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493节

  杨约开始打量殿内众宗室子弟的表情,立时判断出,这是太子在背后主使的,于是他直接起身道:

  “臣赞成恭仁,这个时候,宗室应做表率,国家只是一时之难,也不是难到无下炊之米,真要有那一天,臣愿上缴食邑,为国分忧。”

  杨广大封宗室的时候,就是杨约最早提出弊端的,他认为封王太多,国家难以负担。

  那么适当削减一下食邑,肯定是有益处的,毕竟一个亲王的食邑,是国公的三倍还多。

  其他人听到杨约这么说就算不明白的,现在也看明白了,这哪是魏征的主意啊,分明就是太子的。

  但是想要他们削自己的食邑,那是没门的,而杨约这个建议,正中他们下怀。

  于是纷纷有人表态,意思是国家也不是很艰难嘛,真要是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你再削我们也不迟啊。

  实际上,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他们也不会认削,而是联手换个皇帝。

  于是杨铭假模假样的训斥了魏征一顿,大概是说,你一个礼部的,也敢议论这事?

  “你能体谅国家的难处,想法是好的,但是过于激进无知,”杨铭看向魏征,道:

  “念你经验尚浅,就不怪罪了,我大隋立国三十三年,政务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有这个心,那就去门下省吧,门下省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适合你。”

  众臣顿时愕然。

  这特么还升官了?

  门下省给事郎苏夔政皱眉道:“禀殿下,门下省眼下无缺啊。”

  “散骑常侍由原本的四人增设至五人,”杨铭淡淡道。

  好家伙,量身打造了都?

  苏夔一脸吃瘪的退了下去。

  杨铭这么做,其实是保魏征,毕竟对方是帮自己挡箭,已经招惹重怒,他不表态,其他人会收拾魏征的。

  曝尸市井,也不是没有可能。

  接下来,梁王杨浩、滕王杨纶、蜀王杨孝、卫王杨集等人也纷纷站出来,附和杨恭仁,愿意削减食邑。

  “削多少,你们自己定吧,孤不为难你们,”杨铭道。

  于是众人将约好的数字报了上来,杨铭批准了。

  接着,杨铭继续甩锅道:“今天之所以召集诸位,其实是要议论一件大事。”

  他的意思是,平时朝会就那二十来个人,今天一百多人,可不是因为魏征提出的这事啊,我是另外有事,魏征属于意外,我也不知道他今天会来这一出。

  杨铭继续道:“我大隋立国之初,定下了地方州郡主官,三年一换,县主官,四年一换,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这是高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孤欲完备,诸公以为如何?”

  这个政策,是以防地方官与当地世家勾结,形成一股垄断地方的势力,可以说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直到如今,很多都没有落到实处,因为关系户太多了。

  你想挪人家,人家转头就托关系走门路,糊弄过去了。

  这个政策,来源于一个人,华阳郡公梁彦光,梁毗过继出去的长子。

  开皇年间,这个人是地方官员考核当中的魁首,早年在岐州做刺史,贤名远播,天下称誉。

  于是杨坚当时说了一句,这样的官,不该只造福岐州的百姓,应该让他去其它地方也干一干,三年后,杨坚让他转为相州刺史。

  就此,朝堂以高熲为首的诸位大佬,提议天下地方官员,州郡三年一换,县令四年一换,本来还打算将佐官的任命权收回中央,但是阻力太大。

  不过从那时候开始,地方很多佐官,比如郡丞、郡尉,朝廷已经开始直接任命了。

  “本就是国策,自该推行到位,”杨约是开皇老臣,人家开皇年间是裴矩在内史省的下属,参与过大隋各项律法的制定,属于是大隋行政机构以及国事改革策划的参与人之一,他是完全赞成杨铭的。

  杨铭继续道:“天下九品官员任命,收归朝廷,由吏部考核,佐僚回避本郡,任期四年,不得连任。”

  宇文述赶忙站出来道:“太子英明,地方行政权力,确实应朝廷直接任命,方保我大隋国祚万世平安。”

