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大明 第774节

  他看到了吕嵩,吕嵩正和几个官员交谈,有人指指蒋庆之这边,吕嵩回头,见是蒋庆之,眸子微冷,颔首一下。

  蒋庆之颔首,那边有人说道:“长威伯可是又有了利国利民的宝贝吗?”

  蒋庆之上次逆袭靠的是燧发枪,那人这番话便是讥讽他被吕嵩挤兑的无计可施,只能用压箱底的宝贝来抵抗。

  “你这话却有失偏颇。”有人笑吟吟的道:“好歹也是利国利民不是。”

  “哪有那么多利国利民的宝贝,你以为那是烂大街的东西?”官员嘲讽道。

  蒋庆之自然不会和这些杂鱼啰嗦,但老丈人却忍不住出手了,“你等可有这等烂大街的东西?”

  官员一怔,李焕骂道:“就一个火枪,老夫的女婿便能标榜青史,你一无能官吏,也配置喙他?”

  李焕最近颇有些焕发第二春的意思,在朝中频频发声。每次皆是和墨家,或是和蒋庆之相关。

  那官员期期艾艾的,显然没法在这上面和蒋庆之较劲。且他担心的是,朱希忠正虎视眈眈,一旦开战,老纨绔最喜把老弟的峥嵘岁月拉出来夸耀。

  ——来,你给本国公弄个京观,不拘谁的,倭寇的也成,哪怕是缅人的也可以,去弄一个来。

  这话一出,谁敢争锋?

  见对方偃旗息鼓,李焕刚想乘胜追击,道爷来了。

  净鞭声中,嘉靖帝看到了蒋庆之。

  他微微蹙眉,觉得蒋庆之来的时机不对。

  让严嵩去查户部的贪腐,嘉靖帝的目的有二,其一让严党和吕嵩斗,其次是把严党丢出来,转移儒家的目标。

  严党实力不弱,一旦全力出手,蒋庆之那边的压力便会减轻很多。

  年轻人啊!

  总是耐不住性子!

  嘉靖帝握着玉锥,想到了昨日去后宫时卢靖妃说的笑话。

  “臣妾听闻长威伯如今整日都在琢磨给那未出世的孩子弄东西,从衣裳到启蒙的故事,甚至还亲自去盯着人做摇篮等物。这哪像是个重臣的模样,分明就是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家。”

  但嘉靖帝却觉得这才是自己的表弟。

  他本就是个重情之人,若非有二龙不相见的判语在,两个儿子也不至于丧爹般的在宫中厮混。

  今日这娃瓜子来了,定然是要和吕嵩对上。

  他能有什么法子?

  嘉靖帝看了一眼严嵩,昨日他召集了近臣议事。期间他提及此事,严嵩说此事难办,哪怕在自己的不满注视下,严嵩依旧苦笑摇头,说户部那边的日子不好过,吕嵩这几年越来越抠门,这才确保了每年年底不至于闹饥荒。

  这一点吕嵩有功,所以嘉靖帝也不能无故换掉他。

  吕嵩丢出冗费论,在大明当下的财政背景下,竟无人能反驳其一二,可见此人大才。

  嘉靖帝甚至动过收拢此人的念头,但芮景贤却禀告,说吕嵩此人是铁杆的士大夫,骨子里认可的是儒家之道,当年大礼议时,是坚定的杨廷和一派。

  嘉靖帝听到这个,所有兴趣都消散了。

  殿内竟然诡异的沉默了下来。

  所有人都知晓蒋庆之今日来者不善。

  而吕嵩看着从容不迫,可见有备而来。

  这一战谁会胜?

  吕嵩!

  赵文华看了蒋庆之一眼,觉得这人有些蠢。

  他都看出来了,嘉靖帝准备推出严党来抗衡儒家,让他蒋庆之安心歇息。可这厮不但不领情,反而气势汹汹的入朝报复。

  没错儿,在赵文华的眼中,蒋庆之就是来报复的。

  每个人看世界什么样,和世界没关系,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对外投射。

  在赵文华心中,吕嵩昨日狠抽了蒋党一顿,换做是自己,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报复。

  他看到蒋庆之动了,心中不禁一哂。

  来了。

  赵文华看了严嵩父子一眼。

  严嵩站在文官首位,眼观鼻,鼻观心。

  严世蕃却肆无忌惮的打量着蒋庆之,眼中有欣赏之意,也有调侃之意。

  ——年轻气盛啊!

  蒋庆之走出来,先冲着道爷行礼。

  道爷瞥了他一眼,觉得这娃还是不够稳重。

  可见是日子太安逸了些。若是后院忙碌些……比如说有一群猴儿。

  嘉靖帝莫名想到了当年自己后宫乱糟糟的那阵子,堪称是焦头烂额。前朝事儿都顾不上了。

  “臣在家中听闻有人提及了前宋冗官冗费之事,并把此事与当下大明,当下墨家相提并论。可有此事?”

