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315节

  埃尔温赶忙踩上踏跺再次冒出头,坦克的身影第一时间就抢进了他望远镜的光圈,是“夏尔A1”没错。

  埃尔温愣了好一会儿。

  夏尔不会派出部队上来送死,他的进攻通常都有把握。

  这说明他有办法越过防坦克壕。

  然而,他能有什么办法?

  德军前线指挥官用长音大喊:“准备!”

  士兵们一个个爬上踏跺在战壕边缘架上步枪。

  四周静得可怕,雨水打在他们的钢盔上发出点点轻响,再沿着盔沿从侧面淌下,滴在已做好击发准备的步枪上。

  士兵们表情严肃,动作标准,目光透过准星紧盯着前方的目标。

  但他们心里却有着与埃尔温一样的疑问:

  夏尔有什么办法越过防坦克壕?

  埃尔温举着望远镜在敌群中搜寻着,希望找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忽然,一种奇怪的坦克跃入他的眼帘,它有坦克的底盘却没有炮塔,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铁架子。

  夏尔的新发明?

  埃尔温艰难的咽了下口水,他知道那可能就是他想要的答案!

第540章 MTY装甲架桥车

  埃尔温虽发现了危机,但他却没有声张。

  他认为声张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士兵知道夏尔的坦克能越过防坦克壕让他们陷入恐慌。

  虽然这样下去恐慌不可避免,但能坚持一时是一时。

  于是,战斗有条不紊的进行,士兵们在前指的命令下朝进攻的法军开火,他们希望用弹雨给进攻的敌人以压力,但大多都被坦克的装甲挡住没能发挥作用。

  密集的枪声中,埃尔温坐在踏跺上考虑了一会儿,接着起身往后方跑。

  他找到了步兵炮团指挥部,团长是个叫本亚明的年轻少校。

  战争持续到现在由于战损严重,前线高级军官已逐渐年轻化、低衔化。

  没等埃尔温说话,本亚明少校抢先报告:“中校,我炮兵死伤惨重,希望上级支援。”

  “不会有支援了,本亚明。”埃尔温态度坚决而冷酷:“我们只能凭手中的装备和人员战斗到最后,目标是坚持三天等到援军来临。”

  “可我们只有12门炮了。”本亚明眼里闪着恐惧。

  他真正害怕的其实是敌人的炮兵。

  刚才的炮火准备打出的弹药量,说明法军至少需要10个炮兵团。

  即便敌人坦克无法越过防坦克壕,德军炮兵团也会在敌人的轰炸下全军覆没。

  埃尔温没多说什么,他带着本亚明沿着交通壕走了一段再从战壕冒出头,指着敌人中的几个位置说:“看到那些坦克了吗?还有这个,那里也有,命令你的士兵瞄准它们,优先把它们干掉!”

  埃尔温点出的是抬着钢架的坦克。

  “那是什么?”本亚明好奇的问。

  “你不需要关心这个。”埃尔温回答:“你要做的只是瞄准他们,然后开炮,明白吗?”

  “明白,中校。”本亚明脸色苍白。

  身为炮兵团长的他明白这无异于催命符。

  敌人的炮兵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一旦开火就意味着暴露了自己的藏身处。

  然而,77MM火炮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炸毁敌人坦克!

  想到这,本亚明就硬着头皮带着部下走上炮位指挥。

  埃尔温却对77炮的还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发现火箭炮的轰炸似乎都是以量的形式存在,每次动辄几百枚攻击同一片区域。

  而德军的77毫米步兵炮分散在阵地各个角落,且数量不多,火箭炮就没那么容易对他们实施压制。

  就算可以,也要浪费敌人不少弹药。

  然而,发生的事却再次让埃尔温感到意外。

  77炮才刚打几发,仅仅只来得及击毁两辆目标坦克,空中马上就传来像撕裂碎布似的啸声。

  火箭炮炮弹居然分成几组,各自奔向自己的目标轰炸,分散的德军77炮不是被炸上天就是匆忙间撤回更深的掩体再也不敢冒头。

  怎么回事?

  埃尔温皱起了眉头,这些火箭弹从对面山体高处打下来的,这意味着这种火箭炮还可以被当作步兵炮使用!

  埃尔温没猜错,这是陆军火箭炮。

  它们被拆分了搬到高地和森林中,构筑好工事对准德军阵地。

  陆军火箭炮除了机动方式与车载火箭炮不同外,其它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战术和编制却完全不同。

  车载火箭炮的确像埃尔温理解的那样,适合针对敌方目标实施大批量轰炸,他们更多的是以团为单位作战,营级及以下作战情况不常见。

  而陆军火箭炮常常需要对付分散的步兵炮、机枪火力点,有时还要轰炸小单位突袭的步兵。

  因此,他们常常以连为单位作战,3到4门一组对付一个目标。

  它同样是“以数量弥补精度不足”,只是划分了更有针对性的小目标以提高轰炸效率。

  那一刻,埃尔温就意识到这一仗要败了。

  夏尔这款新装备已从火炮方面压制住了德军最倚仗的炮兵,还有那奇形怪状可能是用来越壕的“钢架坦克”。

  埃尔温以为自己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夏尔做的准备更多。

  

  埃尔温甚至觉得这不公平,同样是做准备,为什么夏尔的准备就能在自己之上从头到尾都压着自己打?

