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点了点头,为了一个张谦,折损太多虎豹骑不合适,而且,要是曹休带的人多了, 惹得西川刘璋震怖,真的以为自己要一举拿下西蜀,从而派人支援刘备,那就糟了。
“依仲德的意思,该当如何?不将此人生擒活捉,我心中怒意难平!”曹操满脸怒气的说道。
“丞相,此事简单。西川刘璋刚刚向丞相表达效忠之意,何不派一使者进川,要其将张谦捆绑送至丞相帐前,也好表达他归顺朝廷之心的坚定。”
曹操听完程昱的建议,呵呵笑出了声,“哈哈,仲德此计不费一兵一卒,不仅能为我擒贼,还能震慑刘备,使其不敢再有贪图外援之念,实乃上上之策!”
“谢丞相!”听到曹操夸赞,程昱连忙拱手道谢。
“那依仲德的意思,派谁出使西川为好啊?”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乃阜陵王刘延之后,与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且忠于主公,由他出面,既可使刘璋知晓丞相之威,又不会使其心生抵触,此正合乎张弛之道!”
曹操点点头,又说道:“刘晔乃我仓曹掾,此时已肩负运粮大任,我实在是有点离不开他。”
“丞相既已得荆州,此运粮之事,何不交予荆州人来办?此新降之人,必不敢拖延冒犯丞相,为免责罚,势必效死力,而且借此等之手,也可减少劳役对朝廷的不满。”程昱不敢说,曹操再征召百姓,骂名都传到西川和东吴去了,这对接下来的战事很不利。
曹操转过身上下打量了一下程昱,“可是有人向仲德说情讨爵了?”
“丞相,我一心为公,断断没有私心啊!”程昱吓得连忙跪倒。
“好啦, 我不过就问一下,真有人说情讨爵到仲德这,那也不是仲德的过错,起来吧。”
听到曹操这么说,程昱连忙擦擦汗,心有余悸的站了起来。
曹操这时才接着说道:“我听说那襄阳蒯越进献了粮草近三十万石,连族人过冬的粮食都拿了出来,这样吧,蒯越与其侄蒯钧俱封关内侯,刘晔入蜀期间,由蒯钧暂代仓曹掾一职,负责大军粮草转运一事,如果事情办的好,大战之后,晋爵一等。”
“曹休,你去告诉子丹,既然粮草是他要回来的,这份恩典就由他去宣布吧!”
“末将遵命!”
……
曹休离开后,程昱又问道:“丞相,既然你准备重用蒯家之人,为何不召见那蒯越,给与封赏呢?即便不委以重任,也可以收买人心啊!”
“仲德,这襄阳城内如今只剩俯首系颈之辈,我还有收买人心的必要吗?哈哈哈!”曹操得意的说道,“再说了,那蒯越让其子进入益州,明显是对我不忠!”
“丞相啊,世家之人,多习明哲保身之法,蒯越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而且蒯家世居襄阳,其与亡兄蒯良多为荆襄士子所敬,主公何必逞一时之气,放弃千金买马骨的机会呢!”
“仲德之言言之有理,待我战胜刘备之后,便重用蒯越。”曹操应承道,只是心中,他还对蒯越分家的行为有所怨怼。
尤其是,他还打听到,蒯越有一傻儿子,跟着张谦离开了襄阳城。
虽然外面传言是被掳走的,但是这番话骗的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
蒯家的这盘棋下的太大了。
天底下这么厉害的棋手,只能有我一人!曹操如是想到。
第131章 施粥行仁义 张谦谈利益
“先生,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粮食就不够到成都了!”
见到张谦正在给逃难的百姓分发薄如米汤的粥,刘封上前劝道。
“我知道了!”张谦淡淡的说道。
张谦一边点头,一边喊道“下一位!”
仁义,这种事情只做一半是不够的!
要么不做;
要么就做个彻底!
