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则耗费精力,二则难有成效。
对此,秦瑱自然又和刘备扯了一些教育兴国之论,还搬出孔夫子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别看老刘戎马半生,实际上也是个高材生,师从大儒卢植学过几年。
一听这话,心想自己当初学这句话的时候不是这么断句的,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么?
别看就是多两个逗号的问题,实则两者意思完全不同。
一个是要开启民智,一个却是愚民思想。
因而刘备便以老子《道德经》中一句“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为依据,询问秦瑱是不是记错了。
秦瑱见状,自是一番笑语道:
“圣贤之言,出于其口,记于弟子,难保失真。”
“须知孔子座下七十二贤,弟子三千,推崇有教无类,自欲化万民,岂有不愿与民智之理!”
“当今乱世,正应广求人才以为己用,吾只闻求才之君,未闻嫌才之君也!”
“今不启民智,又哪儿来诸多人才?”
若论打仗,刘备或许能和秦瑱辨上一辨,可论起这种耍嘴皮子,刘备是拍马及不上的。
听着秦瑱这话有道理,便笑语道:
“固知君才了得,吾言不过,但自行之便是!”
他心想人才确实越多越好,秦瑱愿意培养那就培养呗。
不过在看了一眼教材之后,他又觉得阿拉伯数字有些意思,索性又叫来刘馥准备推广开来。
之后,刘备便不再插手学校之事。
秦瑱自是得了全权委任,又开始夹带私货,传授这些农家子一些思想。
让其明白是谁给他们饭吃,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乱局。
顺势还组建了少年自治组织,唤曰少先队,就是专门负责互相监督,督促各自学习。
这也导致秦瑱在这些流民眼中变得越发亲切,任谁路上见了,都得称上一些秦先生,十分尊重。
而在这同时,受命去说服太史慈的蒋干,也来到了丹阳泾县南部。
第145章 太史之心,口灿舌莲
丹阳郡,泾县,此地位于丹阳郡治宛陵西南方向,乃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南边山区的交界地。
县城立于群山之中的一处盆地,四面环山,唯有东西两处大路与外界联通,是真正的易守难攻之地。
而在泾县之南,却有群山,因形似牛骨,故名牛骨岭。
岭下又有一村,名为巧峰村,于此地连通上山,则有一处山寨,山寨之中,又有不少兵士守卫。
而在寨内主屋之中,有一个魁梧大汉正坐于主位之上,听着麾下人的汇报。
此人,正是刘备心心念念的太史慈。
只见其长髯及胸,颇似关羽,形貌威武,不过身材却不似关羽那般庞大,少了不少威慑力。
此时听罢了手下人的汇报,太史慈不由抚须道:
“似如这般说来,现在孙策已经率军攻至无锡,即日便可兵临吴县?”
那人闻此,便点头道:
“正是如此,此次江东大乱,孙策便抽调了徐琨麾下兵马。”
“现在已至将至吴县,宛陵空虚,只有三千兵马,已无援军!”
“将军,咱们是不是趁势出击,一举夺取宛陵?”
“现在咱们要是再不动作,恐孙策回军之后,便再无良机矣!”
他如此说着,面上神态自是越发急切。
只待太史慈决定,他就准备前去传令了。
而听着此人之言,太史慈却是抚须沉吟看着地图,并未回话。
实则正当秦瑱这边在谋划太史慈之时,太史慈却也在谋划偷袭孙策手上宛陵。
事情之所以会如此,自然也是秦瑱的蝴蝶效应导致。
有时候蝴蝶效应的恐怖就在这里,往往一个地方变化,就会导致全局变化。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之中,改变一个点,就会导致形势剧变。
本来在这个时期的太史慈,是不准备夺取宛陵的。
因为他麾下的兵马,满打满算也就四五千人,压根不是孙策的对手。
可随着秦瑱给陈瑀加了一个陈登,使得五家伐袁之时形成,局势就彻底改变了。
周瑜的提前抵达,导致孙策于淮南兵败。
陈登的上手操作,使得江东产生了一场历史上原来没有的混乱。
眼见混乱如此,太史慈自然也就升起了原本历程中所没有的心思——夺取宛陵,全据丹阳!
