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第138节

  “大王如今尚未北伐诛贼,却要先称皇帝,我认为大王此举欠妥。”

  刘备没有回答费诗,只是将目光看向诸葛乔。

  诸葛乔会意起身:“此言差矣!高祖昔日不称王,是因为高祖当时无资格称王。”

  “昔日项羽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楚王,号楚怀王,高祖与英布、蒲将军、吕、陈婴等将参与了拥立。”

  “楚怀王虽然与诸将约定,先定关中者为王;但高祖破关中擒子婴时,并未得楚怀王诏令,又如何敢擅自称王?”

  “今日却不同。”

  “曹丕效仿王莽旧事,逼迫孝愍皇帝禅位,以魏代汉;大王虽然是汉中王,可这身后无主,还如何北伐?”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王若是不能效仿光武帝称帝,又如何能凝聚士民之心,讨伐曹魏?”

  “别忘了,曹丕的帝位,乃是孝愍皇帝禅让的,从法理上,曹丕的帝位是名正言顺的。”

  “而大王如今只是孝愍皇帝的臣子!”

  “难道我等,要让大王以孝愍皇帝的臣子身份去讨伐曹魏的皇帝吗?”

  费诗顿时语噎。

  刘巴见费诗不能反驳,遂起身道:“话虽如此,可如今中原有很多人都在延颈盼望大王。大王若是称帝,会被天下人认为胸怀不广。”

  “我以为,可以暂缓称帝,等北方士民来投后,若北方士民都认为大王可以称帝,届时再称帝才最稳妥。”

  “唯有如此,这天下士民才会拥戴大王。”

  刘巴在为刘协发丧前曾与诸葛乔有过争辩,虽然被诸葛乔驳斥后默认了为刘协发丧,但刘巴内心并不赞同。

  如今见诸葛瑾代表孙权来劝进,诸葛乔又强烈支持,刘巴顿时明白了刘备的想法。

  明白归明白,刘巴并不认同刘备现在适合称帝。

  作为荆益名仕,刘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费诗表态的时候,大家都在观望;可刘巴一表态,宴中文武就开始低语了。

  未等诸葛乔反驳,当即就有一人起身附和刘巴:“大王,我听闻天子未死,如今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大王若在这个时候称帝,岂不是让天下士人误以为大王有谋逆之心?”

  “我以为,应当采纳刘尚书的提议,暂缓称帝,等北方士民来投后,再决定是否要称帝。”

  “倘若北方士民来投时,又持有天子的密诏让大王奉诏讨贼,而大王又先称帝,岂不是让北方士民寒心?”

  话音一落,刘备脸色剧变,那双虎目已经有了杀意。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备的主簿雍茂!

  刘巴亦是脸色骤变,不由暗骂“蠢贼坏我大事!”

  刘巴是名仕,又是尚书令,不论是身份地位名望,都是有资格劝刘备暂缓称帝的。

  可雍茂是谁?

  区区一主簿,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小佐吏。

  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不私底下去劝刘备,反而在这种公然场合大言不惭的支持刘巴,更是当众说出刘协未死。

  这行为,就是无脑蹭热度,借附和刘巴来炒作自我,博取名声。

  杨仪见状,顿觉机会来了,起身怒斥:“雍茂,你大胆!你怎能玷污孝愍皇帝的声誉!”

  雍茂自觉攀上了刘巴这棵大树,也不虚杨仪,冷言反驳:“杨尚书,你这话何意?最近北方来的士人也不少,都说天子未死,我怎就玷污天子的声誉了?”

  杨仪目眦欲裂:“好你个雍茂!岂不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今国门丢失,社稷被曹丕窃取,孝愍皇帝难道还会苟且偷安吗?”

  “曹丕贼子,逼迫天孝愍皇帝禅位,让孝愍皇帝蒙受屈辱,以孝愍皇帝的刚烈,必会自刎谢罪。”

  “如今的山阳公,只是曹丕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找了一个替身;你不明真相,却妄言孝愍皇帝心安理得的当了曹魏的山阳公,难道不是在玷污孝愍皇帝的声誉吗?”

  “你一个小小的主簿,却为曹丕辩解,我现在怀疑你跟曹丕有勾结!”

  雍茂气得须发皆张,指着杨仪骂道:“杨仪,你怎敢污蔑我?我久随大王,一向兢兢业业。你以前就是曹操麾下,你如今想陷大王于不义,妄言天子自刎谢罪,必然也是跟曹丕有勾结!”

  杨仪冷笑:“我那是仰慕大王仁义,这才弃暗投明!可你不仅不支持大王,反而替曹丕说话,还污蔑我跟曹丕有勾结!身为大王的主簿,你该当何罪?”

  诸葛乔见杨仪直接套用了当初反驳刘巴的话,将雍茂驳斥得哑口无言,也不由高看了几分。

  这杨仪钻营的水平,够绝啊!

  今日这话一出,刘备为了拉拢人心,必然要重用杨仪。

第161章 刘备称帝绥四海,孙权称王领三州(

  求追)

  “够了!”

  刘备的脸色变得阴沉。

  费诗和刘巴会直言反对,那是因为费诗和刘巴本就这样的个性。

  以两人的身份地位名望功劳,也有资格反对。

  刘备即便心中不高兴,也得忍让三分。

  可雍茂算什么?

