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09节

别看吴国好像风头正盛,其实国内真的没有多少城邑,别说是规模比较大的城池,有的是各处山林中密密麻麻的村落或山寨。

因为植被茂密再加上多山、多水的特点,吴国的交通状况无比糟糕,赶路经常是陆路走几天就要换乘舟走水路,来来回回那么可劲的折腾。

越国那边的情况比吴国还要复杂。

如果说吴国因为正在崛起的关系打通了很多道路用于进行联系,越国的封闭性比吴国更甚,道路方面真的是太糟糕,民风方面也很让旅人缺乏安全感。

宰予正要应命,却听智瑶又说话了。

智瑶说道:“夷光、旦有孕,子我此次往越,随行有人同往,接其二人亲眷来晋。”

幸亏就是随行的人会去接施夷光和郑旦的亲眷,换作智瑶命令宰予去接,信不信宰予直接甩脸?

哪怕是那样,宰予都还皱起了眉头,一副不怎么乐意的模样。

说到底,嬖人只是嬖人,哪怕长得跟天仙一般,还就是一个嬖人。

而嬖人还是往好的称呼来喊,说通透了就是仆人,比奴隶高一个级别而已。

智瑶解释道:“子我必与少伯有所接洽,以此为由,当是愈加便利。”

宰予立刻就懂了。

少伯就是范蠡,他一再在越国搜罗美女,找到了就送去吴国进贡给夫差。

吴国那边不是没人骂范蠡,并且是怎么难听就怎么骂,骂的是范蠡要用美色迷惑夫差,偏偏夫差就好颜色。

这是智氏想要暗中威胁范蠡配合一些事情。

如果范蠡不就范的话,智氏就要给越国的复仇计划添一些乱,也必然搞得楚国很难受。

事情办得比较隐晦,完全不知情的人根本想不到那么多,自己心里有鬼的人则会感到忌惮,一些事情就主要酌情答应下来。

智氏需要范蠡做什么?跟魏氏想要接触楚国有关,再来就是想借范蠡跟逢同的关系,再去接洽伯噽做另外一些事情了。

军队要前往某处作战,讲究的就是一个粮草先备妥的道理。

国家之间迟早会爆发战争,抢先部署一些手段也就成了必要,不对吗?

智氏为什么需要范蠡?不去直接接触逢同,再跟伯噽直接交流之类,做事需要的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流程,减少对方的不信任度,也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中牟利。

在接下来,智瑶的交流对象变成了向魋。

本来应该是宋国的公子作为使节来到晋国,问题是宋君栾在位十八年时期,好多公子联合叛乱,以至于宋国内部的公族势力大大受损,连带宋君栾也不再相信公族了。

以宋国的体制为基础,一应公子都算是执政的备胎,太多的公子和公族叛乱,一下子就让宋国的内部格局面临极大的变化。

比较能够体现出变化的就有宋君栾开始重视向氏。而这个向氏其实就是宋国大夫向戎的后裔,这个家族出了不少战将,为宋国立下过很多战功。

当然了,宋国的执政正式名称叫“右师”,早期还有“左师”统管军务,后来宋国取消了“左师”这个官职。

现在担任宋国“右师”的人是公族,只是权利遭到了极大的压制,源于这点致使宋国的国策一再出现变动,今天可能是站在晋国这一边,明天又变成要独立自主,搞得郑国盯上了国策一再变动的宋国。

刚才,向魋提到了郑国对晋国不敬,说是宋国有意为晋国攻打郑国。

宋国或许是会跟郑国交锋,早先的根由确确实实是因为郑国不礼敬晋国,宋君栾也就派遣皇瑗率军侵犯郑国。

然而也是在同一年,宋国把曹国攻灭,还干出了绝了曹君一系祭祀的事情。

曹国很弱,或许晋国不怎么在意曹国,郑国却视曹国为自己牵制宋国的工具之一。

源于郑国对曹国的重视,作为霸主的晋国对曹国的灭亡看似漠不关心,郑国却出兵想要恢复曹国的国祚。

那样的话,郑国虽然一再遭遇晋国的入侵,他们实际上也是一直在入侵宋国,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郑国执政罕达的宠臣许瑕求取封邑,没有地方可以封给他。许瑕请求取之于外国,罕达答应,派兵包围了宋国的雍丘。

