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845节

  现在,大明突然就撤军了,而且撤军前还告知了对马宗氏,大明军走了,军备全都带走了,对马宗氏还专门派了二百人进入了军港,确实一个大明军都没有了,撤的干干净净,这意思十分明确了,大明这个裁判离场了,倭国可以放开手脚了。

  黑田孝高面色凝重的说道:“将军,大明对朝鲜国王的首鼠两端,已经忍无可忍了,因为祖宗成法,不征之国尚在,大明不好直接训诫,才由我们来训诫,将军,这一仗,不能打!”

  “为何?”织田信长看向了黑田孝高疑惑的说道:“大明军都已经撤离邪马台军港了,你告诉我,不能打?”

  航道已经疏通,船帆已经扬帆,号角已经吹响,黑田孝高居然说不能起航。

  “因为大明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路人皆知了,大明想的是灭倭,而不是束缚。”黑田孝高面沉如水的说道:“大明从海上,无法进攻倭国本土,是吸取了当初元世祖的教训,水文让元世祖两次在倭国折戟沉沙,而现在大明要从陆路进攻,朝鲜就是那个脚踏石!”

  “一旦我们进攻,就给了大明进入朝鲜的理由,大明实质性的占领了朝鲜,倭国必亡!”

  黑田孝高直到现在才搞明白了大明的意图,大明解决倭国问题的从一而终的想法,就是灭倭!

  织田信长思索了许久才摇头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你明白的,能顾眼下已经很不容易了,眼下就是想办法把武士消耗掉,不能让他们在倭国吃粮食了,不是在邪马台军港送死,就是到朝鲜吃粮食,没什么两样。”

  “不是吗?蕞尔小国从来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力,嘉靖中,倭寇频繁入寇,就是生死之仇。”

  明白大明的打算又能如何呢?只能在大明的意志下赴死,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缓过劲儿来,这等血仇,不得不报,大明啊,以武立国,建国两百余年,没有一天不是在打仗。

  “将军说的是。”黑田孝高思忖了片刻,露出了一个苦笑,他自诩一个聪明人,认为天下万事,都有一条生路,但看来看去,这就是个看似有很多选择,但事事不由己的死局罢了。

  大明给倭国的路,就只有死路,唯一破局之道,就是打赢朝鲜,在朝鲜打败大明军,在海上打败大明水师,这是不得不赌的国运!

  “大明皇帝其实给了我们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大明最近老是谈到的还田令,把土地分给百姓,地主们不得收租过高,田赋降低为一公二民,可倭国的大名们,哪里肯答应呢…而且这还田令,大明都没蹚明白,倭国就更不可能了。”黑田孝高有点无力。

  大明皇帝是十分宽仁的,不是没有给生路,可是倭国做不到,别说一个织田信长,就是十个,一百个,一万个织田信长能做到吗?也不可能做到。

  “长崎总督府、大阪湾守御千户所,都是什么态度?”织田信长询问着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的态度。

  大明在大阪湾守御千户所驻军,同样在京都有一个衙门叫地检特搜部,守御千户所的军兵一般不会调动,主要是地检特搜部对倭国事进行干涉,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就像是掌握了兵权的太上皇一样,他们的态度很重要。

  “没有态度。”小姓森兰丸俯首说道:“总督和守御将军在装糊涂。”

  大明的读书人是很擅长装糊涂的,一问就是什么事儿,我不清楚,我给你问问,不明确表态,闯出天大的祸来,跟他们没有关系。

  “那就准备进攻吧。”织田信长吐了口浊气,命运的齿轮从这一刻开始转动,他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只知道,再拖下去,就真的没有未来了。

  黑田孝高没说,其实按照大明矛盾说而言,不打朝鲜也行。

  按照大明矛盾说的基本方法论而言,不打朝鲜,倭国自己内部就得内乱,百姓一揆就是内部矛盾充分激化的表现,乱个几十年矛盾在冲突之中,不断地达成共识,最后会有一个冲和的答案,破而后立。

  道理谁都明白,可这破而后立的时间太长了,长到他们这些大名,就是无病无灾都熬不到见到冲和的那一天,倭国大名们更倾向于赌国运,因为眼前的危机更加迫在眉睫。

  国之长策,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

  大明虽然无比的强大,但倭国不是没有一线生机!

