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32节

司马穰苴递上一个已经被打开的盒子,里面装的是从楚国境内传来的战报,一边说道:“司寇入楚,席卷陈旧地、蔡旧地,过淮水遭遇十余万楚军。”

原国当前说到一些本国之外的地理位置,一般会称呼原诸侯国的名称。

陈国被楚国灭亡,后来田氏复立陈国,他们当前已经没有大陆的统治范围,搬到朝鲜半岛展开新发展去了。

蔡国本来应该灭亡,后来因为时局不合适的关系,楚国将蔡君举国上下进行迁徙,搬到了位于宋国南方的沙水附近,他们目前是楚国的傀儡国之一。

淮水是一条以前陈国和蔡国用来抵抗楚军的天然屏障,目下几乎将楚国从中间分开的水系,北部叫新楚地,南边则是旧楚地,也就有了新楚人以及老楚人的区别。

说白了就是同属楚国中枢治理的时间存在先后,不但地方被冠以名称,人也有贵贱之分。

关于这点,除了原国之外的诸侯国都有相同毛病,非得人为分出新、旧和亲厚、疏远。

智瑶可是严厉禁止人为搞分裂的情况,讲究的是用贡献分贵贱,没有立功的人,他们在原国待多久都是普通人,新归属原国统治的人能够立功便可以成为新贵。

这个当然是智瑶“以史为鉴”思考来的一部分。

历史上,秦国不断扩张,有了新秦人和老秦人两个不同的群体,新秦人不断为秦国的扩张做贡献,老秦人不承认自己已经没落,给予秦国带去了多少危机和矛盾?

新秦人和老秦人的斗争有多么激烈?一度都差点让嬴政失去王位!作为老秦人支持的王氏则是趁机立下大功,可算让老秦人不至于完全消失在秦国高层的舞台之上。

智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重新复立的原国却很年轻。

仅仅是数年之内的差距,赶不上过于区分新老,何必人为搞出新旧之分,再给未来埋下产生祸端的种子呢。

智瑶已经看完了战报,说道:“昭氏乃是楚国新贵之一罢?”

屈、景、昭之中,最晚出现的昭氏?他们是楚昭王的子嗣演化而来,昭氏的历史不算多么悠久。楚惠王没死的话,昭氏家主与楚惠王算是同辈的人。

司马穰苴答道:“昭固乃是楚君叔父,今次并未追随北上,留于国中监视封君。”

智瑶对昭固的了解仅限于不多的情报。

这一位昭固现如今是楚国的左尹,相当于楚国的三把手,算得上位高权重。

去年,楚国有十来万败兵逃回楚国。

今年,重新北上的楚军仅有八万左右。

那么,楚国本土遭遇入侵,还能够集结十万左右的大军抵抗,着实是有点合理。

智瑶问道:“此人于楚国名望如何?”

司马穰苴立刻就猜出了智瑶的心思,说道:“屈氏、景氏虽久远,当代以昭氏为尊,从见昭固之能。其人与公孙宁不同,排斥封君之建,得公族多人追随。”

智瑶点了点头,说道:“搅乱楚国腹地,不过使其历经战乱。若能使昭固取而代之,便可祸乱其国。”

以疆域面积来说,楚国真的有点大,很难被一次军事行动全面占领。

近几年楚国遭遇的打击很重,内部的人心生乱也是中枢与地方的相争,总之就是显得不够乱。

司马穰苴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过还是应该请示,问道:“若司寇假败,退至郑地,抑或另寻它路袭扰楚地?”

一直以来,楚国对上原国就是一败再败。

如果昭固能够率军击败原军,哪怕是十万对四万,相信能够让昭固获得很大的名望。

目前,楚君中以及大批楚国众臣受困“新郑”城内,等于他们很难对楚国本土实施影响力。

昭固因为战胜原军而声望大涨,相反楚君中登极之后一败再败威信大失,会不会让昭固生出对楚君中取而代之的野心?

“退返郑地,休整罢了,转战郑地西部,使其尽数归我治下。”智瑶说道。

暂时不动郑国东部,原因是当地有一支宋军。

智徐吾麾下就一个军团,即便能够拿下郑国南部,未来楚军肯定还会北上,兵力不足以控制郑国南部的同时,还要跟楚军一再交战。

那么,原国现在就是要趁着将“新郑”包围之际,开始征战郑国的其它区域,再将他们纳入统治之下了。

司马穰苴本来已经要离开,察觉到智瑶的意图,想了想问道:“君上于‘新郑’用兵久也?”

