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217节

  杨茵绛得知对方见她的目的后,忍不住笑道:

  “本宫以前是说过这句话,但那是以前了,我知道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足以让任何男人为你倾倒,但今时不同往日,我的丈夫,并不是容易被女人所蛊惑的,所以,你好好活着吧。”

  那时候的杨茵绛还没有嫁人,而且对杨铭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了解,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她是王妃,她的儿子是世子,一个女人而已,就算在杨铭那里得宠,又如何呢?

  她了解的自己的丈夫,知道在杨铭的心里,她是第一位,裴淑英第二位,陈淑仪第三位,余者不足惧哉。

  说着,杨茵绛走了过来,抬手掀开幕篱,顿时一愣。

  片刻后,杨茵绛猛地放下,摇头苦笑道:

  “你今年好像三十六岁了吧?怎么肌肤仍像少女一般?怎么做到的?”

  高玥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这么说,你希望殿下宠幸你,将你留在王府?”杨茵绛冰雪聪明,瞬间就想清楚,对方之所以让杨铭见到她那张脸,就是想以身体为本钱,得以常住王府。

  高玥没有吭声,算是默认了。

  杨茵绛蹙眉道:“你是什么时候离开冯小怜身边的?”

  “八岁时,与母亲分别,”高玥道。

  杨茵绛在心里默算一遍,道:“也就是你父亲高纬(齐后主)被抓回京师的那一年?你又是怎么逃掉的?”

  “请恕妾身不能说,会牵联很多人,”高玥柔声道。

  杨茵绛点了点头,这一点能理解,保她的肯定是齐人,现今肯定还活着,所以高玥不能出卖人家,毕竟是救命恩人。

  “本宫希望,冯小怜的那身妖媚,你没有学到,否则我不杀你,也会治你,”杨茵绛之所以如此警告,实在是冯小怜名气太大了。

  周、齐、陈三家并立的时候,冯小怜被誉为天下第一美人,齐亡之后,很多人将她比作当世妲己,反正齐人对她是恨之入骨,觉得齐亡,有一半是因为她。

  实际上是因为儒家思想作祟,不敢埋怨自己的皇帝,所以找个女人背黑锅。

  其实旧齐高氏,从开国到后主,没有一个好鸟,全都是昏君。

  高欢是被尊的太祖,开国的是他儿子高洋。

  高欢和韦孝宽,那是一生之敌,他也是被韦孝宽给间接气死的。

  杨铭无疑是定力很好的,而且并不好色,但杨茵绛肯定还会提防,别看高玥一直以来都表现的柔弱文静,谁知道她在床上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对高玥这么客气,是因为杨茵绛也知道高玥身上的大秘密。

  早先的时候,这个秘密只有裴淑英和杨铭知道,但是后来,杨铭嘱咐裴淑英,找机会可以告诉杨茵绛。

  毕竟高揽德在杨素手里,杨茵绛要人更方便一些。

  而杨茵绛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祖父当时的回答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话里话外,杨茵绛也大概懂了祖父的意思,高揽德会成为父亲玄感手上的筹码,将来由父亲交给杨铭,才是最合适的。

  在不损害杨铭利益的前提下,杨茵绛肯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尤其是他的亲生父亲。

  ......

  当天傍晚,杨铭早早就进入东市,他明白高颎这样约他见面,是不愿让别人知道,所以他只带了二十名近卫,着便装,前往赴会。

  徐记酱菜铺子,后院,两人见面之后,相视一笑,极为默契的同时就坐。

  高颎喜欢吃酱菜,这是满城皆知的事情。

  一想到酱菜,杨铭就想到了杨丽华当初的招揽,于是率先笑道:

  “独孤公若是当初肯点头,有长公主保你,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高颎并没有因为罢官而有丝毫消沉,反而极为释怀道:

  “中枢站了二十多年,腰弯不下去了。”

  杨铭打趣道:“您这话说的,若是二圣还在,你也弯不了腰?”

