝诫身为陛下的你,不应当向这样多造杀孽的将领予以如此高规格的谥号。】

  【这让蓝殊的长子蓝戚畴非常不满。】

  【间接导致了蓝戚畴转而支持二皇子楚济民为首的晋阳派系。】

  【开皇十四年六月,大周王朝的国家越来越繁盛,这在很多领域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朋党。】

  【有的朋党是围绕着皇族之中的皇子为首,有的朋党是围绕着文、武之间的对立而产生,有的朋党则是因为地域之间的亲和所致,有的朋党则是阶级之间的互不对付,寒门为首的朋友和豪族为首的朋党,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密集起来。】

  【哪怕是文俞和郭忧这样互相不对付的大臣,也因为出身于寒门,作为寒士而互相抱团来对抗来自于朝堂之中豪强名门的文臣集团。】

  【对此,楚世昭即便是想要遏制党争的趋势,也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这所谓的朋党,大多都是因为利益分歧而产生的,楚世昭并没有办法做到保证每一个党派之间的利益能达成一致。】

  【而多年征战、治国之下,大周王朝涌现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治国有方的文臣,像这种满朝悍臣,众强盈朝的现象,想要让他们互相服气实在是太过困难。】

  【对于楚世昭而言,这些朋党之争的大臣,都是贤臣、良臣、忠臣,在他的手上都能在相应的领域做出表率,而现在他们互相之间的对立,又有哪个不想要致对方于死地?】

  【连文俞和郭忧这样的死对头都能抱团,由此可见朋党之争的弊端已然深入朝廷。】

  【所谓的皇子之争,也根本不是两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在皇子之下,这些本身属于楚世昭的大臣互相之间的斗法罢了。】

  【而这些大臣,只是将矛盾放在皇子的身上,以此让夺嫡具现化他们之间实质存在着的矛盾。】

  【楚世昭和李凤宁的儿子楚济民吸纳寒门,支持寒士,那么那些豪强名门出身的大臣,就会去支持楚世昭的长子楚济钺。】

  【楚济钺接受、虚心接受文臣们的劝诫,反对武力,反对军政强大的将领集团,那么那些出身武将,以军功得以晋升,取得功业的将领,就会去支持楚世昭的二子楚济民。】

  【他们又有哪个是因为这些皇子的人格魅力而甘心效力的,无非是派系,利益,互相争执之下,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罢了。】

  【而楚世昭作为陛下,又不可能偏帮一方,他亲自下场,只会让局势变得越发困难,他所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培养两位皇子的才能,让他们有着驾驭臣下的能力,保证自己日后继位登基,不仅能够驾驭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大臣,还要驾驭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大臣。】

  【同时,楚世昭也告诫他的两个儿子,不能因为一些大臣支持自己,就偏信,也不能因为一些大臣不支持自己就偏废。】

  【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并且让这些大臣做到些什么,而不是主次颠倒,大臣提出什么,你们要去帮他们做到什么。】

  【楚世昭对于两个儿子一视同仁,都亲身予以教导,同样也让大臣们捉摸不透,不知道楚世昭到底想要立哪一个儿子。】

  【而到了如今的心境,楚世昭并不在意到底谁能继位他的大统,楚世昭只在意继位之人,能不能承得住天下之重。】

  【所以,楚世昭才会将两个儿子一同培养起来,即便有一人失利,另外一人也能凭借自己的才能拉起局势。】

  【他深知自己没办法阻拦一个人对权力的渴望,既然想要进步,既然想要成为天下共主,那就拿出你的本事。】

  【而现在大周王朝,在楚世昭的治理之下,看似井井有条,强盛无比,实际上很多的制度都建立在现有的情况下不得不推出的,一旦更替一位天子,没有楚世昭的见解和气度,未必就能控制得住这样的强悍制度。】

  【楚世昭一旦驾崩,人亡政息,大周王朝复归亡国之相,那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开皇十四年七月,楚世昭登临泰山封禅。】

