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扶南国一直身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直到这一刻,黎跋多才意识到大宁的恐怖如斯。
虽说大宁一再向他们这些藩属国申明林邑国的犯上不敬和咎由自取,但是林邑国的灭亡还是本能让其他藩属国物伤其类,并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担忧。
尽管他们都相信林邑国对大宁大不敬的事实,但是大家同为藩属国,还是觉得林邑国罪不至死,小惩大诫即可,大宁灭亡林邑国太过蛮横和霸道,绝非天朝上国以德服人之道。
更何况,大宁一灭掉林邑国,便立即在林邑国故地恢复前朝的九真郡和日南郡,怎么看都是蓄谋已久。
而且,大宁皇帝已经给他们南洋诸国下旨,正式重建前朝的安南大都护府,由他的儿子交州大都督、齐王萧玠兼领安南大都护一职,怎么看都是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南洋诸国的信号。
因此,扶南国君臣上下自然而然心生危机感,总觉得宁朝在北方虎视眈眈,时时欲吞并他们扶南国而后快。
但好在大宁灭了林邑国之后再无动静,连替大宁镇抚南洋诸国的新任安南大都护齐王萧玠也是无所作为,扶南国上下才算是稍微松一口气,却也不敢放松对大宁的戒备之心。
此刻,扶南国国王黎跋多就站在王宫的最高处,俯瞰着眼前的金边新都。
金边位于扶南国境内几条河流交汇处,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经过几代扶南国王的努力,如今已经是颇具规模,不比当年的吴哥城差多少了。
黎跋多心情异常沉重,如今林邑国虽灭,北方的真腊国也消停了许多,但宁朝如一片挥之不散的阴影萦绕在他心头。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王宫侍卫来报,国相竺哲耶求见。
黎跋多没有回过身,只是微微颔首,侍卫会意,随即将国相竺哲耶领了过来。
“老臣竺哲耶参见国主。”
竺哲耶拜倒在地,恭恭敬敬向黎跋多行了一个大礼。
黎跋多终于回过身,笑着扶起了竺哲耶:“国相不必如此多礼。”
竺哲耶是三朝老臣,对自己也是忠心耿耿,黎跋多对他还是十分尊敬的。
竺哲耶面色似乎有些着急,刚一起身,便迫不及待道:“老臣来见国主,是磅逊城发生了一件奇事,因而特意来告知国主。”
黎跋多有些疑惑道:“磅逊城发生了什么事?”
“港口出现了几十艘宁国的船只……”
竺哲耶话未说完,黎跋多只感觉眼前一黑,险些站不稳。
想不到可恶的宁国人真的来攻打扶南国了。
竺哲耶慌忙扶住黎跋多,解释道:“国主莫慌,只是宁国的商船罢了。”
黎跋多这才松了一口,又想到自己刚刚的失态,心中也是一阵恼怒,面色瞬间阴沉下来,冷哼一声,绷着脸道:“这么多宁国商船来我们扶南国作甚。”
竺哲耶笑道:“老臣已经派人了解过了,他们是运来了丝绸、茶叶、布匹、瓷器和铁器这些中原商品,想用来交换我们扶南国的木材、香料、象牙、犀角和沉香这些特产。”
黎跋多心中还是不喜:“宁国的东西又贵又不实用,对于我们扶南国并无多少好处,这不是明摆着将我们扶南国百姓积攒的财富拱手送给宁国商人吗?不行,我要下令阻止他们。”
“国主三思,万万不可呀。”竺哲耶慌忙劝谏道,“宁国自诩天朝上国,兵多将广,连林邑国都不能抵挡,我们若是阻止两国商贸往来,岂不是落宁国口实,一旦惹恼了宁国皇帝,恐怕林邑国就是我们扶南国的下场呀。”
黎跋多闻言不由一阵泄气,但还是愤愤道:“那我们就什么也不做,任由这些宁国商人这么赚走我们扶南国的财富?”
