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拿到了奏疏,思考了许久,拿着奏疏前往了谭纶的全浙会馆,谭纶对浙党党魁的身份并不看重,他也不喜欢结党营私,所以全浙会馆拢共就十亩地,每次恩科,也不会招待入京的南衙学子,但南衙学子要在这里举办同乡会、谢师宴之类的活动,谭纶也没有拒绝。
全浙会馆和全楚、全晋会馆格局完全不同,少了几分园林的秀气,多了几分肃杀,入门影壁墙之后,是一片宽阔的校场,校场两侧的厢房有兵器架,上面放着长短兵,九年前,谭纶还能在李如松大意的时候打赢李如松。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谭纶带着家人行礼,朱翊钧扶住了谭纶,很早很早以前,朱翊钧就免了谭纶私下奏对的跪礼,但显然,谭纶忘了,他的病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记忆力。
朱翊钧从谭纶眼神里看到了陌生和浑浊,显然他对皇帝的记忆有了些偏差,或许在他印象里,皇帝还是个有些虚胖的孩子,而不是现在春秋鼎盛孔武有力的青年。
朱翊钧看到这个陌生的时候,心如同被人攥着狠狠地揪了一把,帝师反复告诉朱翊钧,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陛下十岁登极,这一生会面临无数次这样的场面,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离去的生死离别。
大明官员能爬到和皇帝每日见面的地位,最小的也要五十岁了。
但每一次,朱翊钧还是会悲伤,想要捉住什么却抓不住,想要留下却留不住,这种离别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朱翊钧,他是人君,人间君王。
“免礼免礼。”朱翊钧扶起了谭纶,笑着说道:“大司马,咱们大明军出塞了,戚帅带着去的,你且安心养病,朝廷的事儿,不必担忧。”
“能打赢吗?”谭纶颇为担心的说道:“这鞑子仗着兵快马快,总是一击不中则远遁,出塞作战,还是太过冒险了。”
谭纶絮絮叨叨了自己的担心,朱翊钧没有任何的急切,耐心的听谭纶说着话,这些话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并不适用,但朱翊钧还是一句一句的记着。
“陛下都长这么大了。”谭纶看着剑眉星目、满面英气的君王,还是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那高老倌,总是说陛下不为人君,就该让他看看现在的陛下。”
“新郑公听到你这么说他,会不乐意的。”朱翊钧笑着搭话。
“我就是见了他,我也这么说。”谭纶坐在凳子上,觉得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奏对臣子坐答,熟悉的是,好像一直都是如此。
谭纶显然忘记了,高拱已经离世了。
“大司马,这兵部尚书一职位,梁梦龙、刘应节、曾省吾,大司马以为应该选谁?”朱翊钧问起了谭纶的想法,谭纶的确病了,但这些人谭纶一早就认识,朱翊钧要参考下他的意见。
“梁梦龙,他最为合适,刘应节不太行,曾省吾也可以。”谭纶不是失忆,是记忆产生了错乱,他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早就写好了致仕的奏疏和备用的人选。
刘应节刚刚被启用,不适合直接担任兵部尚书,曾省吾有战功在身,履历和资质都足够了。
朱翊钧和谭纶说了很久的话,他这是探望,谭纶的话失去了往日的逻辑连贯性,总是东一下西一下,偶尔还会说起当初的平倭,朱翊钧看着时辰,也看到了谭纶的倦色,才选择了离开。
“大司马病情如何了?”朱翊钧问起了李时珍和陈实功。
“大司马醒了之后,一会儿说热,一会儿说冷,被子掀了盖,盖了掀,前天开始手脚变得不协调起来,而且变得喜怒无常,有间歇性的不能视物。”李时珍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病根太深了,即便是大医官也不能根治,隆庆元年,土蛮汗入寇,谭纶连续七日没怎么合眼,就有些面瘫,这是中风的前兆。
十三日这次昏迷,就是典型的中风了,运动支配、语言、认知、情感等等多个功能开始丧失控制,那不是谭纶的本愿,但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
“还有…多久?”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抿了下嘴唇问道。
