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第241节

  “第二,守卫这些地方会消耗大量的民力物力,为此,百姓承担了不应该的税赋。”

  “第三,便是占取之地的百姓多不服王化,为害为叛连连。由此,上下里外皆存弃地之心。”

  “那公琰是赞同弃地还是不赞同弃地呢?”诸葛亮饶有兴趣的问道。

  他身前摆着数张稿纸,分别是:

  南中舆图;

  《南中行军方略》;

  《益州,永昌,牂柯,越嶲治理试行方策》

  ……

  据不可靠野史记载:张圣之所以能文韬武略兼备,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人。

  ……

第415章 五服朝贡论 诸葛谏议书

  《桓帝初天下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童谣讲述的是西北游牧民族威胁三辅的状况,其中更揭露,朝廷对西北凉州一带已经充满恐慌。

  东汉共有三次放弃西凉的讨论。

  第一次是光武帝时期。

  时任陇西太守的马援上书: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

  帝然之。

  然后,

  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建筑坞侯,开凿水渠,劝民耕牧。

  第二次发生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

  时任郎中的虞诩向太尉张禹进言,直言:祖宗之土不可弃,弃则有违孝道。

  汉代以孝治天下,背离孝道会动摇朝廷统治的合法性,弃凉州乃祸国殃民之策。

  第三次发生在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征发天下,役赋无已。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坚执先议。

  时任议郎的傅燮坚决反对,其上书: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之右臂。

  东汉三次放弃西凉的争论虽然都都没有通过,但东汉的对外政策已经逐渐的转为收缩和防守,这和汉武帝之时是迥然不同的。

  汉武帝时,帝国的态度是怎样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

  ……

  “所以,公琰说这些也是不赞同弃地的?”

  “在下不赞同放弃任何土地。不过在下心中也有疑惑。”

  “请讲!”诸葛亮伸出手。

  “谢先生。祖宗之地当然不可遗弃,可若是因一地之困而使万民受累,这是否值得呢?是否可以考虑暂时舍弃,而待以后呢?如光武,如邓骘,如崔烈,其心中亦未尝没有留地之心,只是劳民伤财,损耗颇多,不得已而上书?我听说先生随主公南下时,亦曾有言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否是一样的道理呢?”

  “公琰能说出这般话,说明心中已经存了爱惜百姓之念了,实在是难能可贵。”诸葛亮赞许道,“只是襄阳与边塞之地不同,襄阳处于汉室疆域腹心,另外,曹操名义上亦是汉臣,所以襄阳无论是落入我主,还是落于操手,附近百姓对朝廷的认可都不会减少,可是边塞之地则不同,其与化外之民,异国之人多有往来,若弃其境域,必生异志。而且,襄阳乃是必争之地,凡有称霸之心,必然存收服之意;然边陲之地,一旦有弃地之举,终其一朝,恐再难收服。”

  蒋琬一副受教的模样,然后又请教道:“先生,可若是不弃地,如凉州羌汉深恨苦仇之地,又该如何解决呢?难道要坐看朝廷赋税为此虚耗吗?”

  诸葛亮摇了摇头,“凉州之所以百年来一直动荡,是因为从光武之初,它的政策便是错的,抚则过柔,伐则过刚,羌氐不敢信,汉人不可亲,越演越烈,终成大患。”

  “那敢问先生,这西凉之地该如何解决呢?”

  “凉州有名士赵昂,你可以去请教一下文昌侯出汉中后的种种策略,另外,《国语·周语》中有关于五服的言论,你可以去读一下。”

  “谢先生。”

  “不必言谢,今日公琰讲的这些对我多有启发,你可整理在籍,我会帮你呈给主公。”诸葛亮话语里的意思是要在刘备面前重推蒋琬。

  蒋琬深鞠一躬,已经在思考如何把今天所讲的写精彩了。

  ……

  蒋琬离开后,诸葛亮沉思片刻,开始落笔.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臣妾。”

  “先人开拓土宇,劬劳后定。先有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右;后有世宗拓境,列四郡而发西南。而今吾辈岂能惮小费,举而弃之?”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孟子》曾有言: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主公贤君之后,圣之任者,自当效仿尧舜,宏中国之志,泽被天下之民,功莫大焉。”

  “另有王节信(东汉王符,自节信)曾言: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今南中之地亦然,南中不定则蜀中自危;蜀危则祸及汉中,荆襄之地亦复其后。”

  “臣亮有感于此,恳求主公发王师而定南中,则蜀中之危立解,南中百姓犹始能定。文昌侯张谦,诗文传于天下,武略达于世人,其志坚,其心诚,其怀义,其情柔,必能上应君心,下顺人欲,攘除外患,诛锄内奸,不负公之所托。”

  “南中非为不毛之地,百姓非为不使之民。《国语·周语》有言: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王畿以内五百里的地方称甸服,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侯服,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地方称宾服,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称要服,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称荒服。】

  【根据与王畿距离的远近有不同的效忠方式。从近的甸服要每日一报,侯服要每月一报……远的,要服一年一供;最远的王服,一辈子上报一次就够了,一般是在继位的时候。】

  “《中庸》亦言: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而南征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非以兵强,当辅以圣人之道。南中隔绝荆楚,与中原少有往来,是故耕种,文化,百工皆有所不如,王师所至,当镇压不服,而所顺着,当委之以职,授之以业,教之以技,传之以法。至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臣亮浅薄寡识,深言至此,望主公察之。”

  ……

第416章 诸葛亮来访 猜测东吴事

  上下同欲者胜。

  这就是诸葛亮上书的目的。

  北伐是众志成城,没人敢撩蹄子;

  但是征服南中,许多人是不乐意的,儒者多持守土安民的保守政策,不愿劳民伤财;对武将而言,南征功名不显,哪有北伐来的功绩大?

