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103节

  于是他道:“总管府有些藏书,本王可送与汝誊抄,贵府子弟若是肯下苦功,明年江陵贡士名额,我可为你争取一二。”

  沈氏一愣,赶忙起身,一脸感激的朝着杨铭跪倒:

  “殿下恩情,沈家举族难报万一。”

  她很清楚,她们这样的小家族,想要入仕,只能靠着在地方的关系,混个佐官,真的想要登堂入室,门荫家族,只有科考一途。

  可是难就难在,各州郡每岁的贡士名额,是落不到她们头上的。

  而且江陵之地的贡士,就算再有才能,也是得不到重用,大多只能做个文武散官。

  但眼下河东王既然肯保举,那么只要考中,沈家依附于河东王这颗大树之下,不愁没有出路。

  可以说,杨铭的一句话,直接便影响到了沈家未来兴衰大业。

  “起来吧,本王只是给你们沈家指条路,能不能行,还得看你们自己,”

  杨铭虽然发了话,沈氏却仍是跪地,迟迟不肯起身。

  “起身!”杨铭沉声道。

  听到这句话,沈氏才抽噎着站起来:“妾身失态,请殿下恕罪。”

  杨铭淡淡道:“明日此时,来总管府取书,誊抄完毕原物交还。”

  “是,妾身告退,”沈氏缓缓退了出去。

  总管府的藏书,还是不少的,这些都是杨铭从大兴带来的,都是些基础书籍,而杨茵绛身边的,却是难得的典藏了。

  杨铭吩咐暖冬凉夏,从书库中选出近百卷书籍,于第二天,让沈氏带人拉走。

  而沈氏这一次来,又带了满满两车的礼物,杨铭大致瞅了两眼,看得出,对方这是打算下血本巴结他。

  没有必要,我既然想用你,就不会收你这些东西。

  于是杨铭令其拿走,把心思都用在读书上。

  沈氏无法形容自己眼下的心境,回家路上,仍仿佛做了一场大梦,给她一种完全不真实的感觉。

  沈家是从她这条线傍上的总管府,所以她今后在沈家的地位更加无可动摇。

  而她本来也就拎得清,在族内主事,一向都是一碗水端平,所以此番回去,她会让各房都将书卷誊抄一遍,遴选好学子弟,加用苦功,争取明天选拔之前,能出来一两个冒尖的。

  江陵郡去年的三个名额,都是慕容三藏定的,两个给了萧氏,一个给了文氏,应该是赚了一笔。

  兰陵萧氏将家族发展的重心,已经随着当年杨广就任杨州总管,而转移回了江南,留在江陵的,都是一些小旁支,毕竟江南才是萧家的大本营。

  今年的三个名额,慕容三藏都给了文家,可惜文家上去的这三个,都被刷下来了,什么也没混着。

  想被选为贡士,得靠关系,但想考中举人,那就要拿出真才实学了。

  像房玄龄这样,有门路有才学的,才能冒出头,考中之后没有贵人扶持,终其一生也是碌碌无为。

  而杨铭,无疑是就是一位贵人。

  第二天,徐景在杨铭的授意下,领着十来个总管府卫士,去了西城的沈家。

  整个沈家举族出来迎接。

  徐景站在院中,扫视眼前黑压压的一片人,问道:

  “谁是沈纶?”

  人群中,一名青年愣了一下,赶忙上前行礼:

  “小民便是沈纶。”

  徐景上下瞄了此人一眼,道:“因乃嫂沈氏推荐,河东王令汝出任江陵县尉一职,明日赴任。”

  说完,徐景转头便走了。

  沈氏也愣在当场,不知所措,我没有举荐啊?

  这时,反应过来的沈纶突然朝她跪下,痛哭道:“嫂嫂不计前嫌,肯在殿下面前保举,沈纶汗颜之至。”

  沈氏赶忙上前扶他:“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今得殿下器重,你当好生做官,凡事三思,切勿令殿下失望。”

  “弟弟晓得,必不负殿下盛恩,不负嫂嫂恩情,”沈纶哭诉道。

  沈家时隔十年,家族中终于又有人出任江陵佐官。

  而杨铭的这一下,化解了沈氏与其小叔沈纶多年的矛盾,自此,更令沈氏在族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这样一来,杨铭便成了沈氏最大的倚仗,也就获得了对方的绝对忠诚。

第134章 长江大江

  杨铭之所以选上这个沈纶,实因此人有真才实学。

  沈纶以前在杨谅任荆州总管的时候,在总管府打过杂,也在江陵县衙做过文书,地道的文人出身,而且极富生意头脑,沈家的漕船,有一半是他在打理。

  这样的人因为出身不好,基本上是没有冒头机会的。

  但杨铭给了他这个机会。

  所以当杨铭第一次接见他的时候,沈纶便表现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恨不得磕死在杨铭面前以示效忠。

  文人就是这个毛病,尤其是儒家那套培养出来的,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旦遇到伯乐,就觉得自己要大展宏图了。

  不过这个人还是有志向的,也识抬举,同时也知道这次机会难能可贵。

  与其大致交谈一番,杨铭颇为满意,此人先后在总管府和县衙任职,对一些当地事务还是熟悉的,讲解起来头头是道。

  让杨铭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

  事实上,人才到处都有,只是缺少机会,他们绝大多数的上升通道是被堵死的。

  难道14亿人真的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吗?不可能的。

  沈纶离开之后,杨铭来到杨茵绛的庭院,今晚的晚饭,他会在这里吃。

  杨茵绛亲手递给他筷子,笑道:“为什么不采纳我的主意呢?”

