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成反派皇子,专灭位面之子 第74节

  黎利听出了萧稷的言外之意,哀嚎一声道:“陛下——”

  萧稷没有理会黎利,继续沉声道:“所谓林邑国,不过就是前朝的九真郡和日南郡,既然你们如此心向中原,那林邑国也不必再存在了。”

  “朕即日下旨昭告天下,除林邑国国号,复置前朝的九真郡和日南郡,归附交州治下,林邑国旧贵族及官员,一律迁居番禺。”

  “至于林邑国国君范隆,大逆不道,其罪当诛,不必押赴京城受审,直接就地处斩,首级传阅其他藩属国,再有对大宁如此大不敬者,也是如此下场。”

  黎利眼前一黑,当场彻底昏死过去。

  萧稷手一挥,很快有两名侍卫进殿拖了出去。

  百官默默看着黎利被拖下去的身影,心中百味杂陈。

  皇上对林邑国的处置不可谓不重,但无人敢提出异议,谁叫林邑国作死在先,还一作就是几百年,活该身死国灭。

  只是有些人心中却不由发毛,尤其是那些上书弹劾了齐王萧玠还收受了黎利贿赂的官员,若是皇上要追究此事,恐怕自己是凶多吉少呀。

第160章 体面辞官

  虽说林邑国已经为自己的狂妄无知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但萧稷似乎还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样子。

  “林邑不过一介蕞尔小国,却胆敢以南朝自居,僭称皇帝,诸位卿家皆是朝廷栋梁之材,竟无一人发现他们的狼子野心吗?若非齐王出兵讨伐不臣,恐怕朕还一直被蒙在鼓里,沦为笑柄。”

  “臣等无能,还望陛下治罪。”

  殿中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下,齐声向萧稷告罪。

  虽说他们心中都明白,此事与自己扯不上半点关系,毕竟林邑国天高皇帝远,人家关起门来自己称帝,远在洛阳的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但是能跻身勤政殿的官员即使不是天下间最聪明的人,也是最一等一的人精,他们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天子龙颜震怒之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只要跪下乖乖认罪就好了,千万不要想着去辩解。

  萧稷看着殿中跪倒一片的满朝文武,沉声道:“朕思来想去,大宁藩属国何其多也,但难保不会再出现如林邑国这般,表面上归顺大宁,对大宁俯首称臣,但暗地里关起门来称孤道寡的国家,因此,朕决定效仿前朝旧事,设立安南大都护府,抚慰南洋诸藩,辑宁外寇。”

  殿中群臣顿时哗然,一个个面面相觑,交头接耳,不少人心思一下子活络起来。

  数百年前的秦朝国力强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四方异族摄于大秦威势,纷纷自请依附,为了加强对新得疆土的统治,也为了对这些归附的异族人进行有效管理,秦朝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

  如今出了林邑国这档子事,皇上要重置安南大都护府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大臣们更加关心的是,这个首任安南大都护会花落谁家。

  既然大都护要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必然要手握重兵,想来权势也不会在凉幽交三大都督之下,若是能够落在自己或者族人身上,对于家族地位的提升可是大有裨益。

  萧稷目光扫视了一遍殿中百官,似乎一下子看穿了不少人的心思,嘴角不经意间划过一丝冷笑:“既然是齐王发现了林邑国不轨之心,率兵为朝廷讨伐不臣,足以证明其有抚慰和震慑南洋诸藩的能力,依朕看,就先由齐王暂代安南大都护一职吧,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不管心中赞不赞成萧稷对萧玠的任命,大臣们还是只能齐声应和,而且按照目前的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比坐镇南方的齐王萧玠更适合的人选了。

  虽说齐王萧玠以交州大都督的身份兼领安南大都护,可能会有些权势过重,尾大不掉的嫌疑,但是人家可是陛下的亲儿子,你敢跟陛下提这一茬,不怕陛下治你一个挑拨天家父子感情之罪?

