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31节

在“临淄”城内保护智瑶的暗卫多达五百,还有摆在明面上时时刻刻跟随保护的数百明卫,哪怕是遭到摆明阵仗的攻杀,百名甲士再加上其余的明卫和暗卫,足够支撑到支援赶到了。

智瑶没有去关注突然间出现的异常。

跟随智瑶左右闲逛的司马穰苴以及孙武同样不会关注,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着实太多,没有人特意前来禀告的话,代表那件事情根本就不值得分心去倾注精力。

距离他们将“临淄”控制住已经过去将近四个月,清扫“临淄”周边的行动大体上完成,剩下的是怎么将控制变成一种占领。

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控制和占领看着好像没区别,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控制会比占领存在更大的被颠覆可能性,也能理解是短期内可以把控住局面。

占领则是肃清了绝大部分的威胁,己方在某地的军事力量形成绝对的优势,该区域的敌人不具备依靠自己将占领军驱赶走的能力。

智瑶重新回到下榻之处,得知阚止已经等了很久的消息。

这个阚止是一位挺有意思的人,与田氏争锋就没有占过上风,稍微不对就会进行退缩,以至于明明一直在跟田氏作对,却是依旧活得好好的。

“田氏一定是故意不杀阚止。这么识相的人,能力还平平无奇,留着比杀掉的好处更多。”智瑶看到阚止的那一刻起,心里想着。

换作智瑶碰上阚止这种对手也不会杀。

毕竟,杀了这么一个好对手,说不定会换来一个更难缠对手,是吧?

阚止先是讨好地笑了笑,才说道:“止闻晋卿欲使二‘军’西向讨鲁,特来求见。”

按照周礼的编制,一个满编军团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名战兵。

也就是齐国了,历经那么大的动荡之后,只要有人能够稳定局部,再给予强有力的统治,起码凑出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齐国的京畿圈嘛?缺了什么,人是不会缺的。其它诸如武器和粮食,智氏的缴获实在太多了。

当然了,编制能拉起来,装备能到位,有多少战斗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智瑶所知道,每一个国家的生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是每个国家的人都有晋人的那种好战氛围。

能崛起成为大国的话,其实皆有其可取之处,看统治者怎么去发挥罢了。

智瑶还知道阚止为什么想要出征,民族大义肯定有,更多的是不想泯灭于众人。

齐人打不过晋人,难道还打不过鲁人?不能够的事啊!

智氏帮助齐国重新拉起了两个军团,一应的军事物资也是智氏出,相关职务当然也是智氏安排。

崔健从之前的边缘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成了其中一个军团的主将。

阚止前来自荐,某种程度上算是找智瑶卖身。

智氏没有立刻灭亡齐国的意愿,那么也就需要给予齐国一些有志之士希望,允许仍旧心怀大义加入进去做事。

齐国的两个军团在公子顽变成齐君顽以后,进行誓师出征的仪式。

君位落在自己身上这种事情让齐君顽感觉如在梦中,或者说之前连做梦都不敢那么做啊。

“两‘军’对阵鲁三‘军’可能胜之?”齐君顽小心翼翼地看了智瑶一眼立马将视线移开。

地点是在齐国的宫城之内,殿则不是什么正经的大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偏殿而已。

当然不是齐君顽故意怠慢智瑶,作为都城的“临淄”还在智氏的控制之下,宫城的守卫也是由智氏提供,只有寺人和宫女是原有配置。

如果是在更久的以后,智瑶肯定不会留下原班的寺人以及宫女,当前的寺人或宫女还没有出过奉行大义的前辈,纯粹作为工具人而已,不需要特别对待。

齐君顽之前哪怕不知道自己的君位是怎么来的,后面会有人进行提醒。

话不用说得太明白,只要让齐君顽知道自己的君位是因为谁而获得,失去了谁的支持不但君位会失去,乃至于连人都做不成,其实就够了。

那样一来,除非吕顽有大觉悟,并且是一个有智慧又有做事手腕的人,要不然其实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智瑶之所以从众多的公子和公孙中挑选出吕顽,肯定是有其依据的考虑。

这么说吧,吕顽的名声不好不坏。这个也是被挑中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挑出一个名声恶劣的齐国公子来坐上君位,一时半会或许没事,等待时局平稳下来,麻烦必然也要跟着来了。

“鲁军?”智瑶真的不是看不起鲁国,就实说道:“数千之众攻打‘艾陵’,耗时半月,死伤过两千,方才攻克。”

对了,统率这一路鲁军的是子贡。

子贡啊?他在智氏效力的时候,没有展现过军事才能。

不过,以现在的特有情势来说,但凡是贵族都会有基本的军事素养,要不然哪怕有封地也会在随后失去封地。

为什么?因为贵族不光能享受美好生活,他们还要承担起纳赋的义务,无法纳赋会被削减封地,直至变得一无所有。

齐君顽又小心翼翼地问道:“田氏割据东莱,不知应当如何处置?”

