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第158节

  “谢陛下。”

  两人再次躬身道。

  等两人小心坐下,朱由检这才说道:“想必你们也知道了,本次春闱会试已经结束。”

  “武举会试也该准备了,本次武会试,朕属意由英国公担任主考,袁卿担任副主考。”

  此话一出,两人皆是一惊。

  要知道大明自从有武举开始,就一直是文臣担任主考。

  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这些武人,借着师生关系拉帮结派。

  另一发面,也是因为大明武将的地位不高。

  现在朱由检用英国公,以及兵部尚书袁可立担任正副主考,也算是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陛下,我大明历代武举,从未有勋贵担任主考的先例,臣恐会引起物议。”

  张维贤有些担心的说了一句。

  朱由检听后,面无表情道:“英国公,朕知道你的担忧,但规矩是人定的,也是人改的,而不巧,朕恰恰就是大明最有资格改规矩的那个人。”

  “现在国朝不靖,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武举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你身为国公,乃是武勋之首,担任主考正是合适。”

  “至于物议,朕这个皇帝都不介意,你担心什么?”

  张维贤听后,心中虽然还有些忐忑,但也不再推辞,躬身应道:“臣遵旨。”

  袁可立见状,也连忙表态道:“陛下圣明,臣定当辅佐英国公,办好此次武举会试。”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武举会试,侧重谋略,武艺次之,但也要文武相合。”

  “第一场,就考兵法、地理、天文等这些东西。”

  “第二场,考骑射、拳脚、兵刃。”

  “第三场,考阵法、战车、火药、火器的运用。”

  听朱由检这么说,两人的眼中,皆是闪过一道莫名的神采。

  其实,他说的这些内容,完全是拾人牙慧,早在神宗皇帝时期,就有朝臣提出来过,只是并未被皇帝重视。

  不等两人回话,朱由检又接着说道:“和文会试一样,武会试后,朕会在皇极殿、西苑校场, 举行殿试,钦点武状元、无榜眼、武探花。”

  听朱由检要设置武举三甲,两人更是震惊不已。

  也不怪两人大惊小怪,实在是大明的武举,相比文举,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武举形成制度,还是在宪宗皇帝时期,是由西厂厂公汪直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一直就没有形成制度。

  即使是后来形成了制度,但也一直没有殿试,自然也没有武状元这一说。

  一直到崇祯四年,才有了武举殿试,大明第一个武状元才横空出世。

  但紧接着,武举就因为舞弊,迅速的丧失公信力。

  以至于,朝廷再举行文举, 根本就没人参加。

  “臣等遵旨。”

  震惊过后,张维贤和袁可立齐声应道。

  朱由检又嘱咐了几句,便让他们退下准备武举会试的事宜。

  南京,皇宫。

  刚刚抵达不久的韩赞周,听完东厂传递过来的消息,登时就皱起了眉头。

  自己刚刚到南京,正是两眼一抹黑的时候,皇爷就明人传旨,让自己紧守城池。

  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在司礼监的值房里转悠了半晌,韩赞周忽然想起一件大事。

  “来人!”

  一声大喝, 一名内侍走了进来。

  “掌印。”

  内侍恭敬施礼道。

  说起来,留都守备太监,并没有品级。

  他们的权势,完全来自留都司礼监掌印这个官职。

  没错,不只是外朝的衙门,在南京有一个完整的备份。

  就是内廷二十四衙门,在南京也有一个备份。

第211章 大明孝陵卫

  毫不夸张的说,就明朝这两京制度,如果不是一根绳儿前期太过爱惜羽毛,不愿南下,大明一时半会儿还真亡不了。

  韩赞周看着眼前这名内侍,语气有些急切的对其吩咐道:“速去请孝陵卫指挥使进宫。”

  “是,掌印。”

  内侍答应一声,也是脚步匆匆的离开了。

  关于孝陵卫的事,还是临行之前,朱由检亲自向其交代下来的。

  韩赞周差一点就将这件事给忘了。

  朱由检之所以会向韩赞周个提起孝陵卫,完全是因为这支军队,在后世被传的实在是太过神乎其神了。

  所谓的孝陵卫,顾名思义,就是守卫孝陵的一个卫所。

  后世对这支军队评价很高。

  这里面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据后来孝陵卫和建奴的战斗结果来看,孝陵卫的战斗力着实很是惊人。

