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33节

第59章 汉军回京,徐恭劝告

  “没用的,我了解陛下的性子,他是个非常霸道的人,心中做好打算就绝对不会改变,我的话陛下会听,但我死了又会如何呢。”

  徐恭看着蔚蓝的天空轻轻摇头,他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后辈几乎无人可堪大用,徐楚徐诸武力有余谋略不足,徐胄虽然身居太常要职,又是太学祭酒德高望重,但做事太优柔寡断缺乏血性,而且年纪也不小了。

  至于徐南徐晔等人倒是文武双全,但都不算突出,只能是中规中矩,能不能得到重用尚且说不好,更何况是做到和自己一样规劝皇帝了。

  然后他又看向了公孙贺:“我死以后,朝中唯有三人可为丞相,一是功劳资历最重的太尉周亚夫,二是德望最盛的太常徐胄,这三便是你,公孙贺。”

  “我…属下惶恐,丞相太抬举了。”公孙贺有些慌了,倒不是怕徐恭害他,而是惧怕被周亚夫或者徐胄盯上。

  这两个人的优势都太大了,周亚夫不必多言,赵国之乱、四国之乱包括拱卫边疆都有大功在身,就算是军坛新秀,被封为大将军的卫青在威望资历上都远远不如

  而徐胄也很明显,首先他是徐氏子弟,在太常之位上待了二十多年,经常辅佐治国,同时还是“太学”的祭酒,此人上位无论是儒党还是法党都不会有意见,甚至还会拥护,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覆盎学府的“正统”。

  如今“太学”势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可怕了,刘彻非常喜欢用这些被忠君思想熏陶的人,法党的代表人张汤官至御史大夫,封武平侯,儒党的代表人便是当今右相,公孙弘!

  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徐胄甚至比周亚夫更有优势,天下的文人也是更希望徐胄这个“自己人”拜相。

  徐恭摇了摇头,说道:“你争不过周太尉和胄儿,但他们之后就非你莫属了。”

  公孙贺这才松了口气,不过他现在除了得陛下赏识外没有一点优势,为什么徐相这么肯定呢。

  “因为我会向陛下举荐你。”

  “为,为什么?”他又不懂了,按理来说就算举荐也是其侄徐晔吧,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自己啊。

  “我很看好你,你和其他人不一样,你的思想没有那么激进,但又不那么保守死板,必然可以规劝陛下,还有一点你是布衣出身,并非功臣之后,陛下会很欣赏你的。”

  徐恭其实更倾向用这些中庸之臣,如今的大汉需要战争,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太频繁了。

  周亚夫就是典型的主战派,徐胄虽然位居中庸但处事优柔寡断,不果敢,可以用以理政和出谋划策,但不能令其独断。

  就像李广一样,可为将,但不可为帅。

  ………

  第一次北伐匈奴汉军大获全胜,并没有耗费多少兵力就摆平了东北和辽东等地,还夺下了河套之地,为朝廷提供了一处天然的养马牧场。

  缴获的牛羊更是有四五百万头,现在正准备分批次运回长安,匈奴的势力被极大程度削减。

  卫青这次更是接过了大将军的位置,不过实际上徐恭还是有节制诸将的权力,即使是大将军也要听命。

  目前来说朝廷中皇帝之下依然是丞相,刘彻其实也想过削弱徐恭的势力,毕竟他是个多疑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相信。

  不过考虑到徐恭一大把年纪了,就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其创办太学德高望重,儒党法党没有哪个人敢当这枚刀子。

  或许徐胄要比徐恭好控制的多,他本质上是个文人,还不怎么有主见,相对周亚夫而言更好拿捏。丞相徐恭和大将军卫青率领十万兵得胜回朝,长安举城欢庆,刘彻也亲自带领百官在外迎接。

  这是朝廷主动对匈奴人的第一次胜利,成果远远超过了预想,自然非常高兴。

  鬓角斑白,神态沧桑的徐恭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当然就是意气风发,年轻气盛的卫青了。

  刘彻见大功臣回来。笑脸相迎着走过去。

  徐恭也赶紧下马,朝着他行礼:“臣参见陛下。”

  “末将参见陛下。”卫青同样如此,昔日大将军窦婴的惨状犹在眼前,他自然是不敢再居功自傲,而是将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

  以最谦逊的神态面对陛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卫氏能一直存在。

  “两位是我大汉的功臣,快快随朕进京。”刘彻大笑着为两人引路。

  城内已经有不少沿途欢迎的百姓了,虽然对外战争花费了很多钱粮,但此时对百姓的影响其实不大,朝廷打了胜仗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这几年“崇儒法,抑诸子”的策略已经颇具成效,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民族这杆大旗,大汉的魂魄也是这时铸就。

