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114节

  如果以后这些官员都换了人,林大官人伱就未必能这么方便了!”

  林泰来用力拍了下韩司吏,“言之有理!连我这个搞文学的人,都被说得动心了!老韩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真像韩司吏说的这么简单,不要白不要啊。

  虽然民间崇拜的秀才生员是文科的,但武生员也是功名,一样具有免役等政治特权,这都是林泰来目前最急需的。

  另外,按照正常科举程序,负责学政的提学官明年才会来苏州考选秀才。

  所以林大官人今年文场上最多也就是考过府试,成为俗称的童生,并没有机会去考秀才。

  但如果今年能轻松搞定武秀才,真是不搞白不搞。

  韩司吏也明白林泰来想什么,又详细介绍说:“武举时间一般比文举晚一两个月。

  比如这次四月底府试完了后,五月份就是武举的时间了。

  武举没有文举那么多门道,也没有文举严苛。

  县、府、按三级考验一个多月,就能把武秀才选拔出来了。

  又比如今年下半年,八月份是南直隶乡试,但九月份就是南直隶武科乡试。

  如果林大官人上半年成为武秀才,下半年还能去南直隶参加武科乡试,运气好成为武举人也为未可知。”

  “妙哇!”林泰来再次忍不住拍了韩司吏一巴掌!

  大明后期科举真的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尤其是在江南这种地方尤为残酷。

  连文征明这种家族,祖孙三代加起来几十次乡试败北!

  即便林大官人身为穿越者,也没有绝对把握成为科举赢家,所以武举道路也不失为一种“备胎”。

  关键是官府、民间对武举都不重视,流程都很仓促草率,这又是心急的林大官人所喜欢的。

  文场上,运气再好也好等到明年,才能试着去考秀才。

  而考武举,运气好了没准今年就能一口气混成武举人了。

  当然,考武举也不意味着放弃了文场,大明又没规定不能文武兼修

  比如历史上的晚明重臣熊廷弼,就是武生员出身,然后又切换到文场来了。

  林大官人越想越觉得有搞头,再次重重拍了拍韩司吏,下决心说:

  “等这次府试结束后,我立刻就去县衙报名武举,争取拿下武生员功名!”

  韩司吏终于经受不起林泰来的连续三次大力金刚掌了,轰然倒地。

  因为孙怜怜家距离试院比较近,为了缩短明日赶考路程,减少变数,林大官人当晚住在了这里。

  次日凌晨,林大官人从粉纱帐里爬出来,提着考篮就往外跑。

  去试院路上,还路过了张家文起堂门口。

  却见张幼于难得没有戴面具,站在大门外,对过路的林泰来打气说:

  “为了癫狂二人组的荣誉,请林君一定要奋勇向前啊!

  还有,如果你过了这次府试,就只差一步道试,便能有幸成为苏州第一名士张幼于的弟子了!”

  当初林泰来为了混进求志园参加雅集,曾经答应过张凤翼,如果能考中秀才,就拜张幼于为师学经。

  想起这个承诺,林泰来忽然有点心痛。

  就算明年真考中了秀才,只怕日子也不好过啊。

  晚上还有!

第145章 破题大师(上)

  在整个科举层级里,府试并不算高。府试的考试程序和县试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

  因为府县同城的缘故,苏州府府试和吴县县试的考场都是一样的,只是主考官由知县变成了知府。

  再次坐在这处考场里,十二岁的冯梦龙感觉,自己已经是一名老考生了。

  比起上次县试时的紧张,这次小冯梦龙的心情已经放松了许多。

  尤其再次分配到了“丙二十九”这个吉利的座位号,更是让他感到了安心。

  上次他就是在这个位置上,考过了县试。

  直到又凭空出现了巨大的阴影,把他笼罩了起来。

  小冯梦龙抬头向旁边看去,只见那个叫林泰来的男人对着他笑了笑,并惊喜的说:“这么巧,你我座位号与上次一样啊。”

  像县试府试这种低等级考试,出的考题都不会偏怪,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不是截搭题。

  这次府试出的题目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考试开始后,林泰来从旁边小冯梦龙那里借鉴完了原文默写,然后就动手写文章了。

  县试府试不考策论,写的文章就是俗称的八股文。

  八股文算是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文章体裁,全文结构被细分成了若干部分。

  而且内容上必须要以圣人口气立言,义理不能超出程、朱注解的范围。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要求,条条框框极多,不是精研八股文的人根本不了解。

  就拿最为重要的开头破题来说,别看破题部分在万历之前只有三四句,万历之后更是只有短短两句,但规矩一样非常复杂。

  破题两句语带上文叫连上,语侵下文叫犯下;题目义理没有破全叫做漏题,如果将题目字眼全部写出,不能浑融,叫做骂题。

  破题还不能出现所谓圣人、贤人以及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名字,也不能出现鸟兽草木以及器物的名字,全部要用代称。