智瑶看了齐君顽一眼,没有做出回答。

人啊,果然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思维会随着发生改变。

如果他仍旧是无所事事的普通公子,顶多就是愤慨地骂上几句,随后继续过自己一无所成的小日子。

现在?他是一国之君了,能够容忍晋军的入侵,不可能允许一国之中出现割据势力的。

外敌有退去的那一天,以后也能奋发图强再发出号召重夺旧土,内患对人心的影响则是会远比想象中更大!

所以,攘外必先安内,某种程度上就是有其道理的。

智瑶能看出身份的转变,开始让齐君顽生出了一些之前绝对不会有的念头。

那种转变,怎么说呢?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凭空获得了什么之后,不知道获得的艰难,一心想要的是取巧去获得更多。

最终,齐君顽果然还是说道:“寡人欲将亲征鲁国,得胜再往东莱征讨叛逆。”

第340章 智氏新动向

在民族大义和国家情怀还没有出现以及得到普及的年代,不是让生活变得更为艰难,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在乎头顶上的统治者是谁。

事实上也是那样,统治者离普通人太过遥远,一辈子都不可能发生接触,只有生活的好坏才是跟普通人息息相关。

在那种现状之下,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信不信人人都期盼着迎来大变局。

毕竟,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也许换个统治者能得到什么改变?反正不会是更差了,不是吗?

换做是生活得富足,还有更多的盼头,人人都会成为在任统治者的拥护者,守卫的其实不是统治者,是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灌不是晋人的出身,来自齐国的东莱区域。他曾经一无所有,乃至于变成了一个奴隶。

现在?灌有了自己的房屋,名下还有了两百亩的土地,并且成为了一名“士”了。

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得来。

灌在八年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齐人,还因为不是家庭里的长子,注定在成年之后拿上少到可怜的东西离开生养的家庭出去自生自灭。

那是嫡长子制度下的规则,长子天然继承父辈的九成九家产,非长子则是在成年之后需要离家几乎从零开始奋斗。

不太好说那样到底公不公平,也不是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坐视次子等子嗣自生自灭,知道生活艰难还是会时不时接济一下的。

知道刘季为什么四十多岁了还不成家吗?因为他知道以当时的制度,结婚之后自己作为老三没有分得家产的可能性,本身没有创下什么事业,不结婚就能理直气壮待在家里继续吃吃喝喝了。

一些从不分家的人,所有的家产都归纳在一个人的名下,有相当数量的族人一再创造财富,哪怕没有滚雪球一般地壮大,想要衰败除非是碰上大变局了。

反正吧?灌在成年之后就离家,伙同一群同样非长子的人混日子。

当代一般都是那样,没有资格分到家产的成员,他们出去之后会跟身份相似的人聚堆,会做什么就有点不好说了。齐国像这样的人,他们会选择去一些大城市,要么是卖身给予某个家族,不然就当街溜子。

某种程度来讲,齐国因为经济产业发达的关系,社会体系远比其他列国要复杂一些,非长子到底有什么出路,走在了列国的前面。比如雇佣制已经在齐国产生了。

大多数的列国,他们处在一种比较保守的宗族社会,次子无法继承财产就不选择分家,一个家庭众多的兄弟可能就独一个能结婚了。

一个家庭的好多兄弟只有一个能结婚这种事情,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然而在很久以前的诸夏大地却是一种常态。

灌跟老大的家离得并不远,实在没吃的也能去吃喝,就是分家就真的是分家,吃喝可以,拿点什么玩意也行,但就是回不到从前了。

灌会成为一个奴隶,不是他有资格上战场,更不是自不量力去找晋军的不痛快,纯粹就是人在路边坐,祸从天上来。

简单点来说,他以及小伙伴看热闹,看得自己成了热闹的一部分,全村都被晋军打包带走了。

灌原以为一辈子就是奴隶了,侥幸能有子嗣也会是奴隶,世世代代都会是奴隶。

当然了,绝大多数奴隶不可能有后代,他们的不幸会被终结在己身。

灌的幸运之处在于被分配到了智氏,更幸运的是智氏正在接受智瑶的改革,奴隶可以依靠勤劳恢复自由之身,获得自由身以后变成有资格成为辅兵,可以跟随大军出征,累计功劳获得成为士兵的资格,或是撞大运立下功劳成为士兵。