  高颎也笑道:“你这是牵强附会,我本就是圣后家臣,别说弯腰,跪都跪了二十年,但依附于圣后的女儿,得以苟延残喘,老夫做不到。”

  “姑母可不是一般的女儿,他可是旧周太后,”杨铭笑道。

  高颎摇头道:“都一样的,太后也是从前,现今终究是个公主,陛下也是因为这个根结,所以不想看见我在朝堂上站着。”

  “或许,更严重一点,”杨铭笑道。

  高颎先是一愣,随即开怀大笑:

  “不要以为老夫怕死,二十多年前执掌中枢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心里算着日子,自己什么时候死,能活到现在,都已经是赚了。”

  杨铭道:“独孤公大气魄。”

  高颎笑了笑,说道:“你小心点,小心你的亲爹对你下手。”

  “我已经主动辞掉了军府职位,暂时应该没事,”杨铭道。

  高颎愣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今日朝会上,”杨铭道:“看样子独孤公已经不关心朝事了。”

  高颎微笑点头:“我如果再打听朝事,只怕死得更快,你做的很好,二十多年来,我只见过为了争权而争的头破血流的,没见过放权像你这么痛快的,你越可怕,陛下越是忌你。”

  杨铭笑道:“手中无权,一身轻松,我现在与独孤公一样,闲人一个,不过就是能去朝会混混日子而已。”

  高颎低头思索一阵,随后道:“今后的朝会上,少说话,任何事情都尽量不要参与进去,你要养精蓄锐,将来有一天,要靠你的。”

  杨铭笑道:“恕本王没有听懂,独孤公这句话的意思。”

  高颎笑道:“在你出生的那一年,章仇太翼说过一句谶语。”

  “不过是一句谶语罢了,”杨铭摆了摆手。

  高颎摇头道:“我观当今陛下,独断专行,志大心急不惜民力,若是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天下必生大乱,满朝文武,无一人有劝谏之力,必使国事握于一人之手,而以一人之心强附天下矣,你既为二圣血脉,当以大隋国祚为重,万不得已时,当行万不得已事。”

  你可真敢说,这句话如果传出去,诛你九族都是轻的,杨铭沉默无言。

第266章 齐王丑事

  高颎无疑看的非常准,但他还是乐观了,事实上用不了二十年,大隋就会被搞垮。

  三征高句丽之后,如果老爹杨广能呆在洛阳,制定安民之策,好好休养生息,还有最后的一线机会。

  可惜,他又去了江都,也许他害怕呆在洛阳会出事,所以选择了自己的基本盘江南。

  关中本位政策没有削弱之前,你离开北方就是找死,王世充这样的小人物,都能雄踞洛阳,成为隋末的一代枭雄,可知洛阳有多么重要。

  你花那么多钱修的东京,结果便宜了王世充这小子。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按部就班参加朝会之外,杨铭会询问杨茵绛,他不在京师的这一年,都发生些什么事情。

  杨约失宠之后,内史令的职位还兼着,但是高颎的太常寺卿,被牛弘给兼了。

  眼下的朝堂,最得宠的人,是来护儿。

  来护儿祖籍江都,当年隋灭陈之战时,以南人身份投靠了贺若弼,参与灭陈之战,居功至伟,被授与上开府仪同三司。

  后来在开皇十年,江南人高智慧起兵反隋,他又跟着杨素平叛江南,被授予襄阳县公。

  接着,又讨伐汪文进叛乱,爵位再提一等,封永宁郡公,杨坚为了表示嘉奖,将来护儿的长子来楷,召为千牛备身。

  今年年初,他被好基友杨广,进封为荣国公,封为十六卫当中的第二卫,右翊卫大将军。

  左翊卫是宇文述。

  这两个人,无疑会成为杨广手底下,军权最大的两个人。

  杨铭心里也清楚,自己当下所结交的大佬,其实大多属于开皇元老派,也就是早晚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北周元老派被杨坚削弱,开皇元老派,被杨广削弱。