在那之后,郑国与宋国的矛盾越发尖锐,只要晋国不针对宋国,有了晋军在“艾陵”击败吴军的事迹,宋国还是很愿意跟晋国修复关系,乃至于继续跟着晋国混的。

基于这个前提,智瑶想要遵循祖先荀罃的旧例,某种程度上扶持宋国,一来是在针对郑国时可以利用到宋国,再来则是为以后南下讨伐吴国做相关准备了。

所以吧,学史真的很有必要,可以从历史的一些旧例上实施借鉴。

双方都有心修复关系,智瑶跟向魋肯定就聊得很愉快。

“宋国有意出兵郑国?”智瑶听到向魋提议会盟,立刻问了一句。

向魋刚才说了,仍旧由晋国主持中原事务才能让局势稳定下来,宋国非常乐意为晋国重新称霸出一份力气。

换作是其余人,他们或许只会跟向魋谈虚的,才不会那么务实。

智瑶不一样,可以聊感情,也能重申友谊,更趋于有事就好好谈事,并且尽早办得妥妥当当。

向魋没想到智瑶的风格会那么直接,错愕了一下下,如实答道:“明岁便会发兵。”

智瑶说道:“如此,贵使届时归国途经‘虎牢’可往见上军将。”

晋国这边一直在入侵郑国的家族是魏氏,只是向魋有点搞不懂状况了。

“智氏不接手宋国的邦交,要将好处送给魏氏?这一点都不晋国啊!”向魋还是很了解晋国各卿位家族的相处方式,心下便有了极大的疑惑。

第308章 王霸基业

又是新一年的春暖花开季节。

人在“邺”城的智瑶得到消息,说是魏氏可算将“赵”城攻克。

魏氏耗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拿下“赵”城,听说死伤方面还比较大?

打从事实上来说,攻打一座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城池,无论是攻城方还是守城方,两边的伤亡确实都会比较大。

魏氏攻打“赵”城投入了超过一个军团的兵力。

赵氏用在守卫“赵”地的兵力约是一个“师”又多一些。

“赵”城的战斗结束,魏氏付出了将近五千人战死,残废两千多人的代价,其余人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伤势。

而魏氏的战果是拿下“赵”城,俘虏了约三千左右的赵兵,杀死的守城士兵约有六千多人,黎庶约是近万。

那是生活在赵氏庇护下的黎庶也参与了守城,并且还是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帮忙,很大程度上给魏氏增加了攻克“赵”城的难度。

这样一看的话,赵氏还是很得治下的人心?至少是“赵”地的黎庶很爱戴赵氏。

在赵同与赵括主持赵氏,赵氏却是遭到以栾氏、郤氏为首各家族围攻时期,赵人可没有帮忙守城,再因为赵氏没有领头人的关系,偌大的赵氏仅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覆灭了。

“瑶闻,乃是‘赵’地赵人有族亲在‘晋阳’,以至‘赵’地赵人舍命护卫赵氏?”智瑶问道。

豫让说道:“传闻便是如此。”

那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来跟赵毋恤的关系很大,他告诉“赵”地的黎庶,一旦有立下功劳能够获得赏赐,并且许诺“赵”地的黎庶为守卫赵氏战死,其余地方的亲人可以获得土地的赏赐。

土地啊!什么时候是个人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呢?不怪赵人愿意舍命了。

另一方面,赵毋恤还大肆恐吓各地的赵人,告诉他们曾经赵氏被覆灭之后,各个阶级遭到了极为悲惨的命运。

说白了就是赵毋恤连吓带哄,可能也是魏氏攻打时期做了一些残暴的事情,导致遭到了“赵”地赵人的顽强抵抗。

智瑶比较唏嘘地说道:“如此,战事不再与黎庶无关。”

豫让有不同意见,说道:“臣听闻鲁国君臣早有赏赐义人之举,鲁国与齐国多次交战,鲁人舍生忘死。可惜,鲁国屡败于齐。”

智瑶一时间有些楞神。

话说得没错,要说哪个国家最早鼓励黎庶参战,还真的是鲁国。

可是呢,鲁国君臣的许诺几乎不会实现,哪怕真的有赏赐某人,那人祖上绝对阔过,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孔子他爹叔梁纥。

事实是什么?在鲁国,祖上没有阔过的人想翻身,纯粹是做梦啊!

