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615节

温博彦、长孙顺德、高士廉、辛公义、魏征等人,听他这样解释,多少放松了一些,神色不那么激愤了。

罗昭云沉吟了一下,摇头道:“我大华与历代中原王朝类似,都有一个短板,就是多步兵,骑兵太少了,朕起兵在吐谷浑地带,那里有多个牧场,所以率领五万精锐骑兵东进,所向披靡,但是几年下来,战马的损耗很大,而且马匹有服役年限,几年就要更换了,养马的费用实在太高,在乱世中,国家税收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战马培育。”

“另外,一个善于骑射和厮杀的骑兵,培养起来也相当困难,草原的男女老少都是一个骑射手,比我们中原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我们新军入伍的士卒,多是耕农男丁,或许长大二十年,都没有骑过马,如此训练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也不如草原骑兵那么善战。所以,历来的中原大军往往打进了草原,无法行走太远距离,就要撤军了,在那没有城池、雄关的旷野上作战,步兵面对骑兵军团,有着巨大短板,追不上,跑不掉,只有挨打等死的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需粮草是个巨大数目,十万大军入草原,千里战线,需要的运送粮草的更夫就得几十万人,他们一路的消耗,比十万大军消耗还大。况且一旦进入草原,被草原突厥骑兵偷袭,很可能毁之一炬,前面的大军一旦粮草短缺,等待他们的就是恐慌,瞬间就会溃败下来。”

在场的文武大臣有些发怔,他们没想到,陛下竟然分析的如此透彻,光这两点因素,就已经抓住最核心的地方了。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春秋时期开始,游牧胡人就不断侵略中原,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把中原包围,数百个部族,差点把中原炎黄血统给灭了,后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力挽狂澜,击退蛮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才得以延续了中原文明,接下来,有秦朝、汉朝、南北朝、隋唐、宋明各个时期无不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更别提五胡乱华、契丹大辽、金国掠宋、蒙古元朝、后金满清的威胁了。

为何一直以来,中原只有防守之心,难以彻底击败甚至消灭蛮夷匈奴胡人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男女皆能战,好勇武,整日学习骑射,而且人高马大,清一色铁骑兵所向披靡,中原军队无论冲击力、速度、硬战都不如游牧部落,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重要一点,因为游牧部落,四处游荡,没有统一固定所,也没有城池,除了王庭和几处安置粮草的要塞城邑外,几乎很少有城县和城池,进退自由,不受拘束。而且它又是天寒地冻的荒凉地,即使在中原鼎盛时,也不会兴师动众举全国之力,去那里对于中原人是苦寒之所,一毛不拔之地,大动干戈!即使想攻打,游牧部落直接举族搬迁,去漠北还要漠北的地方,中原军队是无法长驱直入一直去追击的,因为没有意义,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又没有占领的城池,这也是中原人为何不去攻打游牧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统治的王朝衰落时候,腐败无能,军力涣散,很多儒家中庸思想的愚忠之臣,涉及到亡国利益时,总是恬不知耻地提议和解,割地赔钱,岁岁纳贡,保存一点地方继续他们的统治,最具代表就是南宋。

因此概括下来,中原强大时,对游牧部落不屑一顾,觉得苦寒之地,没必要兴师动众去占领,因此有了蒙恬驱逐胡人、秦开击退东胡、李广驱逐匈奴等等,只是起到驱逐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去消灭,占据茫茫草原,逐渐城池坚守;衰弱时,只能被动挨打,无力还击,苟延残喘。

陈祾有些不甘心道:“那草原的戎狄之患,就真的无法解决吗?”