不过他兵力终究太少,因而还在犹豫不决。
思虑之间,太史慈不由看向眼前之人道:
“不知刘玄德在淮南可有异动?”
对于刘备,太史慈的感情可谓颇为复杂。
一方面是因为二人是旧识,其中有一些恩义交杂。
另一方面,现在他独立领军在此,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为了义气可以不顾一切,孤身闯入敌军的汉子。
几千个士兵性命握于手中,他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般没有顾忌。
而面对太史慈的问话,那人却摇了摇头道:
“未曾闻之,不过如今淮南大旱,想来刘备便取了淮南,也无动兵之力才是!”
“将军,若欲行事,须尽早决断!”
“现在我军粮食已快见底,若再不夺取县城,我军恐再无粮可用!”
“便是不取宛陵,也当先取泾县,不然我等属实难以熬到明年。”
听得此话,太史慈的眉头自是微微一皱,抓着胡须的手也紧了紧!
钱粮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他所处的情况,和之前刘备的情况差不多。
兵马不多,输不起!
可不打又不行,没有了粮草,他这几千人马恐怕都要耗死在这山中。
想到此处,他声音一沉,便道:
“罢了,传令下去,准备动军!”
“三日之后,随我下山攻取泾县,奇袭宛陵!”
太史慈这一声令下,那人自是急忙朝着屋外行出。
可他刚一出门,便见一个半大小子一脸欣喜的朝着屋内行来,边走边道:
“父亲,孩儿有喜来报!”
这小子,便是太史慈之子,太史享,演义被写成了太史亨。
其人年方十四,却已生的颇为高大,与太史慈年轻之时便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
见得此子前来,太史慈自是抚须一笑道:
“享儿自何处来,有何喜事?”
他一说罢,却见太史享笑道:
“孩儿若说来,父亲定然不信,因今日孩儿下山打猎,却在村中见得一贤,容貌不凡。”
“孩儿思之父亲于此,并无商议之人,故请来一见。”
“不料此人却说其为使者,是来送信。”
“我又问他与何人送信,此人便说乃是刘使君使,因闻父亲在此,故而前来。”
“孩儿却问他使君何人,他又说其讳备,字玄德,乃父亲故旧。”
“孩儿想父亲曾言与这刘使君到有几分交情,故邀入寨一叙,方知此人竟是来表父亲为丹阳太守。”
“此等大喜之事,孩儿不敢隐瞒,故前来报!”
他自少年心性不知事情复杂,可太史慈一听,便是暗道不好。
刚刚听是刘备的使者前来,他心里就有些不祥的预感。
毕竟他和刘备多年未见,眼下陈兵在此,刘备又是哪来的消息?
又听对方是来任命自己职位,更是心中一沉。
现在这个局势,刘备与孙策生怨,多半有意南下,莫不是想空手套白狼来了?
是想通过一个丹阳太守之位,让他率军北上投靠?
亦或是想要用他来牵制孙策?
要真是如此的话,他确实不好拒绝。
可现在的形势,这要让他北上,他便愿意,麾下也未必愿意,他当然不可能弃部曲而去。
同样,他麾下兵马可都是他辛苦带到此处,自也不可能带着去和孙策火并。
思虑之间,他便问太史享道:
“刘使君派使者前来?此使何在?”
太史享见太史慈脸上并无喜色,一时不解,听得问话,自忙回道:
“正在厅外等候传召!父亲可是不欲见得此人?”
“若是如此,孩儿这便将其赶出去!”可太史慈一听,便是眉头一挑道:
“岂有此理,刘使君为吾之友,今遣使来,不可怠慢!”
“速将使者唤入,令人备宴!”
太史享被如此呵斥,自是讪讪而去,又外出将使者蒋干请入屋中。
蒋干见状,便对太史享行了一礼,迈步朝着屋内走来。
直至厅内,见得太史慈本尊,便行礼道:
“将军想必便是吾主故人太史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