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贱儒

  “黑田孝高,你说,这一仗,要打多久?”织田信长看向了西方,喃喃自语的问道,看似是在问黑田孝高,其实也是在问自己。

  黑田孝高思考了很久很久,最终摇头说道:“十年?二十年?不知道,我们能决定战争的开始,无法决定战争的结束。”

  黑田孝高自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从他给织田信长的建议上来看,他的确不笨,他很清楚战争的发动者,无法决定战争的结束,而他服务的织田信长,也值得黑田孝高的聪明,织田信长从头到尾,从生到死,都在坚持他的理想一公二民,甚至得到了大明朝廷的支持。

  但是影响不了倭国的未来。

  黑田孝高读过从大明来的矛盾说,历史的主角从短期去看,属于英雄,但从长期来看,决定历史的从来都是大多数的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没有大明,倭国也不会好起来,除非物理意义上,消灭这些武士和贵族,才能推动那些政令,这些武士、名田主们,就是阻碍新法推行的现实阻力,而现在一场赌国运的大仗,随着时局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发生。

  正如黑田孝高得到的情报,长崎总督府、长崎行都司的文武、军兵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陛下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态度。

  长崎总督府的商船仍然络绎不绝,在开战之前,大明又狠狠的赚了一笔,来自大明的长短兵、火器,非常的畅销,这些火器需要大量的火药,但是倭国没有火药,就连烟花爆竹的黑火药价格都在飞涨。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长崎港就卖出了超过价值两百万银的军备?”徐渭眉头紧蹙的说道:“以军械储备不足为由,停止武器的售卖。”

  长崎总兵李诚立、长崎行都司指挥使马文英、市舶司提举太监王朝、巡按御史罗应和等人彼此交互了一下意见,非常认可徐渭的决策,而市舶司提举一等开拓侯爵孙克毅,负责执行。

  孙克弘把开拓勋爵的爵位留给了孙克毅,这个哥哥一直希望弟弟能回去继承家产,孙克弘始终认为,这一切都该是弟弟的,毕竟在家族最困难的时候,是弟弟扛起了他们家的一切。

  可惜坑蒙拐骗的招数使足了,孙克毅就是不肯回去,连家产都不肯继承,因为孙克毅想灭倭。

  嘉靖三十五年五月,三千五百名海寇,进犯松江府,连舰百余艘,仅三日,连华亭县都岌岌可危,若非海防同知罗拱辰及时带兵赶到,击退了倭寇,松江府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在那段时间,孙家死的就剩下孙克弘两兄弟,后来孙克弘又被徐阶给打断了腿。

  徐家在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寇的时候,毫发无伤,那时候,孙克弘一直坚持认为徐阶通倭,后来朝廷经过了严密的审查,徐阶没有通倭,徐家幸免于难,只是运气好,在华亭而不是在上海。

  “孙提举以为呢?”徐渭询问孙克毅的想法,孙克毅有的时候像疯子,为了灭倭,连火药库都敢点了跟倭寇一起上天那种疯子。

  “我同意。”孙克毅十分郑重的说道:“就现在这个程度,就刚刚好。”

  再卖,大明军干涉的时候,这些军备,恐怕会给大明军带来困扰了。

  现在的力度就刚刚好。

  价值两百万银,不全都是白银,其构成白银大约只有七十万银,而倭女、倭奴、货物等等,价值一百三十万银。

  徐渭开始继续确定方向,将长崎总督府转为备战的状态,减少了商船在长崎港的停靠,将长崎总督府的存银、存粮、军备转运到首里府,防止长崎出现意外,同时整个长崎都司、行都司开始备战、各城掘坑堑固守等等,这些都需要具体的部署。

  倭国的主攻方向的确是朝鲜,但万一进攻不利,突然袭击长崎呢?

  这些事情具体而且极为繁琐,徐渭和诸官们开始了商议,你一言我一语中,近一个时辰的闭门会终于结束。

  “我只担心朝廷。”孙克毅合上了备忘录,将钢笔插在了备忘录上,才叹了口气,看了看左右说道:“就怕朝廷拉不下脸面来,朝鲜一哭,父母之邦之类的高帽子一戴,朝廷就做出进兵的抉择来,到时候,朝廷什么都得不到。”

  “援助是一定要援助的,但是就怕,太仓打空了,国帑打空了,大明军兵为朝鲜战亡,甚至连面子都得不到。”

  “提举的意思是,大明轻易参战,连好名声都留不下吗?”马文英从浙江到长崎来,才六个月的时间,他不是特别明白孙克毅这话的意思。

  怎么大明付出了这么多,难道连个好名声都没有的吗?