罗昭云叹道:“除非,我们能找到可以在苦寒之地耕作的农作物,可以做主食粮,这样在关外的草原上做试点,开垦耕种,屯田驻军,垒筑石头城郭,一点点向草原上过度、伸延,只要粮草可以自力更生在草原上解决,这样中原人就能在草原上安家,先从文化方面影响草原上,同化他们,削弱了草原部落野蛮性,温顺他们的性格,不再野蛮粗暴。此外,有了农作物,就解决草原部落在苦寒之地上雪灾旱灾时,能够吃得饱,他们南下抢夺的想法,也会减少,隐患就会一点点缓解,甚至能压到最低。”

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与肉

罗昭云说出了粮食的问题,这是困扰了中原人上千年生存关键,也是反击草原部落的一大制约。

因为任何大型战役,动辄数月,需要的粮草消耗都太大了。

古代的粮食产量很低,粟米、稻谷、小麦等,一亩产五六石上下而已,与后世的产量相差十倍。这是因为古代的耕作粮食品种、肥料、除虫等技术都很落后,所以产量比较低。

后世因为杂交水稻、培育技术等突飞猛进,科学发展,产量才会有了五倍、十倍的提升,使得中原人不会在灾旱年被饿死了。

不要觉得饿死人只是少数,其实在唐宋元明清,甚至近代、后世,都在历史中可以看到:“天灾,饿殍遍野”这种记载。

“陛下,真的会有能够在草原苦寒之地生长的主食吗,而且产量又巨大?”温博彦、长孙顺德等人都好奇询问,有些难以置信。

隋唐时期,还是以农耕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主要农作物,其它主食物,还没有听说过。

罗昭云想到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几种作物,最适合在苦寒带耕作,不需要像水稻、小麦那样,需要更多的水分,以及气候适度的要求。

“有,但是,这种耕作物,种子并不在我们中原,也在番邦,在大洋彼岸。”

“在海外的番邦?”众人都是一惊,有些听不懂了。

罗昭云以前是理工科男,后来转读了历史学的硕士,对这世界地理也有所了解,知道中国古代都实行海禁,因为船舶的技术有限,在隋唐时期,只有扶桑国僧人渡海来大陆,很少有大陆人航海下西洋。

直到宋代出现了司南,造船技术也越来越强大,使得渡海成为可能。当然,海上航路最终形成,还是因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一些农作物和生活植物等,才使得国内农耕文明得到一些改变和完善。

而古代中国赖以沟通外界大陆的陆、海丝绸之路不绝,时断时续,其作用实际上极为有限,各朝君王,并不热衷推行航海与外部沟通,因为中原地大物博,光这个地区,帝王管辖起来都相当苦难,王朝波折很多,再沟通外部,带来很多的不定因素,会影响王朝的稳定和统治,所以,都比较保守,甚至排斥。

罗昭云感叹,这几年是不可能实现了,但是,等国泰民安,天下一统之后,他或许可以建立专门的船舶司,发展海军队伍,漂洋过海,去各地取走植物种子,拿回来栽种,使得中原大地,可以减少百姓在灾年动辄饿死数十万,上百万的恐怖数目。

“现在还早,等以后吧,朕会派人着手去做。”罗昭云没有在航海问题上多赘述,因为跟他们谈这些,有些太早。

如今天下未统一,南北都需要作战,还有突厥来袭,以安抚、稳定为主!

真正发动航海计划,需要强大的国力,才能支持,急也急不得。

这时候,长孙无忌似乎想到了什么,拱手说道:“陛下,中原人对上草原上,也有一个劣势,就是草原人生于大漠,苦寒之地,体魄强壮,他们的身高,普遍比中原人高了一个头,因为常年吃肉,他们臂力过人,孔武有力。”

“反观我们中原人,除了北方关内、洛阳、晋阳、河北一带,身材略微魁梧外,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以南,普遍身高偏小一些,若是与突厥人交锋,还是要发动北方壮丁,加以训练,才能与突厥一对一硬拼。不过,我们中原百姓,常年很少吃肉,牛羊都很贵,除了贵族还能偶尔吃一次肉外,寒门百姓几乎常年无肉,脸如菜色,体质堪忧,没有长劲体力,跟突厥人作战,很不占优势。”

罗昭云点头,对中原人的体质已经有所了解,毕竟穿越回到隋代十多年了,他在生活中,也的确发现,隋朝人多吃羊肉,因为牛要留作耕种,很少有杀牛的,而后世常见的猪肉,却还没有普及。

