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293节

  这一切都发生的很快。

  不过半个时辰,新的盟约,便已经订立。

  大部分条款,都引用了旧约。

  依旧是大宋、大辽结为兄弟之邦,每年四时、节庆遣使互贺,双方君主按年齿和备份论交。

  只是修改了岁币部分。

  因为大宋主动展示了自己的诚意,所以辽国人也很大方的不再纠结于名词。

  接受了大宋方面的对于给付大辽的交子的称呼——赠。

  不是献,也不是纳,完全是出于兄弟友谊,两国关系的赠礼。

  新的盟约规定:大宋将每年赠大辽的白银二十万两、绢布三十万匹,作为准备金,以此为本,每年发行一批面值三百万贯的交子,以备大辽采购大宋财货之用。

  同时,大宋将在交子印刷完毕后,从中抽税二十三万七千七百贯。

  此外,这些交子也不是直接给付辽国。

  而是由宋辽双方皇帝各自遣使,共同监督。

  每次动用,都需要辽国皇帝行文到相关榷市,说明要购买的东西、数量,然后再由辽国方面在大宋方面陪同下在市场购物。

  购物之后,大宋向商贾给付交子。

  而商贾持交子,到汴京再兑换成铜钱。

  对于这些规定萧不达也自然是没有任何异议。

  他和他代表的耶律洪基是最支持大宋方面的这些提议的!甚至可能是认为,必须有这一条的!

  为什么?

  因为这些规定,虽然看上去很麻烦,也很啰嗦,但它明确了只有大辽皇帝才能动用这些钱!

  于是,在耶律洪基的理解中,这甚至比直接送三百万贯铜钱给他,更让他开心!

  为什么?

  因为这些钱虽然是在大宋,可需要有他的命令和批准才能使用。

  换而言之,这就完全是他耶律洪基的个人财产。

  宰执也好,北面贵族们也罢,甚至就是历代先帝的宫帐军,都不能越过他来使用这些钱。

  这不就是大宋帮着大辽稳定皇权,加强皇权吗?

  特别是考虑到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年纪,有了这一条后,即使耶律洪基哪天嘎了,耶律延禧被迫年少即位,只要他能掌握这笔钱,只要大宋只认他是唯一合法的大辽天子。

  那么,国中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就会安分!

  这才是耶律洪基急匆匆的派遣萧不达也南下的原因!

  更是耶律洪基这一次送来的礼物如此丰厚的缘故。

  更是他愿意将西瓜这种目前被辽国垄断的作物,连同辽国掌握的种植、栽培技术,一起送给大宋的原因。

  须知过去,辽国人可是一直将西瓜这种作物看的很紧。

  视作铁、钢一般的战略物资,严格管控的。

  因为这东西,对骑兵的加持很大。

  骑兵作战,带一个西瓜在马背上,就可以深入干旱的荒原,三五天都不需要为水源发愁。

  渴了,就打开一个西瓜。

  如此,干净的水源,就唾手可得,同时西瓜本身还能饱腹,多多少少可以补充些能量。

  对骑兵而言,这就是莫大的帮助!

  现在,耶律洪基肯将这样的宝物,也送来大宋,足可见其诚意。

  宋辽盟约正式订立的消息,立刻从宫中传出。

  整个汴京,旋即轰动了起来!

  无数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的权贵、形势户们,此时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人人摩拳擦掌,都在想着如何将辽国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给掏干净。

  而借着这股东风,一份不同于过去所有小报的小报出现在了汴京街头。

  它印刷精美,字迹清晰,还有着不同的版面。

  在这份小报上,不仅仅刊载了全新的宋辽盟约内容。

  还专门开辟了一板块,评论了盟约的内容。

  它还有了名字:汴京新报。

  最重要的是……这份所谓的汴京新报一出来,仅仅是数量就将其他小报彻底碾压——数万份汴京新报,就像从地里冒出来的一般,在这个夜晚充斥在汴京城的每一个瓦子、勾栏里。

  于是,一炮而响!