  而当朝的那些最得宠的核心人物,跟杨铭都不熟。

  历史上,杨广在任期间,有七个人权力非常大,被称为选曹七贵,分别是苏威、牛弘、宇文述、张瑾、虞世基、裴矩、裴蕴。

  另外,杨广还有几名绝对心腹,来护儿、郭衍、张衡,好吧,李渊也算一个,杨约现在算半个。

  这些人,除了裴矩、杨约、李渊之外,其他人,杨铭是不方便与其结交的,甚至平时都不能表现出熟络,因为他不是继承人,如果和中枢大臣交往过密,会被认为结党。

  换句话说,杨铭这次从洛阳回来之后,于朝中的影响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中午过后,杨铭去了王府官署与众人议事。

  房玄龄已经被他从河东召回来了,而河东郡王府的事务,交给了原先在荆州的总管府录事段稠。

  眼下,杨铭的王府幕僚算是聚齐了,大家都在。

  “诸位都是本王心腹,日后共乘一舟,我损皆损,我荣俱荣。”

  杨铭坐在主位上,说道:“眼下齐王总监运河一事,诸位觉得,本王该怎么做,才能给他添堵。”

  在洛阳的粮食问题上,就是因为杨暕的掣肘,导致元文都与李百药差点前功尽弃,这两人对杨暕非常鄙夷,一听说要对付齐王,都来劲了。

  正所谓有仇报仇,你当初掣肘我们,今天轮到我们阴你了,反正出了事有杨铭扛着,他们也不害怕。

  其中杜如晦,更是对杨暕颇有怨恨,毕竟自己的亲叔叔杜淹,直到现在,仍在家中养伤,当初要不是杨素受秦王指派,赶去救人,只怕叔父的命都保不住。

  杜如晦道:“齐王不惜百姓,贪得无厌,所以臣以为,运河一事绝不会像洛阳这样顺利,我们只要静观其变,但有微小变故,使手段将其放大,必能影响工程。”

  他们也只敢小打小闹,不敢彻底破坏运河工程,毕竟这是国策。

  这时候,元文都摇了摇头:

  “恐非易事,咱们在洛阳出的问题,在殿下的周旋下,得以用最好的办法解决,齐王必然有样学样,所以会顺利很多,何况韦尚书总管征调民夫粮草一事,陛下又免除河北、山东、江南部曲奴婢赋税,后勤得以保障,齐王此番总督工程,应是高枕无忧。”

  “那倒未必,”杜如晦道:“齐王之德与殿下相比,差之甚远,何况他与咱们殿下已有嫌隙,我认为,十六条国策,齐王有可能全部推翻,毕竟这十六策,是殿下当初提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齐王为彰显自身功绩,也不会用殿下之策。”

  裴熙载并不认同,道:“他不用,但是洛阳还有宇文尚书,东京营造期间,已经证明殿下的十六策是最为爱惜民力的上优之策,民力不失,工程才得以保障,只冲这一点,齐王就算弃用,宇文尚书也不会同意。”

  “如果用了,那么运河一半的功劳,还在殿下身上,”杜如晦道:“齐王心胸狭窄,想要独揽运河之功,必须放弃此策,所以我认为宇文尚书的话,他未必会听,毕竟在洛阳的时候,宇文尚书与齐王之间,也闹的很不愉快。”

  .......

  大家各抒己见,是杨铭乐于见到的,因为好的办法就是争论出来的,

  他将手里的一封信交给陈奎,由陈奎交给厅内诸人传阅。

  等到大家都看完之后,祭酒李百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瞠目结舌道:

  “消息可准确?”

  杨铭笑道:“绝对真实。”

  信,是杨约半路上送来的,他已经从杨暕口中打听到,对方有意将工期缩短为六个月。

  一千五百里运河,六个月完工。

  李百药震惊道:“我赞成克明(杜如晦字)的说法,他如果敢这么做,放弃十六策几乎已成事实,他这么干,会出大事的。”

  众人阅罢,也是与李百药一样的心情,都觉得不可思议。

  陛下订的九个月工期,已经是非常紧迫了,齐王缩短三个月,明摆着是为了配合东京完工的时间,好做邀功。

  工期缩短,民力必然滥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当今陛下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也是不爱惜民力的。

  杨暕如果真的能在六个月之内,挖好运河,在皇帝眼中无疑是大功一件,但是期间损耗,也绝对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首节 上一节 217/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