  蒋庆之看着吕嵩,毫不掩饰自己的锋锐。

  吕嵩点头,“正是。长威伯,打造火枪为何不能交给兵仗局?”

  “本伯需先纠正你一点。”蒋庆之缓缓说道。

  同样是和吕嵩当朝辩驳,朱希忠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像比老弟差了些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却想不出来。

  “老夫洗耳恭听!”吕嵩淡淡的道。

  “前宋冗官冗费,乃是大势所趋。彼时每次科举录取若干人,这些人得安排地方吧!每月得有钱粮。加之门荫录用的官员,每年增加的官员不在少数。天长日久,耗费惊人。”

  吕嵩缓缓点头,表示认同这个观点。

  “当下大明财政艰难,想来吕尚书比本伯更清楚来由。”蒋庆之看似捧了吕嵩,但吕嵩眸子里却多了警惕之色。

  老子差的就是这个……朱希忠想到上次自己和吕嵩辩驳时,全程吕嵩都轻松写意,而老弟只是说了一番百官都知晓的常识,吕嵩却如临大敌。

  “其一,依旧是科举,每科科举要录取多少人?数百人。这数百人每年耗费多少钱粮?一年数百,十年数千。加之别的荫官……”

  卧槽尼玛!

  这不就是前宋的老路吗?

  “相对而言,大明的门荫少了些,故而财政还可维系。”蒋庆之微笑道:“本伯说的可有错?”

  吕嵩点头,让蒋庆之有些讶然。

  蒋庆之早已习惯了儒家的狡辩,没想到吕嵩竟然选择了默认。他看了一眼群臣,不少人看向吕嵩的目光中都有些不以为然,乃至于困惑不解。

  果然,狗曰的都是一群不要脸的!

  蒋庆之继续说道:“城外墨家的人,养他们的钱财来自于本伯。那么,敢问吕尚书,这冗费从何谈起?”

  不等吕嵩开口,蒋庆之一挑眉,顿时朱希忠熟悉的气息就出来了。

  当初在昆明时,蒋庆之在决断的那一瞬,就是如此神色。

  随后沐朝弼倒霉。

  “本伯想问问,每年科举录用的官员,可是冗费的大头?”

  蒋庆之盯着吕嵩,“是与不是?”

  吕嵩默然点头,但眼中有冷意,可见有反击的手段。

  蒋庆之颔首,“那么,本伯想问问,为何要频繁科举?”

  “为何每年要录用那些官员?那些官员是儒家还是墨家?是儒家冗费,还是我墨家冗费?”

  “读书出仕理所当然!”有人反击。

  这是千年的规矩!

  “这个理所当然是谁定的?”蒋庆之看着那人,目光敏锐,“凭何要让那些人为官?从你的话中,本伯是否可以倒推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蒋庆之手指官员,“读书,便是为了做官!”

  轰的一下。

  殿内气氛就炸了。

  这特么是反击啊!

  不是应战,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抽了儒家一巴掌!

  朱希忠红光满面。

  老丈人双手握拳,极力忍着吹爆女婿的冲动……

第612章 是儒,还是墨

  从有科举以来,每科录用多少官员,这些官员必须有去处,必须有俸禄……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吧?

  每个人都如此觉得。

  但今日却有人当朝质疑这个天经地义。

  凭什么?

  赵文华心中一震,看了严世蕃一眼。

  严世蕃眸中多了惊讶之色,显然也没想到蒋庆之的反击来的如此犀利,而且竟然是从这个角度。

  吕嵩指责墨家冗费,按理蒋庆之就该为墨家辩驳。

  可蒋巨子却压根没想过什么辩驳,而是反手就把科举的弊端丢了出来。

  这更像是围魏救赵。

  不对。

  严世蕃仔细看着蒋庆之,发现此人眉间都是从容。

  这不是围魏救赵。

  而是一次进攻!

  面对吕嵩等人的攻势,蒋庆之并未选择还击,而是以攻对攻。

  吕嵩干咳一声,说道:“读书为何?修身治国平天下。从束发受教以来,辅佐君王成就盛世,便是我辈的心愿。天下读书人皆有此心愿,为何不能鼓舞?长威伯之意,可是想根据每年官场缺额来确定科举人数?”

  此人,不俗……蒋庆之点头。

  “譬如说去岁官场出缺一百人,天下读书人何止万人。让这些人争夺这一百人缺额,多少人会觉着前途渺茫?”

  吕嵩的声音不紧不慢,“这是多的,有时一年致仕的官员不足百人,可参加春闱的士子有多少人?每年参加各级考试的士子数十万人。数十万人争夺数十人的缺额,你让那些士子哪来的读书心思?

  人心势利。一朝发现读书无用,便会去经商,去挣钱。人人都去挣钱,何人来教化天下?”

  ——你蒋庆之说的有道理,但科举关系到大局。科举不只是发掘人才,填补官员缺口的一件盛事,更是引导人心向善的重要战略举措。

  人人都想读书,愿读书,这才是历朝历代人心稳固的缘由。

首节 上一节 774/10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