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第302节

  “这是因为我主心中本就只有天下苍生,所以不为俘名遮蔽了双眼。即便是天下人都认为我主天命所归,我主也不会违背道义。”

  诸葛亮说完,亦是一笑。

  随即两人眼神对在一起,皆露出了笑容。

  双方都是精通人情世故之辈,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就是。

  “第三个问题,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有一天刘皇叔坐上了那个位置,他会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治理江东?这江东自吴侯起,到各大世家,刘皇叔准备如何应对呢?”

  张昭第三个问题对他至关重要。

  如果他为刘备处理江东事务,刘备一统天下,反过来要他对江东世家举起屠刀,那他的名望就毁于一旦了。

  这种用名声换取官位的事情,张昭是不屑去做的。

  “子布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先可以回答子布先生一部分,无论是吴侯,还是忠于他的世家子弟,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行悖逆害民之举,我主断然不会对其举起屠刀。吴侯此时年纪尚轻,锋芒毕露,所以我主暂时不会放他离开,但也不会难为于他,等到四海升平,天下大定之日,未尝不妨放吴侯自由。我主对吴侯如此,江东世家还有何忧虑呢?”

  “至于长远,如今天下各地皆是世家抱团,并不唯独江东一家,等到天下大定之后,地方官制一定会进行改革,先前执政之人必须是异地为官的古制也必须恢复,这是肯定的,至于其他,我暂时也无法回复子布先生。”

  “不过我主常说,国是最小家,家是千万国,我主向来仁德,即便是改革地方官制,总不会一改初衷,大起杀戮。如果子布先生还有疑问,我可以代替我主与诸位于江水之畔起誓,下无薄情之臣,上无寡恩之君。”

  高祖之后,封爵誓词一律带有“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刘秀进攻洛阳之时,也对杀兄仇人说道,“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不知道我这样回复,子布先生是否满意?”

  诸葛亮用誓言来证明诚意,张昭自然没有不信的地方。

  毕竟事后若是刘备出尔反尔,毁的就是他与诸葛亮两人的名声,诸葛亮再蠢,也不会拿自己的信义去骗。

  市井小民的诚信只值三五文钱;广博名望如季布者,信誉可抵千金;如刘备诸葛亮这等即将执掌天下权柄者,其信高过五岳,重胜九鼎。

  “那先生是答应了?”

  诸葛亮拿出文书,转头就想写上张昭的大名。

  “不不不,我不能答应。”张昭还是拒绝。

  “张公!”诸葛瑾想要询问原因。

  “我并非是对刘皇叔怀有看法, 又或者是对孔明怀有忌恨,只不过伯符将军临终之前曾托付我照看江东,我未能尽人臣之道已是不忠,如何又能身受刘皇叔的衣食呢?”

  诸葛亮手中的扇子下意识摆动着,手抚长须,脑海中冒出某个人得意的模样。

  江东这地方犟驴多啊!

  多得让人直伤脑筋。

  诸葛亮还想早点回到家荆州和黄月英研究学问呢!

  “子布先生——”

  诸葛亮想要再劝,张昭伸手拦住。

  “我虽然不能出任丹阳太守,却可推荐一人。”

  “谁?”

  “顾雍顾元叹。”

  顾雍,诸葛亮自然知道,诸葛瑾更是与其娴熟。

  未等诸葛亮问起,张昭便推荐道:“元叹与子瑜一样,乃世之君子,如彼白珪,质无尘玷。而且其出生吴郡世家,无论声望才能都在我之上,一定能帮助刘皇叔完成统筹江东的重任。”

  “子布先生谦虚了。”

  张昭摆了摆手,“其实我推荐顾雍还有一个原因。”

  “哦,为何?”

  “孔明之所以敢孤军深入,便是因为早已与江东世家暗通曲款,吴郡朱治,与孙坚孙策将军之时便效命孙家,孔明未必敢予深信;所以孔明之所以敢于久攻建业,定然与陆家关系非同一般。而元叹之妻,便是前太守陆康之女。”

  陆家为什么衰而不倒?世家为什么难以铲除?

  就是因为他们树大根深,通过姻亲,互相推举的方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使用这个关系网的时候有多快乐,被这个关系网所桎梏的时候就有多难受。

  不过,事实上,诸葛亮瞄准的人选就是顾雍,只不过,绕过明面上的第一人张昭,直接去见顾雍,顾雍不会觉得来人对他有多重视,反而是觉得来人不懂礼仪。

  “张公,我与元叹关系不浅,可正因此,若我出面,元叹恐不会答应我弟之请求。”诸葛瑾说道。

  张昭看着诸葛瑾,愣了一会,起身说道:“也罢,今日便再卖一卖我的面子。”

  “多谢先生!”诸葛亮连忙起身。

  不久后,在张昭的劝说下,顾雍答应出任丹阳太守。

  很快,顾雍便下达了刘皇叔的两道诏令。

  一是各地官员各司其职,各守本分,不得异动。

  换言之,就是他们的官职不发生变化。

  二是暂时停止剿除山越的军事行动。

  因为诸葛亮知道,清剿山越,孙权是为了人口,世家是为了利益,但现在对于刘备来说,凝聚实力,攻打曹魏才是最重要的。

  山越?