  “朕听说霍去病斩了白羊王和匈奴人的右贤王?”刘彻看似随口提了一句,实则心里非常关心,他是真的喜欢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

  能打仗,长得帅,性格忠诚的将领谁能不喜欢呢?从给予的封号冠军侯就能看出,冠军意为“勇冠三军”很是贴切了。

  卫青恭敬的点头:“的确如此,去病作战非常勇猛,他对骑兵的造诣甚至要超过末将。”

  刘彻随机“哈哈”大笑了起来:“好,不愧是朕看好的将军,下次北伐朕一定重用他,这磨练的应该也差不多了。”

  之后皇帝又问了很多战争的细节,卫青也是很有耐心的讲解。

  徐恭走起刘彻旁边,一直沉默着的他总算开口了。

  “陛下臣有事要奏,希望您能重视啊。”

  刘彻有些疑惑,于是问道:“老师有何事要教朕?”

  “陛下曾说明年还要再次派兵,一直到解决边患为止,同时还要征伐南越,可对?”

  “不错,我大汉也该亮亮屠刀了,如果不打仗后世子孙何来生存空间?”

  刘彻也是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无非就是劝他对外战争要慎重,不能频繁,最好是十年二十年一次大型军事活动,解决完匈奴之后,就要等到恢复的差不多了再进行。

  他当然也知道这么做有好处,但时间不等人,十几年的时间,会发生什么没人说得准,为了以防万一绝对不能拖!

第60章 改变策略,打压徐氏

  “可陛下也要着眼现在吧,这此北伐出动了区区十万人就消耗了数不清的钱粮,凡事都要循序渐进。”

  徐恭还是劝刘彻不要那么急,有些东西不用非要用武力,也不用非要立刻完成。

  他认为南越现在权臣当道,内斗不断,早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根本不需要急着动手,甚至可能自己就灭亡了。

  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善。

  “嗯,老师放心,朕已经知晓,以后会注意的。”刘彻本来还想争辩,但仔细想了想还是算了。

  其实还是不希望和老师意见出现分歧的,遇到事情只要不是原则性就尽量顺从。

  徐恭见此愣住了,他已经想好了长篇大论,结果陛下就这么答应了?这秉性不太像啊。

  “唉,希望陛下您能听得进去吧。”他叹了一声,随后默默跟上去。

  ………

  见证过战争残酷的徐恭再次归朝后一改以往的激进策略,转而使用更加平和的方式治国,以此来中和对外征战的损失。

  比如针对税收一事,刘彻平时可远没有父亲祖父那么节俭,甚至是有着奢靡,大肆修筑宫殿,还崇拜鬼神经常举行祭拜,徐恭于是上奏,希望能够削减宫中用度,节约民力,为日后更多的征战做准备。

  对此,刘彻还是听得进去的,整个朝堂也就能虚心听从老师的劝谏了,其他人都会下意识认为忤逆。

  同时,徐恭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遂让出了自己在军事的绝对领导地位,当然并不是放弃兵权,像是中央的南北二军还是归其节制,他更多的是放弃了大量边军的主导权,让将领们不必随时找他过问。

  原本丞相的权力更多作用在朝堂上对军队控制力很薄弱,但徐恭是个例外,从景帝朝开始他就控制着北军兵权,担任太尉之后更是节制南军和宫廷侍卫,基本上整个长安军队皇帝之下就是他。

  等到拜相之后,景帝就将边疆防御匈奴的战略制定也交给了徐恭,实际上就是节制边军,一直到现在。

  因为徐恭一直秉持着时时通报的原则,所以刘彻一直认为大局尽在掌握,忌惮当然有,他本来就对丞相这种大权独揽的制度不满,但现在却还不深。

  因为刘彻已经初步实行了内外朝的制度,加强了尚书、常侍的权力,有意将帝国权柄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三公大多都遭遇削弱。

  不过对于丞相主要是针对右相公孙弘,徐恭这个左相因为资历威望太重的缘故,再加上以愚忠著称,所以就没敢动。

  但谁都知道,相权削弱是既定事实,丞相权太大了,甚至能够制衡皇权,如今中央集权的趋势面前不会允许其存在的。

  大将军卫青也成功获得了重用,被加封了征蛮大将军,拥有了非常可怕的独立权,刘彻其实是有削弱意向的,想要分走徐家的兵权。

  当年的卫将军徐工已经去世,几经辗转,巧的是新任卫将军也是徐氏,中央的兵权几乎都在徐氏手上。

  所以边军就不能再给了,刘彻的确信任徐恭,但对徐氏还是有几分猜忌的,他虽然知道徐家六俊只剩其二,满门忠烈的事迹,但毕竟没亲手接触过,真正有所感触的仅仅是徐恭而已。

  其实徐恭本人担忧的也是这个,他知道陛下是有意打压徐氏的,中央集权不允许出现一个集名望、军权、政权和爵位为一身的超级世家出现。

  俗话说盛极必衰,这是肯定的,徐氏现在入朝为官的不过四代人,但其中已经有三代人居三公的高位了,其中小辈徐南已经是卫将军,三公也是板上钉钉的。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徐氏极其得文人拥戴,创办“太学”,有教无类,不论门第就已经被人称为再世圣人了,就连刘彻的口碑也连带着变好,被无数文人吹捧。