为什么一直强调士兵的身份?晋国就是这样,想出人头地必须拥有纳赋的资格。

在智氏治下的话,获得纳赋资格远比在其他家族显得更加重要,一切只因为立功,哪怕是再小的功劳都会获得奖赏。

智氏的奖赏不是针对绝少数人,比如某个谁一跃成为拥有城邑的大夫,获得令人羡慕的赏赐。前置条件是这个人的看似落魄,其实祖上绝对阔过。

“真是幸运的一群人啊!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幸运,以为变成我家的治下一员非常不幸,我必须告诉他们自己的经历啊!”

灌这八年过得非常充实,从奴隶变成自由民,获得成为辅兵的资格是再次改变自身命运的另一个人生转折点。

在灭卫之战的时候,灌尽管只是一名辅兵,却是获得了参与清扫卫人村落的任务,协同战兵攻占一个村子时,杀掉了抵抗的三个卫军,一下子就此翻身了。

目前,灌已经是智氏的一名“士”,得到了在“谭”地的两百亩土地,同时也成了一名村长。

当然,村长就是一种代称,正式的职位就是“胥”,下面还有“皂”。

灌并不是孤身一人来到一座齐国的村庄上任,还有七人同行,他自己担任村长,其余人分别就任劝农、水工、捉守等职位。

前来就任的人之中,以出身来论的话,有晋人、齐人、楚人和郑人,他们现在只有一个身份,也就是智氏的一员。

因为灌一口地道的齐国口音,还是能够轻易瓦解当地齐人的戒心。他再主动提起自己的出身,讲述曾经的经历,再提现在的改变,有太多的事实能够作为证明,真的就是绝对假不了,不说立刻瓦解了齐人对被智氏统治的抵触感,以行动进行抗拒的事情却是大量减少了。

“‘邦’左有溪,挖掘水沟引水,便又是一片农田。”

“逃散之人也多?可使青壮从命,略作武装往而捉拿、驱赶,立功上禀,赐予田地。”

“二三子,我等来此使命甚重,绝不可懈怠!”

谁能想到曾经一天到晚只能晒太阳补钙的一个街溜子,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人口约三百村子的村长呢?

得到指示的人当然是齐声应:“诺!”

他们在上岗之前已经得到培训,讲师一再提起的就是让村民忙起来,忙到村民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

当然,忙不能是白忙,要能够惠及到村子,类如挖掘水沟可以灌溉农田,人人得利也就便于驱使村民。

比较有效的还有另一种方式,抓住机会让村民能够立功,奖励一些物资,可以是一斗粮食半尺布之类,大方一些就奖励土地。

说白了,时逢变局最是不能让人们有时间多琢磨,一个人有一颗脑袋用于思考,思想乱了就很容易滋生动荡。

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可以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其实也是在无形中消除隔阂,一旦齐人习惯了在智氏统治下有功得赏的规则,他们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更加积极地回应智氏的各项指示,包括某天成为一名士兵为智氏征战。

奖励啊?大杀器来着!

当今天下,愿意制定奖赏制度惠及万众的家族也就一个智氏,其余家族或者国家,他们还在走祖上必须阔过的老路。说白了就是对出身有着严格的要求,普通黎庶根本没有上进的渠道,或者是天花板着实也太低了。

因为智氏制度上的优越性,哪怕只是跟现在其余家族或国家稍微先进那么一点点,爆发出来的威力还是超乎想象。

灌等人花了一个月就消除了所管理村庄齐人的敌意,不到三个月就能做到政令通行。

其中固然有灌一口齐人口音的关系,更多就是因为“惠及村庄,立功有奖,不辱人害人”这三板斧而已。

在今天,来自更上一级传来命令,要求灌提供二十五青壮作为民伕,有可能会更进一步随军当辅兵。

灌召集村落里的人到一片广场,公布下去之后,当场得到了太多的提问。

“得征当真可获田?”

“往之吃喝借由智氏供给,勿用自行携带?”

首节 上一节 231/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