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提出的这个设想,在提出开始,就得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支持。
同时,这也是两位宰相,拿着自己的名声担保的政策。
赵煦当然不会辜负韩绛和吕公著了。
不过呢……
兴学归兴学。
重点放在哪里?赵煦是有自己的主见的。
虽然在一开始,肯定得将大部分资金用在国子监、太学。
但这里面也存在着,浑水摸鱼的空间和挂羊头卖狗肉的可能性。
“这笔钱,朕估算,应该起码有三百万贯!”
“足可在太学、武学、算学兴建数十个学舍,建立上千个斋舍,给数以百计的师生,提供奖学金支持!”
“此外,应该还能剩余不少资金……”
“朕打算,将之用于在太学、国子监里,支持一些游学一类的课外项目……”
“让太学生们,也能如当年的安定先生、濂溪先生、横渠先生门下的学生一般,游历天下,与天下名士、大儒交流、切磋!”
赵煦说着,就摩挲着双手,一脸真诚与向往。
左右官员,特别是经筵官们听着,纷纷俯首而拜:“陛下圣明!”
赵煦微笑着,享受着群臣的恭贺。
然后,他就看向吕大防,道:“吕卿!”
“臣在!”
“朕听说,卿弟吕大临,曾在横渠先生、明道先生以及程讲书门下求学?”
“确如陛下所知……”吕大防抬起头来,不太懂赵煦的意思。
“朕想将令弟招入京师,至太学之中,担任博士,不知爱卿以为可行否?”赵煦微笑着问道。
“陛下厚爱,乃臣弟之幸也。”吕大防躬身再拜。
虽然不知道,官家为什么想要将他那个天天沉迷于金石学的弟弟招入京城,还要除为太学博士。
但,吕大防知道,这是他弟弟为数不多的机会——吕大临,当年因为横渠先生的行状一事,而备受横渠门下指斥,从此就郁郁了。
开始沉迷于金石学这种在外人眼中玩物丧志的东西,整个人也变得颓废起来。
在他看来,若吕大临入京,进了太学,多少能改变一点他的生活状态。
最起码可以让他积极一些。
却不知,赵煦就是看准了吕大临在金石学上的造诣和研究,才要将其招入京城,送到太学的。
让吕大临去太学,并不是让他去教导太学生们文章经义的。
而是让他去做一条鲶鱼。
把太学的水搅浑一点——别整天抱着一千多年前的那些经义研究了,咱们来研究一点更古老的东西吧。
比如说,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一旦太学生们开始研究青铜器的铭文,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就随之扩展开来了。
太学之中,顺势建立各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太学生们,一旦有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那他们中,出现郦道元、徐霞客、沈括的概率也就多了。
同时,混乱的太学,也将给赵煦提供一个介入的机会——到时候,他也差不多该亲政了。
亲政后,自然要完全掌握太学、武学、算学这些培养人才的中央学府。
一直在旁边观察着的吕希哲却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一个事情,忍不住问道:“陛下,所得钱款,三百万贯供两宫,三百万贯用于兴学……靖安坊所剩之钱,不过七十五万贯了……”
“会不会不够?”
赵煦笑起来。
“怎么会不够?别说建一期这两百二十五套宅子,便是二期三百套宅子的资金,都是绰绰有余了!”
哪怕,汴京的工钱高——基本上,一个青壮每天工钱都是百钱起跳,有技术的泥瓦匠、木匠两百钱都不止。
可,房子这种东西,在任何时候,建设成本都是最低的。
户部的章衡,早就给赵煦算过账了。
七十五万贯的资金,足够完成靖安坊的一期工程,以及全部的园林、绿化和学校的建设需要了。
“还有二期?”所有人都是吃了一惊。
“二期有三百套?”
“既有了二期,那会不会有三期、四期?”很多人都在心中想着。
第538章 吐蕃使者
当赵煦回到宫里面的时候,两宫已经亲自带着人,在内东门下来接他了。
不止如此。
高家、向家的命妇们,也都盛装打扮,跟在两宫身后来迎接他。
“臣妾等恭迎官家凯旋!”
命妇们齐齐施礼。
文熏娘带着狄蔷和王氏,也混在人群里,满是崇拜的躬身行礼。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则是笑意盈盈的看着赵煦。
等到赵煦到了近前,行了礼,问了安。
太皇太后就微笑着扶起赵煦:“老身就知道,官家必可中兴国家!”
向太后则是来到了赵煦身边,轻轻握住了赵煦的小手,眼中全是欢喜和欣慰。
“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啊!”
“今年冬天,兴龙节过后,六哥就十一了!”
“到时候,是该让宰执们,有事则去福宁殿请旨了。”
带着这种想法,向太后看了看身前的姑后。
她没有把握,姑后会不会答应。
不过,在六哥圣节前,她是该多带姑后,一起去看看六哥给她们准备的‘万寿宫’。
等万寿宫建好了,她就拉着姑后,一起搬进去住。
按照计划,万寿宫将会在如今的后苑里择址兴建。
而后苑在禁中深处,等她和姑后搬了进去,宰执们也就有了好借口,可以直接去福宁殿请旨。
正想着这些事情,向太后便听到了她的孩子问道。
“太母、母后,怎如此兴师动众?”
向太后笑意盈盈的看向姑后,只听太皇太后道:“官家凯旋得胜,老身自当与太后率宫中内命妇及外命妇来迎!”
“不止如此,老身还已经遣了大宗正去太庙,给先帝以及列祖列宗们禀报……”
“告知祖宗,我赵家后继有人,社稷兴盛有期!”
六哥听着,似乎是错愕了一下,旋即就道:“孙臣何德何能,岂敢劳太母、母后如此兴师动众?”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找到了机会,她温柔的摸着这个孩子头上戴着的幞头,柔声道:“六哥今日成功,乃是社稷之福,也是天下之幸!”
“母后和太皇太后都很为六哥高兴呢!”
“自然要告祭太庙,上禀祖宗神灵,还当遣执政去永裕陵、永厚陵,上禀先帝及英宗皇帝神灵!”
今天这么大的排场,其实是向太后主导的。
借此机会,给她的孩子树立威信与权威。
同时也昭告天下——少主虽少,却是有德之君,也是成功之君!
看看!
一个靖安坊,便卖了六百七十五万贯!
都快赶上国家的盐课收入了!
而且,没有加征赋税,更没有摊派。
真正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库充盈!
千古以来,历代帝王,可有能及者?
更重要的是——六哥得了这泼天的财富,却并不用来享受,也不用到战争中。
而是将之用来奉养两宫以及兴学兴教。
奉养两宫,乃是孝!
兴学兴教,则是治与仁。
少主仁厚、爱士、孝顺。
天下人都当归附!
所以,向太后早早的就为了今天准备了。
早早的就在庆寿宫敲好了边鼓。
只是,她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靖安坊,不过两百多套宅子居然一個上午就能卖光,而且能卖到六百七十五万贯的高价!
这太让她震惊了。
原本,她以为能卖个两百万贯就很不错了,三百万贯都是超水平发挥。
却不意,卖了六百七十五万贯!
而且是一个上午就卖掉了!
这说明什么?
向太后自然清楚!
这说明,朝野都已经归心了六哥了——向太后对天下的认知,还停留在她入宫前的治平三年。
那时候的三万贯,已经是很多汴京奢遮人家家产的大半了。
所以,她很容易就会认为,买靖安坊的房子的人,都是朝中勋贵、遥郡以上武臣、宰执人家。
却根本不知,这二十余年来,整个大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