“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陈实功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身体不仅仅是中风,还有积疾,平倭身先士卒的旧伤,造成了他的病药石难医。
“照顾好大司马。”朱翊钧离开了全浙会馆。
谭纶离任后,同样会搬出全浙会馆,朱翊钧早就在大将军府的隔壁,为谭纶营造了家宅,不大,就比琉球王府要大一些。
当天下午,朱翊钧的圣旨传到了内阁,而后冯保带着两个六科廊的给事中,前往了全浙会馆宣旨。
冯保看着已经拉开的圣旨,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大司马谭纶鞠躬尽瘁,擘画运量公兵之间,节制诸酋股掌之上。”
“公为子孝、为臣忠、为兄友、为弟恭、临民有宽有严,驭将有恩有威。与人交久而益敬,功利绝口不谈。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诚足以孚天下,廉洁足以服天下,学识足以周天下。又有实才略实事功付天下,敬业三朝流名万古。”
“长剑埋狱,光犹在天。蛟龙还渎,液犹在田。”
“加官太子太保,赠西城大功坊宅院一座,令长子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世袭国子监监正。”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加官太子太保,卸任兵部尚书,赠宅院一处,恩荫长子谭河图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谭洛书世袭国子监监正,比较特殊的是,在这之外,朱翊钧还专门弄了个戏班子。
戎马一生的谭纶,平身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唯独喜欢听戏,雅好音律,酷爱戏曲,朱翊钧专门弄了个戏班子给他,为大明忙碌奔波了一生,该想想自己了。
朱翊钧没有责怪大医官的想法,在原来的历史上,谭纶在万历五年时就已经撒手人寰,大医官们精湛的医术让他又清清醒醒的过了四年,亲眼看到了大明收复大宁卫,看到了大明军出塞意图收复河套。
朱翊钧并没有因为谭纶生病,就催促戚继光加速进军,如果谭纶清楚,一定会阻止这样的乱命,复套是激进派最大的主张,谭纶自己都不愿意让复套出现任何的意外。
曾省吾走马上任,从兵部左侍郎升任了兵部尚书,成为了兵部的堂上官,曾省吾、梁梦龙都是张党,谭纶到离任之前,都没有考虑过浙党的利益,他这个浙党,从一开始是为胡宗宪平反而组建,胡宗宪平反之后,浙党就更加松散了。
刘应节刚刚起复,哪怕是皇帝诏命让他空降,他也掌控不了兵部,对前线战事不利。
唯一可惜的是,曾省吾不是个激进派。
第440章 羊毛来了,韭菜就没了
大明新的兵部尚书是个保守派,这是他一贯以来的政治主张。
而且非常明确。
在他看来,大明现在的目光,应该看向海洋,而不是陆上,对于陆上的开拓,羁縻就完全足够了,在兵部历次部议上,写满了曾省吾对复套的反对。
根据《矛盾说》、《生产图说》、《阶级论》等等皇帝牵头组织的政治制度大思辩的内容,曾省吾认为,大明现在并不适合复套,甚至不适合陆上进一步开拓。
矛盾说讲轻重缓急,讲主要次要矛盾,在曾省吾看来,河套、大宁卫的丢失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从永乐年间宁王府内迁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了正统年间,才彻底完成了收缩。
河套、大宁卫的主要矛盾是生存的根本问题,大明内地迁往这些地方的汉民,无法在这里生根发芽才是根本矛盾。
就像是在一片极为荒芜的土地上,洒下了种子,没有足够的雨露恩泽,不能存活一样。
河套的丢失,不是大明遇到了昏主,也不是大明边方军民顽劣不肯戍边,是生存的根本问题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包括了奴儿干都司的僵化,也是基于这个根本问题造成的失控。
按照生产图说而言,生产图说讲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就是在当下环境下,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不足,导致了河套、大宁卫、奴儿干都司的丢失,生产力如果充足,人能够改变自然,更多的铁器保证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更丰富的水利设施能够保证灌溉,生命自己就会找到出路。
