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第72节

  “将军,宛城都是新兵,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啊,要不放弃宛城退守许都吧。”

  “将军,听闻关羽有汉将水神助阵,神威岂是人力能及啊。”

  “将军,你快拿个主意啊!”

  “.”

  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显然这群宛城的文武官吏早已被吓破了胆。

  于禁、曹仁、满宠,是曹操麾下的重将;胡修、傅方都是地方大官;庞德又是军中猛将。

  然而这些人都败了,都被关羽给击败了!

  这如天神下凡般的战绩,谁听了不惊惧?

  然而。

  不论文武官吏如何惊呼吵闹,徐晃始终都是一副古波不惊的沉稳模样,仿佛泰山崩于前脸色都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良久。

  随着惊呼吵闹声的渐渐变小,徐晃那如洪钟般的声音才堪堪响起:“都说完了吗?”

  “若是说完了,就去处理军政诸务,朝廷给你们的俸禄不是让你们在这里大呼小叫的。”

  众人纷纷错愕。

  我们在这里慌得一批,伱让我们回去处理军政诸务?

  都火烧眉毛了,谁还有心思去处理公务啊!

  “将军!”

  “讲。”

  “敢问将军如何退敌?”

  “敌人来了吗?”

  “关羽已在郾城大量驻兵!”

  “那就是没来。”

  “可郾城到宛城不到两百余里,关羽若要奇袭宛城,三日内就能抵达。”

  “兵来将挡,来了再说。”

  简明扼要的回答,直接将问话的宛城从事给答懵了。

  来了再说?

  这是什么狗屁对策!

  惊呼吵闹声再次想起,然后徐晃却是直接闭上了双眼,当着众人的面闭目养神。

  不多时。

  一阵如雷般的呼噜声自徐晃的鼻息间响起,很快就盖过了众人的惊呼吵闹。

  众人无奈,只能各自退去。

  待得众人都离开,呼噜声也随之消失。

  徐晃的虎目猛地睁开:“真是一群蠢货,若关羽真的破了樊城,又岂会在郾城驻兵。”

  “兵贵神速!等尔等知道樊城已破,关羽的兵早就已经抵达宛城城下了,岂容尔等在这里妄自猜疑。”

  “这必定是关羽的虚张声势之计,欲引我去郾城,我又岂会中计?”

  想到关羽,徐晃的眼神中又多了几分无奈。

  昔日关羽在曹营时,因为跟徐晃都是河东人,又都是降将,故而彼此间交情不错。

  又因徐晃年长,关羽更是以“大兄”称呼徐晃。

  如今旧人故交成了敌人,徐晃这心中是很难受的。

  良久。

  徐晃起身,看向郾城的方向长叹:“我受魏王大恩,又岂能因为私事而废国家公义。”

  “云长,你我的兄弟之情,看来也到尽头了。”

第107章 许都变局,潘濬献计诱孙权(求追)

  徐晃虽然稳如泰山,然而许都的曹丕却是内心烦忧。

  曹操远征,曹丕原本是以魏王世子的身份驻守邺城。

  又因西曹掾魏讽的劝谏,曹丕遂留相国钟繇留守邺城,亲提虎卫军坐镇许都。

  “于禁蠢贼,竟敢背叛父王!”

  最初听闻于禁投降的消息,曹丕原本是不信的。

  毕竟于禁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二十余年,忠义如一,这才受曹操信任授予假节钺的权柄。

  自家父王的眼睛有多毒,曹丕是深有体会的,能让曹操看走眼的人不多!

  然而。

  随着舆论的发酵,曹丕纵然不愿意相信也得接受“于禁投降”的现实。

  而紧随而来的荆州刺史胡修投降、南乡太守傅方投降、曹仁战死、满宠战死等等半真半假的消息。

  以及梁、郏、陆浑的义民纷纷响应,让曹丕更是忧虑。

  “我就不该听魏讽那厮的劝谏来许都!”曹丕忽然后悔了。

  若在邺城,那怕这天塌下来了也有曹操顶着;可如今来了许都,就不得不先替曹操顶着了。

  劝曹丕来许都,是魏讽故意为之。

  原本魏讽是在邺城等待机会,想趁着曹操远征在邺城搞事。

  直到宋忠的弟子潘濬来到邺城,魏讽这才改变了原有的计划,不仅劝曹丕去许都,还向曹丕举荐了潘濬。

  有宋忠等荆州名仕作保,又有魏讽的引荐。

  曹丕虽然对潘濬没有多少信任,但依旧以潘濬为文学留在身边听用。

  一面考察潘濬的才学,一面考察潘濬的忠心。

  在用人上,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奸诈的,明面上会“唯才是举,礼贤下士”,暗地里“宁我负人,人勿负我。”

  扫了一眼身侧沉思的潘濬,曹丕眯眼问道:“潘文学是荆州人,又曾是荆州治中,想必对关羽多有了解。”

  “潘文学以为,这外界的流言,是否可信?”