  “蛮夷不都这样吗?朝鲜就不是蛮夷了吗?”孙克毅叹了口气说道:“你看吧,到时候朝鲜的读书人一定会说,天兵过江,即入城劫掠,性甚顽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万民避入山谷,遍入村落,搜索民财,强逼村妇,至有杀人者,杀良冒功,有同倭贼。蹂践其境,剽掠淫恣,更倍于倭。”

  “这类的怪话,可不是战后才会说,现在都在朝鲜流传开了。”

  “为了朝鲜抗倭而死的的忠勇英烈们的血,岂不是白流了吗?”

  孙克毅不是污蔑朝鲜士大夫们,在朝鲜国王准备向大明求援的时候,这种风力舆论已经吹起来了。

  大明军把倭国打败了,这些朝鲜的士大夫们,也会把大明军渲染成倭寇模样,甚至更倍于倭,这是必然的事儿,大明轻易驰援,闹到最后,连面子也得不到。

  “啊?”马文英吓了一跳,如果大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好处,甚至还要被骂,那大明图什么呢?

  “为了王室、士大夫、贵族们的统治,他们肯定会这样说啊,说实话,岂不是人人心向大明?”孙克毅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我打算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贱儒,让朝廷精算一下其中得失,不要为了面子,就不管不顾的入朝抗倭。”

  大明是一定要入朝抗倭的,大明是不会允许倭寇上岸的,但什么时候动,这个时机必须要把握好,早了不行,没人感谢,晚了,倭寇势大。

  “我看看。”徐渭拿过了奏疏看了片刻说道:“加我一个。”

  很快,长崎地方官员都在奏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联名上疏,希望朝廷能考虑其中利弊,一定要精算好得失,再进行决策。

  孙克毅这本奏疏,很快就送到了大明,赶在渤海上冻前,奏疏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什么话,什么精算贱儒,胡说,分明是为国分忧!”朱翊钧批评了孙克毅的妄自菲薄,皇帝的态度,十分明确,如果朝鲜王室不肯内附,大明就任由倭患荼毒朝鲜,最起码大明要占一个开疆拓土的好处。

  入朝抗倭肯定要皇帝本人去决策,重大戎事,都需要皇帝去直接下令。

  什么时候入朝?朝鲜王室内迁,大明军就立刻入朝作战。

  若是朝鲜不肯,大明皇帝决不会管什么风力舆论,什么父母之邦的鬼话,朝鲜的士大夫们把张居正收买了,让全大明的读书人一起鼓噪风力舆论,朱翊钧都会等到朝鲜王室内附。

  从不吃亏朱翊钧,怎么可能做赔钱的买卖!

  “不过孙克毅这本奏疏提醒朕了,承平日久,在大明的倭人,可是有不少倭国的探子,下令各地,宁杀错不放过,把这些倭人商贾一体缉拿查问。”朱翊钧下了一道十分残忍的命令,再次破坏营商环境。

  所有在大明的倭国商人,都会被抓。

  大明在倭的商贾,全都是刺探情报的探子,倭国的商人也是如此,挨个砍头肯定有冤枉的,但是隔一个砍一个,有太多漏网之鱼了,索性直接都杀了就是。

  没人会指责大明皇帝暴戾,为倭人说话,无论是谁胡言乱语,都很容易被政敌扣上一个通倭的大帽子,这帽子可不好戴,戴上就要考验九族羁绊了。

  “朝鲜方面还没有什么人来大明吗?”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朝鲜的反应有点慢了,大明皇帝早就知道了,倭人随时都有可能入寇朝鲜,朝鲜国王居然这么能坐得住,到现在都不派人来请援。

  “陛下,臣原先以为朝鲜国王李昖,是骨头硬,后来才发现,朝鲜国王是反应慢。”冯保一脸绷不住的说道:“直到大明通告了朝鲜国王,邪马台军港大明撤军了,李昖才准备派人到大明来问责。”

  “等会儿?问责?他要问责谁?问责朕吗?!”朱翊钧不敢置信的看着冯保,指着自己说道:“他要问责朕?”

  “反正朝鲜使臣出发入明的时候,是这么对内说的。”冯保无奈的说道:“陛下,不怪朝鲜,是大明之前给的太多了。”

  斗米恩,升米仇,大明给的太多了,朝鲜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了。

  朱翊钧拍桌而起,深吸了口气,站起来走到了堪舆图前,指着对马岛对着冯保说道:“所以这朝鲜国王、议政府、兵曹、五卫都总府,从一开始就知道倭寇集结的动向,但是一直坐得住的原因,就是因为邪马台军港在,所以他们才如此有恃无恐,觉得大明这个亲爹,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替他们把一切扛起来?!”