这个问题,智瑶暂时无法给出答案。

不计代价去攻城的话,以“新郑”的城防工事造成的死伤肯定会很大,硬攻当然是属于下策。

智瑶打算慢慢磨,并且已经在规划在“新郑”外围挖出大量沟渠,乃至于是建设城寨,争取使用更少的兵力将“新郑”困住,有更多的兵力用在其它区域的攻城掠地上面。

“便是耗费四五年,得利者乃我。若有四五年之久,郑国之土仅存一城耳。”智瑶说道。

司马穰苴直接呆住。

其实就是眼界上面的差距,或者说智瑶在军事思想上有太多例子能够借鉴,玩了一手降维打击。

“君上用兵之能,当世无出左右。”司马穰苴突然觉得自己的兵书还能再修一修,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智瑶脸不红心不跳,只是矜持地笑着。

暂时没有人提出过相似的观念,更没有人使用过相同的招术,作为“先人”的智瑶可不就是“原创”嘛。

有谁不服?穿越到比智瑶更远古的时代去搞呗。

传达给智徐吾的新命令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希望昭固的能力没有那么强,搞出昭固早于智徐吾得到命令之前就取胜的事情。

决定长期围困而不消耗人命硬攻“新郑”的智瑶,他下一步的做法是命令押解来大批大批的战俘,由原军进行监工,战俘挖掘沟渠以及收集搭建城寨的材料。

当然,原军的远程武器还是在对“新郑”进行攻击,每天起码有六七百块巨石砸进“新郑”城内,床弩只是偶尔对“新郑”的第一道城墙射一发,劲弩的覆盖次数渐渐减少。

战俘陆陆续续被押解过来,看上去大部分属于楚人。他们一开始并不显得温顺,杀了几批才算是遏制了反抗情绪。

没有人问智瑶,比如说怎么不抓附近的郑人过来参与劳作。

尽管已经进入到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军队不会去刻意避开黎庶进行打击,会专门针对黎庶的军队则是仅有一家,也就是秦军。

秦军确确实实是姬周时代第一支杀戮非战斗人员的军队,还是高层有计划的屠杀行为。

所以,秦人被冠以野蛮的称号,真的不是栽赃;国家被认为是蛮夷之国,其实就是秦国高层自己作的。

智瑶不抓普通的郑人,一来是在当代生活了四十多年,思想多少被同化;再来的现实原因则是,战俘的数量已经足够,何必让普通郑国人加深对原国的仇恨。

原军不是肆虐一波就会离开,要做的是占领土地并且实施统治,郑国人不久之后会变成原国人,不出意外子孙后代也会是原国的一份子。

因此,之前智氏没有刻意欺凌卫国人、赤狄人、齐国人、鲁国人,当下也不会将郑国人往外推。

相反,原国应该做的是让郑国人体会到成为原国人的待遇,变成原国人之后将出现什么新的改变,新的改变又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变化。

遭到围困的郑国高层很之前还能陆陆续续获知一些外部的情况,等待围困“新郑”的原军收紧了包围圈,渐渐难以接收来自外部的消息,直至完全跟外部失去联系。

因此,郑国高层只是知道形势越加不妙,并不知道已经有原军在攻伐更多的城邑和村庄,还是那种奔着占领既统治的方式而去。

这里,智瑶又给世人上了一课,不一定要完全灭亡一个国家才开始转化该国的黎庶,该国高层失去对地方的指挥,其实已经能够着手占领并实施统治。

因为信息差的关系,受困在“新郑”城内的郑国和楚国高层,他们误以为原军遭受到其它区域的军事压力,导致长久以来没有对“新郑”展开大兵攻城。

到底是有新的楚军北上增加了原军的压力,或是压力来自于宋军,楚国和郑国的高层只能靠猜了。

两国高层一番商议,将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散播出去,用以挽救越来越低的士气,并且决定对包围自己的原军发起新一轮的反击。

联军有新的举动?智瑶当然想乘机做出谋划,比较可惜的是对方太谨慎,压根不敢让军队离开城池太远,外围的敌军又不敢进入原军对“新郑”的包围圈。

“援军?昭固止步在淮水不动,宋军重新退回‘长葛’,你们哪里来的援军。”智瑶当然不会将消息告知郑国和楚国的高层。

宋军倒不是那么怂,他们一度跨过“菟氏”向“新郑”进发,与原军在“制田”爆发了一次大战。

这一次交战,八万宋军跟三万原军在平野展开厮杀,双方打了十六天难分胜负。

宋国高层一再试图跟位于“新郑”的盟友取得联系,多次尝试未果之下,再则就是宋军伤亡了近两万,考虑到一直不见郑国南部有新的楚军来援,仅是宋军一路杀到“新郑”城下也是作用不大,他们主动进行了撤退。

在“制田”爆发的那一战,着实是让原国高层用新的眼光看待宋国。

作为晋国人时期,得说晋国对宋国的要求从来不高,要不然也不会放弃更近的宋国,去选择扶持距离更远的吴国。

“‘制田’一战,我军伤亡万余,宋军伤亡约有三万。宋军败而未溃,尚有作战之力,仅此便是远胜楚军、郑军。”

显然,原军对宋军的伤亡出现了误判。

不过,对敌军伤亡出现误判这种事情很正常,不止发生在冷兵器时代,到了信息时代相同的情况依旧常见。

司马穰苴说道:“若宋国再无动员,今岁宋军难有行动?”