  刘彻是个好面子的人,对这个不排斥,但对同样得民心的徐氏就有些隔应了。

  丞相府中,夜已经深了,晚风吹拂着,徐恭点着油盏还在批改地方奏折。

  很多时候刘彻对琐事都是一股脑交给徐恭,所以很轻松。

  “禀丞相,陛下有旨要传。”侍者在门外求见。

  “进来。”徐恭抬起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虽然他有入朝不趋的特权。

  侍者并没有宣读,而是放在了桌上,便退下。

  他拿起圣旨看了看,总算是知道为什么侍者并没有宣读就连忙离开了。

  原来陛下已经拟定好了第二次北伐的名单,依然是徐恭节制诸军,大将军卫青随行领兵,继续解决漠南漠北的匈奴王庭。

  具体征战规模没有写明,看样子是打算先斩后奏。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将领名单中除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徐楚外,没有任何徐氏子,原本有希望靠此军功成为三公的徐南则是被安排在辽东驻守策应。

  刘彻这么干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扼制徐家的势力。

  “唉…陛下,难道现在就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了吗。”徐恭无助的跪坐了回去,圣旨则是掉在了地上。

  父亲和大哥都曾嘱托他,要让徐氏一直繁荣存活下去,可如今他怕是要食言了,因为刘彻并不打算再用徐氏为重臣,失去皇帝的器重又如何迎来昌盛呢?

  “父亲,各位兄长,我现在该如何做啊。”

  “罢了,这次一定要为南儿求一个立功的机会,就是舍了我这把老骨头也无妨!”

  最终他下定了决心,打算前去其寝宫长跪不起,一定要不能让你徐氏在自己的手上衰落!

  就在徐恭刚打算起身时,一道熟悉的星光忽然飘来,犹如深海中的明灯,黑暗中的火种,是那么的温暖、耀眼……

  “这是…父亲?”他愣在了原地,但很快反应过来,跪坐了回去,等待去往那个神秘的“世外桃源”。

  随机眼中的光景飞快翻腾,他感觉自己仿佛得到了治愈,这种感觉很是舒服。

  父亲就一直呆在这么美好的地方吗……

  等到徐恭再次睁开眼睛时,就发觉自己来到了熟悉的池塘旁边,自己的父亲徐贞正在旁垂钓。

  他连忙跪了下去,老泪纵横:“恭见过父亲!”

第61章 枯萎与新生

  上次见父亲应该还是单刀入吴诛杀吴王刘濞那一次吧,算算时间十几二十年应该有了,当真是感触颇深。

  徐恭一直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依赖,他从小就惧怕死亡,明明武艺兵略样样精通,但就是上不了战场,见到血就发抖。

  他自觉丢父亲的脸,虽然父亲并没有埋怨他反而是鼓励其再接再厉,但人就是这样,如果被埋怨可能还没什么,就怕这种,心中的愧疚情绪会愈演愈烈。

  虽然徐恭在后面克服了这个恐惧,还阵斩胡铎带领汉军一举击溃了东胡十数万大军,扭转败势,顺势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丞相、托孤大臣。

  但可惜的是自己父亲亡故,根本没有看见这一切,那一天他得知父亲没死的时候,心情简直就是无法想象的好。

  徐贞缓缓放下手中的鱼竿,慢步走了过来:“吾儿快起。”

  “谢父亲。”已经五十多岁的徐恭这才起身,眼角甚至流出了泪水。

  此时他已经风烛残年,但父亲看上去却如同年轻时候一般,这种感觉很是奇特。

  “父亲您深夜召恭前来,是要……斥责恭办事不利吗?”徐恭低着头,这位权倾朝野二十多年的当朝宰相、景侯,此时却如同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般。

  他最惧怕的就是这个,如果父亲怪罪还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徐氏的的确确要走下坡路了。

  自己辜负了整个家族的嘱托。

  “不,为父并不是要怪罪你,正好相反你做的很好,简直就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儿时的你做事鲁莽,不堪大用,但现在已经能当得上一代名相名将。”

首节 上一节 33/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