  其实这些政策,开皇年间就已经这么干了,但是当时刚刚立国,阻力太大,现在时机已经渐渐成熟,是时候落实到位了。

  而朝堂上这帮人,肯定是同意的,一来,这本就是国策,很多人也都是参与者,比如崔仲方。

  二来,地方任命收归朝廷,对他们只有好处,因为会有更多的人,走他们的门路。

  就是有一点,不太能适应,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

  于是杨恭仁提议道:“佐僚回避本郡,应将京兆和东都划除在外。”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因为京兆郡和洛阳,本地人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岗位,你换不动的,而且这里又是国家的根基,不能轻易去换。

  换了,是弊大于利。

  杨铭微笑点头:“自该如此,那孤就发布第一项任命,光禄寺少卿梁文谦,转河东太守,原太守窦庆,转光禄少卿。”

  这个属于是平调了,光禄寺少卿,一寺的二把手,不比河东太守差。

  但是窦庆肯定不乐意,但你不乐意能咋滴?你坐在这个位置上多少年了?我十二岁的时候,就是你,我今年二十六岁,还是你,你该挪挪屁股了。

  梁文谦是梁彦光的长子,论辈份,还是梁师都的大侄子呢。

  “先奏报陛下,然后三省合议,增改入大业律当中,任何人不得违律,”杨铭沉声道:

  “吏部负责核查,当下有任期满三年四年之地方官员,即刻调任,有留连不遵者,降品一级,观其后效,再做录用,县级佐僚优先录用科考进士。”

  其实就是互相换个地方,继续当太守县令,想要进中枢,没那么容易。

  想要保证国家稳定,这个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比魏征那个事可大多了,而对进士的优先录用,势必会让天下士子趋之若鹜。

  一扇登高之门,就此打开。

  大隋王朝开中华科举之先河,在历史上只有寥寥几笔,杨广也是倒霉,历史上干的蠢事太多,以至于这么牛逼的功绩鲜有人知,殊不知,他为后世万千士子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没有隋末大乱斗,杨广可称一代明君。

第626章 不差钱

  关于东西突厥的问题,杨广的旨意终于姗姗来迟,裴矩给出的主意。

  设置辽东都护府,以邓暠为大都督,集辽东与涿郡之兵,攻略室韦,靺鞨、契丹、奚、霫等东北部族。

  其实这几个游牧部落,本来就是臣服大隋的,但是他们也臣服突厥,属于两边都在讨好。

  因为两边经常欺负他们,而他们扛不住。

  杨铭本来一直在担心,裴矩会像历史上那样,出馊主意分化东突厥幸好没有。

  裴矩还是利害的杨铭都没有想到这一招,趁着始毕往西打的空挡把东北地区彻底拿下,等于是断了东突厥往东扩张的可能性。

  而这几个部落,非常好对付,属于那种一打就会投降,但是,打下来,大隋也不会花大力气去管,因为那边太冷了。

  而打的目的,其实就是将藩属国纳入版图,那么今后,突厥就不能再将这里当成自家后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而东北地区的资源有多么丰富,杨铭是一清二楚的。

  这个主意绝了。

  先拿下再说,要彻底管理好,那得好几百年。

  所以杨广的旨意里,已经在安排拿下之后的事情。

  东北地区设置五座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在平壤,周法尚为大都督,辽东都护府在辽东城,邓暠为大都督。

  拿下靺鞨之后,设置敖东都护府(吉林敖东),以靺鞨粟末部首领大乞乞仲象为敖东大都督,再设龙泉都护府,以靺鞨黑水部首领阿固郎为龙泉大都督。

  拿下契丹之后,以契丹部首领大贺窟哥为松漠都护府大都督(内蒙古林西县)。

  以此五座都护府,镇抚东北。

  而裴矩已经亲自前往涿郡,与靺鞨部、契丹部的三位首领接洽去了,能让对方心甘情愿的归入大隋,肯定比真刀真枪打一场实惠多了。

  毕竟靺鞨部原来还是臣服高句丽,而高句丽都被大隋给灭了。

  “涿郡的粮仓,还囤积有一些粮食,足够保障邓暠对东北用兵了,何况裴矩已经去了,有他在,大事可成,”朝会散去之后的小朝会,杨约如此说道。

  宇文述苦笑摇头:“世矩之谋划,每每出人意表,谁能想到他会这番安排如果始毕没有往西,肯定不会坐视我大隋侵吞东北,如今嘛,鞭长莫及喽。”