  只是不少原本对这个安南大都护之位还抱有期待的大臣,心中自然难免有些失落。

  比如说尚书令李荣,自己弟弟李芮也算是为国战死,但是皇上却没有让李家的人继任,反而任命了自己的儿子萧玠接任交州大都督一职,李荣心中若说没有别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朝廷要重建安南大都护府,李荣满心以为皇上会拿大都护一职来补偿李家,最终却没想到居然还是由齐王萧玠兼任,李荣心中自然是说不出的失落。

  只不过即便是如此,李荣面色还是如常,似乎内心毫无波动。

  “尚书令李卿家何在?”

  但想不到萧稷却意外点了李荣的名字,只是神情有些捉摸不定。

  “臣在!”

  李荣慌忙出列,拜倒在地。

  萧稷淡淡一笑:“交州的麒麟卫送来了一些东西,涉及到你们陇西李氏,朕想让李卿家过目一下。”

  听到麒麟卫三个字,李荣心中不由一咯噔,隐隐约约有一丝不祥的预感。

  他前些日子派了自己的族弟李茂奔赴交州以粮食对付萧玠,李茂原本还时不时派人进京给自己传递消息,似乎事情进展并不顺利,连他们李家安插的重要棋子司仓陈嗣也被萧玠借暴乱越人之手当众除掉了,这令李荣意识到,萧玠并不好对付。

  但就在李荣还在犹豫要不要及时收手的时候,远在交州的李茂却一下子断了消息,至今音信全无,李荣自然更加心神不宁,总感觉要有不好的事要发生。

  不多时,内侍监连奕端着一个装着薄薄几张纸的托盘走到李荣面前,笑道:“李尚书令,请过目吧。”

  李荣深吸一口,强装镇定,拿起托盘上的纸张,定睛一看,瞬间面色惨白,双手也不住在颤抖……

  殿中众臣一时都有些疑惑,纸上到底写了什么东西,为何一向从容淡定的李荣会吓成如此模样。

  “臣治家不严,有负圣恩,愿辞去尚书令一职,望陛下恩准!”

  李荣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痛苦合上双目,向高坐在龙椅之上的萧稷重重一叩首,当朝提出辞呈。

  百官瞬间再度一片哗然,都很好奇纸张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就可以逼得李荣主动辞去尚书令一职。

  要知道陇西李氏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他们有如此地位,离不开他们家族累世出任朝中高官,使得他们李家长盛不衰。但如今身为交州大都督的李芮战死在交趾,李荣又主动辞去尚书令一职,李家在朝中只剩下一个出任鸿胪少卿的李堪,算不得位高权重,若李家失去了高官这重身份,恐怕避免不了日渐没落。

  如此种种李荣又何尝不知呢?但是他知道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汤衡在被杀之前写信给萧玠揭发是李茂主使他在交州囤积藏匿粮食,哄抬粮价,制造动乱,从而陷害萧玠,虽说李茂在麒麟卫的严刑拷问下,一口咬定此事是自己一人指使,与陇西李氏无关,但李荣知道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调查,毕竟李茂一介白身,跟远在交州的萧玠能有多大仇多大怨,不可能会如此费尽心思对付萧玠的,若是任由皇上和麒麟卫追查下去,迟早会查到自己和李家身上的。

  因此,李荣只能选择主动辞去尚书令一职,希望皇上能够到此为止,给自己和李家一个体面。

  李荣的请辞似乎也在萧稷的意料之中,看来李荣这么多年的尚书令没有白当,还知道自己是什么意思。

  他并不是一个暴君,相反,他待人宽容,不会随意去责罚任何一个臣子,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底线,就是决不允许臣子弄权,更不允许臣子借助手中的权势损害朝廷的利益。

  而李家授意交州的粮商操纵粮食制造骚乱来对付自己的儿子,已经严重冒犯了他的底线,这是他坚决不能容忍的。

  只是李家累世高官,李荣又担任尚书令多年,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可小觑,萧稷虽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惩治李荣,却也不希望牵连太广,引起朝堂震荡。

  而如今李荣主动提出辞去尚书令一职,正中萧稷下怀,他也决定顺水推舟,点到为止,不再进一步追究。

  “李卿家任职尚书令多年,一向兢兢业业,并无过错,辞官之事,休要在朝堂上再提!”