就像是现在辽东的开拓如火如荼的进行,李成梁扩张多少,大明百姓就能耕种多少,肥沃的黑土地、每年十二寸以上的降雨量,哪怕是寒冷也无法阻挡百姓们垦荒的热情,因为一年一熟,也可以养的起一家老小。
曾省吾的反对是基于事实说话,大明在大宁卫开拓速度不及辽东也是事实。
按照阶级论,朘剥是阶级存在的根本原因,草原简单的社会结构,让朘剥充满了血腥,但是不完善的阶级,也让朘剥的力度变小,草原残酷的竞争之下,反而让部落的肉食者对壮丁(仅壮丁)更加温和的朘剥,而大明的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朘剥能力更强。
而大宁卫、河套、奴儿干都司、西域等等,都是土地的承载能力不能承受中原王化,承受不住多级压迫和朘剥。
而海外的土地拥有丰富的可承受中原王化的地区,大明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陆上开拓上,解决了部分危及国朝存续的危机后,就应该将重心转移到海外。
元绪群岛如火如荼的开发就是对比的案例,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一些渔民,对着妈祖娘娘磕头,就直接出海到了元绪群岛,同乡们在元绪群岛有了田产,甚至还有了奴仆,让人嫉妒的眼红。
除了基于陛下理论基础的意见之外,曾省吾还站在了军事角度分析了为何不在陆上发生战争。
大明在海上征战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战场发生在海外,即便是战败,也是船只、军伍的损失,大明是可以缓慢恢复这些损失,而且海外的敌人更加弱小,即便是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也没有能力在海上和大明进行直接冲突,无敌舰队还是近海水师,在大明没有扩张到泰西之前,不会有直接冲突。
而海外的争夺更加有利于大明。
天高水长,海外战败的噩耗,并不会对大明造成根本影响,因为实在是太远了,大明的臣民们不能感同身受。
而陆上爆发的战争,一旦战败,会有巨大的损失,从土地的丢失,对大明腹地国力的恶劣影响、到人心聚散等等。
曾省吾是个保守派,这是他的一贯政治主张,他是否将自己的主张进行了实践?
有,也没有。
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扩张水师,从三万人到九万人的扩军,曾省吾做的很好,他没有实践的内容,便是他在实践中,用行动支持了大明朝的陆上扩张,而不像他说的那样反对。
大明京营的清汰和补充、大明京营的军备营造、边军的全饷、武将的遴选、讲武学堂掌令官和庶弁将的征召等等,曾省吾都做的很好。
曾省吾被谭纶说服了,谭纶告诉曾省吾:
说那么多的屁话有屁用,俺答汗一旦死了,俺答汗建立的金国就会变成安南,他竖的那杆大旗,就会一直在草原上飘荡,大明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河套?难道指望后人?自己都指望不上,去指望子孙?
边民只认虏酋,不识王旗,贼据河套,侵扰边鄙将百年,河套、古朔地方,三代以来悉隶中国!诗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周王传令给我,前往朔方筑城。威仪不凡的南仲大将军,扫荡玁狁获得了胜利。)
谭纶的意思很明确,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河套、大宁卫实土郡县不重要,没有俺答汗对大明很重要。
大明把这片土地打下来,隶属于中国之后,再讨论如何治理,即便是无法实土郡县,也要将法理打回来,以图日后,否则就没有日后可言了,日后生产力足够却失去了法理,这才是痛苦的事儿。
即便是最后只做到了军事羁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海外再多的土地,那也是天高水长,大明朝廷鞭长莫及,可河套就在大明的肩膀之上,如何能弃之不顾?
曾省吾没法反驳,所以被说服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支持陆上开拓,这很矛盾,这很拧巴,所以,曾省吾不是激进派,是保守派。
谭纶老了,他似乎看到了幻觉。
他似乎看到,他站在大撵之上,等着陛下的圣旨,军队甲胄分明的站在都城的郊外,绘有龟蛇鹰隼的大旗,在浩浩荡荡的风中猎猎招展,自九天之上传来的出征的天语纶音,众多军兵敲动着战车的木辕高声呼和,旗帜漫空飞舞,图案斑驳又鲜明,身后是送行的百姓,脸上带着愁容和忧颜,似乎在担忧远行的儿郎是否能够顺利归来。
谭纶不停的告诉自己,这是幻觉,自己已经老到不能动了,已经无力出战,皇帝担忧他的身体,甚至不让他总督军务,怎么可能让他继续带兵?