  诸葛亮上书后,刘备很快批复,传示众人,至此,征南的舆论瞬速盖过了避战的一头。

  “他这是冲我来的!”张谦搂着媳妇,看着文书上诸葛亮举荐他的那番话。

  张谦正生气了,诸葛亮就来拜访了。

  “去倒茶!”张谦拍了拍屁股。

  “子让可有破南之策?”诸葛亮挥着羽扇笑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张谦随口说道。

  “子让真是不简单,一语便道尽了‘随机应变’这兵家要髓。”

  “孔明也不简单!”

  “哦,我哪里不简单?”

  “我最近翻到鬼谷子说的一句话,说真正高明之人,遇横逆之来而不怒,当非常之谤而不辩,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孔明已经快做到了。”

  诸葛亮知道张谦是在暗指他脸皮厚,不过他也不生气,自顾自的坐下,然后问道:“那子让可知道我今日为何来见你?”

  “我这般英明俊朗,旁人隔三差五想要见我一见也是正常。”张谦厚着脸皮说道。

  这时,碰巧鲍三娘端茶出来。

  “孔明先生,请喝茶!”

  诸葛亮起身拱礼,鲍三娘避过,又给张谦端上一杯,两眼偷偷瞪了张谦一眼,然后退了出去。

  诸葛亮小声问道:“这子让见了弟妹为何一言不发,莫不是惧内?”

  张谦瞬间挺直了身子,“哼,我可不像某人入赘荆襄望族,在家中一点地位都没有。”

  诸葛亮哈哈一笑,点头道:“说的是,这元直在家里苦啊,嫂夫人不仅是庞门贵女,而且还颇得老夫人喜爱,元直在家里只能排这个。”

  诸葛亮做了个“三”的手势。

  “不对吧?”张谦摸了摸下巴。

  “哪里不对?”

  “我记得我母亲不是还养了只狸奴吗?”

  诸葛亮和张谦突然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伏在桌子上笑个不停。

  徐庶:你们也就欺负欺负我没能参加集体活动!

  许久,两人才止住了笑意,诸葛亮正了正衣裳,然后一本正经的说道:“我这次来,可是给子让送礼来的。”

  张谦摸了摸下巴,这嫁妆是不是下的太早了?毕竟他种子种下去,发没发芽还不知道呢?

  诸葛亮应该不愁嫁女儿吧?

  张谦咳嗽了一声,问道什么礼?

  诸葛亮说道:“我已为子让此番南征筹集了粮草三十万石,另有重甲两千套,轻甲五千套。除了军械以外,还有锄具上万,耕犁头八百个,另外还有学子,织工百余人。”

  诸葛亮拿出物品单,上上下下竟有百余种,更是连茶种都有。

  张谦心里一想,这厮哪是把他当出征的将军,这是把他当文成公主了啊!

  “看来我在荆州是碍着孔明,这么急着把我送走!”张谦叹了口气说道。

  “子让说的哪里话,我这不是有备无患吗?”诸葛亮看似解释,马上又接了一句,“子让准备何时出征?”

  “孔明,这粮食怕是不够啊!”

  三万大军远征,耗时至少半年以上,这粮食消耗至少百万石。

  “剩下的只能等麦子成熟了,不过子让先前敢言出兵,肯定已经有办法从刘璋那获取粮食了。”

  张谦:刘璋, 你可听见了,这次我没冤枉诸葛亮,是他叫我打你主意的。

  “孔明啊,主公把这偌大的荆州交给你,你这拿点粮食还抠抠索索的,实在是太不把我当兄弟了。”

  “子让可冤枉我了,这去年打了一年仗,本来就没多少存粮。最近北方更是有许多大族拖家带口南下,主公吩咐元直要妥善安置这些百姓,至少要保证他们三个月的口粮,元直可是一直在管我要粮食,我还想找子让讨了个办法呢!”诸葛亮一副恳求的样子。

  张谦连忙摇头,你让我搞钱,我还有可能有办法;你让我搞粮食,我又不是太阳,还能加快植物生长。

  没办法就是没办法!

  “宛城那边真有这么多南逃的百姓?”张谦问道。

  诸葛亮点点头,“元直三日一报,每次都至少有两千人,从曹操称王之后,中原逃难而来的已经超过三万多人了。关中那边人数应该也不在少,孝直已经来过信,不过最近的数据还没有报来。”

首节 上一节 241/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