  但想了想,埃尔温却服气了。

  埃尔温的准备全是看得见且很传统,比如炮兵封锁公路,比如防坦克壕。

  它们全是老一套的战术,如果说有什么新意,就只有防坦克壕能算一些。

  然而,夏尔的准备却是满满的创意且极具针对性:新型火箭炮用来解除封锁,钢架坦克用来越过防坦克壕。

  他处处算在埃尔温前头,又怎么能不压埃尔温一头?

  战局的确像埃尔温预想的那样发展。

  在埃尔温无奈的目光中,法军“钢架坦克”开始减速,它们缓缓驶到防坦克壕前,在“嘎啦嘎啦”的机械声中探出钢架。

  钢架越伸越长,不久就越过防坦克壕,接着支撑点往下一放,一座拱形钢架桥就在防坦克壕上架好了。

  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就架起了一座桥,而且是能让坦克通过的钢桥。

  同样的事,在防坦克壕前不断发生,法军接二连三的架起了十几座钢架桥。

  守在战壕中的德军士兵亲眼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他们马上明白自己无法挡住夏尔的部队,一个个吓得脸色大变,就连枪声都少了许多。

  有些士兵回头冲埃尔温大声询问:“我们该怎么阻止它们,中校?”

  埃尔温无言以对,他能怎么阻止?

  能做的似乎只有步枪和刺刀了!

  ……

  那是夏尔专为装甲部队研发的苏式MTY装甲架桥车。

  之所以选择这款架桥车,是因为它简单、可靠、易操作,几乎没有科技含量,可以短时间实现批量生产。

  (苏式装备大多有这样的特性,缺点是性能数据会差一些)

  (上图为苏式MTY装甲架桥车)

  (上图为MTY架桥车的工作方式,它采用平推对接连桥方式架桥,比现代剪式折叠架桥方式简单许多,缺点是桥体只有18米,但对付一战时期的防坦克壕已足够)

  坦克“嘎啦嘎啦”的驶上钢架桥顺利通过防坦克壕,法军士兵一队队跟在坦克后逼近德军防线。

  而埃尔温,只能无力的看着这一幕发生。

第541章 战斗好像结束了

  第二道防坦克壕的压力会大些,因为德军步兵可以精准射击,同时还有迫击炮炮弹不断砸向进攻的法军。

  然而,这些对武装到牙齿的第一装甲师而言只是毛毛雨,跟在后方的“圣沙蒙”和迫炮手随即对德军实施压制。

  75炮射速快、精度高,很快就将德军机枪火力一个个打哑,德军战壕被炸得像刮起一道飓风,士兵们一个个惨叫着被冲击波狠狠的抛进战壕,又被掀起的泥土埋在其中。

  迫炮手训练有素,他们一个个都是夏尔用海量的炮弹喂出来的,战时几乎不用测量,仅仅看一眼目标就能凭感觉调好迫炮角度,几发过去炮弹就精准砸进德军掩体,将躲藏其后的德军火力一一摧毁。

  (注:迫炮很多时候可以凭感觉,二战时鬼子的掷弹筒射手就能凭感觉一打一个准,他们经常用掷弹筒压制国军机枪。这时期的迫炮射程短,与掷弹筒没多大区别。)

  法军乘着这机会持续推进。

  第二批架桥车在坦克和步兵的火力掩护下越过第一道防坦克壕。

  它们速度不快,或许只有十几公里,但稳扎稳打缓缓向前,几百米距离不过几分钟就到了。

  然后,它们再次探出钢架桥,按部就班的将桥架在防坦克壕上……

  德军士兵几乎崩溃了,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坦克不断朝他们逼近却毫无办法,许多人想撤退,却被前线指挥官费恩上校死死压住:

  “挡住他们!我们的战壕是加宽的,他们的坦克无法轻易通过!”

  “他们是装甲部队,不擅长近战肉搏,上刺刀!”

  “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

  德军士兵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

  他们安慰自己,费恩上校说的有道理,“夏尔A1”的确无法通过加宽的步兵战壕,除非法军有更多架桥车。

  而且,法军在近战素质上比不过德军,一直都是这样。

  所以德军还有胜利的希望,甚至有可能发起反攻!

  然而,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法军已在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发起了冲锋。

  先是一排手榴弹将德军炸得七荤八素,接着一声绵长而尖锐的哨音,法军士兵就高喊着冲向德军战壕。

  战局出人意料的一边倒,德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这甚至不是近战肉搏战的拼人,因为它没有刺刀的碰撞,没有纠缠在一起的扭打,更没有抓石头扣眼睛的肉搏,而是法军对德军单方面的屠杀。

  冲锋枪手往战壕边沿一站,手握冲锋枪一边挥着扇形一边疯狂输出,“哒哒哒”一片枪响后,还没从手榴弹爆炸中反应过来的德军就成片倒在血泊中。

  弹鼓供弹的PPD冲锋枪弹容量有71发,能瞬间将十几名德军杀死好几遍。

  霰弹枪手更多的是直接跳进战壕,他们利用枪身短的优势对身边的敌人打出一发发镖弹。

首节 上一节 315/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