  注:西瓜是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了基因突变,才变成了现在的西瓜。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黑奴吃西瓜了吧?因为过去西瓜不甜!只能解渴。

  PS:西瓜在中国,最开始是辽国垄断的作物,辽灭亡后,才慢慢传到了南宋。

  最开始也是白瓤,但文天祥时代出现了红瓤西瓜,但依旧没有多少糖分。

254.第241章 威权立矣!

  254.

  2023-09-09

  夜幕徐徐降临,文彦博半闭着眼睛,听着歌女婉转的小唱。

  文及甫悄悄的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

  “什么事情?”文彦博问道。

  “大人……”文及甫将一张,还带着油墨味道的小报,递到了文彦博手中。

  “这是今天忽然出现的一份小报……”

  文彦博没有看内容,只是问道:“一份小报而已,有什么特殊的吗?”

  文及甫道:“大人……它是印的……”

  “印的?”文彦博立刻坐起来。

  他可太熟悉小报了!

  因为小报的出现和盛行,是在庆历之后。

  小报一般都是手抄,数量很少,所以最开始只会出现在汴京城的瓦子和勾栏中——只有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才会为了招揽生意或者维持人气,专门花钱收买消息。

  一些小报,甚至干脆就是那些瓦子背后的大人物所豢养的。

  譬如说桑家瓦子背后,就有着杨家、曹家的影子,还有着大内大貂铛的身影。

  所以,一开始的小报首先都是在瓦子、勾栏里出现。

  然后才被人手抄出来,带到外面。成为汴京市民闲暇时的谈资,也是很多措大们炫耀自己见多识广的一种方法。

  文彦博拿起那张小报,看着这张无论布局还是排版都截然不同。

  甚至还有了名字的小报。

  他的瞳孔猛然扩大。

  “汴京新报……”他念着名字:“居然打出了招牌……”

  再感受着纸张,质量一般,是大相国寺那边文房店里最常见的纸张。

  然后,文彦博看向版面上的字迹。

  确实不像手抄,有些类似版印,但没有版印清楚、分明。

  字里行间,还有着墨迹残留。

  文彦博笑了,他将这张汴京新报拿着放在眼前,仔细阅读。

  第一版第一页,全文写了宋辽新约。

  这好像是今天上午才敲定的盟约吧?

  所以,肯定不是雕版,雕版根本来不及!

  文彦博看着这汴京新报的内容,越发的感兴趣了。

  “大人……”文及甫在旁边说道:“您看

  文彦博点点头,将这所谓的汴京新报上,用着一行竖排的‘第二页’三个字,以类似骑缝的办法,分开的版面。

  标题首先映入眼帘:本报评论员胡飞盘曰……

  再看文字,几乎是粗鄙不可,一文不值。

  没有用任何典故不说,就连文字也尽可能用的是结构简单的字词。

  笔画也是能少就少,尽可能的选的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书法家们书写时简化的文字。

  但是……其中内容,却叫文彦博眼睛亮了起来。

  因为,那个叫‘胡飞盘’的所谓评论员,在极尽吹捧了大宋官家的英明神武,描绘了辽使的卑躬屈膝和折服后,话锋一转,直接点明了这次宋辽新约履约后的未来。

  用胡飞盘的话说就是‘一岁三百万贯,辽人得之,只能买我朝之物……’

  ‘我朝瓷器、茶叶、茶砖、蜀锦及其它精巧、奢靡等辽人所爱之物,必将迎来辽人的抢购……’

  将这份所谓的‘汴京新报’看完,文彦博就笑起来:“有趣……”

  文及甫蹲在文彦博面前,低声问道:“大人为何说有趣?”

  文彦博道:“自仁庙迄今,历代官家,对小报避之唯恐不及,想方设法的躲避窥探……”

  “却不知,此事如同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文及甫不懂的看向文彦博。

  文彦博看着这个已经愚笨到这个地步的儿子,他摇了摇头,好在他已经看开了。

  外戚……其实愚笨一点,更好。

  太聪明的外戚,可是会被人忌惮的。

  于是,也懒得再说,只是抓着手里的‘汴京新报’,慢慢的靠在塌上,悠悠的说道:“将来的宰执们,可就有得头疼了!”

  现在他就已经知道要将小报掌握在手里了。

  等他长大了,亲政以后。

  宰执大臣就等着伤脑筋吧!

首节 上一节 293/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