  李荣嘴角不由流露出一丝苦笑,他明白萧稷的意思,这不是在挽留他,只是告诉他不要在朝堂上提出来,免得让萧稷为难,要他自己下朝后主动上表再请辞。

  想想也是,他毕竟是多年老臣,公然在朝堂上提出辞官,皇上是留也不是,准也不是,不是让皇上为难吗?

第161章 父子离心

  下朝不到一个时辰,李荣的辞呈就递交到了萧稷的御桌前,再次请求辞去尚书令一职,乞骸骨回乡养老,萧稷再三派人劝说,但眼见李荣心意已决,最终不得已只能无奈批准了李荣的辞官,准他致仕回乡。

  同时,萧稷下旨任命尚书左仆射韦哲接任李荣的尚书令一职。

  但对于出缺的尚书左仆射一职,萧稷出乎意料任命了国子监祭酒苏弘。

  虽说国子监祭酒是三品,尚书左仆射是二品,看似提升不大,但说难听点,国子监祭酒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老学究,与尚书左仆射完全没有可比性。

  大宁以左为尊,尚书左仆射自然就是尚书省仅次于尚书令的二号人物,而尚书省执掌六部,左仆射分管吏部、礼部和户部,可谓是位高权重。

  苏弘身为大宁文坛领袖,清流之首,如今出任尚书左仆射的高官,他的门生自然大受鼓舞,认为这是他们清流的一次崛起。

  但是更多的官员却看出了另外一层意思,苏家可是齐王萧玠的妻族,而如今陛下突然重用家主苏弘,很难不让人往深处想。

  况且,现在宫中还传来消息,皇上已经听说了有大臣收受林邑国使臣黎利的贿赂借机弹劾齐王萧玠,要麒麟卫指挥使张初彻查此事,已经有不少官员纷纷因为此事下狱免官,而空缺出来的官职,似乎多由清流官员接任……

  不少人已经在暗中揣测,莫非陛下这是要为齐王萧玠入主东宫铺路吗?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如今苏家和齐王萧玠春风得意,风头正盛,要问谁最落寞,自然就是陇西李氏,还有他们支持的韩王萧珣了。

  如今陇西李氏失势,放眼朝堂,已经再无韩王的支持者。

  但正因如此,自然也有另外的眼睛盯上了无所依仗的八皇子萧珣。

  王府。

  连续将自己关在书房多日的王崇终于唤来了管家,命他备车,他要去一趟尚善坊。

  虽说王崇只说了一句尚善坊,但是管家跟随王崇多年,自然心领神会,老爷是要去拜访尚善坊的太原王氏家主、光禄卿王政。

  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一脉相承,同气连枝,因此一向互相扶持,只是琅琊王氏一脉在朝堂上权势更大,因此太原王氏一向以琅琊王氏马首是瞻。

  因此管家有些奇怪,平日里都是王光禄卿主动上门拜访老爷,为何今日老爷反而要主动去拜见王光禄卿。

  ……

  长宁宫,御书房。

  萧稷正伏在御桌上奋笔疾书,待墨迹一干,立即装入一个信函中封好,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番禺,亲手交给齐王萧玠。

  连奕一反常态没有站得离御桌有些远,他伺候萧稷多年,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看得出萧稷似乎并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信中的内容,他自然识趣站得远远的。

  但他猜测信中应该不是什么好话,他太了解萧稷了,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儿,林邑国欺君罔上,齐王出兵讨伐没有错,但是他错在不该不请示皇上和朝廷就擅自出兵,若他不是陛下最宠幸的儿子,恐怕早已经被削职为民,永不叙用了。

