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84节

  “此女虽然生来是完璧贞洁之身,但初生的她并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这就是本性的无善无恶。”

  顾宪成又答道:“你把此女打得昏迷不醒,她现在并没有任何意识,也不知道自己是好是坏,但是并不影响她初生时身体的完璧贞洁。

  与此同理,人性本善乃是客观存在之天理,并不因为人的自我认知而变。

  孟子曰,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就是人性本善!”

  几个回合下来,顾宪成似乎逐渐占了上风。

  “你这是诡辩!”林泰来忍不住吐槽说。

  顾宪成冷冷的说:“出来混,讲得出道理就讲,讲不出道理就认输。”

  林泰来深深吸了一口气,绞尽脑汁的重新组织语言说:

  “你认为人的本性全都是本善,就好比女子天生都是完璧贞洁,那么各人之间的本性又有什么区别?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近字。

  孔子之所以说性相近而不说性相同,就是因为孔子认为,人与人在本性上并非完全一致,存在着差异。

  所以你所主张的人性本善,与孔圣人之道相违!”

  顾宪成:“.”

  林泰来咄咄逼人的问道:“伱说孟子,而我搬出孔子,请问阁下如何应对?亚圣和圣人谁大谁小?”

  “你这是诡辩!”顾宪成怒道。

  林泰来冷冷的说:“出来混,讲得出道理就讲,讲不出道理就认输。”

  到了这个份上,输不起的顾宪成不可能留出余力了,火力全开的说:

  “孟子虽窥见人性之根本所在,但却仅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以及孩童之爱亲敬长证之。

  所以孟子在表述方式上并没有彰显出性本善之源,只是以情验性,进行表面论证。

  而性善本原在天道,岂能完全拘泥于孔孟乎?”

  林泰来继续反驳说:“既然你说天道,可天道本是无声无味、无形无状、不可明言的,故不可用经验层面的“善”来规定和表述。

  如果你说性体源自天道,所以也该是不为善、恶所限的,是无善无恶的。”

  顾宪成又诘问道:“既然心学以‘无’言性,为何还要强调加上‘善’和‘恶’?

  所以心学还是认为‘无’比‘有’更高级,以‘无’这个本性来包括‘有’,故而善、恶皆出自本性。

  这种思潮模糊了善恶之别,等同抹杀了善!如果这不是异端,还有什么是异端?”

  林泰来叹道:“不以凡人所认知的善为善,而以无善为善;不以去恶为究竟,而以无恶证本来,然后可言诚正实功,而收治平至效。”

  顾宪成厉声道:“坏天下教法,自阳明无善无恶之言始!

  古之圣贤,秉持世教,全靠对性善的信仰常在。故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惟有此性善信仰不可殄灭,所以无论世道多坏,但总能挽回。移风易俗,反薄还淳,皆因人性本善。

  心学以无善无恶,把性善信仰抹杀,如果这种思潮流传,必将有大害于世道!”

  听着顾宪成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林大官人感觉自己肚子里的货快掏空了。

  再这样长篇大论的辩论下去,自己肯定很快就要词穷了。

  毕竟顾宪成是最专业的,而自己上辈子只是因为专业关联的缘故,稍有涉猎。

  面对这种局面,总要想个办法林泰来忽然说:“顾先生怎么把你们清流党派的纲领说了出来?”

  顾宪成:“???”

  这么隐蔽的关联,你林泰来是怎么看出来的?

  林泰来又继续说:“世上德行不足之人,问题在于有恶而闭藏;而道德用力之人,问题在于有善而执着。

  德行不足之人,喜欢藏恶而伪善,还往往与执善之人同行。

  而那些执善之人,都是当世所谓的贤人君子,他们不知本自无善,却妄作善见。

  遇事遇人,眼中不揉沙子,动辄敌我之分,非我同类,尽斥为恶人。

  这种人诚意而意实不能诚,谓正心而心实不能正。

  宋代象山先生云:恶能害心,善亦能害心。

  对了,按照你们善恶观,如果皇帝不批你们的奏疏,算是哪类?”

  赶紧上纲上线,往政治上扯!林大官人亮出了在学术辩论上的压箱底绝技!

  顾宪成不好正面答话,大喝道:“现在争论的是学术,不要牵连到其他方面!”

  林大官人摇头晃脑的说:“所以顾先生你竭力维护性善论,难道就是为了塑造你们清流的正义性和道德优越感?

  但你们清流这样很不好,看历代党争之祸,虽善人不免加入争斗;而新法有害民之事,即君子亦难尽辞其责。

  最终祸国家、殃生民,不可胜痛,难道是因为那些人本性缺少善心?

  总而言之,执善之人也很可怕!”

  顾宪成站了起来,强调道:“我方才说过,学术之争,不涉及其它,既然你执意不听,今日就到此为止!”

  很明显,林泰来的言论实在太尖刻了,颇有一针见血的效果,顾宪成有点不敢继续了。

  而且如果传扬了出去,会严重打击清流势力的形象,所以不能让林泰来再说下去了!

  林大官人松了口气,一直就等着你叫停啊!不然真没词说了!

  然后他举着双手挥舞,兴高采烈的对两旁席位上的人大声说:

  “诸君做个见证,今天顾先生在学术上辩不过我,竟然还急眼了!

  我与顾先生先后三次辨经,第一次在无锡县学,我没输;第二次在南京国子监,他没赢;第三次就是今天,他先急眼并主动叫停了!”

