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的命令是齐君杵臼下达,并且事先没有通知作战指挥公孙青以及其它友军的战场主将。
突然出现的鸣金声让事先不知情的联军各级指挥有点懵逼。
有些才发现卫军和宋军在交战的人,他们以为正是内讧才导致需要撤兵,无不心中暗恨卫人和宋人真不是东西,本来跟晋军打就很艰难,还特么临阵搞内讧。
换作还是进行“君子之战”的年代,一方鸣金,有优势的一方都会停止交战坐视对方撤离。
现在的情况是,晋军知道联军要退,做出了死死咬住联军的举动,局部还趁势发起了猛攻,照这趋势哪怕联军退下去,势必要被晋军狠狠咬下一大口肉。
“君上着实……”公孙青觉得自己很悲剧,要退兵也不事先通知,突兀搞这么一出,搞得他很难办的呀!
而齐君杵臼没登极之前就爱瞎胡搞,成为一国之君之后更是换着法子享乐,会搞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好像也并不是那么令人感到意外?
第44章 漫长的一个月
正式的交战打了将近两个时辰(四小时),后续小规模的交战则是打到傍晚。
因为管理体系无法跟现代相比……,其实哪怕是到了现代,一天交战下来损失了多少人,好像也不是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精确统计?
总得来说,老智家这边无法精确统计损失了多少人,联军那边的状况也是一样,对于造成敌军多少死伤方面,双方基本也只能是不那么靠谱地进行猜测。
“我军折损战力约四千余人,敌军死伤应有万余?”子路说道。
折损战力不代表就是阵亡,失踪、受伤或残废也算失去战斗力。
打了一整个白天,怎么双方的死伤数量加起来怎么就那么点?
其实,要不然呢?又不是拿着机枪扫的年代,更不是动辄地毯式轰炸的时代。即便是进入热兵器的时代,除非双方是拼红了眼,否则死伤方面也不会太夸张。
智瑶问道:“指挥如意否?”
子路非常慎重地说道:“各军无有迟疑,如臂指使也!”
这就好。
说明老智家以及辅氏、附庸贵族没有拿军令不当回事。
智瑶又问道:“敌军以何方力强?”
子路没有思考,说道:“范氏之师强也。”
又是一个实情。
白天交战下来,晋军这边在与各诸侯的交锋中损失并不惨重,仅仅是范氏的军队对付起来比较吃力。
讲人话就是,老智家的军队跟列国各军打,伤亡换算能达到一比五;跟范氏打则是维持一个伤亡换算比持平。
如果范氏是“完整体”的时候,其实智氏压根就打不过范氏。这个是范氏不但军队数量比智氏多,质量方面范氏也优于智氏。
总体来说,还是智氏颓废的时间有点久了,没有强势的家族导致内部颓丧,人心方面也不齐。
因此,内战爆发之前,智氏不但打不过范氏,赵氏、魏氏、中行氏的战斗力也比智氏强,智氏能欺负的也就韩氏。
而韩氏也就韩起那一代雄起了一下下,其余不管是韩厥或是其他家主都是属于垫底的卿位家族。
智瑶忍不住就想道:“如果士吉射和中行寅在内战时不分兵,屡屡让赵氏、魏氏和韩氏能够用三家之力单独对抗其中一家,换作是范氏和中行氏一直合兵,内战的结局也许要改一改。”
那并不是说笑,怪只怪士吉射和中行寅自己玩脱了。
尽管是那样,赵氏、魏氏和韩氏跟范氏、中行氏一场内战打下来,得胜的赵氏、魏氏和韩氏还是损失惨重,以至于让智氏有独战诸侯联军的表现机会。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以智氏为首的晋军跟诸侯联军在“共”这边一再交战,后来双方都不再满足于正面交战,各种挖坑埋人的手段频出。
比较可惜的是联军那边没有一名孙武一般的人物,智氏这边的智瑶还没有成长起来,互相算计的打法进行得比较稚嫩。
子路本身也不是一个擅长玩“兵者诡,道也”手段的人,他对打堂堂正正对垒的模式比较熟悉。
而在这一个月里,另一个战场的交战也是一直在持续。
那个战场在“沫”,以赵氏、魏氏和韩氏为首的平叛阵营,以范氏、中行氏为首的叛军阵营,他们围绕着“沫”连番拼杀,战况比较诡异的是平叛阵营竟然屡屡失利。
赵鞅不但没有能够攻下“沫”城,好几个局部战场也是一再战败,后面竟是派人到“共”这边向智氏求援。
“一月有余,我军阵亡四千余人,伤残一万四千余人,怎有余力增援于‘沫’。”智申好歹是统帅,哪怕仅仅是作为招牌,麾下出现多少损失还是要掌握信息的。
诸侯那边,半个月前有郑军过来支援,只是卫军和宋军先后退出战场。
另外,齐国从晋国东北部发起了入侵,相继攻占了晋国的七座城邑。这些城邑属于赵氏,极大地牵扯了赵氏的力量,大概也正是这样才让赵鞅无法专心致力攻打“沫”城?