  在询问的时候,曹丕也在暗中观察潘濬的表情反应,借此来判断潘濬是否是来作内应的。

  潘濬的表情很自然,沉吟片刻道:“世子,我以为,这外界的流言有真有假。”

  “于禁、胡修、傅方等人投降,或许是真;但樊城失守的消息未必是真。”

  “樊城若破,关羽应该首拿襄阳,而非进兵许都;故意虚张声势,反而暴露了关羽的心虚。”

  “我以为,定然是关羽拿不下樊城又侥幸胜了于禁,想趁机夸大战果来引起许都公卿士民的恐慌。”

  “倘若许都有人对世子心怀不轨,就会如梁、郏、陆浑等叛民一般响应关羽。”

  “许都若乱,魏王就无法再抽身兼顾樊城,关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强攻樊城。”

  “世子切莫中了关羽的诡计!”

  曹丕微凛,看向潘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惊讶:“听魏讽说,潘文学在荆州跟关羽不和?”

  潘濬点头:“确有此事,但那只是公务上的不和;私下里我对关羽的才能亦是钦佩的。”

  曹丕不吝赞赏:“公私分明,潘文学的器量倒是高雅。”

  潘濬不卑不亢:“昔日我为荆州治中,自然会因为荆州的公务而跟关羽据理力争,故而外界皆以为我跟关羽不和。”

  “如今我遭小人陷害,往邺城依附恩师,又幸得世子赏识,自然会为了国家的公务而向世子据理而言。”

  曹丕嗤道:“刘备任人唯亲,又岂能比得上父王唯才是举。”

  “潘文学放心,待父王归来,我必向父王举荐潘文学,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有才的人受了委屈!”

  潘濬虽然心中鄙夷,但表面却是极为恭敬:“能得世子举荐,是我的荣幸。”

  曹丕语气貌似诚恳:“潘文学既然能识破关羽的诡计,可有解樊城之危的良策?”

  潘濬暗喜,正色而道:“昔日苏秦合纵六国、佩戴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而秦相张仪却仅以游说之术,就破了六国合纵之约;并非游说之术强于合纵之约,而在于六国虽有盟约却是各怀鬼胎。”

  “如今魏王势强如强秦,而刘备和孙权势弱如六国,故而有刘备和孙权结盟共抗魏王。”

  “昔日吕蒙暗夺三郡,刘备怒而提兵公安,刘备和孙权本欲在荆州决出胜负,却因魏王伐汉中而再次盟约。”

  “然而,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不愿意承认这次盟约,彼此都认为这次盟约吃了亏。”

  “故而,关羽北伐襄樊时,依旧留了重兵在南郡提防吕蒙;而吕蒙表面结好关羽,却又在陆口集结重兵,对荆州虎视觊觎。”

  “由此可见,刘备和孙权的结盟,只是外强中干,危如累卵。”

  “如今关羽大胜得志,我料孙权心中必定不会乐意。”

  “世子若能遣人游说孙权,陈述利害,再向孙权许以江南之地,孙权必会再起异心。”

  “孙权若起异心,必会抽调淮南防线的兵力,而世子也可趁机调淮南诸将阻拦关羽。”

  “如此施计,世子不仅能解樊城之危,又能破孙刘联盟。”

  “魏王若知晓世子立此大功,必然大悦!”

  曹丕猛然起身,向潘濬躬身一礼:“潘文学洞机明决,真乃不世大才!此计若能成功,潘文学就是首功。”

  潘濬谦逊一礼:“末下不敢居功,皆是世子明断。”

  曹丕笑而赞道:“以潘文学的才能,即便是苏秦张仪在世也不过如此。如此大才,刘备却不能用,又如何能与父王争胜?”

  潘濬见曹丕面有喜色,又道:“孙权麾下也有多谋智士,必然也能看穿我的计谋。”

  “孙权此人,在合肥屡屡受挫,即便知晓利害,也未必敢去偷袭荆州,故而世子还需给孙权创造战机。”

  曹丕眯眼微思:“潘文学的意思,是给关羽施压,让其不得不抽调南郡驻兵?”

  潘濬点头:“我听闻宛城徐晃,是当世名将,世子不如给徐晃增兵,让其进讨关羽以解樊城之危。”

  “关羽出兵日久,而襄樊又连日暴雨,我料关羽师老兵疲,必不会是徐晃对手。”

第108章 魏王世子曹丕,宛城督军(求追)

  曹丕面有迟疑:“我虽然是王世子,但徐晃是父王的节将,未必会听我的号令;更何况我要坐镇许都,岂能擅离?”

  潘濬又道:“世子若亲往宛城督战,徐晃又岂敢不从?”

  “世子若担心许都会生乱,不如留下亲信委以权柄。”

首节 上一节 72/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