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347节

  但如果设置行台省,则权利就会被大大稀释,因为尚书令是太子,而太子不会去巴蜀。

  行台左右仆射,外加行台六部尚书,肯定会是势力分明的几派人,谁也不鸟谁,这样才方便朝廷管理。

  所以朝会过后,杨铭就在东宫召集人手,商议西南道行台的官员人选。

  封德彝率先道:“左右仆射,需是政见相左的两人担任,六部尚书,至少得有两个是太子的人,我们从这两点下手,就好选了。”

  这就是为什么杨素这么看重封德彝,还把堂妹嫁给了他,因为这个人确实利害。

  李纲道:“应该再加一条,左右仆射当中,得有一个是陛下喜欢的人,而西南行台民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得是陛下所看重的。”

  说白了,李纲的建议是,这几个人选当中,得有皇帝的人,而且必须管着民部,因为民部是管收税的。

  话没有说的那么直白,但是大家都听明白了,钱,得是皇帝亲自盯着才行。

  杨铭认同道:

  “李公的话在理,左仆射我有意杨恭仁,毕竟是吏部尚书,又是宗室,没有比他威望更高的人选了,右仆射这个位置,我倒是想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顶替玄挺出任右候卫将军的王士隆。”

  王士隆出身太原王氏,开皇年间,做过杨坚的御卫将军,后来给杨广做千牛备身,属于绝对的心腹。

  这个人的爹王韶,属于北周元老派,辅佐杨广南下灭陈,杨广担任并州行台尚书令的时候,他是行台右仆射,是杨广非常敬重的一位长辈。

  把王士隆这样一个皇帝的绝对心腹放在右仆射这个位置,没有谁会反对,他留下的空位置,由史万宝接任,杨铭一直没有安排史万宝,就是等军方出缺。

  元文都笑道:“陛下授权太子掌选官员,臣以为这也是一次考量,陛下是想看看太子是否能将西南道行台省安排的妥妥当当,王士隆无疑符合陛下心意,这个人选不用议了。”

  杨铭点头道:“那就暂定行台左仆射为杨恭仁,行台右仆射为王士隆,那么民部尚书的人选,诸位好好议一议。”

  这次针对巴蜀,名义上是铲除巴蜀地方历年以来的积弊,使得巴蜀能与其它地方一样,政令通达,政务分明,其实就是搞钱。

  所以行台民部尚书,也得是杨广的人,杨广会盯紧这个位置,不容他人染指。

  议来议去,大家商定了一个人选,皇帝的宠臣,裴虔通。

  裴虔通眼下的职位不高,威望也不行,但是就任行台民部尚书,还是可以的,这个官职听起来非常大,但品级并不高,也就略微比杨铭荆州总管时期,总管府的户曹高那么一点。

  加“行台”俩字和不加行台,那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

  那么接下来的位置就好办了,

  杨铭以典书坊管记舍人裴熙载为西南道行台刑部尚书,燕小棠的爹燕宝寿调任礼部尚书,史万岁的长子史怀义调任行台兵部尚书,御史台陈孝意调任吏部尚书,至于工部,需要一个懂工程的,就让宇文恺的儿子宇文儒童去吧。

  这份名单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派:皇帝派,太子派,观王派。

  其中杨广的人,有王士隆、裴虔通、陈孝意。

  太子派有裴熙载,史怀义。

  观王派的杨恭仁和燕宝寿,其中燕宝寿也算半个杨铭的人。

  就剩下宇文儒童孤零零一个人,其实也算皇帝派。

  这三派,都是皇帝可以绝对放心的人,说到底这套班底,都操控在老杨家自己人手里。

  所以这份名单上呈给杨广之后,杨广一字未改,于翌日朝会,当众宣布了任命。

  御史台陈孝意这个人,杨铭是非常喜欢的,此人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也是一个敢谏的直臣,但是没有魏征那么满嘴跑火车。

  杨铭认为,陈孝意的才华完全在魏征之上,只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命运,他在隋末时期担任雁门郡郡丞,明知大隋气数已尽,仍是尽忠职守,与刘武周死磕,后来被杀。

  这样的忠臣谁不喜欢?