  “没必要,”杨铭笑了笑,低头吃饭。

  在此之前,杨茵绛曾经建议杨铭,赏赐一名侍女给沈纶,既然是杨铭赏赐,此女必将成为沈纶的妾室,也会成为杨铭监视沈纶的线人。

  但是杨铭不打算这么做,一来沈纶不值得,一个小小的县尉,有什么不放心的?

  再者,杨铭不太喜欢这种做法,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监视手下是否忠诚的有效手段,但终究有些下乘。

  下乘的法子,只能用在下乘的人身上,

  不过杨铭还是嘱咐杨茵绛,这样的侍女要从一些漂亮机灵的女婢中挑选,要绝对可靠,万一将来用得上,不至于出岔子。

  吃饭期间,杨茵绛故意叹息一声,

  杨铭好奇道:“怎么了?”

  杨茵绛就等他问呢:“我今年已经十七岁了,你虽然才十三岁,但是个子已经和十五岁的没什么区别了,都快赶上我了。”

  “再没有区别,也是十三岁,”杨铭知道她想说什么,于是岔开话题道:“如果觉得呆在府中太闷的话,你可以出去走走,荆州的风光与关中不同,非常值得好好游玩一番。”

  “说的好像你逛过一样?”杨茵绛心知他在回避自己话题,翻白眼道:“现在已经是八月,还有不足一年半,独孤风儿也该来了。”

  唉......你还是不肯扯开话题啊,

  提起一年半,杨铭突然想到,自己的祖母独孤伽罗,再有一年就会过世了。

  虽然他每月都有请安的信件送至大兴,而独孤伽罗的回信中也说一切安好。

  但是杨铭从大哥杨昭的来信中知道,祖母的身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

  是啊......这样的时代,生下十个子女,本来身体就会受到极大损伤,而且据说当年生四女乐昌公主杨文宣的时候,就是难产,差点没保住命。

  杨铭对独孤伽罗,还是有真感情的,所以念及此处,多少有些伤感。

  杨茵绛见状,乖巧的不再追问,只能在内心叹息一声。

  .......

  八月中旬,杨铭收到了李靖的来信,大隋要出兵了。

  这一次杨素为行军大元帅,出灵州(宁夏吴忠市),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挟启民可汗出胜州夹击步迦可汗。

  而李靖,将会引河东之兵八千,北上与长孙晟大军汇合,从朔州(山西朔州)出,往胜州(陕西榆林)方向夹击突厥。

  现在是八月,距离年底还有四个月,而杨铭知道,这场仗是肯定会赢的,事实上,整个大隋期间,在面对突厥时,都没吃过亏。

  这样一来,注定今年的河东要有八千人的免税,打了胜仗还有赏钱,这笔开支都是从河东的赋税中拨,房玄龄又得想办法补亏空了。

  朔州的启民可汗,也就是突利可汗,名叫染干。

  当年突厥中了长孙晟的离间计,东突厥的都蓝可汗雍虞闾,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一起,攻打突利可汗。

  突利大败,后来在长孙晟的劝说之下,投降大隋,被杨坚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与他的部族被安置在朔州。

  这个启民可汗染干,有五个儿子,其中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三个,分别是老大始毕可汗咄吉世,老二处罗可汗俟利弗设,老三颉利可汗咄苾。

  其中老三颉利,就是历史上与李世民订立渭水之盟的那位。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来看的话,杨素此番北击突厥,会大胜而归,步迦可汗会逃亡至土谷浑一带,而启民可汗将会收归其部族,成为东突厥的大可汗。

  而启民直到六年后过世的这段时间,一直是向大隋称臣的。

  李靖此番作战,确实可以得到历练,杨素也履行了诺言。

  至于这次大胜之后,李靖会被授予什么勋爵,杨铭到是不怎么在意,勋爵嘛,这都是小事。

  几天后,杨铭从徐景那里听到了一些事情,于是将庞犇以及他的堂弟庞韬喊来,

  “你小子跟元文都是怎么回事?”杨铭沉声问道。

  庞韬今天二十七岁,被杨铭喊作你小子,却一点不觉得不妥当,嘿嘿一笑道:

  “也没什么,就是他老是使唤卑职手下的弟兄,我跟他掰扯了几句,闹得有点不愉快,咱们都是跟着殿下出来的,我们也只听殿下一个人,他算老几啊,指派我们?”

  庞犇也在一旁道:“他是总管府的长史,我们是殿下的近卫,按制,他确实不应使唤我们。”

  不使唤你们,他特么使唤谁去?总管府就你们这些兵。

  杨铭道:“他那里也是缺人手,这样吧,从前衙的卫士中挑出两百人,以后归他调遣。”

  “殿下,这怎么使得?”庞韬皱眉道。

  杨铭脸色瞬间阴沉。

  庞犇见状,刚忙道:“就按殿下的意思办,我今天就给他拨两百人出来。”

  杨铭沉吟片刻,冷声道:“你小子也别在总管府呆着了,正巧郡守府有个缺,你去做个郡尉吧。”

  郡尉?这是个好差事啊......庞韬嬉皮笑脸道:“卑职领命。”

  “别着急乐,”杨铭脸色肃然道:“你如果敢在外面乱来,坏了本王的名声,我一样会砍了你。”

  庞韬赶忙点头:“殿下放心,卑职晓得轻重,我如果给您抹黑,我自己一刀抹了我自己。”

  他的堂哥庞犇也在一旁踹了他一脚:“好好干,敢乱来,不用殿下说话,我先剁了你。”

  “好了好了,都下去吧,”打发走两人,杨铭独自坐在堂内沉思。

  自己刚到荆州不足一年,总管府就在暗地里分作了两派,一是以元文都为首的文人派,一是以庞犇为首的武人派。

首节 上一节 103/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