  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小佐吏,竟然也敢如此的肆无忌惮。

  是我平日里太仁慈,让尔等都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今日是招待吴侯使者的日子,不谈国事。”

  “再有人敢宴前失仪,妄议国事,重罪论处!”

  刘备喝止了杨仪和雍茂的争吵,也断了众人劝谏的心思。

  任谁都看得出来,刘备现在很恼怒。

  宴席不欢而散。

  待得宴席终了,刘备留下了诸葛乔和杨仪。

  杨仪见这情形,心中顿时有了猜测,遂上前道:“大王可是在烦恼众人反对称帝续汉?”

  刘备阴沉着脸:“威公可有良计?”

  杨仪看了一眼诸葛乔,见诸葛乔并未开口,心中更喜,进言道:“常言道,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昔日商鞅变法,秦国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秦孝公却始终如一的支持商鞅,这才有秦国的六世鼎盛。”

  “如今天下大势,汉亡魏立,若无汉天子再续炎汉,最多三年,曹魏就会变成天下正统。”

  “愚者不识大势,只知道因循守旧,岂不闻世事变化无常,若不能因时变通,如何能定这天下大势?”

  刘备脸色舒缓:“威公言之有理,奈何众人反对。人心不齐,我又如何能称帝续汉?”

  杨仪暗暗冷笑,道:“费诗和刘巴皆是荆益名仕,虽然不能明断大势,但二人是在诚心为大王设想。”

  “若是惩处二人,难免会让荆益士民误以为大王在阻塞言路。”

  “可雍茂身为大王府中一主簿,不知为大王分忧,反而枉顾大势只想哗众取宠博得虚名,着实可恶。”

  “若不严惩雍茂,这蜀中必然还会有宵小生事。我以为可严惩雍茂,以警众人!”

  刘备迟疑:“若是因为雍茂劝谏就严惩雍茂,也会让众人误会。”

  杨仪笑道:“要对付雍茂这等小人,想找个由头又有何难?我愿为大王分忧。”

  刘备沉吟片刻,默认了杨仪的提议,叮嘱道:“不要牵连了无辜。”

  杨仪大喜,领命而去。

  待杨仪离开,诸葛乔委婉劝道:“大王,杨仪为人狭隘,若是让他身居高位,不是什么好事。”

  刘备摇头:“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杨仪有才,又敢于承担恶名,若我只用不赏,今后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力?”

  诸葛乔暗叹。

  杨仪在政治方面的嗅觉很灵敏,即便诸葛乔知道杨仪不可大用,暂时也是无法去动杨仪的。

  见诸葛乔面有异色,刘备提点道:“伯松年龄尚幼,对政务治理的理解还不够深,人尽其才,不能只凭喜好。”

  “等你再磨砺几年,自然就能明白我的用意了。这也是为何,我每每出征在外,都会留军师在后方的原因。”

  武人大抵个性直率,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文人这心眼儿都脏,汲汲营营没有下限。

  诸葛乔虽然不精通此道,但也理解刘备难处。

  是人就有私心,跟着刘备打拼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钱权名利上的好处。

  若是拿不到好处,又有几人会尽心尽力?

  只谈理想不谈好处,那就跟资本家画大饼剥削打工人没什么区别。

  “孝直何时才能返回成都?”刘备又问。

  诸葛乔仔细揣摩了时间,道:“若是途中没有耽误,法太守三日内是能抵达成都的。”

  刘备心有欢喜:“孝直去越嶲,也近一年的时间了;不仅极大的缓解越嶲的汉夷矛盾,又迁徙了万余户夷人入蜀郡。”

  “我有意许以钱帛屋田厚利,从这万余户中挑选五千善战敢战的夷人青壮成军。”

  “伯松以为,是否可行?”

  刘备是很喜欢用义从的。

  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多指归顺于汉朝廷的羌胡等部落中的丁壮。

  昔日在公孙瓒麾下的时候,刘备就招募了千余胡人义从骑兵。

  有这千余义从骑兵在手,刘备才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昔日陶谦就是看中了这点。

  定西川后,刘备又以蜀西的羌胡青壮组建了白毦兵。

  刘备深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善战者必是趋利者。

  相对于蜀中的汉人青壮会为义而战,刚归附的义从更愿意为利而战。

  义从并未受到大汉多少恩义,让他们为义而战未免强人所难。

  反之,只要给足了利,这群刚刚依附的义从,就会珍惜难得的利而奋勇杀敌。

  诸葛乔自然是赞同:“大王英明!”

  刘备又道:“虽说执行南中策的是孝直,但提出南中策的是伯松。”

  “伯松虽然在荆州参与了军务,但一直都是以主簿的身份行事。”

  “这次军师为北伐主帅,伯松若也只是以军中文吏的身份行事,难以有太大的成长。”

  “故而我有意让伯松来统领这五千人。”

  诸葛乔呼吸一紧:“大王真要让我来统领?”

  这等于是将未来的无当飞军直接交给了诸葛乔!

  那可是“所当无前,号为飞军”的无当飞军啊!

首节 上一节 138/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