  陈孝意早就看出,太子对待自己不同于别人,有示好之意,所以当他听到自己的任命时,心知肚明是太子举荐他的,于是下意识的看向杨铭。

  而杨铭这时候也朝他看来,眼神鼓励的点了点头。

  杨恭仁即将卸任吏部尚书,这个位置顶尖重要,杨广一时间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让太常卿兼门下省纳言牛弘,兼任吏部尚书。

  身兼三职,牛弘的权力已经直逼苏威、裴矩了。

  也就是今天的朝会上,高熲请辞了。

  杨广当时的表情非常错愕,半天回不过神来。

  高熲请辞,自然一帮子大佬挽留,但大多都是场面事,真心希望高熲留下的,恐怕就杨铭一个人。

  “臣老朽不堪厘务,患疾不能任事,有负陛下所托,请辞官归乡。”

  杨广只觉心中恍然,尤记得少年时期被高熲训斥的场景,这个人,是他们家的功臣,虽然杨广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他,但不能否认,杨广对高熲是真心实意敬重的,与杨素的虚与委蛇不同。

  半晌后,杨广少见的真情流露,叹息道:

  “朕记得少时圣后曾讲述一则趣事,言独孤公家中有一柳树,百尺之高,亭亭若盖,乡中皆言,此宅必出贵人,如今再看,此言不虚,我大隋得独孤公,如周得太公,齐得管仲,朕虽有心挽留,亦不忍夺颐养天年之乐。”

  站在殿内的高熲老泪纵横。

  脚下的这块地方,他站了近三十年,走过了无数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今终得一身解脱。

  “儿臣奏请,恢复独孤公爵位,以示陛下恩遇,”杨铭直接跪地道。

  杨广这次没有一点犹豫:

  “独孤公开国之功,理当如此,即日起,重复齐国公,百年之后,准其子承袭爵位,加配享高祖皇帝庙庭。”

  等于是配享太庙了,牌位会供奉在杨坚的庙庭当中,享皇家祭祀,还给了高盛道世袭的资格,这真是杨广罕见的大发善心了。

  高熲一愣,抬头看向杨广。

  杨广朝他点头道:“独孤公受得的。”

  这也许是高熲唯一一次,真心感谢杨广,也是杨广对高熲唯一一次真情流露。

  朝会散去之后,所有人都围绕着高熲,说一些离别的话,毕竟这里面很多人跟高熲共事了半辈子,交情还是很深的。

  有些年轻一辈的,直接将高熲当成了偶像。

  大隋讲究落叶归根,高熲他们一家虽然早年便是跟着独孤信混的,半个天下跑来跑去,但人生最后的时光,还是要回老家。

  高熲的老家在渤海郡蓨县,也就是河北省景县。

  当天下午,杨铭去了高熲府上,算是最后的道别。

  高熲心情大好,为杨铭斟茶道:“今朝一别,恐再见无期,老夫能安稳卸任,得幸返回故土,都是太子护佑,此恩不敢忘,只盼儿孙能有报答。”

  高熲心里也清楚,他没死在杨广手里,全靠杨铭罩着外加时时规劝,否则早就被削为平民赐死,哪会有今天的待遇。

  杨铭叹息道:“独孤公离故乡已久,何需此时返乡呢?”

  他的意思是,你死了再走不好吗?非得活着回去等死?

  高熲笑道:“人一旦上了年纪,心中挂念唯有故乡的一草一木,老宅的一砖一瓦,趁现在还能走得动道,老夫想回去看一看,陛下迟早要对高句丽用兵,我会在故土,为太子搜集边疆情事,以便将来一举功成。”

  作为渤海高氏的当今第一人,高熲在河北的威望非常之高,三大家族都得给面子。

  人家是不在中枢了,但脑袋上还顶着个齐国公,还有着近三十年积累的崇高威望。

  他是大隋开皇年间第一权臣,开国之首功,皇帝不办他,就没有人敢惹他。

  杨铭点了点头:“独孤公一路珍重,希望我们还能有再见之期。”

  高熲笑道:“老夫走前就不与殿下道别了,今后相隔两地,互寄遥思吧。”

