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军已经在窥探联军的真实情况,打算借机玩一波大的,同时分兵侵扰楚国本土是既定计划之一。
身处南方的楚国每年下雨次数比位处中原的原国要多不少,长久生活在那种气候环境下的楚人,有时候突然间淋一场雨很正常,养成习惯的情况下更不容易生病。
当下的中原在春季下的雨较多,夏季是一种闷热气候,秋季反而不怎么下雨,到了冬季则是雨夹雪时不时来一阵。
“分兵南下?”韩庚听到这个计划有些呆住了。
他们才刚来,不会得到立刻南下的命令吧?
智瑶哪怕是想削弱韩氏,着实不会将事情办得这么粗糙。
“南下之军尚在甄选。”智瑶说道。
韩庚心情放松了一些,知道刚才的举动有些不妥,赶紧补救道:“南调之军或许疲惫,为君上效劳乃是本份。”
“寡人欲抽调五千骑兵与三‘师’南下。司徒既如此说,可为寡人选出一‘师’之兵,随行南下。”智瑶看似接受了韩庚的提议。
不多不少就一个“师”的兵力,韩庚识相就从韩氏内部挑。
韩氏出动一个“师”的兵力真不算多,某种意义上在原国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之前,哪个家族的私军便由哪个家族指挥。这种惯例要是不打破,其实跟在晋国时期根本没有区别。
这一次智瑶能从韩氏抽调一个“师”的兵力归入他人指挥链下,缺口一旦被打开就会成为一种惯例,再慢慢模糊掉私军不轻易交给他人指挥的界线,新的规则也就形成了。
韩庚只是客气客气,没想到智瑶顺着话就提出要求,一下子就知道坏菜了。
要命的是话都说出去,韩庚马上推翻并拒绝,岂不是在耍智瑶?届时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
“智氏是晋国的卿位家族时,怎么可能将智氏的军队交给其他人指挥?果然是换了身份,一切都不同了。”韩庚心想。
韩庚又跟智瑶谈了另外一些事情,某个时候像是不经意般问道:“君上设‘郡’,不知河西、河东是何郡名?”
智瑶说道:“正是河西郡、河东郡。河西郡守由中行寅兼任,河东郡还需司徒推举一人。”
河西郡的辖地从大河之边算起,一直到泾水一线,同时渭水河滩到北方的洛水中游一起含括进去。
河东郡的西边到大河,东边则是少水沿线,北面直至“蒲”地,南边则是条山。
要说河东郡里面哪个最为关键,便是晋人吃了数百年的盐池,也是晋地唯一的一个大型盐巴产地。
在之前,盐池属于共管,也就是所有卿位家族都占了“股份”。
韩庚听智瑶的意思,盐池好像是要变成河东郡代管,心思不由活络了起来。
哪个家族的封地自己做主对不对?河东郡的郡守任命给了韩氏的人,是不是默认河东郡归于韩氏的自治区,盐池也就等于韩氏的啰?
智瑶知道韩庚在想什么,站在国家的角度,优先将郡县制确定并执行下去才是关键,其余都能以后再解决。
以前的盐池很重要,要看看原国现在的疆域有多大,又是都涵盖了哪些地方。
说白了,原国不止能够从盐池获得盐巴,晒盐技术被研究出来之后,齐地的盐巴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
早早就获得齐地控制权的智氏从来没有大量运回盐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齐地的产盐区被战火摧毁并没有重建,看来智瑶这是在等着拿盐池钓韩氏上钩?
韩庚一脸的若有所思。
智瑶又说道:“雁门郡由狐氏推举郡守,上党郡由钟氏推举郡守。”
要是了解各个家族的情况,会发现狐氏和钟氏的大部分封地其实就是在那两个郡里面。
若是再看行政区的地图,则是能看到划归给雁门郡的相当大一片区域现在是楼烦人的地盘。
韩庚现在就确认一点,要是那些郡的郡守世代由各个家族的人出任,代表智瑶还是顾着点吃相。
智瑶慢悠悠地说道:“原国疆域之大,非诸侯可以持有。”
韩庚先一愣,随后睁大了眼睛。
可不是吗?从来没有任何一名诸侯有那么大的疆域,论起来都跟西周的疆域大小一半多,并且绝大多数精华地区已经是原国疆域的一部分。
现在除了原国之外,能够被视为精华的地区已经不多,郑国算一个,宋国也绝对算,其它地方在老早之前被称呼为蛮荒之地。
“君上这是……”韩庚大概听懂了,只是依旧对智瑶的野心感到震惊。
也就是现在原国举世皆敌,周天子哪怕知道智瑶存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周王室能号召起来讨伐原国的国家真没有几个,有实力的那些国家则是早就与原国为敌,智瑶才愿意向韩庚透露自己的大目标。
智瑶带着殷切说道:“寡人心存大志,亦是可共富贵之人。甚是希望韩氏可助寡人成就大业!”