  指挥使梅春率领的孝陵卫,在建奴打到南京的时候,拒绝投降。

  率领仅剩的一千余人,与建奴展开数次大战,最后剩下的一十八人,在杀死三百余建奴后,全部战死。

  一些已经离开孝陵卫的老兵,年迈无力,没有办法上阵杀敌,竟是自尽而死。

  可以说,孝陵卫应该是这个时代,对大明最忠诚的一支军队了。

  当然,这也和孝陵卫的人员组成,以及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有一定关系。

  和其他卫所不一样,孝陵卫的人员构成,是以大明太祖皇帝的安徽老乡为主。

  主要是由周、李两家组成。

  指挥使一般是由驸马梅殷的后代担任。

  又有一家董姓人家,负责孝陵卫的马场。

  之所以这么安排,还和他们的姓氏有关。

  “董”这个字,拆开就是草千里,据说太祖皇帝就是因为这个,才让其世代担任这个官职。

  孝陵卫的兵卒,待遇远超其他卫所,在其他卫所都发不出饷银的时候,孝陵卫的军饷可是足额发放的。

  而且,在士卒年迈后,可以让自己的子侄接任,如果没有子侄,朝廷还会给其发放一笔丰厚的安家费,让其安享晚年。

  孝陵卫军械装备,在大明那也是首屈一指。

  可以说,孝陵卫是大明王朝最为精锐,也是最为特殊的一支军队。

  而孝陵卫的驻地,就在南京城外的紫金山。

  这也是朱由检为什么要调用孝陵卫的原因。

  虽然南京包括整个南直隶,名义上还有四十九个卫,但那也只是名义上。

  按照朱由检的估计,这四十九个卫,一个卫五千六百人,合计二十七万多的军队,实际上顶多也就不到三万人。

  而且这三万人,又有多少能打仗的,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想要守住南京,眼下就只有依靠孝陵卫,以及俞咨皋的宁波水师了。

  就在韩赞周焦急等待的时候,内侍快步走了进来,向其禀报道:“掌印,孝陵卫指挥使梅春求见。”

  “快,快请。”

  韩赞周闻言,连忙催促道。

  很快,一名身穿甲胄的青年将军,大步走了进来。

  韩赞周抬头一看,只见来人身高八尺,魁梧壮硕,眉宇之间,自有一股英气。

  一见之下,韩赞周便忍不住在心中暗赞一声:“好一员虎将。”

  “下官孝陵卫指挥使梅春,见过掌印。”

  梅春走到韩赞周身前,单膝跪地,向其行礼道。

  “梅指挥使快快请起。”

  韩赞周见状,连忙上前将其扶起。

  接着不等梅春说话,他又一脸急切的说道:“梅指挥使,咱家有一件十万火急之事,需要梅将军立刻去办。”

  梅春闻言,双眼瞳孔一缩,对着北方拱手道:“敢为掌印可有陛下旨意?”

  孝陵卫虽是属于中军都督府节制,但毕竟职责比较特殊,身为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的魏国公,也很难指挥得动孝陵卫。

  想要调动孝陵卫,还是大明皇帝的旨意。

  韩赞周深深的看了对方一眼,轻咳一声道:“梅指挥使,皇爷有旨意。”

  “臣孝陵卫指挥使梅春,恭请圣安。”

  “圣躬安。”

  “皇爷口谕,现有倭寇横行江南,兵锋直指留都,朕恐惊扰祖宗陵寝,特命孝陵卫,受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节制,防备南京、清剿倭寇。”

  韩赞周说完后,看向跪在那里的梅春。

  后者的脸色变得有些迟疑起来。

  见状,韩赞周的眼神一凛。

  “怎么?梅指挥使认为咱家是在矫诏?”

  “下官不敢。”

  梅春忙是出言道。

  一咬牙,他接着说道:“韩……”

  “梅指挥使,起来说话吧。”

  “谢公公。”

  等梅春起身后,韩赞周又邀请对方坐下,然后才问道:“梅指挥使可是有什么顾虑?”

首节 上一节 158/2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