  不久后,杨铭起身告别。

  而高熲接下来,会去见一见杨丽华,勉强算是一场主仆之间的道别吧,但是杨丽华这一次,并没有以主人自居,而是以晚辈之礼,最后亲自将高熲送出府外。

  望着那道原本高大如今却略显佝偻的身影,杨丽华掩袖低泣。

  五天后,无数的官员百姓主动出城,于长安驿为高熲送行,杨丽华也在场。

  五辆马车,几十个随从,这便是高熲最后的行装。

  少小离家老大回,阔别家乡六十多年的游子,踏上了归乡之路,高熲一生的成就,不会被任何史书所磨灭,注定名垂青史。

  杨坚时代的两大重臣,高熲、杨素彻底落幕。

  高熲也为开皇之治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第431章 不拘小节

  以杨素的资格、功绩、影响,似乎足以配享太庙,但是没有。

  因为杨广拎得清,到底谁是自己人。

  他当年与杨素交好,为的是借杨素的力量争夺太子之位,而杨素扶植杨广,也是会了干倒高熲,自己成为百官之首。

  最后他们俩都如愿了。

  但是高熲不一样,高熲一直以来心里只有二圣,只有大隋,虽然因为没有杨广,致使杨广动了杀心,但杨广杀高熲,那是私仇,不牵扯任何公事。

  于公而论,杨广对高熲只有敬意,但杨广这个人向来是私事大于公事。

  杨丽华对于杨广的安排非常满意,在她看来,也就高熲这样的家臣、自己人,配得上享太庙香火。

  高熲刚走,长子高盛道立即从长安县令被调入门下省,担任给事郎,次子高弘德担任司农寺少卿,三子高表仁,担任太子右虞候率。

  三个儿子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其中高表仁,娶了杨勇的闺女,本来仕途算是完蛋了,但是耐不住杨丽华和杨铭全力作保,加之杨勇一脉已经毫无复辟可能,所以杨广给了他机会。

  正所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宇文恺家族是个人就会干工程,而高熲家里,虽然三个儿子都不怎么上台面,但也远胜其他家族子弟。

  何况老二高弘道,本来就是杨广晋王府时期的老人。

  杨恭仁这辈子第一次离京,离开之前,少不了一些应酬场面。

  而与他一起去巴蜀的,还有他的妹夫燕宝寿,所以杨恭仁这段时间一直带着妹夫,参加各种宴会。

  燕宝寿心里也明白,他到底沾了谁的光,私下里,闺女小棠已经派人跟他打了招呼,上任之后,事无巨细,不要等太子询问,要学会主动汇报。

  这一点,不是杨铭安排的,而是燕小棠自作主张。

  魏征的婚礼早就结束了,杨铭只是调侃了一番魏征,赏赐了一些财物,并没有放在心上。

  故意去疏远一个人,才能让对方竭尽所能的讨好你,向你示忠,而不是刻意亲近。

  魏征眼下还配不上杨铭的亲近,他还任重道远。

  三个人三种心思,何况东宫有一万多人,这么多人不是靠嘴巴去管的,靠心计。

  年关将近,杨广的意思是,西南行台这帮人,过了年再走,算是一种恩赐吧。

  毕竟正月离家,按照迷信说法不太好。

  于是杨铭便有了时间,召集这帮未来巴蜀地区的主官议事。

  杨广将这件事全权交了给儿子,因为他和宇文恺、阎毗、皇杜议等人,在谋画驰道这项工程,外加过了年,他要去洛阳。

  杨广是闲不住的,将来还会不停的巡游,所以今后西南道行台的事情,得靠儿子来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杨铭是尚书令。

  东宫,西南这帮人全都到齐了,其实也就史怀义一个人不在京师,就他是大老远赶回来了,接任他留下的上党太守位置的,叫卢璋,看姓也知道是谁家的,主动抹账的好处,仍在延续着。

  酒过三巡之后,开始谈正事。

  杨铭首先看向杨恭仁:“巴蜀的事情,今后就托付给恭仁了,能做主的事情,你都做主,做不了主的,你再告诉我,我给你做主。”

  他是在暗示杨恭仁,巴蜀不是你说了算,是我说了算。

  杨恭仁干了这么多年吏部尚书,他能听不懂这话什么意思?闻言笑道:

  “太子放心,巴蜀一应事务,臣必当时时请示殿下,以策万全。”

  杨铭点头道:“当年蜀王杨秀留下来的总管府,如今仍是空置,行台省便将此处做为官署,稍微收拾一下就可以,没必要再建官署。”

首节 上一节 347/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