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荀彧沉默了一阵,缓缓抬起头看向曹操道:
“敢问司空,迁都之议乃何人对司空提起?”
曹操看他面色不对,便手捻胡须昂首回道:
“乃程仲德之言也,吾思许县本为临时都城。”
“昔日李傕郭汜尚在,雍凉不宁,长安不可为都。”
“而今既是雍凉已定,自当劝天子还于旧都。”
“如此,亦可免去刘备突袭我军之患,不知文若以为如何?”
然则他一说罢,荀彧脸色就是一沉道:
“若是袁绍即将兵临许县,迁都也无不可。”
“而今袁绍尚未起兵,刘备亦在东南,长安之地岂能比许县更利于为都?”
“眼下司空若提议迁都,天子安肯许之?”
荀彧担心的事情自然不是迁都这件事行不行,而是刘协会不会答应!
道理也很简单,别看现在曹操担心成这样。
可在刘协眼中,形势却是一片大好,于内曹操平定了雍凉,稳定了大局;于外,刘备这个征东将军也十分得力,忠心可用。
所以在对刘协而言,没有什么地方,比两家共同拱卫的许县更为安全。
而现在袁绍还没南下,曹操就提议迁都,刘协可能会答应么?
从政治影响上来说,曹操此举,无异于把刘协当场一家之物。
别说让刘协答应,光是说出此事,许昌朝局也会再度震荡。
彼时,将会有大量汉室忠臣跳出来反对老曹!
就凭老曹脾气,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定然开战。
冲突一旦起来,毫无疑问,将是天子一方颜面扫地。
这显然是汉室死忠荀彧所不想看到的局面。
故此,他一听到这个建议,便觉心中一凉。
但曹操岂是那等说话不经大脑之人,他早就想过荀彧的反应,当即冷笑道:
“此议吾却并非问天子愿不愿应,只问诸位此议可不可行?”
“而今袁绍将定河北,迟早定要南下。”
“我军现在若迁都长安,对局势是否有利?”
他这话意思就很明显了,现在刘协说得不算。
一旦局势有利于他们整体大势,无论刘协应不应,这事都得办。
如此说罢,他自是将目光扫向众人,直接越过了荀彧。
可众人面对他的目光,却都一阵沉默。
他们的目光,都看着荀彧的背影,没有一人说话。
荀彧坐在首位,背躬得老高,一双眸子看着曹操,眼中充满了乞求。
但他的眼神并没有任何用处,曹操见众人不语,便拍案道:
“吾与诸公畅谈国事,诸公何以一言不发,莫非另有隐情?”
如此一声喝出,在场众人都是一阵低头,唯有一人坐直了身子朗声道:
“依昭之见,司空此议正和我军之利,当可行之。”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均是一惊,纷纷抬头望去。
却见说话的不是他人,正是曹操麾下河南尹——董昭。
第287章 许田围猎,衣带之诏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乃曹操麾下重臣之一。
此人也是推动曹操走向霸道的关键之人。
其人本为袁绍麾下参军,多有战功,因袁绍听信谗言,故离了袁绍麾下。
自入老曹麾下之后,就成为了老曹挟献帝的主要推手。
在原本历史上,董昭多次劝曹操行王霸之事,并策划推动了曹操进爵国公。
老曹逼死荀彧之后,他又策划曹操称王,虽不是曹操麾下五大谋士之一,却是老曹真正的心腹之臣。
此时见得荀彧和老曹意见相悖,他便主动站了出来力挺曹操。
而随着董昭一表态,又见一人起身道:
“今刘备于东南为患,司空迁都,正是其时也!”
“司空只管上表,我等自当复议!”
这一个表态的人,唤作娄圭,乃曹操昔日之友。
初时依附刘表,后投入曹操麾下之后便被任为大将。
只不过此人并不领军,只是跟在老曹身边参议军国大事。
此人与董昭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典型的曹派。
和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人并没有多大交情。
两人这么一表态,便让曹操嘴角扬起,抚须一笑道:
“二位之言正合某意,不知诸位又是何打算?”
他将目光一一扫向了众人,贾诩便起身表示同意。
郭嘉犹豫了片刻,也表示赞同迁都。
唯有荀攸沉默了许久,缓缓起身道:
“叔父之意,并非欲阻曹公迁都,乃患天子不应!”
“若曹公能说服天子,我等岂有不应之理?”
他这话自然是给了荀彧和老曹一个台阶。
曹操闻言,一抚长须又看向了荀彧道:
“不知文若之意,是否如此?”
荀彧听着,便微微一叹,直着身子道:
“在下正是此议,但能说服天子,我等为臣者自当听命行事!”
曹操听得这番话语,方才冷笑一声道:
“老夫此议亦谋私,天子如何不应!”
“也罢,既是文若有此虑,老夫便亲自入朝,面见天子言说此事。”
“文若身为尚书令,只管与我备好粮草,安排诸事!”
“待此事一定,天子便由许县西迁,老夫当亲自率兵北上讨伐河东。”
“吾去之后,此间诸事尽付诸公,还望诸位协力助之!”
他一番言罢,便让众人离去,荀攸也急忙抚着荀彧朝外行出。
岂料众人刚去,便见董昭去而复返道:
“司空,在下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言!”
见得董昭返回,老曹自是一脸笑意道:
“公仁乃吾股肱,今有何事,自可道来!”
董昭闻之,便来到了曹操面前低声道:
“我见今日荀令君似对曹公迁都之议颇有不满。”
“此虽令君之意,却不少郑司农等人之心。”
“令君乃曹公旧臣尚且如此,恐众臣闻之,必难与曹公为善。”
“彼等不应,天子亦不当,不知曹公如何劝之?”
曹操听着,脸上笑意稍稍淡去,细长的眸子微眯道:
“吾亦先入朝面见天子,不知公仁以为如何?”
虽说他刚才是说想要劝服刘协,实际上就是想要入宫和刘协好好“沟通”一番。
明面上在朝廷提议,郑玄等人当然不许。
可他私下见刘协,却有九成的把握办成这件事。
毕竟刘协这小皇帝也才十八九岁,郑玄那种人精他搞不定,但要搞定刘协只是小事一桩。
可他说着,便见董昭笑着摇了摇头道:
“曹公此举虽也可行,却容易招人诽谤。”
“即便天子应之,也必惹众臣非议。”
“吾有一计,可助曹公行事,一可说服天子,二可震慑群臣。”
曹操闻之,顿时大喜,连忙问计,董昭即道:
“古语云: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今值冬末,正可围猎!”
“彼等臣属所以敢违逆曹公之言,乃因朝堂上公之助甚少。”
“荀令君、郑司农皆助天子之势,故公难以成事。”
“不若明日上朝,不表迁都,先邀天子围猎。”
“如此聚兵城外,以军势压之,彼等未曾征战,见三军必恐。”
“待得众人震慑,司空再顺势言之,或可成事!”
曹操闻得其言,欣然应之,当即令人准备良马鹰犬、俱备弓矢。
次日上朝,众人自以为曹操要上表迁都,都在等待。
荀彧心知拦不住,只得期望刘协能直接应下,不起矛盾。
可众人都没想到,曹操一不说迁都,而不说国事,只出列道:
“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
“今四海扰攘之时,敢请陛下出城围猎,借以讲武!”
说实话,刘协这两年过得不错,尤其是在郑玄入朝,刘备崛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