竺哲耶却突然哈哈一笑:“国主不必担心,在来王宫禀报的路上,我已经想到了一条妙计,不止可以阻止我们扶南国的财富外流,还能反过来狠狠赚宁国人一笔。”
黎跋多闻言不由大喜,兴奋道:“我就知道国相足智多谋,必有妙计,快说来与我听听。”
竺哲耶神秘一笑,道:“国主,虽说老臣不明白为何宁国商人会突然如此大张旗鼓前来收购我扶南国的这些特产,但老臣猜想因为我们扶南国常年征战,百姓大多困苦,这些东西在我们扶南国卖价并不贵,因此宁国商人觉得有利可图,自然前来我们扶南国大肆购买,运回他们宁国售卖牟取暴利。”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宁国商人要购买的东西价格统统涨上去,宁国商人自觉无利可图,自然就会退去,对宁国那边也算有个交代,他们也找不到借口为难我们扶南国和国主。”
“国相此计甚妙!” 黎跋多抚掌大笑,但随即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语气有些迟疑,“若宁国商人还是继续照买不误呢?”
竺哲耶哈哈大笑:“那就更好了,我们扶南国反过来可以狠狠赚这些宁国商人一笔,国主不是准备要打真腊人吗,这下打仗的钱粮不就有着落了吗?”
黎跋多闻言也是哈哈大笑:“有国相在,真乃扶南国和我之大幸也!”
第170章 举国狂欢
陆飞现在已经不想再当海商王了,他只想回家。
因为一夜之间,他要收购的每一样东西都价格飞涨,已经与中原的卖价相差无几,毫无利润可言。
他的账房先生告诉他,若是按照新的卖价大量收购扶南国的特产,算上其他人工之类的支出,他这一趟至少要亏损十几万两银子。
没有一个正常的商人会做亏本的买卖,陆飞也不例外,他特意派人在磅逊城中到处打探了一下,才知道是扶南国国君亲自下的旨意,认为扶南国的物产都是上等之物,不应该贱价售卖,因而特意一一制定了规定价格,若是扶南国商人敢以低于规定价格出售,则会被官府问罪重罚。扶南国的商人也不敢抗命,只能遵循国君的意思将商品价格统统上调到规定价格。
陆飞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只是扶南国的商人见利忘义趁势涨价还有周旋的余地,但现在是扶南国国君亲自下发的旨意,意味着价格暴涨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事了。
毫无疑问,若是他还继续大量收购扶南国的特产,这一趟扶南国之行不仅没什么赚头,反而会倒贴不少银子。
但若是现在就扬帆起航,离开扶南国,返回中原,他又不好跟齐王交代。
想到齐王跟他承诺过,不管他们以什么价格收购回这些南阳特产,陶家都会加价照单全收,陆飞最终还是一咬牙,决定还是留在扶南国,按照新的价格继续大量收购扶南国的特产,反正最终不管亏损多少都由陶家兜底,他怕什么呢?
前几日他还在嫉妒陶家,攀上了齐王这根高枝,什么赚钱的好事齐王都会交给陶家,现在他才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陶家在负债前行,敢情陶家之所以能搭上齐王,是因为他们一直默默在替齐王扛下那么多亏损呀。
仅仅是扶南一国,陶家就要赔上不下十几万两银子,若是再加上其他南洋国家,最终合计下来陶家至少要亏损上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陶家,若是换成其他任何一家,根本承担不起如此大的损失。
陆飞不知道的是,随着他决定继续留在扶南国大量收购特产,扶南国上下的百姓几乎全都疯狂了。
要知道,木材、香料、象牙、犀角和沉香这些东西在中原是稀罕之物,但是在扶南国虽不至于说是随处可见,但是要搞到这些东西也绝非什么难事。
现在这些扶南国特产价格暴涨,但是来自中原的商人还是愿意继续收购,意味着任何一个扶南国的百姓,只要稍微有门路搞到其中任何一种,卖给宁国商人,他们便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钱财,是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种好几年都挣不到的数额。
如此一来,扶南国不少百姓再也无心耕织,纷纷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到处去搜罗宁国商人需要的特产来换钱。
而恰在此时,整个扶南国不知何时起流传一种说法,说宁国灭掉了盛产稻米的林邑国,发现了占城有一种良种水稻,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产量颇高,宁国打算大量往林邑国迁徙汉人深耕细种,以汉人先进的耕种技术,稻米必然年年丰收,如此一来,稻米将变得一文不值。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整个扶南国百姓的不安,因为扶南国绝大多数百姓都是以耕种水稻为生,虽说大多数也是自产自销,但也会拿吃不完的稻米去换一些生活用品,若是稻米当真变得不值钱,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粮价已经一路下跌,那些贵族、地主和商人也开始在大量抛售手中的粮食,又造成粮价的进一步下跌,反而继续加重了扶南国百姓的不安。