看上去震惊到不行的韩庚,心里却是千回百转起来……
第456章 态势逐渐明朗
对周王室取而代之?这就让韩庚有太多应该思考的地方了。
既然智瑶有那么大的志向,且先不论到底是不是大逆不道,韩氏总归是显得更安全了一些?
当然也能是韩氏变成智瑶必须除掉的一个家族,看的是韩庚接下来的表态,以及日后韩氏对命令的奉行情况。
“长达五六百年的统治之后,周王室已经不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礼崩乐坏之下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掀开,没有诸侯国愿意再奉行周天子的命令,确实是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韩庚无比清楚这一点。
曾经,姬周取代殷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一开始的时局其实挺艰难,后来才依靠名份逐渐掌控全局。
有那么一件事情却是韩庚所能肯定,便是一人功成鸡犬升天!
这是韩庚的固有思维所决定了的思考方向,认为一旦智氏取代姬周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一样会大肆分封功臣,根本不知道智瑶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原国成为新的天下共主,我再从中出一份力,获得一个封国不过份吧?”韩庚这一刻想的是这个。
那也是既有的例子带来的经验。
毕竟,曾经帮助姬周定鼎天下的功臣,他们都获得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封国。
“君上,若是远袭楚国,臣以为五千骑兵与三‘师’兵力略少。”韩庚改了一种心态,更有盼头之下,肯定变得更积极了。
智瑶先“哦”了一声,再问道:“司徒以为多少兵力合适?”
韩庚却是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略作思考之后,说道:“理应国中再行调兵,骑兵多寡臣难以定数,不少于一‘军’南下,方才稳妥。”
那么,缺少的两个“师”怎么来?韩庚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个。
在韩庚的意见中,韩氏可以再次征召,征集来的部队可以顶替对魏氏残余围剿的友军,也能干脆让新征调的韩氏所部南下。
同时,韩庚认为狐氏和钟氏还有余力,以其浪费今年的纳赋名额,不如再次让狐氏和钟氏发布征召令,前来“新郑”这个主战场。
智瑶面对突然间变得非常积极的韩庚,心想:“人果然还是要有盼头,不然做甚么都不得劲,能应付就应付。”
原国并不是没有兵力可调了,纯粹是智瑶体恤民力,再来也是经过详细计算与谋划,出动认为合适的兵力。
简单说就是,能用十万部队对付的战事,没有必要集结起百万大军,用最合适的数量能够获得胜利才是避免造成浪费的正确方式。
也就是智瑶仗着智氏本部的士兵足够能征善战,再来是军备优良,少不得对一系列计划信心十足,才有底气这么行事。
完善的管理体系,随时能够根据战场形势抽调新的部队增援。这也是智瑶最大的依仗!
智瑶笑着说道:“早做准备自然应该,新征大军则是不必。”
三十多万楚军跟七万左右的原军较量,人多势众的楚军还占不到任何便宜,一旦原国再大批增援南下,极可能将楚军吓得撤兵归国。
若是楚国君臣认清实力悬殊的事实,发现原国调集更多的援军南下,选择看清事实进行撤兵,岂不是弄巧成拙?
韩庚这才明白智瑶在暗地里憋大招,想了想说道:“如此,臣请为南下大军之‘将’,卿君上再委派国尉为臣之‘佐’。”
原国继承了晋国的军事制度,一些思想肯定也是继承了。
统率大军的主将,再有一名军佐,历来就是晋军的标配制度。
到了原国的这一阶段,军佐不再是单纯辅佐主将,或许还有监督主将的另一个职责。
韩庚知道孙武很厉害,尤其孙武对楚国的山川地势并不陌生,并且孙武还知道哪里是楚国的薄弱之处,从军事角度或者君臣相处的方式,认定深得智瑶信任的孙武是最为合适的军佐人选。
“兵力略少,此次南下凶险异常。”智瑶说道。
某种方面上,智瑶并不信任韩庚的军事才华,一开始真的没有委派韩庚作为南下主将的想法。
韩庚的心态不是变了吗?建功立业的心思比以前更重,也就说道:“国尉为‘佐’,臣诸事听取意见,可否?”