  破题两句,上一句不能用“也、焉、而已”等虚字,到下一句才能用,否则就是文气不通。

  上面这些错误,如果犯了一条,试卷就要被判不合格。

  仅仅两句话的破题,就有这么多规矩,整篇八股文的条框规矩又可想而知。

  所以不是聪明人真写不好八股文,像王阳明、唐寅、唐顺之、张居正这些聪明人都是八股文高手。

  但脑电波对不上的聪明人也写不好八股文,这样的人写文章肆意汪洋、文不加点,受不了条条框框约束。

  比如文征明和归有光这俩卧龙凤雏,每每考八股文就以扑街收场。

  针对《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个题目,林泰来提笔刷刷写道:“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这两句算是文章开头破题,奠定了整篇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然后继续写八股文的第二部分承题:“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一直到在草稿上将整篇文章完成,大约七百来个字。

  林泰来又誊抄了一遍后,就起身交卷了。

  府试也不糊名,交卷直接交给主考官也就是知府朱文科手里。

  林泰来不是最早交卷的,在他前面还有二十多个人交卷。

  按照考场规定,不是交完卷就能出考场的,要满了五十人后才开门放这一批出去。

  所以先交卷的人就只能站在边上,等着凑够一批人数。

  很多主考官和考生问答的经典段子,都是在这个场景下发生的。

  林大官人一直认为自己府试就是走个形式,所以莫得感情的交了卷子后,就要转身去边上人群里等候放人。

  但主考官朱知府却开口问道:“你就是林泰来?”

  林泰来答道:“在下正是!”

  在今天考场上,确实是朱知府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位新近名声响亮的治下刁民。

  被主考官喊住,林泰来就不能走了,只好站在考案前等着继续问话。

  朱知府低头扫了几眼林泰来的文章,随口问道:“这是你写的?”

  林泰来反问道:“自然是在下所写,府台评价如何?”

  朱知府暗含讽刺道:“这篇好与不好,对伱有意义么?”

  他就不信,凭你林泰来的大本事,还能提前搞不到考题?

  有了考题后,找个枪手提前写好一篇文章还不简单?

  林泰来听出了朱知府的意思,顿时就悲愤的感到六月飞霜,这都是什么比天高、比海深的冤情!

  他确实作弊了,借鉴了一下隔壁座位的原文默写,但应试文章真是自己写的啊!

  这个世界上为何以貌取人的人如此多,难道他林泰来就不能写出文章吗?

  另外交卷的二十多人听到知府的话,也窃窃私语的议论起来。

  忽然就有个年轻士子仿佛受到了知府的鼓励,站了出来,高声道:“在下东山王禹声,欲向林案首讨教文章!”

  听到这个名字后,周围的议论声又大了几分,就连林泰来也多看了此人几眼。

  太湖东山王氏,吴县四大家族之一,以半儒半商出名。

  换句话说就是有钱有势,还不是一般的有钱有势。

  比如当今天下有八大商帮,最出名的就是徽商。

  此外还有浙江的龙游商帮、江西的江右商帮、西部的山陕商帮等等,而代表苏州的商帮就是洞庭商帮。

  这个洞庭不是洞庭湖,而是太湖里的东洞庭山、西洞庭山,简称东山西山,而东山王家就是洞庭商帮的领袖之一。

  一百年前,东山王氏出过一个险些连中三元的大学士阁老王鏊,此人在苏州文坛的地位也极高。

  大明初期,苏州被太祖皇帝打压的士气萎靡不振。

  后来苏州士林文艺复兴,就是状元吴宽和王鏊领袖的。

  其实当年领导苏州文艺复兴的有三代大佬,吴宽和王鏊只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是现在苏州人不愿提起的徐有贞。

  在当今苏州城里,王鏊遗留有三个园子,其中包括一个占地高达八十亩的怡老园。

  而且西城墙边上的南北主干道、林泰来去县衙必经的学士街,就是因王鏊而命名,由此可见王鏊在苏州文坛的地位。

  而站在林泰来面前的这位王禹声,就是王鏊的曾孙。

  本来旁人还在奇怪,谁敢出来向林泰来挑战,简直不要命了。

  但如果是东山王家的人,那就没问题了。

  朱知府便笑道:“莫非王生对县试案首不服气?”

  王禹声也对朱知府行礼道:“县案首乃一县之脸面也,在下也是吴县之人,焉能不爱惜自己脸面?

  脸面上抹了污垢,想擦拭掉也是人之常情,还望府台谅解。”

  林泰来狐疑的看了看朱知府和王禹声,大声的开口道:

  “府台在上!这位王朋友莫不是你找来的托儿?

  府台刚质疑过,王朋友就主动跳了出来,感觉很有默契,像是一唱一和。

  如果府台想将在下从府试刷掉,直接除名就是,又何必勾结东山王家,遮遮掩掩多此一举!”

首节 上一节 114/5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