他现在弄清楚了,古人不吃猪肉,原来跟养殖技术有关。当时人们不知道猪需要阉割后肉食才不会有难闻的骚味。

因为猪这个品种,本来就是远古人从野猪中驯养出来的,公猪好发情,不容易长肉,而且肉质带有骚味,从秦汉到隋唐,都是不吃猪肉的,但是会用来祭天、祭拜祠祀。

在《宋会要辑稿》中的一则记载也很能说明问题。北宋熙宁十年,宫廷御厨一年使用猪肉四千余斤、羊肉四十三万多斤,猪肉仅是羊肉的一个零头。

中国古人推广猪肉的时间应该是在明代,因为这个时候中国人口大量增加,适用于养羊的草场较少,无法满足肉食需要,而其他动物里只有猪是相对肉多且好养的。更重要的是,元代时期蒙古人传过来的阉割技术得到推广普及,从小就阉割的猪,宰杀后不再有浓重的臊味,所以明代以后猪肉就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

罗昭云说道:“朕想到了一点,中原虽然不适合放牧,养牛羊,但是,家家却可以养猪,多余的杂粮、糟粮,可以用来喂猪,最后产生猪肉,这样百姓有肉吃,粮食也充足了,就不会活不下去而造反,与草原人比,劣势也会被缩减。”

“养猪?”这些大臣听闻后,先是一愣,旋即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长孙顺德拱手道:“陛下,这猪又名豕、彘、豚,虽然自古就有驯养,但猪好动,体有骚气,很难食用,在《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两部农书,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自大隋立国后,天下不杀牛,但主要却是以食羊肉为主,至于猪肉嘛,不论是贵族,还是寒门百姓,都很少食用。”

罗昭云微微一笑,显得有些高深莫测,说道:“朕能不知晓这些吗,等着看吧,朕有特殊想法,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肉,大华真正从温饱,到富而强,需要从改善百姓生活做起!”

第九百一十二章 微服出访

去海外引入玉米和番薯,以及全民养猪,让百姓有肉吃,这些都是以后的事,当前突厥来西,太原战役持续,南面杜伏威有意要援助萧梁,逼迫李靖做出回应,战局不断,不容罗昭云想那些惠民事情了。

军机大臣们议事结束,纷纷离开皇宫,回各自衙署去办公了。

罗昭云看着空荡荡的殿宇,只剩下他,批阅奏折,古代君王的生活,以前都只从梦里出现,如今成为现实后,渐渐适应了。

有时候,他已经不再去考虑,究竟是穿越到古代,还是去了其它平行位面世界,这些都没有意义,只要存在,自己生活得很好,给这个时代百姓带来福利,这就值得他全力去做。

“陛下,您这要去哪,老奴让人准备仪仗队。”

“不必了,叫上几位侍卫,还有......顾妃,随朕微服私访。”罗昭云忽然想出去走一走,看看长安城的发展,已经百姓生活,究竟如何了。

“陛下,微服私访,这个,宫外鱼龙混杂,十分危险......”宦官总管吓了一跳,担心出事情,急忙劝慰。

“危险?能有沙场危险吗,朕戎马生涯十多年,从边关小卒做起,什么样的战斗没见过,在自己的皇城内,又是微服私访,如果还有危险,那正说明这个长安城,已经无药可救了。”罗昭云并不担心,除了自己武艺超群外,还有顾青霜随行,她可是接近大剑师的存在。

总管何钦还要苦劝,但是奈何罗昭云心意已决,而且不让宦官干涉太多,带着十八名侍卫,前后左右布下暗哨,他和顾青霜走出皇宫,进入了繁华的长安城。

如今的长安,经过战后的重建和修缮,一百零八坊条理清晰,主干道和坊间的道路都有青石、青砖铺路,不像以前有泥土坑洼,走起来倒是舒适便利了。

罗昭云带着青霜,先是去了北坊市,这里规模很大,单独占据了一个坊,有八个坊门,里面有农作物区、铁器区、布料街、胭脂水粉街、盐巴米铺等,还有牛羊马驴的牲畜贩卖区。

在这里,除了关陇人,也有从函谷关外的中原,来长安城做生意的商贾、小贩、镖师等,甚至还有西域番邦、草原部落来的胡商,南北口音,中外口音,夹杂在一起,的确鱼龙混杂一些。

首节 上一节 615/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