王道注定是一条比霸道更艰难的道路。
幸好张谦出发之前,大军打劫了江陵府库,所以此行,他们带的粮食钱财都足够多。
一开始,张谦不过是看到一个老人抱着孩子晕倒在路边,于是便喂了一口米汤,现在已经变成了普遍施粥了。
当然,施粥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妇孺。至于成年人,张谦会给多给一些,不过不是免费的,得帮助他们拉纤。
张谦原以为所谓的拉纤便是船在河道,然后纤夫站在河岸上,用绳子拉着走。
现在发现,有的河道两边悬崖过高是拉不了的,所以船只得提前上岸,通过用竹子或者削皮的木料搭成的轨道拉往上游。
平常川中和荆州来往密切,拉纤的河工不在少数,这次张谦北上,两岸拉纤的河工却是跑了许多。
“先生,您可真是个好人啊!”这就是先前被张谦救下的那位老者。
“够了够了!老头子和我那孙儿有口喝的,能走得动路就行了!”
世间百态,总有人贪心不足,也有人见好就收。
将大锅里的粮食分发完之后,张谦又走到老者面前。
“老人家,你们在川中有亲人吗?”
老人摇了摇头。
这老人的孙儿盯着张谦,见张谦目光看向他,又连忙低下了头。
“我们住的远,要是早知道刘皇叔南下,我们就跟着往南走了!”虽然张谦在射跑曹操虎豹骑的时候喊得是刘璋的名号,但是上岸之后,自然不会再给刘璋扬名。大家见到刘皇叔的手下都这么仁义,自然也就觉得刘备肯定是个仁义的人。
“那您还有别的亲人吗?”张谦又问道。
老人家再度摇了摇头,“大儿子被抓壮丁,没了结果;小儿子给主家种田,被打了几鞭子回来生病死了,现在老朽就剩这一个孙子。”
老人家说着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小孩子的脸颊。
小孩子不懂老人说的“壮丁”“病死”是什么意思,只顾盯着张谦手里的半块面饼。
张谦看了看,他这咽不下去的东西却是让小孩子看着眼馋。想了想,就把他塞到小孩子的手中,摸了摸他的头说道:“慢点吃!”
老人家吓得站了起来,张谦只好安抚他:“一会走的时候跟上我们,别落队了!”
“还不快给恩公磕头!”老人家摁着孙子的后背说道。
张谦没在这站着,转身走开了。
……
待走回队伍中时。
李撰小声的说道:“先生,你不该与他们走的太近的,这些百姓是很可怜,但是也很危险!”
尹默也说道:“是的,先生,你是没见过难民暴动过,有时候为了一口吃的,他们啥事情都做的出来。”
刘封关平也是连连点头,他们都曾见过百姓暴动的时候。
张谦自然也知道,所以他一直提醒关平要手下的人都好戒备。
但是现在,把自己和这些难民搞区分,搞对立,那不是更危险吗?
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这些难民打成一片,这样,他们不仅不是危险,反而会成为我们的屏障。
“看到地上的这团火了吗?”张谦用树枝波动了一下, 熄灭的炭火中又升起一丝火苗。
众人不解。
“这些百姓现在就像这团炙热而未燃起的火焰,任何一丝贪婪或者愤怒都会将其点燃,但是我们的仁义,会成为他们的希望,会让他们慢慢的平和下去。”
说着,张谦舀了一瓢水,浇了上去。
“还有!”张谦看向了李撰和尹默,“两位的学识,将来即便不能高居庙堂,也能替朝廷牧守一方,千万要记得一件事,不要害怕百姓。真正应该畏惧的是那些残害百姓和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恶豪劣绅,我们要做的,是紧紧的和百姓站在一起,去打倒这些贪官污吏,驱逐这些恶豪劣绅。”
李撰和尹默沉默了一下,彼此相视一眼。
李撰:“先生,您说的和现在各地官员的做法好像不太一样。”
“所以,这就是我们将来能够推翻和战胜他们的关键!”张谦浅浅一笑说道。
“先生,你说的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仁义’二字,可是从古至今,从来都是强者战胜弱者,这和‘仁义’能有什么关系?”尹默反驳道。
“谁说与仁义无关?我所谓的仁义不在于知书达理,不在于满口道德,而在于能把利益分给更多的人!炎黄打败蚩尤是因为炎帝与黄帝联合在了一起;武王伐纣也是因为东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候虎、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联合一起。他们为什么能联合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利益共享,四方诸侯分享利益就能做到推翻暴政,那么如果一位君子能够与天下百姓分享利益,那么他将战无不胜!”