一边是搜罗特产获利颇丰,一边是继续耕种担惊受怕,扶南国的百姓没有一个人再坐得住,家里有地的没有人愿意再继续种植不值钱的水稻,而是改种肉豆蔻等香料,而没有地的百姓则全家出动,到处去搜罗宁国商人需要的特产。
整个扶南国再无人愿意继续在地里辛苦刨食,不少百姓反而通过搜罗特产卖给宁国商人赚到了不少钱财,过上了好日子,又带动了更多的百姓疯狂投入这场赚大钱的盛宴中。
扶南国已经没有一个百姓愿意继续种地了,种地哪有卖特产来钱快,反正将来粮食也变得一文不值,他们手头有了钱,到时候花钱从其他国家买来就是了。毕竟南洋这个地方,气候炎热,土地肥沃,河流密布,雨水充足,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了。
当陆飞率领船队满载满载着一船船的南洋特产即将离开磅逊港时,大量的扶南国百姓亲自跑到码头依依不舍送行,并迫切想打听这些宁国的商船几时会再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商船都是来给他们扶南国百姓送钱的财神爷。
陆飞的回答没有让他们失望,他按照萧玠事先的吩咐,大声告诉这些扶南国百姓,只要船队回到宁国卸下船上的货物,他们便会立即返航,继续回扶南国收购他们的特产。
扶南国百姓瞬间一个个都放心了下来,这些宁国商船还会继续回来就好,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好日子还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好日子的他们可不愿意继续去过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
金边,王宫。
一听到宁国船队离开磅逊港的消息,国相竺哲耶立即匆匆进宫向国君黎跋多禀报此事。
“启奏国主,宁国商人的商船已经离开磅逊返回宁国了。”
“好呀,他们可终于走了。”得知这一消息的黎跋多也是大为开心。
他依从国相竺哲耶之言,将宁国商人想要收购的扶南国特产统统涨价,但是却没想到宁国商人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还是照单全收。
虽说不明白这些宁国商人为什么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但是黎跋多也没有客气,从中也狠狠大赚了一笔,国库因此充实了不少。
现在听说这些宁国商人走了,他心中一颗石头总算是终于落了地,毕竟此事太不符合常理,这些宁国商人一天不离开扶南国,他总担心国库中的银子会有什么变故。
“国相,如今国库充实,我们也是时候讨伐真腊人了,让他们知道背叛我们扶南国的下场!”
手中有钱,黎跋多也变得踌躇满志,多了几分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
竺哲耶连连点头称是,他也认为如今扶南国钱粮充足,是时候彻底消灭北方的真腊人了。
(祝各位读者大大新的一年大展鸿兔)
第171章 番禺新港
番禺新港刚动工不久,萧玠就立即上报朝廷,请求皇帝萧稷批准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衙门番禺市舶司和一个全新的官职市舶使,从九品,是大宁官僚体系中最低一等的官吏,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番禺新港的对外贸易,并征收关税。
萧稷倒没有什么反对之意,毕竟他有言在先只要萧玠不要搞得太过火,他可以最大限度允许萧玠在交州境内随便折腾,只是新设一个小小的九品官,他自然不会拒绝。
只是倒是有些文官知道了此事看不惯,认为交州蛮荒穷困之地,齐王身为大都督理应推行圣贤之道,劝课农商,奖励耕种,而不是大建什么番禺新港,这不仅是浪费民脂民膏,还有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既定国策背道而驰。
好在这些言论并未对影响到萧稷,毕竟他在心里还是想知道,自己儿子究竟能将交州治理成什么样子,到底适不适合继承大宁的江山。
虽说经过长时间夜以继日的赶工,番禺新港已经落成,但是却鲜有船只停靠,市舶司和市舶使每日都是无所事事,只是点卯度日。
而萧玠和陶家投入大量钱财和人力建好大批作坊和工场也是因为原材料不足,除了少数几个,大多数都是处于停工状态,大量招来的工人和伙计一天天无事可做,好在工钱还是正常每月发放,因此倒没什么人闹事。
但不少交州的官员私下倒是颇有微词,认为萧玠浪费大量民力和财力,劳民伤财建了番禺新港和这么多工场作坊,最终却毫无用处,简直就是在胡闹!
而且前些日子还大肆宴请商人,据说还私下允诺会想办法上奏朝廷,请求朝廷提高商人地位,这不是舍本逐末,重商轻农吗?