对联军来说,他们最尴尬的地方在于主力遭受围困,无法配合外围驰援过来的援军逼迫援军撤围的话,联军抵达的援军数量太少,过于靠近“新郑”不过是增加受困军队的数量。

程朔说道:“臣一度率军撤退,宋军并无直驱‘新郑’举动。”

在“制田”的一战就是程朔指挥,作为太子的智开也有参战,以结果论当然是获胜,真正的意图却是失败了。

智瑶看向智开,问道:“你可愿往‘曲阜’。”

众人不由猜想:这是越国那边有行动了?

第468章 到了关键的时刻

越君勾践正在将“中城”的部队调集向“琅邪”方向,看上去意图再对莒国发起新一轮的入侵。

莒国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久到能追溯到前1046年,远比当前所有国家……,包括姬姓重新建立的东周政权都要久远。

一直以来,莒国是被算作东夷的一系,晋国与楚国争霸期间才主动融入诸夏体系。

“越军可能入侵莒国,莒国难以抵挡,我需予齐地布防,以防不测。”智瑶说道。

本意上智开是不想离开“新郑”的心思,问题是去齐地算作独当一面,能够独当一面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对太子来说,再来是君命难违,只能答应下来。

智瑶吩咐司马穰苴在智开走之前给开一开小灶,免得智开因为经验不足犯下错误。

说起来,齐地那边一直是由司马穰苴负责,有八万左右的越军攻伐莒国之后可能入侵原国的齐地,稳妥一些应该是司马穰苴前往齐地才对。

现在的问题是孙武年纪太大且身体不好,智瑶身边需要一名靠谱的参谋,再则是司马穰苴掌控齐地时间过久,哪怕是为了司马穰苴好,着实是该换人了。

司马穰苴给智开讲解完前往齐地需要注意的事项,找到智瑶复命时,提醒道:“东莱仍是无主之地。”

妫姓陈氏举国迁往朝鲜半岛之后,原国并没有对东莱实施占领。

几年下来,东莱一些没有搬迁的家族左等右等,没有等来谁占领东莱。那边倒是没有人建国,只是已经出现了互相兼并的例子,给与更多的时间,应该会有家族膨胀到建国吧?

智瑶很无所谓地说道:“如若越国占领,恰好可为我先行开发。”

齐国最精华的部分已经被原国占领并统治,东莱那个地方大多处在半蛮荒状态,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能够拖住越国算是起到一个作用,并且还能成为日后原国对越国宣战的依据之一。

司马穰苴只是进行必要的提醒罢了。

妫姓陈氏搬得太彻底,给偌大的东莱只留下十来万人口,越国吃下去能够得到的营养有限,并且还增加了统治的成本。这个也是原国不着急统治东莱的原因。

越军要是直扑齐地?现在齐地有四万卫戍部队,能支撑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原国还能在齐地动员出十万左右的兵力,怎么都能坚持到主力回援了。

时节进入到夏季中旬。

原军围困“新郑”已经有一年又三个月。

随着原军围困“新郑”的时间加长,双方交战的频率却是出现下降趋势。

交战频率下降的原因挺多,有联军士气低迷不宜开战的关系,更大的因由是原军在“新郑”周边挖掘了一条条沟渠。

沟渠的存在增加了联军外出的难度,其实也让作为进攻一方的原军不好摆开阵型。

出现这种情况,原军不想强攻的心思太明显,着实是让想依托坚城消耗原军的郑国君臣十足心塞。

“君上,楚国再次来使,已被劝离。”

从上个月开始,楚君中一再派遣使节,他们从愿意罢战,到请求停战,又沦落到接受投降输一半,乃至于降低到肯成为原军的内应,直至智瑶不再接见楚使。

郑国同样反复派出使节,前几次得到智瑶的接见,后来一样不再接见。

智瑶对楚国的态度不变,大家一直这么耗着,反正原国不会被耗死,压根就不给施展计谋的机会。

首节 上一节 332/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