智瑶看向了愁眉苦脸的智申,说道:“大人,主未有传令。”
话说,赵鞅竟然想做老智家的主?有没有经过智跞的同意呀???
智氏出动两个“军”来担负国战重任,打从事实上已经帮正在进行内战的赵氏、魏氏和韩氏扛起了很大压力,赵鞅竟然还想调动智氏的军队去帮他们打内战?
“君上亦无令来。”智申呢喃道。
军帐内的人都在看着智瑶这个真正做主的人。
这一次国战,智瑶的收获是渐渐搞懂了冷兵器战争是怎么回事,慢慢也在开始指挥部队。
应该说庆幸还是惋惜的方面,属于这一场交战没有太多的花活。
其实,智瑶要庆幸的就是没有出现太多花活,像是刚出新手村的赵括遇上满级的白起,才那个叫天大的悲剧。
“宋卫反目,我去二敌;敌军已显疲态,或早有退却意图?”智瑶看向了智徐吾,又扫了一眼程朔和子路,问道:“我或可暂缓攻势,使敌军得退,再行追击?”
没有被智瑶视线扫到的辅果,他抢先于众人,说道:“敌军折损过半,便是范氏亦无存剩。若我愿放归,敌军必退。只是追击……”
有交战就会有损失,辅氏来了两个“旅”,一个月交战下来只剩不到一个“旅”还保持战斗力。
所以,辅果很不愿意继续打下去,深怕继续打会把最后一个“旅”也折腾没了。
他们在开打的“共”跟“沫”之间的距离约是百里左右,急行军也就是两天的时间就能抵达。
智瑶向智申问道:“大人意下如何?”
这个问题让智申有点意外,心想:“问我做什么,你拿主意呀。”
智瑶又说道:“敌军往‘沫’之意甚急?我可与之再纠缠两日,朔趁夜率军绕路往‘牧’,半途截之。”
懂得是应该捧场的智申立刻说道:“甚善。”
那么,部署也就初步有个意向,怎么完善则是需要再商议。
初次玩花活的智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计划成功哪怕不将诸侯联军全歼在“牧”周边,怎么也要打得他们丧失战斗意志,溃退往“沫”再拖垮那边范氏和中行氏的抵抗力量!
第45章 急转直下的局势
很多时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智瑶没有想到的是会被自己给碰上。
他们正在寻找机会全歼或是打崩诸侯联军,来自“沫”那边的情报给了当头一棒。
赵鞅统率的军队败给了籍秦和高强联合指挥的范氏和中行氏叛军,战败后撤向“邯郸”又遭遇再败,一退又退到“五氏”。
如果不是赵氏、魏氏和韩氏折损严重,智瑶都要怀疑赵鞅是不是在演戏了。
对于晋国来说最为恶劣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先前撤往卫国的中行寅不知道是不是越想越气,再次返回晋国地界跟籍秦和高强所部会师,光复“邯郸”之后发出宣告,要攻打“新田”清算晋君午。
什么鬼啊???
之前已经被定义为叛乱,又发出要干掉晋君的宣告?一定是赵氏、魏氏和韩氏连续战败给了中行寅底气了吧!
又或者中行寅思来想去,心里的一口气实在是无处出,认为晋君午跟赵鞅沆瀣一气,先有国君和赵氏要彻底消灭中行氏,才有了内战的爆发,要用武力让晋国重换青天?