  诸葛亮脑中响起张谦说的话:

  会稽以南,自古就是兵家不争之地,浪费那什劳子力气干什么?

  ……

第526章 诸葛再登门 谈论治学事

  张昭刚回到家,发现后脚诸葛亮又跟上来了。

  “我说孔明,你拜托我的事我已经帮你办好了,你还有什么事?”

  “张公!”

  “叫我子布!”

  “张公,小子面薄啊,哪有您老人家面子大,您看看,您这一出马,元叹先生就答应了,要是我和兄长两个人,元叹先生还不知道要推脱到什么时候呢!要不怎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没错,这是子让说的。您老人家和我同是徐州出身,就和家里的老人一样亲近。”

  提起张谦,张昭就想起被怼的哑口无言之时,要不是自己心宽体胖,早就和刘晔崔琰一般被气晕过去了。

  再看眼前这小子,前倨而后恭,非奸即盗!

  “别,你们琅琊国和我们彭城国中间还隔着一个东海郡呢,谈不上一家人!”张昭吹胡子瞪眼说道。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大汉,谁说我们不是一家人?”诸葛亮信誓旦旦的说道。

  张昭皱了皱眉头,这厮上次来江东的时候,虽然言语犀利,可也不失为铁骨铮铮,怎么这会变得有些厚颜无耻起来了?

  这种感觉,好像还在哪遇到过?

  “莫非张公觉得孔明不够分量,那我家主公可要轮番派人来请了,若是还不行,我家主公亲自赶往江东也是可以的。”诸葛亮嘿嘿说道。

  “哼,当初你叔父都不敢这么和我说话。”张昭脸上写满了生气,不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却不为人知,“说吧,还让我帮你劝说?”

  “自然是张公本人了。”

  “我是不会出仕的。”

  “当然不是要张公出仕,我家主公最是崇道重教,所以我有意在建业兴建一座书院,想请张公担任院长,主持教育之事。”

  古时候,评判一个君主施政得失有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贤人名士是否愿意出仕。

  如果山野遗贤多了,那一定是统治者不得人心。

  历史上,曹丕就多次书写劝说隐士出仕的诗词,比如《大墙上蒿行》。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仓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诗中先是赞赏了一番隐士的品德, 接着又劝隐士们时光短暂,及时行乐,然后描绘了大量出仕之后可以享受到的服侍舞乐,宫舍美酒……

  有人出仕是看中他的才能,但有的人,出仕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政治认可。诸葛亮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试想,孙策的托孤之臣被孙权所贬谪,接着被刘备委以重任,又比这还能痛打孙权的脸的吗?

  “孔明是想在江东行荆州那一套?恐怕不行吧,这江东私塾之多,已无公塾之必要。”张昭开口道。

  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可是很注重家族子弟求学一事的,不仅安排从小读书,真正有天分的,还会花钱请名师,助他们游学。

  荆州的私塾本来也不少,只不过曹操南侵,当时的求学环境遭到了破坏,之后被诸葛亮张谦一顿操作,官办的学塾迅速满足了百姓了需求。

  “只要天下还有一个读不起书的人,那就有公塾存在的意义。”诸葛亮斩钉截铁的说道。

  “哼!”张昭冷哼一声,“要让天下人都读得起书,孔明的口气未免也太大了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张昭沉默了。

  他忽然感觉,眼前之人之所以能够屡屡成功,不仅仅是智谋超群,而是因为他一开始的志向便与常人不同啊!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孔明志向之大,就不怕与屈原一般累垮了自己吗?”

  “张公言重了,亮哪里配的上一个‘独’字,最多是举世皆浊我先清,众人皆醉我先醒。世间有识之士何其之多,吾道岂会孤单?”

  张昭再度沉默。

  他反应过来了,眼前这厮可不是屈原那样倔头倔脑,执而不化。

  什么见机行事,随机而变,诸葛亮玩的那是得心应手,而且,这次见面,更是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

  “先生执意成立公塾,那私塾之事如何解决?难道要如同秦始皇之时焚书坑儒,废除一切私塾吗?”张昭问道。

  “当然不是,都是传学授艺,开办公塾,但却不禁私塾。”诸葛亮回答道。

  张昭疑惑了。

  如果是这样,刘备能拿出那么多的资源来办公塾吗?

  毕竟私塾可以优中选优,花费重金聘请名师。而公塾受众之多,摊到每一个地方又能有多少钱?

  “张公,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哦,还请先生指点。”张昭一副请教的模式。

  “虽然我们不管私塾学什么,教什么,但是我们只管一点,那就是考什么?”

  “考?”

  “没错,如今荆州的学堂已经兴起了一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每年两次考测,成绩合格的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的则留级,连续三年不合格,则会予以劝退。”

  乍一听,这合不合格好像与公私塾没有关系。

  不过,

  很快,张昭就听到诸葛亮说道:“若干年后,这郡县的吏员都会在有合格证的人中优先录取,甚至于太守县令这样的执政官员也会从中产生。”

  张昭脸上紧张了起来,“若按先生这么说,你们虽然不禁私塾,可是天下也再无私塾立足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302/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