虽说列国的情况都差不多,关键在于其他国家并没有像鲁国那样许诺之后,不去进行实现,做那种纯粹骗人的举动。

智瑶刚刚巡视完一个冶炼基地。

既然被称为基地,肯定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如果懂行的人去一看,能看出那个冶炼基地的科技水平已经差不多到了北宋时期的水平。

那种炼铁竖炉一座高约4米,直径约2.5米,不止款式领先晋国的所有家族,连带技术方面也是没有一个列国能比拟。

它并不是智瑶亲力亲为搞出来,他只是提供了相关的概念,再由专业人士反复研究。

从智瑶提出理念,到成品出现,一共历时八年之久。

新式的炼铁竖炉被研究出来了,代表着铁矿以及煤矿的需求量更多,修建用于转运的道路也就成了迫切需要。

所以了,智瑶接下来需要走一趟“邺”到太行山,亲自看一看沿途的路线,再跟公输家的一些人商议路该怎么来修。

并不是说原先没有路,单纯就是一些路段需要拓宽,某些地方的桥梁必须重修,乃至于说把某座山给挖出通道。

智瑶其实无比庆幸将公输氏从鲁国要了过来,起到的作用着实是太大太广,为智氏的大步迈进进行了极大贡献。

当然了,公输氏并没有在冶炼和兵器相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最为擅长的是木工,点开科技树的在修路以及筑城方面。

正当智瑶要前往太行上之际,有魏氏的家臣来到“邺”城求见,说是魏驹随后会过来拜访。

“班,如何修路便交予你?”智瑶一时走不开,事情却不想耽误下来。

几年过去,公输班长成了一个小伙。

可能是天赋方面的关系,年纪不大的公输班却在某些技术上比之自己的长辈更高超,尤其体现在对某项技术的“灵光一闪”上面。

公输班自信满满地说道:“请宗子放心。班定然不负使命,或将献礼于宗子。”

啥玩意?献礼?

智瑶一下子却明白过来,鼓励了几句让公输班自行去忙碌。

很早之前,智瑶知道公输班的存在,有跟公输班提到过“轨道”这么一种玩意。

什么轨道?指定不是火车用的轨道,铺上枕木用于马拉车则是可以的。

马拉车的轨道在战国就出现了,首先使用的是楚国,后来秦帝国修建驰道也应用了马拉车轨道的技术。

不要以为有相关的概念就很容易研究出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真是一点不少,选择合适的枕木,枕木的基座构造又该是怎么样的布局,再怎么将用于轨道的车轮搞出来,需要弄明白的技术真是太多了。

智瑶对“驰道”的出现还是充满了期待,一旦有这么一种道路,不止会节省用于运输的人力畜力,更加重要的是运输速度会成倍加快。

要是智氏研究出了驰道,大肆修建当然没有那份人力物力,修建一条以“邯郸”和“邺”作为起点,贯通到“谭”的驰道,会让智氏吃掉齐国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能保证兼并掉齐国之后的兵力快速调动难题得到解决,加强统治的保障力度。

在魏驹到来之前,需要等人的智瑶根本走不太远。

那样一搞,智瑶就一直待在“邺”城内,趁机巡视更多的工坊。

智氏搞的工业相对比其它年代,无论是规模还是科技含量,受限于春秋时期的限制,肯定是大大不如的。

跟其它时代比,比不过是正常,完胜同时代的所有人也就足够了。

“我家无需再制‘美金’兵器,铜料可留库,日后另有大用。”智瑶说的美金就是青铜,并不是那个‘刀乐’。

智氏大肆采矿,主要是以寻找铁矿来进行开采,发现铜矿自然也不会放过。

现在的矿产勘探技术当然不太高,一般也就只能发现不深的矿产,并且能辨别出来的矿产种类也就那么些。

也就是到了君权如招牌的时代,智氏发现铜矿可以进行开采,换作更早之前的话,一旦发现铜矿,要么是放着不管,再不然就是上报国君,原因是铜矿的开采权只有国君有。

不止是铜矿,包括对水系的捕鱼权,山林使用权,很早都只属一国之君,后来水系和山林的使用权下放到贵族阶层,普通人连砍柴都要得到贵族的允许,不然就是触犯“专利”的一种行为。

拿现在来说,智氏封地内的一草一木都是家主所有,甚至连家大夫、“士”、“徒”、“羡”、黎庶都算是家主的财产,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家主会有多么爽……才怪!

若是在其余只管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不用承担享受权力带来的责任,可以不管不顾为前提,爽肯定是会很爽,并且还是爽到爆的程度。

首节 上一节 209/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