第416章 被嫌弃的林某人

  听了林泰来对三场辨经的总结,有个年轻人愤怒的站了起来,失态的叫道:“你为何要缠着顾先生阴魂不散!”

  顾宪成也很想问这个问题,但又不方便亲自问,怕别人说他怂了。

  林泰来就像是一个学术刺客似的,从无锡到南京,从南京到京师,只要有机会就偷袭一下。

  如果是为了刷学术声望,天下学者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找自己?

  对这个质问,林大官人理所当然的答道:“因为只有找顾先生辨经,才不会被世人怀疑是作假啊。”

  顾宪成:“.”

  这话实在太有道理了,无法反驳。

  以林泰来和清流势力的仇怨,确实不会有人怀疑顾宪成会帮林泰来学术作假,况且顾宪成本身人设很正直。

  其实不用林泰来刻意总结三次辨经结果,此时四座都很震惊!

  席间众人大都对林大官人有刻板印象,觉得这就是一个莽夫,或者加一个前缀,就是有心机的莽夫,但是和学术不沾边。

  学术辩论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不像诗词那样可以投机取巧。

  顾宪成敢在京师定期讲学,并且成为学术明星,那也是真有几把刷子的。

  却不料林泰来临时闯进来,居然能与顾宪成在学术领域大战数十回合,若非亲眼目睹,谁敢相信?

  就好像西门庆闯进了才子佳人小说位面,勇夺两榜进士似的。

  看了一圈周围的表情,林大官人就知道,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不紧不慢的对着众人做了个罗圈揖,然后振了振衣袖,从容迈步,潇洒的跨过还躺在地上的美人,出门离开了会场。

  左右护法张家兄弟已经打进来,在堂外阶下等候了。

  林大官人表情淡定,但却飞快的比划了一个手势,此地不宜久留,快走快走!

  忽然不知什么缘故,屋里有人喊了声:“林生慢着!”

  林泰来假装没听见呼唤,二话不说的拔腿就往外跑,所有手下人纷纷跟上。

  一直到了外面路口,林大官人才放下心来。

  “今天当真凶险,再多说一会儿,就撑不下去了!”林泰来心有余悸道。

  以业余挑战专业,确实比预想的难度更大。

  前两次找顾宪成辨经,没有固定预设题目,自己寻找一个新奇观点进行偷袭就行,一击得手便结束,不用比拼内功。

  而这次则是有一个固定的预设题目,在这个前提下,比拼的就是内功了,幸亏自己仗着五百年积累招式取巧,勉强拖到了顾宪成叫停。

  其实刚才林大官人已经色厉内荏了,如果顾宪成拼着两败俱伤,不顾惜羽毛也要继续下去,林大官人就该崩盘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林大官人心理素质更胜一筹,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就算林大官人在学术上被顾宪成打得溃不成军,他也没什么可丢人的。

  相反,顾宪成则有各种“输不起”的包袱,在心理博弈中选择了主动叫停。

  平复了心情后,林大官人对左护法张文吩咐道:“先回居所,我将今日辨经过程默写下来!

  然后你拿到书坊去,连带前两次辨经内容一起,迅速刻版印书!”

  江南尤其苏州城,也是当今的出版中心,做书商的很多,在京城就有苏州人开书坊。

  先前林泰来早就联系了一家苏州同乡的书坊,进行刻版印书的准备。

  他想着,把自己与顾宪成三次辨经的内容自费印成书,然后在士子里面免费发行。

  在名利场这个游戏中,不能总是打打杀杀,如果不缺钱,那么氪金的玩法也要捡起来。

  就是这时代书本的价格真不低,张文算了算说:“如果印一千本送出去,没二百两下不来。”

  林大官人冷哼道:“可以拿出二百两,但至少印两千本!如果书坊不肯,那书坊东家就别想安生回苏州养老了!”

  “二百两也有点多了。”张文还想再节省点。

  上京之前,林泰来没想那么多,加上社团产业一直持续高投入,占用资金很多,所以他就只带了一千两巨款,但现在明显不够用了。

  想到这里,林大官人叹口气,又对右护法张武吩咐说:“你跑个腿,去宁远伯府找李都督借吧。先借一千两出来。”

  等回到住处,林泰来把今天学术辩论的内容默写下来。

  左护法张文问道:“上次书坊管事还问过,这本书起个什么名字?”

  林大官人略加思索后答道:“书名就定为《武状元三难顾大儒》!”

  在考前的任务列表里,刷学术声望这一项,大部分环节算是完成了,暂时不用管了。

  此后就按部就班,通过请客吃喝娱乐的方式,在考生中继续刷名气和口碑。

  下一波被请的就是山东省士子,说起来林大官人和山东缘分匪浅,甚至比隔壁浙江省还要亲近几分。

  首先林泰来本身就是山东女婿,尤其还是山东籍户部尚书的妹夫,让山东士子看林大官人更亲切。

  同时林大官人又顶着戚继光枪法传人的称号,算是山东武学弟子。

  还有就是,林大官人乃是当今最有名的《金瓶梅》研究专家,《金瓶梅》和山东的关系在理论上又是最密切的,山东士子都想和林大官人聊聊这本大作。

  和山东士子聚完,就到了万历十六年年末的最后七八天,林大官人就暂停了宴请各省士子。

首节 上一节 384/5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