想抱孙武大腿的意思让韩庚表达得那么清楚,弄得智瑶想拒绝都不好意思了。
智瑶只能说道:“如此,侵入楚国本土之兵再添一‘师’。”
原国现在不适合内乱,智瑶并没有趁机将韩庚葬送掉的想法。
再则说了,想要解决韩庚有很多种方式,何必拿军国大事做代价,并且让几万人随之陪葬呢?
韩庚见智瑶答应下来,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一种忐忑的情绪却涌了上来,心想:“我南下之前,该做的准备不能少啊!”
他相信智瑶在当前局势下坑自己的机率很小,凡事不还讲一个万一吗?
随后,智瑶将孙武请来,亲自说了刚才的事情,随后说道:“司徒与国尉乃是国中重臣,事可为而为之。若事不可为,不为便是。”
其实就是一种表态,关心国之重臣的安全,表达了充分的信任,给予了便宜行事的权利。
孙武说道:“臣定当全力辅佐司徒。”
本来还没有多想的智瑶,听到官职称呼稍微愣了愣神。
原国不算是草创,又在周王室三公九卿制度上进行了借鉴,某种程度上在管理班子可能比周王室更完善一些。
以职权来区分的话,司徒其实就是执政的副手,算起来是一种文职。
现在,司徒要成为远征军的主将,摆明了就是文武不分。
“文武分明是两宋的事吧?在北宋之前,有能力的人,谁不是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马定乾坤。”智瑶将文武有别的心思压了下去。
文武进行严格区分对一个国家当然有必要,只是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看看两宋和有明一朝就知道是什么后果。
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时间肯定处在和平阶段,失去用武之地的武将一方能不失去话语权吗?一旦文官长时间掌握优势,他们必然会一再打压和剥夺武将的权利。
互相竞争其实没什么,要命的是后面文人会鄙视武人到连觉得进行锻炼都是一种粗鄙的行为,搞得文人全身上下死得只剩下一张嘴,偏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追求合适才是最重要。
当下远远没到智瑶烦恼文武不分的时候,将飘散的思维收回来,静静听着韩庚与孙武商量进军路线,入侵楚国的原军又该是以攻打哪些地方为目标。
听两人的讨论,他们很明白自己南下的目的,不是攻占多少土地或掠夺多少人口、资源之类,简单直接的就是造成楚国更大的恐慌和破坏。
智瑶看他们停下来望着自己,回应道:“暂罢鲁地用兵?可也。”
原军现在还没有全面占领鲁地,也就是鲁国还在苟延残喘。
为了给主战场和其余战场服务,智瑶当然不在乎从鲁地撤兵。
“鲁国现在多的是嘴强王者,真正能打的就一个子路,但是子路又遭到三桓的极力打压。他们的存在威胁不大,今次无法一举灭亡只是我用兵不多,时机合适他们撑不过下一次,我一点都不着急。”智瑶对这点有着清醒认知。
六天之后的某个夜晚,以韩庚为主将的南下大军,他们趁着夜色离开了。
一直在密切注意原军状况的楚军斥候,他们对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出现疏漏,将消息报回去之后,会引起联军高层什么样的反应则是不得而知。
隔天,智瑶接到汇报,说的是楚军再次分兵,抽出三万大军向南方运动。
这三万楚军到底是撤回国内,还是调去加强粮道的保卫,几天之内就会有确切消息。
原因?原军的斥候和侦骑也在密切见识楚军的一举一动。
刚刚从齐地被调过来顶替孙武位置的司马穰苴说道:“如此说来,留在此处之楚军,不过十二三万?”
之前,司马穰苴一直在担任齐地总督的性质,本来还负责钓鱼并宰鱼,后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钓鱼计划遭到中止。
智徐吾说道:“鲁地楚军约四万,‘虎牢’楚军约五万,另有六七万众看顾粮道。此地楚军绝不过十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