中行寅倒是很懂抓住机会,目下赵氏、魏氏和韩氏一再遭受重创,智氏则是被牵绊在“共”与诸侯交战,国内的中小贵族兵源枯竭,还真是打到“新田”的绝佳机会。
差不多是中行寅集结起范氏、中行氏、邯郸氏和其余一些对国家高层不满的中小贵族,合兵约四个“师”的兵力进发到“黎①”的时候,来自“新田”的命令也下达到了智瑶所在的大军。
“君上命我等火速回援。”智申对于事态的发展感到很懵逼。
才几天啊?怎么情势一变再变,使人感到那么的措手不及。
智徐吾说道:“我或可歼灭诸侯之军,抑或重创,怎可……”
然而,智瑶知道不救援“新田”恐怕是不行的。
那关乎到政治立场,再来就是一旦“新田”真的被叛军攻克,晋国从一个国家的层面就彻底糟糕了。
“撤兵罢。”智瑶说道。
不管怎么说,他们在“共”与诸侯交战,以诸侯先行撤军和双方兵力损失来判断,无疑是他们获得了会猎的胜利。
无法克竟全功,还有下一次。
一旦“新田”失陷,不止对晋国是灾难,对智氏一样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最为现实的是,真的让“新田”沦陷的话,作为“元戎”的智跞不自裁谢罪,好一点的下场则是下台,没有第三种选项了。
他们的会议开到一半,来自智跞的命令也送来了,一样是下达回军保卫“新田”的指示。
这样一来根本不用再做商议,遵从家主的命令成为一个必然。
“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对劲!”智瑶坚持这么认为,继续想道:“也许正是赵鞅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针对“沫”的围攻是赵鞅故意战败,宁愿经受一些折损,也要创造出让中行寅攻打“新田”的机会?
不能怪智瑶会那么想,主要是攻打“沫”的平叛大军败得太快了!
老智家的军队本来要伏击和追击诸侯联军,主力部队稍微追一段距离停了下来,负责伏击的程朔则是挡住众诸侯但是没有攻击。
程朔干的事情是派人去向齐君杵臼、鲁君宋、郑君胜和士吉射致意。
必须说当时程朔率军突然冒出来吓了诸侯一大跳,他们以为自己要玩儿蛋时,晋军却是没有展开攻击,相反来了致意的使者。
不管是场面话还是遮羞布,诸侯对智氏有机会攻击却来致意进行了称赞,几位诸侯嘴巴一张,分别留下一些部队和物资,算是“买路钱”的意思,再带着其余部队和物资离开了。
事后得知那么一回事众孔子的弟子,好些人对那件事情赞赏不已,认为“王道有望”啥啥啥的。
一些亲身经历的史官,就是跟在诸侯身边记录历史的史官,他们也对这一件事情进行了记载,用词方面很是美化智氏,少不得为诸侯的行为也进行了正面的肯定。
可不是嘛!遵从“投降输一半”的原则,一方尊礼,另一方懂规矩,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间段着实是不常见了。
智申带着军队回撤到“雍”地。
“中军佐驻‘黄父’郊外;叛军已克‘萤庭’。”智徐吾顿了顿又说道:“世子,我军仅剩四‘师’,敌军士气正旺……”
当然不是他们死了一两万人,一路排查下来,相对靠谱的数据已经有了,阵亡六千余人,伤患以及残废失去战斗力的六七千人,看管俘虏以及物资也要人手,再来是要防着郑国入侵南境,能作为野战兵力继续征战的就剩下四个“师”了。
目前中行寅麾下可不是只有四个“师”了。他们一路高歌猛进,范氏与中行氏各城邑再出兵前往会合,也有中小贵族加入进去,膨胀到一个“军”又两个“师”的兵力。
以成军的规模来看,智申这边还有四个“师”的可战之兵,赵鞅那边有三个“师”的兵力,以单独阵营来算中行寅麾下的兵力俨然就是当前数量上的最多。
用一句“情势急转直下”来形容态势变化,一点都不显得错误。
同时,能想象范氏和中行氏的强大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但本身实力强,对晋国以及国外诸侯也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但凡有翻盘的机会就能汇集来一大群帮手。
对晋国来说还有一个坏消息,本来已经撤到“沫”的诸侯,他们得知中行寅在向“新田”进军,分别又从国内征调军队与物资,随后大军也向“新田”的方向逼近。
智徐吾比较晦气地说道:“赵氏、魏氏、韩氏并无再行征召兵源。”
情况很糟糕,对不对?
赵鞅、魏侈和韩不信也不知道是真的兵源枯竭,又或是什么个盘算,窝在“黄父”边上就不提了,不赶紧向各封地再次集结军队。这是要坐视“新田”陷落吗?
智瑶不无恶意地想道:“也许他们巴不得‘新田’陷落,能让智氏担负都城陷落的罪责,也能激起国内众贵族对诸侯以及范氏、中行氏的仇恨感。总之,对他们来讲反正就是利大于弊。”
情势的变化对晋国以及智氏不利,一旦赵鞅不救援“新田”会让世人看清楚赵氏、魏氏和韩氏的盘算。
问题是一旦形成木已成舟的局面,看破了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