  “是这样的。”冯保俯首说道。

  “气煞朕也!”朱翊钧一甩袖子,大声的说道:“下章礼部,不许接洽朝鲜使者,晾着他们,对了,朝鲜使团衣食住行都自给自足,大明一分银子都不能给他们花!”

  “这是不是有伤大国雅量啊?”冯保低声问道。

  朱翊钧立刻说道:“什么狗屁的大国雅量,朕没有雅量!”

  为了彰显大国雅量,朝鲜使者入明,沿途好吃好喝都是大明国帑出钱,现在,朝廷不给了!自己掏钱吧。

  朱翊钧这头为了倭寇入寇朝鲜,连廷议都开了十几次了,朝鲜方面歌舞升平,甚至不闻不问,就是觉得大明在前面顶着,压根没人当回事!

  冯保的意思是:削了朝鲜使者的供给,那代表着所有番国入明使者,都没了这份待遇,都得自己花银子去购买这个衣食住行了,而且因为使者的特殊性,鸿胪寺就独占了这门生意,到时候,光是入明朝贡的费用,都是一笔极为庞大的费用了。

  “朝鲜方面的使者是谁?”朱翊钧询问着来人。

  “李后白是文臣,李舜臣是武将。”冯保立刻回答道:“这个李舜臣现在是个白衣。”

  李舜臣,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个全程带脑子的朝鲜将领,显而易见,朝鲜方面听闻邪马台军港撤军了,也是慌了,而李舜臣英勇作战,最大的动力,就是靠着战功,到大明当官。

  李舜臣在万历援朝战争中的地位,大约就是李如松和陈璘在帐中吃饭,李舜臣在营门口守门,这就是李舜臣的作用。

  重要的战争,李如松和陈璘都不敢派李舜臣去打,因为知道他靠不住,他带领的朝鲜花郎也靠不住。

  这个人在后世被捧为了世界五大提督、三大将军,和拿破仑和凯撒齐名,不过是历史虚无文化衍生产物罢了。

  后世朝鲜半岛两国也没有办法,不捧李舜臣捧谁?整个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了,否则大明是朝鲜半岛父母之邦这件事,就无论如何无法绕开了。

  万历援朝战争之后,朝鲜国王李昖玩了禅让,把王位给了儿子,内附的承诺当屁放,糊弄了大明皇帝;对内宣传上,朝鲜士大夫们竭尽全力的将大明军渲染成和倭寇一样的暴徒;将所有的军功,全都放在了李舜臣的身上,就是为了避免被大明真的成为了朝鲜半岛的亲爹,哪怕事实如此。

  以至于到了后世,逐渐形成了《李舜臣保护了虚弱的大明》这种狗屁不通的叙事逻辑。

  “李舜臣现在是白衣?”朱翊钧一愣,疑惑的问道。

  “朝鲜也兴文匽武,李舜臣在朝鲜算是很能打的将领了,因为屡立奇功,和顶头上司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金禹瑞有了仇怨,就被贬为了白丁从军,这次倭患大敌当前,朝鲜兵曹李镒不敢来明议事,只能让李舜臣来了。”冯保解释了下李舜臣为何是个白衣。

  朝鲜上下都知道,李舜臣能打,朝鲜成均馆掌控了议政府,李舜臣越能打就越危险,不出意外被打压了,但现在倭寇来了,朝鲜上下都慌了什么,李舜臣就被派到了大明。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这就是兴文匽武。

  “暂时晾着吧。”朱翊钧不打算接见,等倭国的进一步动作就可以了。

  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陛下,戚帅和京营副总兵李如松到了,在殿外候着。”

  “宣。”

  廷议最终决定,由戚继光领平倭大将军印,李如松、陈璘领平倭副将军印,吏部尚书梁梦龙为总督军务,王如龙、邓子龙等人为参将,带领大明京营四万,奔赴辽东,准备随时入朝作战,陈璘率五万水师随时准备介入战场。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

  “无需多礼,坐。”朱翊钧让冯保看茶,重大人事任命已经确定,但大明军营征伐需要准备,这次不同以往,是入朝作战,至少也要筹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才会向辽东进发。

  这已经很快了,若非京师有银粮,准备时间就要拉长到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否则必败无疑。

  后勤是保障胜利的基础。

  “气煞朕也,这朝鲜狼子野心,早已知晓倭寇异动,却觉得大明军驻军邪马台,高枕无忧,准备让大明军为他们扛下所有!简直是下贱!”朱翊钧余怒未消,严肃批评了朝鲜方面的不作为。

首节 上一节 845/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