  写完书信,萧稷刚想批阅奏折,门外的侍卫高声通报韩王萧珣求见。

  听到萧珣的名字,萧稷面色不由微微一沉。

  他自然知道李家支持的是萧珣,他并不反对此事,毕竟都是他的儿子,只要太子之位一日不定,每一个儿子都是有机会的。

  但是他十分反感这些儿子和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通过残害百姓对付其他兄弟。

  他萧稷虽说也参与过夺嫡之争,但是他手中没有沾染过任何萧家人的血,即使他即位后,兄长萧秧不服起兵造反,他也只是将其贬为庶民,终身软禁,并没有要他性命。

  他相信在李家设计以粮食对付萧玠一事中,萧珣极有可能是知情的,甚至更有可能牵扯其中,但是他都没有阻止,这无疑是让萧稷有些不满的。

  他希望自己儿子夺嫡的方式是向自己这个父皇和向天下臣民显露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打压和陷害其他兄弟上位。

  但是如今萧珣既然主动来求见他,他还是愿意再给萧珣一次机会,希望他主动坦白一切,别再让自己这个父皇心寒了。

  想到此处,萧稷的面色瞬间恢复如常,随即命人宣萧珣觐见。

  萧珣快步走入御书房,纳头便拜,恭敬道:“儿臣参见父皇。”

  萧稷面色平静,语气平淡道:“珣儿,你来见朕,所为何事?”

  萧珣略一迟疑,最终还是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恭声道:“回禀父皇,儿臣今年已经年近十七,也该到了纳妃的时候,儿臣自己也相中了一个姑娘,是来请求父皇赐婚的。”

  听到萧珣是为求赐婚而来,萧稷心中不由涌起一阵失望,但毕竟是父子连心,但听到儿子要纳妃,他这个父皇自然也不好扯开话题,只好笑笑道:“不知珣儿你看中哪一家的姑娘?”

  萧珣抬眼看了一眼自己父皇,不知为何有些小心翼翼道:“是光禄寺卿王政的女儿王畅。”

  萧稷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但他并未动怒,只是语气平静问道:“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要纳王寺卿的女儿为韩王妃?”

  萧珣低下头,不敢看萧稷的眼睛,轻声道:“王家小姐端庄秀丽,儿臣深深爱慕之,还望父皇成全。”

  萧稷依旧没有发作,只是沉吟片刻,笑道:“我听闻崔侍郎有一女年方二八,也是洛阳出了名的美人,不如你纳她为妃如何?”

  崔侍郎就是工部侍郎崔恒,他也是清河崔氏的家主。

  萧稷知道李家一倒,萧珣再无依仗,因此急需迎娶一个家族强大的妻子来支持自己,但是他不希望自己任何一个儿子再跟琅琊王氏扯上关系,虽说王畅是太原王氏之女,但太原王氏唯琅琊王氏马首是瞻,娶她和娶王崇孙女有何区别。

  萧珣头更加低了,但还是坚持道:“父皇,儿臣现在只想娶王家小姐为妻,不想再考虑其他女子了,恳请父皇成全。”

  萧珣明白父皇的意思,但是博陵崔氏跟清河崔氏同出一脉,博陵崔氏已经支持自己的兄长萧瓒了,自己就算娶了清河崔氏之女他们也未必愿意全力支持自己。

  而如今既然太原王氏主动提出这门亲事,自然就是想支持他,虽说他也不明白王家为何会突然放弃自己的兄长萧璜,但是以王家在朝堂的权势和人脉,若是他们支持自己,他还是还有机会入主东宫的,因此无论如何,他都不想放弃这门亲事。

  萧稷默默叹了口气,眼中是无尽的失望,但他也不动怒,只是摆摆手让萧珣退下,要萧珣自己想清楚再做决定,他这个父皇不会过问此事的。

  萧珣一听父皇没有直接反对这门亲事,瞬间兴奋告退而去。

  他不知道的是,他一离开御书房,身后就传来了一声重重的摔击声,似乎是什么东西被重重砸在了地上。

  连奕亲眼看着一方上好的端砚被萧稷摔在地上四分五裂,不由摇头叹了一口气。

  王家这是取死之道呀,为何总想着要去掌控皇上的子嗣!

第162章 自请外放

首节 上一节 74/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