  【七月九日,楚世昭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行祭祀,告慰天地之仪式。】

  【次日,群臣在泰山之巅朝拜,楚世昭颁布诏书,宣称封禅告成,大赦天下,经此之后,凡有丰功之君,都以封禅泰山为荣。】

  【而泰山封禅,非以泰山一地为荣,是以楚世昭登山为荣。】

第121章 激烈的储君之争

  【开皇十四年八月,在经历了十四年的统治过后,你的朝臣出现了激烈的对峙,以至于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很难做成一件事,很难做好一件事,互相之间都对时政有着不同的看法。】

  【开皇十四年九月,楚世昭想要缓和这种激烈的党争现状,却发现群臣各执己见,很难从中调和,于是楚世昭集中控制皇权。】

  【为加强对于各级官员的控制和深入了解下情,特定密折言事之制。】

  【楚世昭完善了大周王朝原有的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

  【而密折有助于楚世昭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无论官职大小,无论级别地位,无论出身背景,大大小小上下官吏,都可以密折陈奏。】

  【一切地方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皆可汇报。】

  【开皇十四年十月,大周王朝的造纸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这显著地提高了知识的流通性,自科举以来,每一次科举都有多达五十多位的士人入仕,其中出身低微的士人往往只有1、2位。】

  【即便楚世昭登基以后,夷灭了许多在大周王朝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然而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那些在动荡之中幸免于难,立下军功、建立功业的家族在大周王朝成了新的门阀贵族。】

  【开皇十四年十二月,楚世昭为了填充国库的资金,清查亏空,永晋末年财政亏空严重。】

  【为此,楚世昭特意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

  【由性格周正的文俞总理事务,调查大周王朝钱粮损耗的重中之重。】

  【此外,楚世昭任命郭忧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而这样清查亏空的行动,首先在中央进行。】

  【楚世昭下达了旨令,在大周王朝内,利用职务之便挪动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直接按照侵盗钱粮为例,拟斩不饶。】

  【凡是有犯者即革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国家的亏空。】

  【连年对外征战,地方上的风调雨顺,让楚世昭无暇顾及这些官吏的风气,而今楚世昭再整吏治,各地都开展了对官吏的调查。】

  【开皇十五年,共有三百五十七位或是地方或是京城的官吏在肃清朝廷腐败的问题上连累受罪。】

  【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国库充公,在开皇十五年的极力追缴下,大周王朝的国库至末年已有一千多万的白银,国用充足。】

  【开皇十六年,楚世昭没有沿用‘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为了发展经济,楚世昭鼓励推动贸易,但是却增高了对商人的赋税。】

  【与此同时,楚世昭废除一些没必要的关卡以及相关的关税,从而得以减少商品流通时的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更好的促进货物及货款的自由流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封建时代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就是粮食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要是商人多了,那么农民就少了。

  而农民又是赋税的主要来源,加之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必须要重视农业,重视农民。

  更何况,粮食还是战争期间的必需品。

  没有粮食就活不下去,打仗更是把粮食放在第一位上。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想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力,那么粮食的储备就是重中之重的。

  明清时期,基本采纳的都是重农抑商的策略。

  而大唐的早年,李世民在位期间却不是如此,李世民一改其它朝代的歧视和打压,十分重视商业发展,正是如此,大唐的发展速度才能有如此迅速的变化。

  正所谓,不同的阶段,对于局势的判断是不同的。

  处于战争期间,楚世昭当然清楚粮食的重要性,可是现阶段,楚世昭更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经济来源作为支撑国家继续前进的动力源。

  恰好,楚世昭对外宣战迎来了最大成功,本来大周王朝无力掌控的“丝绸之路”,重新回到了楚世昭的手上。

  楚世昭又在西域修建了四个军事重镇,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这样的局势下,为什么不继续促进商业的发展,将丝绸之路打造成黄金走廊。

  而且只有足够强大的经济才能让一个国家具备强盛的国力和实力,干什么都没钱,哪怕君主再有作为,也是无用的。

  李世民作为一个进取心极强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拓土,降服海内诸夷,这样频繁的对外作战,到底需要多么强大的国力,到底需要多少钱财?

  战争就是烧钱。

  一场仗下来,就跟烧自家的国库一样,一夜之间凭空蒸发三分之一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战败了,就是平白损耗。

  一个贫穷的国家怎么可能做大做强?

首节 上一节 100/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