虚幻和现实,分不清,真的分不清。
现实里,谭纶的长子谭河图在身边伺候着,偶尔会对谭纶说两句,却没得到回应,慢慢的谭河图不再说话,谭河图是真实伤心的,山一样的父亲,倒在了病榻之上,甚至连回话都是断断续续。
谭纶看向了卧房门前的布帘,布帘之外,似乎来了许多的客人,他们在外面不停的说着话,谭纶听不清楚究竟说了些什么,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布帘就是生与死的界限,布帘将活人和垂死之人隔开。
来看望谭纶的客人们,并不愿意在房间里多逗留,来的客人总是问谭河图:尔父好点了吗?谭河图只能点头说:会好的,会好的。有些嘴拙之人,说不出讨巧的话,就左顾而言他,询问谭家子孙的学业,询问谭河图是否世袭了锦衣卫指挥。
所有人都在极力避免正面提及死亡二字,这不奇怪,大明人素来喜欢大团圆,不喜欢生死离别。
所有人都是说两句,将手里拿着的东西递给谭河图就到外面,和他人继续讨论着家长里短,谭纶偶尔清醒,也只是看着那些客人们送来的礼物,他都快死了,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
外面的热闹已然和谭纶无关。
现在的谭纶,只是一个垂死之人罢了。
他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躺在病榻之上,将死未死,思绪不是很清楚,说话有些含糊,谭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人,索性就不理会。
除了大儿子一直在跟前,没有人久在病榻之前。
谭纶倒不怪次子,次子在外面张罗,他要死了,但谭家还在,还要人情往来。
谭纶还有一定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倔强的他,还能正常起卧吃饭,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命不久矣了。
“父亲,元辅来了。”谭河图照例在谭纶的耳边禀报了一声,谭河图本来以为父亲不会应声,因为别的客人,谭纶都是懒得理会,倔老头和顽小孩很像很像,很倔很倔。
但谭纶慢慢撑着身子坐了起来,眉头紧皱,虚弱的问道:“谁来了?”
“江陵公张居正来了。”谭河图大声的问道。
谭纶这次完全听清楚了,开口说道:“快请。”
谭纶是糊涂了,又不是真的快死了,大医官说他最少还有三個月的时间,如果心情好一些,可能有个一年半载的苟延残喘。
他想过直接投了井,他不想这么浑浑噩噩的活下去,想了,但没做,因为做不到。
老病的他,已经不是那个能揍李如松的谭纶了。
“大司马。”张居正和谭纶互相见礼,谭纶本想站起来,他感觉自己站起来了,但其实没有,这种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让谭纶气的咬牙,却没什么办法。
“元辅,你能跟陛下说说,直接给我个痛快吗?这么赖活着,真…咳咳,真憋屈。”谭纶坐在躺椅上,对着张居正说道。
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眼下就是清醒的时刻。
谭纶以为张居正来的恰是时候,但其实谭纶不知道的是,张居正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才等到谭纶清醒。
对于张居正而言,谭纶是同志、同行、且同乐的战友,作为被杨博保举起复的谭纶,在王崇古想要把京营打造成晋党的京营时,谭纶作为兵部尚书阻拦了王崇古的提调名单。
对于晋党的绞杀,谭纶、王国光都是同盟,他们也晋党的叛徒,他们求的也只是大明国泰民安。
“元辅啊,这死前,那是半点不由人。”谭纶靠在椅背上,他模糊的记忆里,只有陛下来问过兵部尚书人选的事儿,其他人都已经把他看成了死人。
谭纶真切的感受到了死亡,死亡,就是绝对的孤独。
那帘子,便是生与死的界限。
“咱们大明军出去打仗了?”谭纶忽然想起了大明军似乎出征了,而且他那些长久的幻梦之中,也是因此而起。
“戚帅在前线又打了胜仗,大青山营寨建好后,李如松、麻贵、王如龙、陈大成等参将,四处出击,将集宁海子给占了,察罕淖尔被打的晕头转向,两个万人队被戚帅捏扁搓圆,朝廷最近在议论在集宁建个集宁城,因为那片草场,能养十数万的羊。”张居正的语速不快,说一句都要停顿一下,让老病的谭纶,完全理解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