甚至不少人笃定认为,就是陶家尤其是陶家小姐在怂恿和误导齐王,一再将齐王引入歧途。
一旦将来齐王将交州治理得一团糟,皇上大不了责骂自己儿子几声,再将他调离交州,齐王倒是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但是留下来的烂摊子还不是他们这些交州地方官来面对来收拾?
陶晗自己也听到一些对她和陶家不利的言论,其实连她自己也觉得萧玠太过激进,曾经劝过他放缓一下步伐,但萧玠却只是一笑了之,只是要陶晗再给他一些时日拭目以待,反而令陶晗更加忧心忡忡。
其实并非是萧玠不想解释,只是他真不知道该如何向陶晗解释如此复杂的后世经济学知识。
他毕竟是一个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他非常清楚为什么历朝历代统治阶层都会重农抑商,很多人都以为是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其实不然。
就连古之圣贤都从来没有歧视过商贾,对士农工商都是一视同仁,只不过是后世的儒生,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硬生生制定出了重农轻商的思想。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并非天生歧视商人,只不过是因为商业的兴起会严重阻碍到农业生产,会影响到国计民生罢了。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是人口众多而著称,人口多也意味着需要消耗的粮食多,但粮食产量不高,意味着只能投入大量的人口到农业生产,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但经商与种地相比,利润无疑高得多,若是不抑制商业发展,会有大量的农民弃农从商,从而导致生产的粮食锐减,最终带来的恶果就是天下大乱。
而现在萧玠借故挑衅派兵灭了林邑国,获得了优质的良种占城稻,已经开始在交州大力推广,下一步他还会在系统商城中兑换土豆、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加上土法化肥的推广,粮食产量必然连年翻番。
而粮食产量的极大提高,意味着只需要更少的人力和土地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意味着不需要打压商业和手工业也可以养活天下人,可以极大解放生产力,如果再顺势推广工商业,进一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华夏大地一定会更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无论将来是否还是大宁的天下,华夏大地都将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早步入资本主义,继续遥遥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即使他是个穿越者,又拥有系统,也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创举。
他能做的,就是推动和加快这一进程,剩下的一切只能靠充满智慧的华夏后人一步步实现了。
萧玠和陶晗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还在大都督府交谈之际,番禺新港的市舶司上上下下已经快忙疯了。
交州市舶司一设立,番禺城中不少百姓都打破脑袋想进入这个新衙门,就是看中这份工作清闲,每天点个卯再巡查一下空荡荡的码头就再无其他事可做,要多悠闲有多悠闲,每个月的薪俸却还是照发不误,如何叫他们为之心动。
但是今日不懂是什么情况,一向空荡荡的港口浩浩荡荡停靠了几十艘商船,一问之下才知道,都是从扶南国返程的商船。
市舶司的职责就是管理港口贸易和征收关税,既然码头停靠了这么多商船,市舶使杨盛也就亲自带人前来处理市舶司成立以来的第一单业务。
杨盛三十出头,原本是陶家的一个管事,被陶家推荐给了萧玠,萧玠见他精明能干,也就任命他为番禺市舶司的第一任市舶使。
杨盛商而优则仕,自然格外感激萧玠的知遇之恩,心中也憋了一股气想要大展拳脚好好大干一场,可谁知道番禺新港每日空荡荡,连个船影都看不到,他也是有心无力呀。
但今日既然破天荒一下子难得停靠了这么多商船,杨盛自然是兴奋难耐,亲自带人过来清点货物,当场征收关税。
出于重农抑商的原因,按照大宁的税制,农业税是二十税一,而商税则重一些,是十税一,而入关课税也是参照寻常商税也是十税一。
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商船,杨盛心中也十分期待,这一趟下来自己能为朝廷征收到多少银两。
第172章 端倪初现
正所谓好奇是人的天性,番禺城的百姓和商户似乎也是听到了什么风声,纷纷蜂拥聚集到港口,一个个都伸长脖子往前看,都想知道这些南洋回来的商船都拉来了什么稀罕物。
眼看市舶司的差役已经搬来几把大秤,一个个站在码头摩拳擦掌候命,连市舶使杨大人也支好一张桌子,备好笔墨纸砚,看样子要亲自下场当个临时书吏。
一切准备就绪,杨盛一声令下,陆飞不敢怠慢,赶紧招呼自家伙计们将船上的货物卸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