  东北地区其实在唐朝时候,有一个叫大祚荣的人建立了渤海国,他是大唐双龙传小说里拜紫亭的原型,只是时间上有差异,小说里渤海立国是李世民时期,实际上是李隆基时期。

  渤海国的地盘包括吉林黑龙江、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疆域不算小。

  而大祚荣就是当下靺鞨粟末部首领大乞乞仲象的儿子,也是朝鲜半岛峡溪太氏的始祖。

  至于契丹部落,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有过一场营州之乱,带头反唐的就是契丹部落的两位首领李尽忠和他的妻兄孙万荣。

  这俩人本姓大贺氏,李尽忠就是眼下契丹首领大贺窟哥的孙子。

  而李尽忠败亡后,他的手下李楷固归顺大唐,在神探狄仁杰里面,出场非常多,因为历史上,这小子当时差点被弄死,就是狄仁杰救了他。

  而李楷固有一女婿叫李楷洛,听名字跟兄弟俩差不多,其实不是,为什么要提他这个女婿呢?

  因为他的女婿有个儿子,在平息安史之乱中,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一代名将李光弼。

  他们都是契丹族。

  杨铭笑道:“还是不能大意啊,此番攻略东北,重在裴矩,邓暠不过是个马前卒,如果一切顺利,始毕能气死。”

  “哈哈,就是要气死他,”杨玄感笑道:“他肯定想不到,我们会在他的屁股后头放把火,不知道他收到消息后,会不会撤兵呢?”

  杨约摇头道:“这就是为什么陛下将左武卫和右武卫的虎符给送来了,始毕盛怒之下,或许会联合西突厥,侵犯我西境,陛下先见之明,令人叹服。”

  杨铭笑道:“先别急着叹服,虎符是有了,但是征调两卫大军,没钱没粮也是白搭。”

  崔仲方道:“长孙安业抄家之后的钱,以及其他监门将军认缴的钱,有两百多万贯,已经陆续往下拨了,既然如此,那就先拨给左右武卫。”

  “这个主意对,应该先给他们拨,万一出事,他们是要往西走的,”宇文述感叹道:“听说太府寺的棉布,已经织出来了,太子腹中所学,令人叹为观止。”

  杨铭笑道:“幼时无事,常常读书所致,你们大家还没有见过新织棉布吧?”

  “新织棉布,确实还没见过,”众人纷纷摇头。

  杨铭起身道:“走,我们去太府寺瞧一瞧去。”

  太府寺的官署,就在皇城,这里本来就有皇家司染署,一应纺织器械都有。

  其实杨铭也没见过这种古法织布的方式,今天也趁此机会见识一下。

  事实上,他比宇文述等人,更为惊讶。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实在是太厉害了,整个织布过程,非常之复杂,工序极多,每一个小巧的工具,都有其大作用。

  这里除了弹棉花的那个大木弓见过之外,其它他都没见过。

  “叮~~~叮~~~~叮~~~~叮~~~~”

  弹棉花嘞~~~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这是一个乐器。

  云定兴跟在一群大佬身边,为众人一步一步详解道:

  “此木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棉絮和棉籽是粘在一起的,以此轧花机将其分开,去籽取棉,以悬弓弹化,再以木板搓成长条,以纺车纺成棉纱,最后绕在籰(yuè)上,纺于棉锭.......”

  杨铭观摩着整个纺织过程,多少有点开眼了,因为他前世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

  看来看去,其实就是一缕缕的棉线紧密的交叉在一起,织成一张棉布,而这个棉布很柔软,保暖效果也好。

  如果棉线粗大一些的,可以织成厚重的棉衣,更为御寒。

  这可是好东西啊,古代过冬如过关,有了御寒神器,冬天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因为还可以做棉被噢。

  “棉区在黄河、江淮,那么织布坊,还是要多设置在这几处地方,”杨铭边观摩边问道:“你们有没有选址?”

首节 上一节 493/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