尹默点点头,随即又停住了,说道:“先生不对,六国伐秦可是失败了,最后统一天下的是暴秦。”
“思潜(尹默,字思潜)你错了,秦国一统天下,正是说明了与民分利才是仁义所在。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百姓只知耕战,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通过种地和耕战得到了好处,如果二位深入了解过,就应该明白,当时七国之中,秦国百姓的赋税是最低的,而秦人立功之后也不用担心功劳被别人抢走,因为秦法严苛,却是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而六国呢,他们的百姓并不能通过种地和战争得到好处。六国之间,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团结,他们的联合只是单纯停留在军事上,结果怎么样?贾谊已经说了,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第132章 与诸人论仁 张子施教化
“钦仲和思潜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两位对于荀子怎么看?”
“学博思深!”
“足冠群儒。”
张谦点点头,又问道:“荀子游玩秦国之时,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曾请教过荀子对秦国的感受,荀子是怎么回答的?”
“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没错,上下通明,一切井然有序,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利益,而这也是上位者的仁义所在。”
“可是,先生,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百姓反而过的更加水深火热,始皇帝一死,暴秦二世而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尹默再问道。
“同样是因为仁义,因为秦国所谓的一统六国,只是军事上的占有,六国百姓未曾感悟到秦国所带来的仁义,反而让他们过的更加水深火热。而秦灭六国,对于关中百姓来说,他们也未曾享受到其中的利益,反而因为南征百越,北筑长城开启了新一轮的折磨。”
张谦的话带给李撰和尹默一阵深思,而他自己也在思考中。
暴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可不仅仅只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皇帝一人而导致法制破坏才是其中的关键。
若不是始皇帝贪婪之心过重,哪怕六国皆反,秦国也可以退居关中等待新一轮的东出。
可是关中百姓没有得到战前允诺的好处,所以刘邦叩关之时,一向“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老秦人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那按照先生的意思,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该如何办呢?”李撰问道。
“任何事情都应该结合实情来看,所以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到好的办法,但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张谦心中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有的过于天马行空,有的更需要技术支持,现在流落山野民间,倒是没有一一说出来。
李撰没有因此看不起张谦,反而点头说道:“或许这就是圣人提出了仁义的观点,却没有给出实际措施的原因。”
“先生今日所谓‘百姓之利,即上位者之义’,让我与钦仲深有所悟,愿拜先生为师。”尹
默恭敬的执起了弟子礼。
李撰同样起身,恭敬一礼。
张谦也起身还了一礼,“我等探讨学问,互有所学,请不拘俗礼。”
“谢先生!”
这时,刘封也问道,“先生既言仁义,为何我父素来仁义,却兵败一方;曹操素来残暴,却占据北方呢?”
别看刘封孔武有力,实际上却也读书颇多。
张谦看向李撰和尹默,想看看他俩有何见解。
“这……”李撰回想着张谦刚才所说“百姓之利”的观点,“黄巾猖獗之时,百姓离乱,曹操行屯田之举,安抚百姓,这莫非也是仁义?”
“如此说来,这仁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比较出来的?”尹默看向张谦,也说道。
张谦点点头,“曹操行屯田,于乱世之中确实是一仁义,其他诸侯虽有心效仿,可却始终没有曹操的力度,所以曹操虽然数次兵败,却能依靠不断吸引流民,最终一统北方。”
“难道我父亲的仁义还比不上曹操吗?”刘封难以置信的问道。
李撰和尹默也看着张谦,希望从他口中听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